發表日期 4/2/2022, 12:17:10 PM
作者:張福鎖 (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農業大學國傢農業綠色發展研究院院長)
來源:《中國科學報》
化肥是糧食的“糧食”,對糧食的貢獻率高達50%。保障化肥的充足供應和價格穩定,對保護農民種糧積極性、促進農民增産增收、維護國傢糧食安全大局至關重要。
2020年以來化肥價格持續增長,而今春以來世界化肥市場供應格局受到衝擊,化肥價格再次大幅上漲,已成為危及我國糧食安全的重大問題。
近期我國化肥價格暴漲的警示
化肥價格暴漲,供應不穩。2020年10月以來化肥價格迅速上漲,到2022年3月21日,尿素價格同比上漲近一倍,每噸由1660元增至3120元;磷酸一銨價格增長91%,從1860元增至3550元;磷酸二銨價格增長71%,從2280元增至3900元;含硫復閤肥(51%)價格高達4220元/噸;氯化鉀價格增長190%,從1870元增至5500元。
事實上,近十年來我國化肥價格已多次齣現大幅波動。化肥價格的急劇變化進一步衝擊瞭原本就比較脆弱的化肥生産、流通與經銷的市場體係,破壞瞭産業健康秩序,也增加瞭國傢調控的難度。
化肥價格暴漲,危及糧食安全。化肥價格大幅上漲已成為影響糧食安全的關鍵因素。近年來糧食生産淨利潤明顯下降,小麥、水稻每畝淨利潤僅為15~20元,而本輪肥料漲價導緻每畝化肥成本增幅達100~140元,遠高於糧食漲價帶來的收益,進一步擠壓瞭種糧利潤,削弱瞭農戶種糧積極性,導緻糧田粗放管理、非糧化經營、撂荒現象頻發,嚴重威脅我國糧食安全及農業高質量發展。
我國化肥産業體係亟待革新與全麵綠色轉型。為應對化肥價格高漲問題,中央財政今年3月再次下達資金200億元,對種糧農民發放一次性補貼,緩解農資價格上漲帶來的種糧增支影響。近日,國傢發展改革委等11部門和單位聯閤印發通知,再次強調保障化肥供應和市場平穩運行,以支持春季農業生産,夯實夏糧豐收基礎。但由於化肥産業涉及資源、環境、市場和立法等諸多領域,這些應對措施都無法從根本上改變我國化肥産業體係的脆弱性,穩定化肥市場仍是勉為其難。
如何推動化肥産業體係的革新與全麵綠色轉型,創新化肥産業支撐我國糧食安全,並建立長效機製,從而有效化解國內外各種衝擊所帶來的風險,已成為保障我國糧食安全亟待破解的重大問題。
我國化肥生産及施用麵臨的挑戰
其一,科學施肥技術不到位,施肥不閤理問題突齣。
中國是全球最大的化肥生産及消費國,以不到世界9%的耕地消耗瞭30%的化肥,錶明化肥過量施用問題仍很突齣,特彆是果樹蔬菜等經濟作物。盡管通過實施測土配方施肥技術,建立我國主要區域及典型作物體係的專用肥配方,使肥料用量大幅下降,效率有所提升,但作物生産規模普遍較小,施肥養分不均衡、變異大,與作物需求匹配度低,缺乏精準施肥機械裝備配套,技術很難直接落地,導緻化肥增産效益差。化肥施用不閤理造成作物體係氮盈餘量大,並産生環境風險。
目前,我國化肥用量高於實際需求已被廣泛認可,在集約化程度較高的華北典型地區,肥料用量超標1~2倍。據測算,如果能真正實現全麵的科學施肥,我國氮肥有近500~800萬噸、磷鉀肥分彆有300~500萬噸純量的節肥空間。
此外,農業技術服務體係支撐不足影響化肥肥效的發揮。由於我國農業技術指導體係不夠健全,科學施肥技術精準落地還存在“最後一公裏”問題;肥料企業和基層農資經銷人員專業技能參差不齊,往往優先推薦利潤大的産品,而忽視是否符閤作物需求。據調查,超過2/3的復閤肥産品氮磷鉀養分比例不符閤作物需求,由此導緻全國每年浪費的肥料高達300億元以上。
其二,化肥産品不對路,缺乏有效創新。
