熟悉蘇軾的人都知道,蘇軾一生坎坷,被貶數次,每次被貶,都是因為政治上與人政見不閤,被人打壓報復。
蘇軾當官的時候,遇上王安石轟轟烈烈地提齣變法,進行大規模的改革運動,那會兒的朝廷分成兩派,一個是贊同變法的新黨,一個是反對變法的保守黨。
新舊兩黨圍繞著變法,展開瞭激烈的論辯及鬥爭,那個時候,朝中的人事變動非常頻繁,不時就有人離開朝廷。
朝中涉及這場鬥爭的人很多,其中就有新黨的瀋括以及保守黨蘇軾。
蘇軾為政生涯中有一件非常重大的事件,就是
烏台詩案
。那是元豐二年(1079年),一群人上錶彈劾蘇軾,拿齣一大批蘇軾的詩文,挑裏麵的字眼,說蘇軾在詩文中暗戳戳地譏刺朝政,然後蘇軾入獄,又被貶去黃州瞭。
在這件事情裏,不少人認為
瀋括
發揮瞭重要作用,覺得他纔是烏台詩案的始作俑者,就是他在背後給蘇軾捅刀子,纔害瞭蘇軾。
說起瀋括,他絕對是中國曆史上最獨特的人之一,因為他的身份後麵寫著“科學傢”三個字。縱觀整個中國史,基本都是偏文的,曆史上也不乏科學傢之類,但和文學傢比起來真的非常少。
瀋括一生緻誌於科學研究,幾乎是個全能人纔,被譽為“中國整部科學史中最卓越的人物”,其代錶作《夢溪筆談》則被稱為“中國科學史上的裏程碑”。
這樣一個大人物,在曆史上的人品評價卻一直很不好,他一個最大的黑點,就是告密陷害蘇軾這件事。那麼,這件事是真的嗎?這種說法如何而來呢?
事情是這樣的,說是蘇軾在杭州做官的時候,瀋括正好到浙江巡查新法實行的情況,他就跑去蘇軾那裏喝酒聊天,還求瞭幾篇蘇軾的詩文來。
迴去後,瀋括就拿放大鏡似的仔細檢查蘇軾的詩文,挑瞭幾句看上去語焉不詳的句子,整理瞭一下就上報給宋神宗瞭,說蘇軾在誹謗朝政。後來那些也想整死蘇軾的人就順著瀋括的做法,繼續加大馬力舉報蘇軾,結果搞得蘇軾差點丟瞭小命。
這件事著名作傢
餘鞦雨
也寫過,他在《
蘇東坡突圍
》中以一種揭秘式的手法,將這個故事傳播得人盡皆知,他寫道:
我真不想寫齣這個名字,但再一想又沒有諱避的理由,還是寫齣來吧:瀋括。
這位在中國古代科技史上占有不小地位的著名科學傢也因忌妒而陷害過蘇東坡,用的手法仍然是檢舉揭發蘇東坡詩中有譏諷政府的傾嚮。如果他與蘇東坡是政敵,那倒也罷瞭,問題是他們曾是好朋友,他所檢舉揭發的詩句,正是蘇東坡與他分彆時手錄近作送給他留作紀念的。這實在太不是味道瞭。
曆史學傢們分析,這大概與皇帝在瀋括麵前說過蘇東坡的好話有關,瀋括心中産生瞭一種默默的對比,不想讓蘇東坡的文化地位高於自己。
先不管瀋括真實的人品到底如何,就說在告密這件事情上,曆史上那些可以佐證的資料也是嚴重存疑的。
這件事情是記載在南宋官員
李燾
所寫《
續資治通鑒長編
》一書,裏麵這樣寫:
括素與蘇軾同在館閣,軾論事與時異,補外。括察訪兩浙,陛辭,神宗語括曰:‘蘇軾通判杭州,卿其善遇之。’
括至杭,與軾論舊,求手錄近詩一通,歸則簽帖以進,雲詞皆訕懟。軾聞之,復寄詩。劉恕戲曰:‘不憂進瞭也?’其後,李定、舒亶論軾詩置獄,實本於括雲。
元祐中,軾知杭州,括閑廢在潤,往來迎謁恭甚。軾益薄其為人。
後世所謂的瀋括告蘇軾黑狀一說,基本上都是以這本為依據的。
然而,李燾寫的這件事,也是他從彆處看來的,即
王銍
的《
元祐補錄
》,這就是萬物之源瞭,它是包括《續資治通鑒長編》在內的其餘記載此事的唯一史料,既屬於孤證,且也不是什麼正史資料。
李燾在記載這件事的時候,在後麵還謹慎地加上瞭“
此事附注,當考詳,恐年月先後差池不閤
”,說明他對這件事抱著存疑的態度,但是這句話基本都被人忽略瞭。
此外從時間綫來說,瀋括去杭州的時候,是熙寜六年(1073)至七年(1074)——“六月,奉命相度兩浙路農田水利、差役等事,兼察訪”。
這個時候的蘇軾,正忙於賑災。熙寜六年二月至九月,蘇軾循行屬縣;熙寜六年十一月,赴常潤賑災,熙寜七年六月自堂潤嚮杭。
兩人都在各自忙於公事,有沒有見麵不好說,不過一個欽差大臣,一個地方官員,如果有書信來往也是可以理解的。
但這個時候,距離烏台詩案發生還有整整5年的時間,瀋括“歸則簽帖以進”的事實就有待考證瞭,因為在此之後,宋神宗不僅沒有懲罰過蘇軾,蘇軾還從杭州通判升任為密州知州。
另外,烏台詩案並不是簡單針對蘇軾的個人案件,其實質還是政治案件,原因復雜,我更傾嚮於蘇軾是被拿來當靶子瞭。
在烏台詩案發生的前幾年,朝中的政治形勢極為微妙,王安石兩次罷相,還和自己看好的呂惠卿反目,這些主要人物之間的分裂直接影響到瞭戰局。
宋神宗無奈之下任吳充、王珪為相,但他們始終沒有王安石威力大,變法因此受到嚴重阻力。這個時候,宋神宗隻能親自上陣,為瞭順利推動變法,他需要殺一儆百。
選誰呢?蘇軾啊,他不僅是重臣,而且名氣很大,最適閤用來給保守派一個下馬威。
假使五年前瀋括真的做瞭告密的事,但那個時候皇帝沒有動蘇軾的念頭,所以當時也不瞭瞭之;五年之後,有人對蘇軾進行指控,皇帝反應迅速,馬上就風風火火地處理起來瞭。
所以說,這件事裏麵,起決定作用的人應該是宋神宗纔對。說實在的,新舊兩黨互掐這麼久,難道這五年中對蘇軾的誹謗陷害就隻有瀋括和烏台詩案這兩次嗎?
顯然,一切的事情,最終都源自於政治局勢的變化。所以把瀋括說成烏台詩案的始作俑者,是站不住腳的。
因為這件事本身它就存疑,那假使瀋括真的乾過這種事,那他就是小人、陰險的行為嗎?
在那個時候,黨同伐異、相互指責是朝中的正常現象,大傢都是互相攻擊來攻擊去的,都為瞭自己的政治立場而戰鬥著,那種環境下,倘若瀋括真的“告密”瞭,其實也不是什麼難以理解、難以容忍的事情,而且他們也不是什麼好朋友。
當然,這隻是針對這件事來說的,瀋括在其它事情上到底怎樣,性格好不好,那是其它的事情。每個人或許都有不同看法,歡迎大傢討論。
責任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