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日期 3/25/2022, 6:53:22 PM
中國14億人房産建設量憑什麼占全世界的一半?過去30年我們有這個需求可以去擴張,現在已經擴張到人均住房50平方米瞭還這麼造,沒這個可能,也沒這個需求瞭。
――黃奇帆
王波明對話黃奇帆
編輯 | 周景卓
監製 | 賈夢霞
2020年被稱作“房地産分化元年”,從這一年起,眾多房地産從業者、購房者都感受到瞭不同地區、不同類型房産價格的嚴重分化。
2021年,中國房産政策更是幾度收緊,整個行業迎來拐點,媒體驚呼:房地産從“白銀時代”轉嚮“黑鐵時代”!
房地産行業的轉嚮,是疫情刺激下的暫時應激反應?還是40年城市化發展的必然結果?未來10年,中國房地産行業前路如何?房價是漲是跌?
復旦大學特聘教授黃奇帆,曾任全國人民代錶大會財政經濟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和重慶市市長,親曆我國經濟發展各個重大節點,兼具經濟學者的理論功底和政策製定者的豐富經驗。
本期《聊一波》節目,《財經》雜誌總編輯王波明特彆邀請黃奇帆,獨傢解讀中國房地産市場40年發展的深層邏輯和未來走嚮,幫你撥開房地産迷霧。
27年,中國房地産建設猛增170倍
王波明: 過去兩年國傢對房地産的政策相對收緊,房貸速度放緩、控製行業負債規模,之後幾個頭部企業就齣現瞭問題,但是房地産對經濟的促進作用又是不可忽視的。房地産短期是不是到頭瞭,未來整個行業會怎麼走?
黃奇帆: 這件事你要這麼看,1980年中國1.8億城市居民的人均住房麵積是多少?5平方米。現在咱們國傢的人均住房麵積是50平方米,對比當年就能看齣那時的住房需求就像壓縮餅乾一樣,被壓縮到瞭非常飢餓的狀態。
1980年中國整個商業、服務業規模隻有1000億,經濟發展程度很低,現在是160萬億。在當時中國經濟極度萎靡不振、城市住宅需求極度壓縮的背景下,一旦外部條件釋放,房地産就會爆炸式地發展。
1980年改革開放一開始,就釋放瞭城市化的機製。
第一項,土地承包製。5億種地的農民隻剩2億,有3億釋放到沿海城市;
第二項,農民可以離土離鄉瞭。原有的戶籍製度下戶口絕對管製,農民是不能到城裏麵工作的,從80年代初期起農民可以到城裏打工瞭;
第三項,落戶製度。農民在城裏打工十年以上,就可以在一些大中小城市落戶瞭,於是不斷有農民落戶到城市,我們1.8億的城市人口增加到瞭9億;
這三個釋放勞動力的製度是城市化大發展的基礎性動力。
第四項,城市實行土地批租製度,有瞭房産商瞭;
第五項,老百姓有瞭自己擁有産權的傢庭住房。之前大部分人住的都是單位的公房,1992年、1993年開始,所有公房可以變成私房;
第六項,按揭貸款齣來瞭。按揭貸款是推動中國房地産市場發展的重要因素,老百姓全款買房是買不動的,有瞭按揭貸款房産交易就多瞭。
農村和城市各三條政策,六條一閤成,就變成瞭巨大的房地産推動力。
然後政府又推齣瞭像上海浦東這樣的投融資平台;接著國傢又設立瞭開發區,每個開發區都相當於一個經濟發展的增長極,推動城市化加速發展。
有瞭這八個機製,各項政策一鬆動,就把前麵餓得扁扁的肚子一下子撐開瞭。這一爆發是什麼概念呢?1990年中國一年造的房産麵積是1000萬平方米,到瞭2000年,由房産商主導建設的建築麵積達到瞭1億平方米,2010年,這個數字變成瞭10億平方米。
王波明: 一個級數一個級數地往上增。
黃奇帆: 2017年,中國房産商建的房子是17億平方米,去年2021年新建房總量在16.5億左右。所以大體上到2017年17億打住,後麵三年沒有再漲。這是中國過去30年、40年波瀾壯闊的房産發展情況。
眼下,中國房地産市場進入瞭新階段,10個指標都齣現瞭拐點。
房地産商負債率高達90%,房地産齣現十大拐點
王波明: 房地産齣現瞭哪十個拐點?
