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日期 4/9/2022, 2:15:32 AM
一、拉開反隋大幕的兩個人
楊廣搞亂天下後,群雄逐鹿中原,為何李淵僅用7年就剿滅群雄,一統天下瞭?除瞭有個好兒子李世民之外,還一個不可忽視的原因:隋唐梟雄,瓦崗山老大李密,齣瞭大問題。
皆知打響反隋第一槍的,是楊素的嫡長子楊玄感。由於背靠老爸這棵大樹,楊玄感升遷得很快,一度“父子同朝”。楊廣很不喜歡楊玄感,便找茬降他一級。楊玄感裝傻道:“皇上大哥真是貼心人,分明是成全我的孝道,讓我在朝廷上尊重老爸。”
楊廣樂瞭:那就成全你到底。外放郢州,當地方官去吧。
同期,李密也在楊廣身邊,他混得不如楊玄感好,是楊廣的侍衛。有一次楊廣不知怎麼迴事,注意到瞭李密,很是厭惡,說:“這小子眼神有殺氣,一看就不是啥好東西,讓他下崗!”
楊廣的感覺很敏銳,正是這兩人拉開瞭大隋覆滅的序幕。由於李密跟楊玄感關係非常好,在楊玄感反隋時,他成瞭二把手,齣瞭上中下,三條反隋計謀。
上策:趁楊廣徵討遼東,齣兵臨渝關(山海關)來個關門打狗。最起碼也讓楊廣在關外抓瞎,自生自滅。
中策:奇襲長安城,占據關中,然後橫掃山東。
下策:圍攻洛陽,雖然我們有地利之便,但洛陽城高且厚,萬一攻不下瞭,各路援軍一到,我們就慘瞭。
二、李密活成瞭楊玄感
楊玄感選擇瞭下策,導緻反隋失敗。他被楊廣殺掉,李密則逃亡至瓦崗山。當時瓦崗山上,翟讓是瓢把子,單雄信是二哥,徐世績(李績、李世績、徐茂公)是三哥,並稱瓦崗三巨頭。
翟讓想過“大塊吃肉,大口喝酒,論秤分金銀”的日子,每次隋軍一來他就逃,隋軍一撤,立馬又迴來,根本不成氣候。李密說服瞭翟讓,指揮瓦崗軍,大敗名將張須陀。翟讓眼見李密這麼牛,知道自己不行,便讓位給瞭李密。由此李密成瞭瓦崗山大哥。
正是在李密的帶領下,瓦崗山纔成瞭“瓦崗勢力”,一度笑傲隋唐,連李淵都不得不寫信認慫和巴結。但就在這時,李密犯下瞭一條大錯,不是殺翟讓,而是走上瞭楊玄感的老路。
當年李密曾提齣上中下三策,明顯是希望走上策,最低限度也是中策,反對走下策。可如今李密竟然也選擇瞭走下策,決定圍攻洛陽。
先是血拼20萬大隋精銳,隨後大隋關中精銳趕來支援,李密又帶著瓦崗軍再血拼關中精銳。
好容易擊敗對方,又要麵對王世充的江淮精銳,這裏還沒分齣勝負,宇文化及帶著十萬驍果鐵騎,卻又來瞭……
也就是說,李密一人就單挑瞭幾乎所有的大隋精銳,他在洛陽地區打得昏天黑地時,李淵卻在晉陽起兵後,直撲長安城,占據關中。
顯然李密,是替李淵牽製住瞭強悍的對手,讓李淵一路上輕鬆無比,隻遭遇到瞭名將屈突通,卻還被李淵甩過――讓劉文靜牽製,他則率領大部隊,繼續嚮長安狂奔。
李淵賊得狠,懂得占據關中(長安),就等於擁有瞭爭霸的根據他。這也是李密提齣的“中策”的關鍵點――秦朝和西漢,興於關中,東漢起於河北,故而關中和河北,並稱兩大霸業根基。
可惜李密活成瞭楊玄感,上中下三策,說得頭頭是道,實施起來卻離譜異常。那麼若李密也選擇奇襲長安會怎樣?曆史雖不容假設,但筆者卻認為,無論怎麼算,以瓦崗軍當時的聲勢和能人猛將之多,遠比在洛陽血拼要強很多。
三、瓦崗好漢有多厲害?
倘若不信,那就看看在瓦崗軍中有多少猛人。筆者概括瞭一下,齣現瞭一位萬人敵,一位跟呂布齊名,還有五位入選瞭李世民的淩煙閣24功臣。
其一:誰是萬人敵?
熟悉《隋唐演義》的人都知道,有個隋唐十八傑(13條好漢)的排名。第一位是李元霸,他是李淵的兒子。其曆史原型叫李玄霸,不到6歲就死瞭。但在《說唐》和“隋唐係列”中,卻變成瞭第一條好漢,厲害到最終被老天爺收走,因為人間無對手。
排名第二是宇文成都,是宇文化及之子,大隋第一名將,最終被李元霸活撕瞭――雖誇張,其寓意卻是代錶著,大唐取代大隋。
排名第三的叫裴元慶,他是瓦崗山第一猛將,排名最高。能反打宇文成都,架得住李元霸三錘,是李元霸最敬佩的好漢之一。
發現這前三名的排位邏輯沒?分彆代錶著隋唐時期三大勢力:大唐、大隋和瓦崗山。裴元慶的曆史原型,就是萬人敵的裴行儼。
《隋書》載:
行儼每有攻戰,所當皆披靡,號為萬人敵
。他跟著老爸裴仁基歸順李密後,就得到瞭李密的重用和喜愛,封他為上柱國,且還讓他統領精銳內軍。
《說唐》等隋唐係列,讓裴元慶代錶瓦崗好漢,排位在第三,並反打排在第二的宇文成都,不是沒有道理的,通過前麵的介紹可知,是瓦崗軍摧毀瞭大隋的根基――所以,裴元慶錘震宇文成都,這就是“三傑反打第二傑”的曆史原因!
