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日期 3/12/2022, 3:45:38 AM
斯大林曾經在記事本上寫下過一句話:以60萬戰勝80萬精兵,奇跡,真的是奇跡。
而這場被斯大林譽為“奇跡”的戰役,也徹底讓蔣介石輸掉瞭統治的本錢,很多他早年培養起來的高級將領紛紛鳥獸作散,投降的投降、起義的起義、還有些當上瞭“光杆司令”,呆呆地站在原地,不知道接下來的路要往哪裏走。
而在我軍抓獲的國民黨高級彆戰俘中,有一位名叫黃維的司令官,他在恢復自由身之後,到香港專門買瞭一本書,視若珍寶,每天晚上都要讀一讀。
那本書,關係著自己的過去
1975年,瀋陽的12次特快列車到達瞭北京站,黃維下瞭車,看著闊彆已久的北京城,一股悲傷的情緒瞬間蔓延開來。
跟他一起抵達的,是最後一批戰犯,人數高達293名,這樣算來,他們已經改造瞭二十多年瞭。
此時的黃維已經失去瞭當年司令員的精氣神,唯有從他的氣質上感受到此人的與眾不同,畢竟,他已經71歲瞭。
他在最後這批戰犯中排行第一,由於重新恢復自由,他代錶這二百多名國民黨戰犯給毛主席寫下瞭一封感謝信,這封信經由葉帥送到瞭毛主席手上。
跟
鬍宗南
這種粗獷的將領不同,黃維無論是順境或逆境都帶著一種典型的儒雅氣息,不少人都感覺到他身上有一股“書呆子氣”,
現實中的黃維確實是這樣,他愛好讀書,有時也會“墨守成規”。
鬍宗南
早在黃埔時期,黃維便追隨著孫中山先生的“三民主義”,他也固執地認為,想要救中國,除瞭孫先生的“三民主義”,世間再無其他主義,
在蔣介石當權後,那種“君臣之道”又正好契閤瞭黃維的內心,所以他的忠誠也最終打動瞭蔣介石。
在恢復自由後,他依舊“固執”,據他兒子
黃理
迴憶,
黃維在香港買瞭一本《陳誠傳》,幾乎每天半夜都會靠在搖椅上閱讀一番,裏麵還有一些提到瞭他本人的內容。
通過觀察父親讀書時的錶情,黃理在瞭解瞭當年那些曆史後,也明白瞭父親為何要將這本書視為掌上珍寶。
因為,這關乎著他的前半生,也關乎著他最初的信仰。
“火速來滬,有要事相商。”
這封急電來自陳誠,黃維此時也是陳誠係統的骨乾人物。
國民黨當時的元老,幾乎都是從黃埔軍校中走齣來的,黃維又是第一期畢業,很長時間裏,他一直在陳誠的所屬部隊下擔任軍官,一路走來,深得陳誠信任。
那會,陳誠剛做完胃切除手術,身體十分虛弱,黃維就這麼在病榻前見到瞭陳誠。
陳誠看到黃維來瞭,強忍著疼痛,對黃維說:“有重要任務交給你,希望你接受。”
陳誠
原來,國民黨國防部剛剛在南京召開瞭軍事會議,研究重點防禦方案,他們要將現有部隊調整編配,組成若大兵團,這樣進攻的時候火力交互,防禦的時候解放軍也拿他們沒有什麼好辦法。
在這項策略提齣後,蔣介石首先問的就是人選問題,而陳誠也嚮蔣介石推薦瞭黃維。
隨後的故事,就非常明晰瞭。
臨危受難的黃維並沒有完成重任,
淮海戰場
前綫解放大軍雲集在此地,
黃百韜
縱使有12萬人馬,也被圍瞭個水泄不通,徐州已經告急。
黃百韜
國防部趕緊給黃維去瞭電話,要求他馳援徐州。
不過,當部隊剛剛掙紮著來到濛城的時候,他便看到瞭到處都是解放軍的傳單,其中最醒目的四個大字寫著:活捉黃維。
黃維根據實際情況,也做瞭不少事先部署,不過蔣介石不斷電話催促,不讓他們在路上停留,直接趕去接應黃百韜。
黃維的全部人馬隻好晝夜兼程,最終落入解放軍的
口袋陣
中。
當包圍圈日益縮小,解放軍不斷逼近黃維陣地,對於黃維來說,掙紮已經沒有什麼意義瞭。
雄兵12萬,鳥獸作散。
黃維輸瞭,可他總是嘴硬不認輸,曆史也沒有給他解釋的機會:成王敗寇。
他也始終覺得,個人的得失無所謂,可他沒能夠完成陳誠將軍的重托,這是一生的遺憾,他追隨陳誠多年,始終將其視為自己的恩人。
同樣的,他也把蔣介石視為自己的另一位恩人。
早在黃埔時期,蔣介石就非常器重黃維,也單獨找他談瞭好幾次話,後來更是將黃維送到國外上學,讓他學習西方的先進軍事知識,也就是在這二人的栽培下,黃維纔最終成長起來。
從另一種角度來說,蔣介石也非常善於抓住人的心理,他知道黃維的性格,所以稍有恩賜,黃維便會捨身賣命,蔣介石需要的就是這種人。
可陳誠對他,確實不薄。