黃奇帆: 第一,大傢基本上認為總人口14億是天花闆,未來人口會逐漸減少;
第二,中國的城市化率已經到瞭65%瞭,幾乎等同於美國、歐洲的75%,因為中國的城市化率實際上是把農村裏麵的青年人、中年人給抽齣來瞭。所以城市化再往上也就5、6個點的上升空間;
第三,中國的老齡化在不斷加深,去年已經到瞭21%,預計2035年會達到30%以上,甚至2050年以後到40%、50%都可能。老齡化越高需要的新房越少,同時死亡率增加還會退齣很多房子來。這三個數據都是影響住房結構的,會讓新房需求大幅下降。
第四個指標,去年為止,中國房産商手中一年以上沒賣掉的現房有6億平方米,這就是一手房庫存。同時中國老百姓手裏的房産,購買後沒有自住也沒有齣租的閑置房有20%。中國這些年來總房屋麵積接近400億平方米,其中新建商品房和1990年以後賣掉的、老百姓持有的房産有300億平方米,現在這300億中有60億平方米是閑置的。
在每年漲價20%、30%的市場環境中,就算有一兩套房子閑置我也不怕,房子還在漲價我心裏就是高興的。房産商也一樣,房價上漲瞭他會覺得沒賣掉反而劃算。但一旦房價不漲瞭,這些庫存就都是積壓,會讓新建房需求大幅萎縮;
第五,2020年中國人均住房麵積就達到瞭50平方米,全世界發達國傢人均50就是天花闆,想泡沫化需求都泡不齣來的;
第六個指標是年度房地産建設量,2000年是1億平方米,2010年10億平方米,到瞭2016、2017年17億平方米,17年翻瞭四番。17億什麼概念你知道嗎?全世界70多億人,2020年中國之外新建房麵積是20億平方米,中國造瞭全世界的一半。中國14億人房産建設量憑什麼占全世界的一半?過去30年我們有這個需求可以去擴張,現在已經擴張到人均住房50平方米瞭還這麼造,沒這個可能,也沒這個需求瞭;
第七個指標是中國的土地價格和房産價格,20年裏也翻瞭四番。上海房價最貴的地方――衡山路,20年是6000多塊一平方米,現在那邊的房價是14萬、15萬一平方米,漲瞭20倍。新疆烏魯木齊二道橋,2000年房子700多塊一平方米,現在一萬幾韆塊、2萬塊,也差不多翻瞭四番。
我講這兩個例子是想說,過去20年全國的房價都在原來的基數上翻瞭四番,基本如此。土地價格也是從每畝100萬,變成1000萬、2000萬,十幾倍地漲。
當一個地方的房價、地價有5年翻一番、20年翻四番的趨勢存在的時候,所有房産商都會囤房,哪怕造瞭房子賣不掉過個5年也能漲價,所以大傢都不怕庫存不怕規模,都拼命融資貸款,這個規律是前麵20年如此的七個指標給寵齣來的、慣齣來的;
第八個指標,危舊房改造、舊城改造,這些大規模的基礎設施建設也基本完成瞭,沒有更多的需求瞭;
第九個,城市的學校、醫院建設也到頭瞭。1980年,大學在校生的人均學校用地麵積隻有10平方米,教育部當時就製定瞭一個製度,大學在校生人均學校用地要達到50平方米。現在全中國有3000多所大學,人均50平方米的指標已經達到瞭,不需要再擴張瞭。
王波明: 說白瞭配套設施都到頭瞭。
黃奇帆: 最後第十個指標,房地産金融。中國房地産商負債率高達90%,你總不能零資産,再過十年負債率也不會變成105%的,未來負債率隻會逐漸降低。
在這個意義上講,不管是公共設施、基礎設施、舊城改造等房産指標,還是老齡化、城市人群等人口指標,都顯示房地産行業的新階段、新常態要齣現瞭。
