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日期 3/11/2022, 1:01:01 PM
絲綢之路:起源於周穆王與西王母的瑤池相會
“絲綢之路”一詞最早來自於德國地理學傢費迪南・馮・李希霍芬於公元1877年齣版的《中國―我的旅行成果》一書。絲綢之路通常是指以長安(今陝西西安)、洛陽(今河南洛陽)為起點,經甘肅、新疆,到中亞、西亞,並聯結地中海各國的陸上通道。這條道路也被稱為“陸上絲綢之路”,以區彆日後另外兩條冠以“絲綢之路”名稱的交通路綫。因為由這條路西運的貨物中以中國的絲綢製品的影響最大,故得此名。
一般認為,是西漢的張騫兩次齣使西域,成功將東西方之間的珠簾掀開,使各國的使者、商人、傳教士等沿著他開通的道路,來往不絕,開闢瞭中外交流的新紀元。因此,人們通常把絲綢之路開肇者的桂冠,戴到瞭齣使西域的張騫頭上。
經過對有關史料的分析,我以為,最早開闢絲綢之路的是還早於西漢張騫一韆多年的周穆王姬滿以及與他做成第一次絲綢交易的西王母。周穆王用所攜帶的絲綢換取瞭西王母給予的狩獵權。周穆王在西域進行瞭三個月的狩獵活動,拉迴周室的皮毛大約有一百車。而他付齣的絲綢,最多不超過八車。
周穆王,是西周的第五代君王,姓姬名滿。是一位有雄纔大略的君王,他曾率部西巡至西王母部落的行蹤,記載於古籍《穆天子傳》中。隻是由於後人加油添醋,又附會瞭不少美麗的想像於其中,使周穆王與西王母的瑤池相會變得具有神話色彩瞭。其實,我更相信,洗去附會的神話,曆史上是真有其事的。唐朝大詩人李商隱曾作詩曰:“瑤池阿母綺窗開,黃竹歌聲動地哀。八駿日行三萬裏,穆王何事不重來。”雖然李商隱作此詩有隱諷當朝的意思,但卻從另一個角度印證瞭周穆王與西王母的故事流傳之廣。
在《穆天子傳》流傳之前,《史記・周本紀》中就有瞭周穆王西行的記載:“穆王十七年,西巡狩,見西王母。”東晉學者郭注釋:“西王母者,西方一國君也”。《左傳・昭公十二年》中說:“昔穆王欲肄其心,周行天下,將皆必有車轍之跡。”以至“祭公謀父作《祈招》之詩,以止王心。” 為瞭阻止穆王西行,祭公謀父作《祈招》詩,但穆王不聽,仍肄心西行。《史記・趙世傢》對穆王西行記載得更為詳細:“造父取驥之乘匹,與桃林盜驪、驊騮、綠耳,獻之繆王。繆王使造父禦,西巡狩,見西王母,樂之忘歸。”這就是周穆王乘八駿禦輦,西行至西王母國,見瞭西王母“樂之忘歸”的故事。能令周穆王樂而忘歸的人,一定是一位令人沉醉的美麗夫人。
西晉太康二年(公元281年),在今河南汲縣有一個叫“不準”的盜墓賊,盜掘一座戰國時期魏國墓葬。因此,齣土一大批竹簡,通稱“汲塚竹書”,竹簡長二尺四寸(古尺),每簡四十字,用墨書寫。其中有《穆天子傳》、《周穆王美人盛姬死事》,後來,兩書閤並為《穆天子傳》。同時齣土的還有一本十分重要的史書:《竹書紀年》。
這部書記載:“至於西王母之邦,吉日甲子,天子賓於西王母。………乙醜,天子觴西王母於瑤池上。西王母又為天子吟曰:‘徂彼西土,爰居其野。虎豹為群,與鵲於處。嘉命不遷,我惟帝女…’天子遂驅升岩石,乃記其跡於岩石之後而樹之槐眉,曰‘西王母之山’。” 這裏詳細記載瞭周穆王駕八駿禦輦,西巡至西王母的國土,西王母在瑤池畔大擺酒宴,款待周穆王的情況。席間,穆天子與西王母飲酒賦詩,西王母用委婉動聽的吟唱,與善唱的周穆王用歌聲對話。對歌起舞,情投意閤,所對之歌稱為《瑤池對歌》。西王母先歌雲:“白雲在天,山陵自齣。道裏悠遠,山川所之。將子無死,尚能復來?”;周穆王聽後吟唱:“予歸東土,和洽諸夏。萬民平均,吾顧見汝。比及三年,將復而野。”;西王母接著吟唱:“徂彼西土,爰居於野。虎豹為群,於鵲與處。嘉命不遷,我惟帝女。彼何世民,又將去子。吹笙鼓簧,中心翔翔。世民之子,唯天之望。”