本該是“大展身手”的戰場,卻讓黃維輸得什麼都不剩下瞭,連自己都搭進去瞭,唯一讓他欣慰的,就是鬍璉跑掉瞭。
本人進瞭戰犯管理所以後,那會,他可是戰犯管理所中的頑固分子,死活不願意承認自己做瞭錯事。
如果係統地看待那場戰爭,確實跟蔣介石的遙控指揮有著很大關係,搞得黃維沒有辦法完全按照自己的部署去作戰,不過曆史已經過去,沒人給他一種新的可能性。
黃維覺得自己給陳誠丟瞭臉,死活不願意好好改造,還順便把同樣在接受改造的
杜聿明、王耀武
等人給數落一番。
杜聿明
這樣的態度,怪不得是最後一批纔放。
可沒過多久,他的身體就有瞭一堆疾病,解放軍待他也不薄,專門為他買來抗生素治療,最終纔讓黃維的病情有瞭好轉。
經過這麼一摺騰,黃維也不願意再鬧瞭,態度也漸漸有瞭改觀,可他的心還跟石頭一樣硬,掛在嘴邊的一句話就是:
“陳誠待我恩重如山,我的命已經賣給瞭國民黨。”
不過,任憑他再怎麼追憶陳誠,過去的事情永遠過去瞭,現在他腦袋上頂著的無非就是“手下敗將”,他沒有辦法,也不暴躁,隻能通過那本《陳誠傳》來緬懷曾經的老上級。
所以,那本書可能真的是他晚年唯一的寄托。
離開戰犯管理所,他也認清現實
黃維的老婆在外麵等瞭二十多年,一批又一批的特赦名單齣來,她始終沒有看到丈夫的名字,因此,當黃維齣來後,發現自己的老婆還在等他,內心也十分自豪。
自豪之餘,剩下的就是深深的自責,充滿瞭對傢庭的愧疚。
過去的事情已經成瞭雲煙,傢人還在眼前,那些關於陳誠的事情,隻能藏在內心深處瞭。
由於多年的痛苦煎熬,黃維的老婆有瞭一些精神上的疾病,在1976年的春天甚至直接投入北京永定門護城河自盡。
當年,黃維兵敗如山倒,她考慮到自己有一傢老小要養,便去找瞭
鬍璉
領撫恤金,怎料對方張嘴大罵:“全軍覆沒的將軍,怎麼有臉來要撫恤金?”
鬍璉
這些,似乎也擊中瞭他內心柔軟的部分,當初要不是自己給鬍璉安排瞭坦剋,鬍璉估計也被活捉瞭。
或許是新中國已經建設得越來越好,或許又是傢庭不允許他再摺騰,
黃維也終於完成瞭從執拗讀書人到“務實人”的轉變,開始潛心幫助新中國搞建設。
他的工作,正是專注於全國政協文史資料研究,後麵還擔任瞭全國政協委員。
在工作期間,黃維絕對是一個較真的人。
有一次,他發現政協文史資料中有一篇文章認為,
鄧演達
是由於陳誠告密纔死的,這一下讓他怒火中燒,他決定找到一些資料為陳誠正名。
鄧演達
為瞭寫好這篇文章,黃維用瞭小半年的時間,到處查找資料相互佐證,還走訪瞭和這件事情有關的不少人,終於反駁瞭陳誠害死鄧演達這種說法。
當時還有不少人覺得,就是因為黃維是陳誠係的人,所以他纔會如此賣命地為其爭辯,他對於這些說法也是置之不理,
在他眼裏,真的就是真的,假的就是假的,這沒什麼值得多說的。
黃維的兒子迴憶道,父親臨終前是有去蔣介石那邊看看的打算的。
蔣傢曾嚮黃維許諾,如果他過去瞭,將會補發27年的薪水,這絕對是一筆不小的數目,可他卻不願意。
因為他覺得,自己過去本來就是為瞭兩岸交流,這本是好事,陳誠對他恩重如山,也應該去掃掃墓,可如果拿瞭錢,那就是對不起共産黨對自己的二次栽培。
在不同的陣營,隻能說黃維當初錯誤地把個人感情上升到國傢高度。
在去世前的很長一段時間,黃維總是會捧著那本《陳誠傳》來迴翻閱,這讓很多人感覺到黃維並沒有改造好。
就連黃維自己都說:
“我這個人,思想轉變得比較慢,原因就是我非常注重事實,沒有事實擺在我的眼前,我是絕對不會輕易認輸的。”
黃慧南也曾經說過,黃維曾經在桌子上學習
《共産黨宣言》
中的內容,還會寫下學習心得和體會,非常主動。
此外,他和戰犯管理所的領導感情也很深厚,在被特赦的十年過後,他被組織參觀戰犯管理所時,他也專門提齣:
“晚上不住在賓館,就住在二號監室一晚上。”
顯而易見,黃維並沒有嚮外界提及的那般,至死沒有改造好,相反,這種嚮真理看齊的態度還挺讓人琢磨。
拋開政治不談,黃維早年看起來像是一位有“氣節”的將領,不過他這種“氣節”反而還有點像“愚忠”,這也注定瞭他的失敗。
不可否認的是,他在抗日時期為國傢做齣的貢獻也是值得被人銘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