現在房地産齣現瞭睏境,有人把它歸結為是我們地方政府、國傢的房地産調控政策過頭瞭,太集中瞭、太厲害瞭,把它給打壓瞭,這是不公平的,是不閤理的。
王波明: 你這是從終極的供需求關係,這30年的演變來看。
黃奇帆: 整個環境已經發展到瞭這一步,再像當年飢渴狀態那樣去促進是不行的。從這點來說,現在房地産行業的睏境不是政府調控過頭造成的,也不是房産商自作自受,因為房産商1990年、1995年,或者2005年、2010年,也都是高舉債、高周轉、炒地皮的行為方式,為什麼當時不破産?這會兒龍頭企業集中破産呢?原因就是這樣的行為方式在擴張期的時候是可以循環的,但現在繼續一根筋地按這個邏輯來你就要碰壁瞭,這個就叫理性分析客觀形勢。
黃奇帆在《聊一波》節目現場
房産地進入新常態,未來中國房企將減少9成
黃奇帆: 今後5年10年,中國房産開發將進入新常態,房産商的運行方式會齣現五個調整:
第一,全世界的房産商負債率沒有超過50%的,香港的房産商全部的負債率都不超過40%,中國大陸到瞭80%、90%,這是過去的三高――地價、房價、市場需求量猛增16倍導緻的。一旦這個需求沒有瞭,房地産商就會進入一個新常態,負債率從90%下降到80%、70%、50%甚至40%。我們現在的三條紅綫定在70%,是因為現在房企負債率都在80%、90%,等到他們自己一旦降下來瞭70%是擋不住的,它會繼續自己往50%、40%降;
第二,高地價的買地、大樓盤的造房,造成瞭大量庫存的狀態今後會收斂,房産商會實事求是地根據市場需求結構性開發;
第三,房産商瘋狂跨界搞概念、又搞商業、又搞工業、又搞製造業,覺得房産商賺瞭錢以後就可以各個領域亂搞的,術業有專攻,以後他們就不再鬍鬧瞭;
第四,房産商亂生子公司、房産商多如牛毛的狀態會減少。中國獨立法人的房産公司有9萬個,我們有9億城市人口,平均下來1萬人一個。整個美國法人登記的房産公司不超過500個,我們的開發商比全世界其他國傢的開發商加起來還多。以後中國房産商用不瞭這麼多,有1萬個就不得瞭瞭,所以今後十來年法人登記率會不斷注銷,有的是倒閉,有的是自己轉行關閉等等;
第五,房産商賣房不再是造100萬賣100萬的大周轉,以後可能會變成造50萬,有25萬是商品房賣掉,另外25萬是商業性的租賃房,作為商租、商租公寓銷售。
王波明: 那他資本金從哪兒來?
黃奇帆: 商租兩用的資本金很容易解決,房産一旦可以對外租賃,預期的租金收益就可以去發ABS(資産證券化)證券,房地産的ABS産品是叫REITs,REITs基金一發,資本市場的資金就來瞭,能覆蓋它一半的資本,負債率也下降瞭,剩下的資金由銀行貸款、賣房迴款再覆蓋另一半,反而變成瞭一個均衡。
剛剛說的這五個變化會是今後房地産常態的經營狀態,所以你一點不要擔心這一次的房地産陣痛會怎麼樣,這個陣痛恰恰是中國房地産發展到瞭這一步帶來的一個必然的拐點。
這個拐點不是政府約束導緻的,在市場的擴張期哪怕政府拼命約束,房産商也還是會拼命炒,但到瞭環境土壤轉軌的階段,房産商的行為方式就會自己轉到我剛纔說的五種狀態,這時候隻要政府在旁邊正常引導,就會形成“房住不炒”的良性循環。當下的拐點和陣痛,正是良性循環的開始。
拐點之後,房價會不會大跌?
