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日期 5/15/2022, 6:31:20 AM
陰謀,是私底下偷偷摸摸搞的小動作,見不得光。陽謀相對於陰謀而論,是光明正大的,被針對的那一方即使看齣其中的害處,也不能不按照對方劃定的路綫走,否則結局會更慘。
相比之下,在世界範圍內,漢武帝的推恩令都是史上最強陽謀。這個說法看似誇張,其實還是挺實事求是的,沒有比“推恩令”更好的削藩方式瞭,溫和而有效。
先說一下漢武帝為什麼要實施推恩令。
漢高祖劉邦登基之後,將自己的兄弟、子侄都封為藩王,各給一塊地盤去發展。分封的時候很爽塊,一傢人都是血緣關係超近的親戚,一派和樂融融的景象,卻沒想到給子孫帶來瞭大麻煩。
漢朝藩王和明朝的不同,明朝王爺們雖也有封地,卻“分封而不锡土,列爵而不臨民,食祿而不治事”,隻需要等著拿俸祿就行瞭,沒有管理封地的權限,還受到地方官員的監視。
與之相比,漢朝藩王的日子太好過瞭。他們是有實權的,封地上的經濟、民生、軍事等要務都自行處理,如同一個個國中之國。這顯然不利於中央集權,藩王有兵有錢,腰杆硬瞭能跟中央朝廷叫闆,膽大點的說反就能反。
因而自劉邦之後的每位皇帝,包括漢武帝劉徹,都是一邊分封一邊琢磨著削藩。分封是一定要有的,這是老祖宗定下的規矩。削藩也必須進行,不然藩王就要站到朝廷頭上拉屎撒尿瞭。
但削藩不是件簡單的事,權力這種東西給齣去容易收迴來難,一個不慎,就會刺激藩王與朝廷魚死網破。漢武帝之父漢景帝時期發生的“七國之亂”,就是現成的例子。
漢景帝在位時,皇權與藩權的矛盾越來越大,禦史大夫晁錯提議削弱諸王勢力、加強中央集權。漢景帝采用他的《削藩策》,下詔削奪楚王、趙王、膠西王的部分封地,下一個即將被削的是吳王劉濞。
吳國地處東海之濱,隨便在海灘上曬曬鹽,轉賣到內地就是一大筆收入。而且劉濞還在境內大肆開采銅礦、鑄造銅錢,他造的銅錢質量上乘,都快把漢朝中央的錢給比下去瞭。兩項加在一塊,吳國可謂是富得流油。
私人感情上,劉濞也本就對漢景帝懷有怨恨。漢景帝當太子時,吳國太子入朝,陪伴漢景帝飲酒玩樂,某天兩人下棋,吳太子爭強好勝,對漢景帝不恭不敬,漢景帝一怒之下提起棋盤砸過去,沒想到一下子就砸死瞭!
自那之後,劉濞就不遵守諸侯對天子的禮節,稱病不朝,起瞭反心。因而削藩的消息一傳齣,就聯閤楚王劉戊、趙王劉遂、濟南王劉闢光、淄川王劉賢、膠西王劉�n、膠東王劉雄渠等劉姓宗室,以“清君側、誅晁錯”為名起兵謀反。
因早有準備,叛軍一開始勢如破竹,形勢大好。朝廷被打瞭個措手不及,很多大臣認為這都是晁錯惹來的禍,紛紛提議將其滿門抄斬,以平息藩王們的憤怒。
漢景帝無可奈何,腰斬晁錯於東市。但這沒啥用處,七國並沒有停下行軍的步伐,幸好漢景帝之弟梁王劉武拼死抵抗,又有名將周亞夫率軍齣擊,纔在三個月內平定叛亂。
從這事兒就能看齣,不管用什麼理由,直接削藩是不可行的,溫柔勸說藩王主動交權更不可能。硬的軟的都不行,怎麼辦呢?主父偃給漢武帝提瞭一個好建議――“推恩令”!
在此之前,藩王死後,其地位和封地由長子繼承,其餘諸子隻能分到一些財産。但推恩令實施後,除長子繼承王位外,彆的兒子也可分割王國的一部分土地成為列侯,由郡守統轄。
正常的削藩策,是讓諸侯越變越少,推恩令卻反其道而行之,讓諸侯越變越多。諸侯們不是厭惡削藩嗎?行,現在不但不削瞭,還推恩至諸侯的兒子們,一傢子都是王、侯,還都有封地。就問你們高不高興?
藩王和太子高興得起來纔怪!
朝廷雖說恩封諸子,給瞭爵位,但諸子的封地並不另行賜予,而是從本王國中分割齣去,這麼一來爵位是多瞭,王國卻越分越小瞭,再也沒有和朝廷對抗的能力。朝廷等於是用藩國的利益,封賞藩王的兒子。王位每更替一次,王國就會再次變小,直至分崩離析,像劉備一樣織席販履。
但藩王的其他兒子們是很高興的。原先隻能有一點浮財,如今有爵位有封地,朝廷真是太仁義瞭,感恩戴德。至於王國變小這個問題,對不起,和他們沒有關係,王國再大,便宜的也隻是太子。
推恩令最厲害的地方在於,藩王們明知這是來瓦解自己王國的,卻不敢不接受,為什麼?因為古代講究師齣有名。
七國之亂鬧得那麼大,是因為朝廷削藩在一定程度上,道義上有些站不住腳,大傢都是劉傢的骨肉,而且封地也是高皇帝劉邦手裏傳下來的,憑啥朝廷想拿迴去就拿迴去?
這樣的宗法製度,在當時還挺有市場,吳楚七國有藉口反擊,某些朝臣甚至還體諒起瞭藩王的不易!
但推恩令的陽謀一祭齣,就該輪到諸侯王們麵對宗法製度的難題瞭,為啥?因為推恩令允許除諸侯王太子之外的兒子們,也享有“列土封疆”的繼承權,大傢都是你的兒子,憑啥不也給分塊地呢?
這種情況下某位藩王若不接受推恩令,太子之外的其他兒子也不能同意,信不信傢庭慘案分分鍾上演?傢裏一亂,就更是便宜瞭朝廷。
而且,諸侯王們早在漢武帝他爸景帝手裏,就已經被收割瞭一大波韭菜。並且,全體諸侯王們也不是鐵闆一塊,輪著來的話朝廷並不怕。所以,但凡頭腦清楚的藩王,都隻能吃這個啞巴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