所謂,自古名將常有,萬人敵卻不常有。裴行儼顯然是李密手中的利器。奈何在李密兵敗後,裴行儼歸順瞭王世充,卻遭王世充忌憚後被殺掉。 再介紹一下裴行儼的弟弟,他叫裴行儉,是大唐戰神蘇定方的愛徒,入瞭武廟七十二名將之列。
其二:誰跟呂布齊名?
呂布在三國正史中號“飛將”,隋唐時也齣現瞭一位公認的“飛將”,他就是鼎鼎大名的單雄信,因此纔說單雄信跟呂布齊名!對單雄信,筆者不用介紹那麼多瞭,大有名氣瞭,被視為瓦崗好漢的代錶人物之一。同時單雄信纔是真正的瓦崗第一大將,並不是《隋唐演義》中的秦瓊,兩人差著級彆呢。
李密兵敗後,他歸降瞭王世充,是正史中唯一追殺李世民,並險些得手的大將。虧得當時他的好哥們,已經歸順大唐的徐世績,趕來求情這纔救下瞭李世民。
這件事,也成瞭後來李世民殺單雄信的原因之一。其實根本原因是,在李世民一戰擒雙王之後,大唐對名將的需求度幾乎為零――所有對手都被乾掉瞭,還要戰將乾啥?手裏都一大把瞭。當然也跟單雄信,有點反復無常有關係,卻非主要原因。
其三:五位入淩煙閣
第一個是魏徵,淩煙閣24功臣中排位第四。
是不是有點吃驚?沒錯,魏徵就是從瓦崗山走齣來的。他剛上瓦崗山時就給李密寫瞭一個,如何發展壯大瓦崗山的“十策”,卻不被李密認可。
在李密兵敗後,他跟著李密投降瞭大唐,第一件事就是替大唐招降瞭徐世績,後來這纔跟瞭太子李建成。玄武門之變後成瞭李世民的“鏡子”,造就瞭一段“君臣佳話”。
第二位是徐世績,淩煙閣24功臣中排位第二十三。
徐世績是瓦崗初期的三大巨頭之一,接到魏徵寫來的書信後,便帶著黎陽地盤,以李密的名義獻給瞭大唐,高興的李淵大叫:這是多麼懂事的純臣一枚,我喜歡。於是賜姓為李,叫李世績。
後來李世民當瞭皇上,為瞭避諱,便去掉瞭世字,改叫李績!還是《隋唐演義》中,是那位牛鼻子老道徐茂公的曆史原型。後來他的孫子由於反武則天,被剝奪瞭李姓,改叫徐敬業――搞得許多不熟悉唐朝曆史的人都犯迷糊――這到底是幾個人啊!
其實都是一個人!
第三位是張亮,淩煙閣24功臣中排位第十六。
張亮齣身苦,為瞭活命加入瓦崗山,是徐世績的手下。哪料在淩煙閣24功臣中,卻反超老上級,為何?
徐世績至死身上都帶著瓦崗屬性,單雄信被殺後,他就成瞭瓦崗勢力的帶頭大哥(非秦瓊或程咬金)。
而張亮則跟魏徵一樣,在瓦崗山上是不起眼的小角色,很容易洗掉瞭身上的瓦崗屬性,魏徵跟瞭太子李建成,成瞭太子嫡係。張亮則拜瞭房玄齡為新大哥,由房玄齡推薦給李世民,這纔得以冒頭――這就是瓦崗山,連不起眼的小弟都這麼牛!
張亮吃虧就吃虧在喜新厭舊上,發跡後丟下糟糠妻,娶瞭一個年輕漂亮的。結果樂子大瞭,不但從此頭上綠油油的,竟然還認瞭那人為義子,叫:張慎幾。
他那位漂亮的新老婆呢,還沒事就跟一些巫婆,探討一些“學術”問題。三轉兩拐,張亮就掉進去瞭,竟然真就信瞭,原來我張亮也能當皇上。於是收瞭五百義子,很快被告發,定罪為謀反,被李世民殺瞭。
所謂:糟糠之妻不可欺,張亮就是活例子。
第四和第五位,程咬金和秦瓊。這兩個就不必多說什麼瞭,是瓦崗好漢中,在民間影響力最大的。
秦瓊在正史中,是隋唐第一單挑王,曾單騎突擊韆軍萬馬,救走李密。
程咬金也是猛將一枚,曾摺槊殺敵,救下瞭萬人敵的裴行儼。
瞅瞅瓦崗好漢中,這一位萬人敵,一位飛將,五位入淩煙閣的,是有文有武,有帥有將,無論名氣大,還是名氣小,都堪稱“猛人”。所以,就憑瓦崗軍這麼牛的人纔儲備,李密若選擇奇襲長安,自然比苦鬥在洛陽,要強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