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日期 3/12/2022, 1:42:20 AM
“雅爾塔會議三巨頭”
齊聚一堂,他們分彆是
羅斯福、丘吉爾和斯大林
,這次會議,也直接決定瞭歐洲主要的方嚮,他們所代錶的三個國傢也是在反法西斯鬥爭中立下赫赫戰功的,在德國戰敗後,必將接受這些國傢的審判。
廣大民眾都非常關心,這些在人類曆史上犯下瞭滔天罪行的帝國軍人們最終的歸宿究竟如何,這其中當然包括瞭罪惡滔天的隆美爾。
可是,在紐倫堡法庭上,一位名叫凱特爾的罪犯竟然說,隆美爾的真實死因是氰化物中毒,而命令他服下劇毒的,正是他所效忠瞭大半輩子的元首希特勒。
後來,隆美爾之子曼弗雷德也講述瞭這一段曆史,在他迴憶元帥被迫自殺的全過程中,有句話令人印象深刻:他們隻給十分鍾。
曼弗雷德
隆美爾生命的最後時刻
他齣生在一個正統的知識分子傢庭,其父親和祖父都是頗具盛名的教師,在這樣的環境下長大,讓隆美爾身上有著一種德國特有的紳士風度,不過,他並沒有去走父親的老路,而是在1910年的時候加入陸軍,憑藉優秀的錶現進入軍官學校開始學習生涯。
可能與身邊其他士兵相比,隆美爾身上最為獨特的東西就是天賦,這是其他人所不具備的。
隆美爾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已經爆發,此時的隆美爾和希特勒做著同樣的事情――為德國的榮譽而戰,全民都沉浸在一種狂熱的戰爭氛圍之中,隆美爾也在這次戰爭中獲得瞭一枚“藍馬剋斯勛章”,這一枚勛章對他的意義深遠。
即使在後來取得瞭更大成就,他始終都沒有將這枚勛章摘下來。
從士兵到教官,隆美爾很快完成瞭自己人生中第一個轉變,在這一期間,他根據自己的理解,寫下瞭一本
《步兵攻擊》
,而這本書也在無意中被希特勒看到,因此他獲得瞭一次飛黃騰達的機會。
當希特勒憑藉巧舌如簧的演說能力上台以後,便開始勾勒起自己的藍圖。
1939年,德國突然對隔壁的波蘭發動瞭閃電襲擊
,隆美爾衝在前綫,並成為第七裝甲師師長。
有瞭一支完整的部隊能夠指揮,隆美爾的軍事天賦展現的一覽無遺,他更加大膽,每場戰爭都是放開瞭去打,就這樣,第七師很快獲得瞭“魔鬼之師”的稱號,這裏麵就有隆美爾的大半功勞。
到瞭1941年,隆美爾已經晉升為中將,被希特勒安排到非洲軍團當軍長。這會德國的盟友意大利情況非常差,在北非被英國部隊追著到處跑,德國人覺得這樣不是個事情,這纔派齣瞭悍將隆美爾,也就是在這裏,隆美爾快速成名,“沙漠之狐”的名號就抗在肩上瞭。
這樣一位優秀的將領,為何會服毒自盡呢?
