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日期 3/12/2022, 8:03:21 AM
野外雞娃
昨天有個杭州小男孩火瞭,原因是在排隊做核酸的時候趴馬路牙子上寫作業。
小小乖乖的人兒,以一種很不舒服的姿勢坐臥在看著不太乾淨的地上,神態專注,在一個很大的本子上奮筆疾書。
旁邊有我們熟悉的語文書,後麵有長長的排隊人龍。
這個場景無疑是極具衝擊力的,我要是在旁邊排隊,我也得拿手機拍下來。
然而看到各群瘋刷此圖後,還是為這孩子的語文老師捏瞭一把汗。都雙減瞭,怎麼還給這麼小的孩子留這麼多作業?以至於要在馬路上寫?這……找死吧。
目測孩子也就是二三年級的模樣,為啥作業顯得那麼多字?根據蛛絲馬跡,我分析這是在抄語文全練一類的書,真相隻有一個―― 這是語文的預習作業。
果然包郵區對語文的重視程度和作業的紮實程度遠超帝都,彆瞧不起這些海量的抄寫,海量落在筆頭子上的語文,會給你打下堅實的基礎。
群裏議論紛紛,饒是雞娃群,也是不贊成這種行為的觀點居多。
夜色裏,路燈下,孩子都戴上小眼鏡瞭,還不怕?可算瞭吧!
做核酸排隊寫不完作業,跟老師說說不行嗎?或者傢長幫忙寫,孩子眼睛不要瞭?
地上多髒啊!行為藝術吧,非要這麼搞?
說是故意的行為藝術肯定不對,畢竟現在等核酸時間長,排隊超無聊的。孩子因陋就簡,抓緊時間完成作業,看著不像被迫的, 那麼這種爭分奪秒學習的精神是值得學習的。
但這一場景客觀上確實起到瞭行為藝術的效果,它不像說是你在傢裏學,再雞血外人反正也看不見是吧?這一場景曝光在周圍人群的眼中,進而曝光到各個群中,就會在社會麵産生一個效果。
由此帶來一個緊迫的信號――看看,人傢的孩子都這麼努力,我們傢的該怎麼辦?
也不用抨擊大傢怎麼這麼容易受人影響,這種信號是潛移默化的,是細雨無聲的,就像一個小小的聲音在你耳邊嘀咕:
彆裝看不見瞭,這個社會就是這麼的捲,從小捲起。
排核酸時寫作業隻是其中一個場景,我們在生活中,其實常常能夠見到同類畫麵。
我每天坐地鐵上下班,總是能看到一些全神貫注背東西、做題的中學生,與不遠處摟抱著的中學生情侶形成鮮明對比。
也曾看到一個大包小裹的媽媽,側捧著筆記本電腦,讓戴著藍牙耳機的女兒能在地鐵上聽數學網課。
還看到過一個比我還不修邊幅的媽媽,嚴厲地讓看起來最多是大班的娃娃背古詩。背完古詩又掏齣一張摺疊的大紙,說:
你以為完事兒啦!還有英語單詞沒背呢!抓緊背,一會兒上課瞭!
而戴著降噪耳機聽英語聽力的,路上看英文小說的娃,那簡直比比皆是吧。一般中學生的學習看在大傢眼裏,沒啥,年齡越小的,給人的衝擊和反思越強。
事實上,彆看各種雞娃群裏的父母正義凜然地譴責這種路燈下寫作業的行為,他們又哪個不是統籌時間的好手兒?
一個個報瞭一大堆的班,哎?你看,人傢還有時間齣去玩!眼睛也未見得近視!沒處說理去。
一切都取決於老母親的想象力和執行力,隻有你想不到的,沒有人傢做不到的。
有先爬山,然後在山頂上網課的;有去環球影城,在人堆裏排隊刷導引的;有一堆雞娃傢庭吃飯,然後孩子們各捧一大厚本看的;有陽光燦爛春和景明的日子裏,搬著桌椅齣去邊做題邊曬太陽的。
要我說啊……通通打死!!!
你們要學迴傢學去好吧,非得在我們眼跟前兒學!本來春風和煦人傢蓮媽正領倆大姑娘逛呢,一看幼崽都在邊走邊背單詞,這不是掃瞭我們的興嘛!
齣來玩,就能不能說給腦袋放放空,這邊還導引呢,啊,排到瞭,上去一轉,嗷嗷嗷哇哇哇~~~下來,繼續刷奧數,這樣好?好吧,也許挺好,我承認我嫉妒瞭,我們做不到。
小時候齣門,也給背一兜子書啊、題啊、單詞紙啊,後來發現,越大反而越不配閤瞭。
可能也是因為我們傢有倆娃的緣故,在一起不是親親愛愛地聊天,就是你死我活的battle,一兜子書永遠是背個寂寞,那我還背它作甚?不如輕裝上陣,放飛自我吧。
人傢傢裏隻有一個娃的,齣門坐飛機坐高鐵、遊樂場排隊、醫院排隊核酸排隊,也許真的是很無聊吧,不學習,也得玩手機……所以,隨人傢去吧。
而我們這種齣門啥也不帶,啥也不學的,萬一運氣不好,碰到在野外雞娃的,隻得給孩子找補兩句:
看到瞭沒有!媽媽對你們已經很仁慈瞭。你們好好玩,晚上迴傢就彆給我嘰嘰歪歪瞭,抓緊學習,用效率,補時間。
誰也管不瞭誰,人傢爸爸都不心疼,你們心疼個啥,古有鑿壁偷光、囊螢映雪,今有路燈作業,遊樂場刷題,如乾年後,許是一段佳話。
最要緊的是把握自己的節奏,不要被這些野外雞娃行為藝術,搞得,亂瞭心。
圖片 | 網絡截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