進入新世紀以來,我國化肥産業持續進行瞭20多年的數量擴張,由於缺乏完善的化肥創新體係,産品同質化、單一化、與土壤和作物需求不匹配,化肥生産與農業需求缺乏有效銜接,無序競爭十分嚴重。
目前我國氮肥的70%是尿素,磷肥的85%是水溶性磷酸銨,全行業平均利潤率長期低於5%,企業研發創新投入不足。同時,國傢肥料研發投入不及化肥産值的萬分之一,遠低於一般産業2%的閾值。麵嚮綠色低碳與農業需求的肥料靶嚮産品創新嚴重不足,而主流産品如尿素和磷酸銨工藝多為上世紀引進的,生産能耗和排放仍然較高,難以滿足“雙碳”戰略與“綠色轉型”的新需求。
其三,有機養分資源利用率低,畜禽廢棄物等肥料化利用不足。
我國畜牧業規模大,供應瞭40%的居民食物蛋白消費,同時産生瞭近40億噸畜禽糞汙,其氮磷鉀養分總量約4000萬噸,相當於我國化肥年用量的70%以上。但由於缺乏有效的有機肥産品、技術模式和配套施用裝備,畜禽糞汙資源利用不足,氮磷鉀等養分循環效率仍低於50%,形成瞭極大的資源浪費及環境風險。第二次全國汙染源普查顯示,養殖業氮、磷汙染占農業麵源汙染總量的42%~56%。
其四,化肥産業鏈不健全,供需匹配差。
我國化肥産業工農融閤不夠,尚未形成一體化的綠色生産鏈,高耗高排的生産工藝仍未根本轉變,容易受資源供給、環境約束和市場政策等影響而産生激烈波動;同時生産、流通與施用分屬不同部門管理,協調機製不健全,針對市場供需劇烈變化時往往響應慢、應變能力弱。目前化肥産品大多數仍為“萬金油”式通用産品,沒有緊密結閤農業需求,與土壤、作物匹配度低,容易造成養分供需脫節、肥效下降、資源浪費等。
應對化肥價格暴漲的對策及建議
為有效應對化肥價格暴漲帶來的嚴峻挑戰,從根本上解決化肥産業相關問題,筆者從近期應對當前市場形勢和中長期發展目標著手,提齣以下對策和建議。
首先,提高技術到位率,推行科學施肥技術精準落地。鼓勵各級政府農技人員深入生産一綫,進村入戶,開展科學施肥技術全程指導,加大測土配方施肥技術應用;同時,依托地方院校及科研院所,通過科技小院、專傢下鄉、科技特派員等模式,開展田間調研、技術創新與示範,推動科學施肥技術精準落地。落實國傢發展改革委等11部門通知要求,加強化肥産供儲銷協同配閤,緩解供需矛盾。
其次,加強工農融閤、綠色低碳技術與産品創新。啓動化肥産業革新與綠色轉型重大工程,加強自主科技創新,以綠色發展與“雙碳”戰略為導嚮,創新工農融閤模式,創製匹配土壤、作物與氣候環境的新産品,重點突破綠色智能肥料、新型閤成氨技術、中低品位磷礦養分資源全量利用技術等,推動化肥産業綠色低碳轉型,將我國從化肥生産使用大國升級為智造強國。
再次,強化養分資源綜閤管理,加大減量增效行動實施力度。提高肥料養分利用率是一個復雜的係統工程,涉及品種選擇、土壤管理和農機配套等多個環節,綜閤性的集成創新至關重要;創新有機肥、秸稈還田綜閤利用技術産品與模式,把有機資源充分利用起來;推廣“大配方、小調整”區域配肥技術,製定主要區域作物施肥定額,同時要匹配品種、土壤、農機等優化技術,做到養分資源綜閤管理;加強技術服務支撐體係建設,建立營銷人員農業綜閤服務專業技能認證,使減肥增效在農民的田間地頭發揮作用,真正實現化肥減量增效。
最後,創新化肥全鏈條管理體製機製,強化應對化肥價格失衡風險能力。在落實國傢發展改革委等11部門和單位聯閤印發通知要求的同時,加強化肥産供儲銷協同配閤,打破化肥多頭管理的局麵,成立國傢級化肥深化改革小組,統籌化肥生産、流通、應用全鏈條管理,建立保供與減排協同機製、國內外市場的統籌機製、化肥市場價格調控機製,提高化肥産業全鏈條應對風險的能力,為我國糧食安全保駕護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