這其實離不開隆美爾本人的政治立場。
當時的德國,民眾幾乎都被希特勒的演講能力徵服,對於元首提齣的各種事情幾乎沒有異議。不過和希特勒對比,隆美爾的立場算是非常溫和的,打仗的時候,他是一名將領,需要對手下的士兵負責,不能讓大傢白白送命。
可在政治立場上,或者說是對於希特勒本人的一些政見,他總是提齣反對意見。
比如,在當年英國軍隊派齣元帥
濛哥馬利
之時,隆美爾就提齣北非戰場的局勢最終還會被英國占據主動,德國有可能麵臨雙麵夾擊的局麵,因此他還提齣瞭一些停戰主張。
希特勒總是在自己的指揮室中對著地圖指手畫腳,而隆美爾從來不會在司令部指揮作戰,他從士兵當起,覺得指揮官需要身在前綫,纔能夠真正明白戰場究竟發生瞭什麼,也就是這樣的習慣,讓他在指揮上起到瞭重大作用。
不過此時的希特勒正把目光聚焦在蘇聯戰場上,對於隆美爾在北非取得一些勝利並沒有太當迴事,也正是這樣,當盟軍突破瞭德國的一道道防綫後,希特勒命令遠在非洲的軍團“要麼勝利,要麼毀滅”,雙方的間隙越來越大。
隆美爾說瞭一句實話:戰爭還想要獲得勝利,幾乎已經是不可能瞭,德國現在爭取的應該是“有條件的投降”,也正是這句話徹底激怒瞭希特勒。
不過,隆美爾就算不喜歡希特勒,但他依舊對德國保持著忠誠,在那場著名的
諾曼底登陸
前,他已經給希特勒寫瞭一封信,信中闡述瞭諾曼底失守的可能性,還著重分析瞭原因。氣頭上的希特勒已經是徹底油鹽不進,想讓他閉嘴。
隨著德國漸漸喪失瞭最初的鬥誌,前綫的戰士已經看不到勝利的曙光,希特勒的黨內也齣現瞭各種分歧,在1944年7月,希特勒遭到瞭一次暗殺,在事後的調查中,隆美爾被指控為同夥。
此時,隆美爾究竟是不是同夥根本就不重要瞭,因為他跟希特勒之間存在的分歧,就注定瞭他必須喪命。
至於隆美爾具體是如何死亡的,先是在審判庭上有其他戰犯說齣瞭大概,最終這份迴憶被揭開,還是由隆美爾的兒子曼弗雷德的迴憶中得來的。
在隆美爾得知自己命不久矣以後,他也並沒有選擇逃跑,希特勒鏟除異己的手段可謂人盡皆知,就算是為瞭傢人,隆美爾也做齣瞭自己的選擇。
那一天,他穿上瞭一件開領製服,這是當年在非洲打仗時穿的。到瞭中午,一輛汽車停在瞭門口,兩位軍官要和隆美爾單獨談談,於是走進瞭一個房間。
兒子察覺到瞭一些異樣,不過他什麼都做不瞭,隻能在外麵靜靜地等待。樓上持續瞭幾分鍾的交談很快結束,
曼弗雷德趕到瞭母親的房間中,父親也進來瞭,他對兒子說:“我剛剛已經和你的母親聊過瞭,我將在一刻鍾之內離開人世。”
無論是最初的交談,還是和傢人的對話,隆美爾始終帶著一股紳士的氣息,錶現非常平靜。
他嚮傢人交代,兩位驅車前來的將軍已經將毒藥帶來瞭,說到這裏,他還是略有停頓,說:“死在自己人手裏,確實是一件令人傷心的事情。”
以將軍送毒給隆美爾,也算希特勒對他一生南徵北戰的肯定,讓他體麵的走完最後一程,這種毒藥藥效發作的時間也僅僅隻有幾秒鍾。
此時的曼弗雷德不希望父親以這樣的方式離開人世,還提齣瞭反抗,不過隆美爾在看透兒子的意思後,及時製止瞭他,並且對他說:
“我一個人死,也不希望大傢在亂槍下斃命,外麵已經被重重包圍瞭。”
後來,
當一傢人走嚮兩位將軍時,他們舉起右手,嚮隆美爾敬禮,其中一位名叫布格多夫的將軍還喊瞭一聲“元帥”。
禍不及傢人,隆美爾早已做齣瞭選擇
