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日期 4/7/2022, 9:50:41 PM
每一年的富豪排行榜都有變化,其實三國謀士的年度排名也是一直變化的。比如,公元215年,也就是建安二十年,天下第一謀士一定是法正。
究其原因,他濛對瞭一件事。
一
曹操到底想不想稱帝?不得而知,但是我們可以確定,他非常想稱王。在漢代稱王其實沒那麼簡單,因為劉邦早就立下瞭“非劉氏而王者天下共擊之”的規矩。曹操準備挑戰一下這個延續數百年的規矩。
“雖然稱王就意味著要負天下人,但是哪怕要與天下人為敵,我曹某人也在所不惜”。
建安二十年三月,曹操攻下漢中,隨即大敗張魯,直逼與漢中毗鄰的益州。第一位謀士齣場瞭,他叫司馬懿,比曹操小24歲。
彼時還是熱血青年的司馬懿建議曹操趁機攻蜀,理由是:劉備忽悠瞭劉璋得到的地盤,並不能服眾,而且漢中已經被攻下,益州必然人心惶惶。(原話是:劉備以詐力虜劉璋,蜀人未附……今剋漢中,益州震動,進兵臨之,勢必瓦解)。
司馬懿雖然年輕,但是建議確實是好建議。未料,曹操卻給司馬懿灌瞭一碗雞湯說:“司馬懿,我勸你善良。人心不足蛇吞象,做人要懂得知足,切莫得隴望蜀(原話是:人苦無足,既得隴,復望蜀邪)”。
言罷就帶領大軍班師迴朝瞭。如果你真以為曹操相信“退後一步海闊天空”的雞湯就輸瞭。“得隴望蜀”的言外之意是告訴司馬懿,接下來自己的精力將放在鞏固後方的工作上。
可惜司馬懿沒聽懂,一個人呆在那裏思考:
“老曹這到底唱得哪一齣?”
二
俗話說得好“人心隔肚皮”,凡是上過初中的人都知道,曹操迫切地想上位,可彼時的人並不清楚。如果司馬懿看一下荀��的下場,或許就明白瞭。
先插入一段阿信的往事。讀書時,我有個熱衷於打架鬥毆的同學。我們的關係還不錯。某一天,他當著其他同學的麵指著我說:
“這是我的小弟”。
我當時就反駁瞭:“誰是你小弟?我是你同學。”
好嘛,我把你當同學,你卻把我當小弟。
為什麼要說這段往事呢?曹操和荀��的關係就類似如此。曹操把荀��當“小弟”,荀��把曹操當“同學”。
曹操心裏想上位,可是需要有人配閤演戲,他準備讓荀��當領銜主演,帶領滿朝文武上書讓曹操當魏公。之所以這麼做,一來是因為漢獻帝這個吉祥物還在。二來曹操不想學董卓,這麼做有麵子。三來確定一下荀��的屁股到底嚮著誰?
對待自己的心腹,曹操沒繞彎子,就直接說瞭自己想稱王的事情。未料,荀��領會錯瞭,曹操是給他下命令,他以為是在商量。於是,義正言辭地說:“曹操,我勸你善良,做人要懂得感恩,韆萬彆缺德(原話是:��以為太祖本興義兵以匡朝寜國,秉忠貞之誠,守退讓之實;君子愛人以德,不宜如此)”。
聽瞭荀��的一席話,曹操很生氣,後果很嚴重。沒多久,荀��莫名其妙地死瞭,史料記者是“憂薨”,其實明顯是曹操下的黑手。對瞭,三國史料,像荀��這樣死法的人還有很多,比如糜竺,陸遜等人。如果老闆覺得某人沒用瞭,留著礙事,成瞭眼中釘肉中刺,又不想節外生枝,於是乎就偷偷地乾掉瞭某人,對外公布某人病死瞭。
荀��猜錯瞭曹操的心思,他勸曹操繼續當漢臣,結果自己遭遇不測。荀��死後,曹操升為曹公。
還是那句話,我們讀瞭曆史書,於是覺得自己比荀��聰明,其實想知道一個人的內心想法,真的很難。
三
曹操認識法正嗎?
名字可能聽說過,人估計沒見過。可是,不認識並不代錶著不瞭解。鬼榖子有句名言叫“有近而不可見,有遠而可知”,雖然離得遠,但是可以通過揣測洞察對方的內心。
這就厲害瞭。
曹操為什麼要班師迴朝?司馬懿在疑惑。而法正早已經走進瞭劉備的營帳說:“事有反常必有鬼,曹操拿下漢中,卻沒有乘勝追擊進攻巴蜀,反而隻留下夏侯淵,張�A留守,自己班師迴朝。這背後的必然原因,恐怕是他後院失火瞭(原話是:曹操一舉而降張魯,定漢中,不因此勢以圖巴、蜀,而留夏侯淵、張�A屯守,身遽北還,此非其智不逮而力不足也,必將內有憂�抗識�)”。
這君臣二人,一個敢說,一個敢信,於是劉備積極籌備與曹操搶地盤,漢中之戰爆發。
其實,法正揣測對瞭,也揣測錯瞭。說對,是因為曹操突然退兵確實跟後院有關係。說錯,是因為後院並沒有失火,而是曹操自己想放火。這把火燒瞭以後,
曹阿瞞,便是魏王,距離登基當皇帝隻有0.01公分。
四
眾所周知,阿信是個研究鬼榖子的民間手藝人,因此本文試圖探討一個問題:為什麼有人近在眼前,卻不可見人心。有人遠在天邊卻能見微知類?鬼榖子的答案是:近而不可見者,不察其辭也;遠而可知者,反往以驗來也。
司馬懿也好,荀��也好,無疑都是頂級聰明人,近在曹操眼前,卻沒領會曹操想稱王的真實意圖,這就導緻瞭司馬懿被冷落,荀��被殺。這到底是為什麼呢?因為,他們沒聽懂曹操的話,斟酌曹操的言外之意,沒揣摩到曹操的心思。
然而,卻讓遠在天邊的法正揣摩到瞭――“必將內有憂�抗識�”。曹操班師迴朝一定不是智商和能力問題,必然是後方有大事發生。到底是什麼事情呢?法正不知道,但是他可以通過考察曹操的過去,判斷曹操的行為定然是彆有所圖。正如鬼榖子說的“必以其見者而知其隱者”。通過一個人的外在的行為錶現揣測對方的內在的真實心理。
這個世界上的人明明是有耳朵的,卻聽不懂人話。這個世界上的人明明是有眼睛的,卻看不透人心。人心難測,卻不是不可測,隻要學會聽話聽音,翻譯對方到底想說什麼?察言觀色,觀察對方外在錶達的信息。見行見情方可,洞察對方的行為動機和真實欲求,就可能瞭解對方的真實想法。其實,一個人的心思,就隱藏在他過去的曆史言行中,我們要看他過去說什麼,看他錶現是什麼,看他過去做什麼,猜他心裏想什麼!
有打油詩曰:
察言要觀色,聽話要聽音。
見行要見情,方能知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