王波明: 我還要問兩個很重要的問題。你剛纔是講地産商未來的新常態,那麼往後,第一,每年嚮房地産的投資會大幅度下降。
黃奇帆: 對,最高峰時一年建設17億平方米,以後建設量可能會穩定在每年10億平方米,會逐年下降。
王波明: 不是突然間降下去,是逐年慢慢消減下去。第二我還得問你房價,新常態之後房價會降嗎?
黃奇帆: 剛剛說的拐點是十五年、二十年翻四番,這種幅度的房價、地價上漲現在到頭瞭。或者以後十年也會往上漲,但是每年上漲的幅度會低於GDP增長率,並沒有房價五年低一半、十年再低一半這種概念。
現在中國差不多有400億平方米的城市住房,今後的十幾年,每年10多億增量加上去,最終城市住房麵積可能會在500多億平方米左右。房産總有摺舊,如果我們有550億平方米,每年摺舊2%或者1.5%,差不多每年摺舊的房産就是10億,那房産商每年就造10億平方米用來迭代,不要去造20億。這個時候形成的可循環、可持續的狀態,就是以摺舊為基準的宏觀平衡。
王波明對話黃奇帆
房地産是支柱産業,要穩定!
王波明: 拐點帶來的陣痛不可避免,那眼下房産商崩盤、暴雷的風險該怎麼辦?
黃奇帆: 房地産是支柱産業,差不多占瞭GDP5%到10%的份額,它增長可以影響10%,負增長也影響10%,一上一下就是20%,所以房地産是支柱産業,要穩定;
第二,房地産也是民生産業,中國老百姓的財富60%是房産,也該穩定;
第三,房地産是半金融企業,裏麵有大量的按揭貸款,一旦崩盤會對金融機構造成很大的衝擊;
第四,房地産是龍頭企業,關聯著大量的供應鏈上的工業企業,帶動幾十個工業的銷售産品、消費品。
在這個意義上講,政府當下對這些睏難房産商不是簡單地去救,一旦它要崩盤,它的債務實際上就要進入破産重整的保全,但它的資産不是房産商的,而是債權人的。這個債權人包括銀行、非銀行或者老百姓集資款的債主,也包括貸款買瞭期房還沒拿到房子的購房者,他們也是債權人,還有許多施工隊沒拿到施工欠款。
對這樣的資産如果簡單讓它破産,會造成社會震蕩。要讓它軟著陸就得用重組的辦法,重組是一切危機中實現軟著陸的重要方法。
房企會破産嗎?債務問題怎麼辦?
王波明: 房地産重組你也做過詳細調研。
黃奇帆: 對,做過一些詳細的研究和調研。這個重組有五種:
第一種,大型的房産商。齣瞭問題的大型房産商要自救,自我重組壯士斷臂,保存最主要的一個肌體,不使得整體上癱瘓;
第二,優勢的房産商、沒齣問題的房産商去收購、兼並、重組齣問題的房産商;
第三,我們國有資本運營公司也可以拿齣它的資本金,成為戰略投資者入股到那些優勢房産商,去收購兼並;
第四,地方政府也可以拿齣一定的錢把過去10年5年批租給房産商的地,根據現在的市場行情打個摺迴購,而不是沒收,因為這個地事實上已經是債權人的瞭,你無權去沒收它。迴購以後資金封閉運行用來還債,這也是一種重組;
第五,政府也可以迴購一部分房産商庫存的房屋,迴購後中低端的成為保障房,中高端的成為人纔房。
總之,五管齊下。
王波明: 穩住局麵。
黃奇帆: 對,重組是軟著陸的一個重要殺手鐧。為瞭穩住局麵,這五個渠道進行重組的時候當然需要資金,這種資金國傢可以設立專項債或者專門的貸款,不放在三條紅綫裏,算體外循環,這也是一種辦法。
總之最後的結果,是實現房地産平穩落地、軟著陸。在新的拐點下,房地産也好、政府的條款方式也好,都會隨著新的形勢進入良性循環的狀態。
責編 | 阮璐陽
本文為《聊一波》原創文章,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建立鏡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