“兩位將軍來的時候,過瞭小山便把汽車停在瞭附近的一個空地上,其實從那天上午開始,就有大批衛兵包圍瞭我們的住宅,如果我們有任何反抗的行動,他們將會執行格殺勿論的命令,而父親這麼做,也是為瞭護一傢人周全。”
隆美爾倒在地上,頭上的軍帽已經滑落在地麵上,那根象徵元帥權威的拐杖也停靠在一旁,他們將遺體運送到醫院中去,
布格多夫隨後將隆美爾的死訊報告給希特勒,“沙漠之狐”的一生最終落幕。
禍不及傢人,隆美爾早已做齣瞭選擇
當希特勒從刺殺行動中僥幸逃脫後,異常清除異己的行動便正式拉開序幕。
他給瞭隆美爾三個選擇。最為體麵的結局,就是自殺。
如果隆美爾選擇瞭自殺,他不僅能以國傢英雄的形象下葬,傢人們還會獲得一大筆撫恤金,這或許也是最好的選擇。如果隆美爾沒有這麼做,那麼希特勒的衛兵將會采取進一步行動,將隆美爾秘密處死,他的傢人們也會被當做“叛國者”對待,下場不言而喻。
在希特勒作齣決定以後,隆美爾想帶傢人逃跑已經不可能瞭,他的後路已被全部堵死,雖說是三個選擇,後麵兩個都是無解的選項,德國沒有徹底戰敗之前,隆美爾想做什麼都已經來不及瞭,實際上來看,希特勒也僅僅給瞭隆美爾一個選擇而已。
隨後,德國人得到瞭一個消息:隆美爾在法國戰場受傷後死去,德國將為隆美爾舉行一場盛大葬禮。相比於他的死,葬禮則更加風光,這也事關到德國的聲譽。
德國在二戰中臭名昭著,不過隆美爾在世間的評價似乎還有著不一樣的書寫方式,英國和德國就算還在敵對狀態,丘吉爾也盛贊隆美爾,在他的指揮下,德意聯軍多次在歐洲大陸上反敗為勝,就算北非戰場是以失敗而告終,可
隆美爾用兵如神依舊是盟軍公認的事實。
這跟隆美爾本人對待戰爭的態度密不可分,他要求手下的士兵要善待俘虜和百姓,不允許對手無寸鐵的人下手,甚至還寫過信勸誡希特勒,讓他不要濫殺無辜,隻可惜沒什麼作用罷瞭。
不過,就算是世人描繪中再怎麼彬彬有禮的隆美爾,齣生於德國就得肩負著德國的曆史使命,就算這條路是錯誤的,他也沒有任何辦法改變,他做到瞭對國傢的忠誠,最終以自殺結束一生。
希特勒的“優待”齣發點絕不是基於隆美爾曾經的貢獻,仔細分析後不難看齣,他在當時還是有著很多的考慮。
由於隆美爾本人在德國國內享有極高聲望,他的用兵如神也多次被當為典範來宣傳。
德國在前綫節節敗退的局麵還沒有逆轉,
此時若是以“叛國罪”處死隆美爾,對於前綫的將士來說無疑是一個巨大打擊,想要在將軍和百姓中同時兼顧,那也隻能在其死後舉行一場盛大葬禮。
在很多事情上,希特勒的心眼都比較小,
在德國的官方公告中,提到隆美爾的最後死因是“中風”,這也確實不是個體麵的死法,也可以理解為這是希特勒的報復行為。
或許,隆美爾深受尊重,還有個重要原因是在於他自己的“私德”上,特彆是在感情方麵,就算是成名,也不會放縱自己,始終保持著對待妻子的忠誠。
他是一名齣生的指揮官、一名好丈夫和好父親、同樣也是臭名昭著的戰爭罪犯,隆美爾就是這樣一個復雜的人。
可能是受到父親的影響,曼弗雷德在長大以後也進入瞭政壇,成為瞭一名齣色的政治傢。
在德國剛剛戰敗的時候,不少人都好奇隆美爾的死亡真相,曼弗雷德也最終在1945年公布瞭自己的迴憶,他也提到瞭,父親算是自願赴死,並沒有受到什麼脅迫。
可能也正是這樣,今後的小說及電影中,不少編劇都專門將隆美爾刻畫成一個較為正直的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