用現代話解讀就是:在歡迎酒宴上,西王母首先唱齣瞭對貴賓的熱烈歡迎:“蘭天白雲可作證,巍巍大山自齣歡迎,閣下不辭艱辛勞苦,韆裏迢迢到昆侖,帶來瞭友誼,帶來瞭和平。隻要閣下能長壽,歡迎您下次再光臨。”
周穆王聽瞭很感動,迴唱:“能受到您的誠摯邀請我是多麼高興。我迴到本國後要和華夏的各個部落團結和睦相處,讓老百姓能過上好日子,我一定再來拜訪您。就以三年為期吧,我們會在這兒見麵的。”
西王母得到周穆王的迴答,心緒澎湃地感嘆:“我住在西方的曠野上,實在偏僻又荒涼;老虎豹子和我同群,烏鴉喜鵲與我共處。我守著這一方土地而不遷移,因為我是天帝的女兒;可憐我那善良的人民呀,又將和您分彆,不能跟著您去。樂師們吹奏起笙簧,心魂在音樂裏翱翔;萬民的君主呀,隻有您是上天的矚望。”
酒宴後,周穆王在太陽落下的�m山,種下一棵槐樹,並選擇瞭一塊巨石,在上麵題字:“西王母之山”,以示紀念。
這時的西王母不論形象與能力,都令周穆王非常滿意;同樣,周穆王的威武勇猛,也讓西王母一見鍾意。賓主兩人可謂情投意閤,依依不捨。《古風》唱曰:“荒哉周穆王,八駿窮萬裏,朝發昆侖巔,夕飲瑤池水。”
但是,不管如何不捨,畢竟二人都是上古的領袖人物。於是,除瞭口頭的互相示好之外,再也沒有什麼彆的下文瞭。
由是,開始瞭正式貿易。
周穆王和西王母絲綢貿易的數量和品種:
按照《穆天子傳》的記載“穆王十七年西徵,至昆侖丘,見西王母。”開始時的見麵禮是:白圭玄璧。隨後,周穆王又拿齣瞭“錦組百純,布組三百純。”“純”是量詞一匹的意思。《周禮》曰“純帛不過五兩”。也就是當時一匹絲綢重不超過五兩。周穆王給瞭西王母彩色的絲綢一百匹,素色的絲綢三百匹。“西王母再拜受之。”
第二天,西王母離開瞭周穆王,到各個部落通報,允許周穆王在其領地狩獵。
“六師之人翔畋於曠原,得獲無疆(無限也),鳥獸絕群(將獵物打淨瞭)。”“天子於是載羽百車……東歸。”周穆王狩獵三個月,收獲瞭百餘車的鳥獸獵物,滿載東歸。
這是一次以産品(絲綢)換取資源的貿易,也是目前所能見到的對絲綢之路上絲綢貿易的記載。可以說,是周穆王和西王母由此開闢瞭絲路貿易的先河。西王母得到這批絲綢後,並沒有獨自享受,也通過貿易行為,有的流嚮瞭阿拉伯和北非。
公元1993年,奧地利考古學傢在一具古埃及女性木乃伊頭發中發現瞭一塊絲綢。這塊絲綢與木乃伊同屬古埃及二十一王朝,可以推測,這塊絲綢很可能來源於西王母的絲綢貿易。
我國夏商周斷代工程將周穆王的時代定為公元前976年―前922年,(一說公元前1001年―前947年)。穆王西巡開通絲路的年代應該在公元前963-公元前959年。把考古和商貿的年代兩端放大,也就是在公元前1000-前900年之間。這百年間,古埃及正處於二十一王朝和二十二王朝之間。也就是西王母收到絲綢不久,又開始與彆人做貿易,聞名世界的絲綢貿易就此開始瞭。
所以說,絲路貿易的開肇者應該就是周穆王和西王母。他們兩人主導的這次絲綢貿易是一次成功的典範,也是後來者是榜樣。
有人提齣西王母部落的位置究竟在哪裏?這個答案有多種,有說是祁連山(古稱昆侖山)的青海西寜和青海湖附近;但比較多的人主張是新疆天池(天池又稱瑤池),或者到瞭準格爾、剋拉瑪依、於闐一帶。不管位置在哪兒,這幾個地方都是絲綢之路的重要城鎮。
可以肯定的是,周穆王和西王母會見之處是在西域的絲綢之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