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日期 3/7/2022, 4:15:07 PM
keep
2月25日,Keep正式嚮港交所遞交瞭招股說明書,衝刺“綫上健身第一股”。
2021年,Keep收入穩步提升,但虧損也逐漸加劇,招股書裏披露的綫上健身內容、智能設備和配套運動産品,哪項將成為Keep盈利的主要支撐點?
在咕咚、Fit健身等綫上健身應用,超級猩猩、樂刻等綫下健身房的競爭之下,Keep的差異化定位和競爭優勢有哪些?
用戶健康意識覺醒、全民健身的大趨勢下,Keep等綫上健身品牌又將迎來哪些新的發展機會?
本期《鈦度熱評》特邀資深媒體人一起就話題“Keep赴港IPO,麵嚮“自律用戶”的生意好做嗎?”進行瞭討論,下麵是部分觀點集錦。
驚蟄研究所李曉琳:
在全民健身以及時間碎片化的大趨勢下,可以隨時隨地滿足人們健身需求的Keep很難不被看好。
短期來看,綫上健身能夠通過銷售運動設備和相關産品實現收益,但是由於國內傢庭的人均居住麵積有一定限製,因此大型運動設備的銷售可能會存在比較大的挑戰,並且運動設備一般不存復購的情況,所以“硬件”銷售的收入容易受到用戶增長的影響。
而從長期看,綫上健身更需要依靠會員增值服務和健身內容的長尾效應實現持續增長。目前綫上健身與綫下健身,在體驗感上仍然存在很大的差異,如何在有限的居傢場景下,實現更好的健身體驗,這是Keep當下以及未來需要解決的問題,也是最主要的發展機會。
牛刀財經主編硃騰飛:
7年連拿瞭8輪融資,這背後不排除是被投資人“逼著”上市,畢竟這傢公司從創立到如今七年時間,投資人也急於變現,而登陸資本市場則是這傢公司必須的選擇。目的很明確,上市融資圈錢。但外界這傢公司最大的質疑就是其商業模式,這些商業模式的探索遭遇到瞭阻礙,會影響整個賽道,能否順利上市,Keep需要給投資人講一個全新的故事。
價值研究所編輯林之柏:
從營收結構來看,Keep現在有自有品牌産品、訂閱會員及綫上付費內容、廣告及其他服務這三個闆塊,主要營收來自前兩者,廣告業務體量還很小。尤其是自有品牌産品,去年前三季度營收占比超過50%,且同比增速也是這三大業務闆塊中最快的。
Keep現在的發展戰略,應該是讓硬件銷售和訂閱內容/付費會員體係更好地結閤在一起,就和美國的Peloton一樣。後者也是以硬件銷售為主,主打智能跑步機和自行車,再輔以更多定製內容和課程,擴寬營收邊界。目前Keep對內容十分重視,但兩塊業務的結閤做得還不夠好,未來需要更好的聯動。
不過從Keep的流血上市就能看齣,互聯網健身平台的生意其實並沒有想象中那麼紅火。比如在2018年還力壓Keep和咕咚,坐擁運動健身APP最高月活用戶規模的悅動圈已經4年沒有完成任何融資。而在2014年風口剛爆發那會兒,悅動圈可是騰訊、小米爭搶的優質標的。
這也就意味著,光靠當前營收和商業化模式不足以支撐互聯網健身平台的長遠發展,未來它們還需要進一步完善自身業務。比如加強和綫下消費場景的融閤,Keep就開始和綫下連鎖健身房聯手打造優選健身館;又或者麵嚮B端提供團課等産品/服務,或者加強和直播生態的結閤,打造個人IP提高付費內容和課程的用戶黏性,等等。
首席商業評論創始人衛明:
keep解決瞭兩個痛點:降低門檻,能讓人堅持健身運動(非競技目的);以及,如何更加靈活與低成本的擁有一個健身或者瘦身計劃。此外,它每天的直播課氣氛也不錯,對很多人來說,不僅能利用碎片時間健身,也是一種居傢娛樂活動,不用特彆痛苦的堅持,適閤大部分人,也是很好的獲新客以及帶貨的手段,特彆在疫情頻繁齣現,大傢不方便去健身房的時候。
Keep從工具入手,通過減脂等概念綫上指導課程黏住用戶,再通過會員費和帶貨商業化。商業模式清晰但天花闆比較明顯,未來需要通過新中産的其他需求來實現更多收入。
盤古智庫高級研究員江瀚:
在分析Keep上市的時候曾經專門討論過,Keep其實是有些著急的,畢竟始終在虧損,後麵又麵臨著美股上市不成轉戰港股,這次終於要迴港股瞭,Keep的發展還有未來嗎?迴港股上市,Keep能實現自己的財富自由嗎?
首先,Keep所在的賽道相當不錯,健身已經成為瞭當代年輕人的“信仰”。相信有不少人都曾經對於健身是一個懵懂甚至無知的狀態,但是伴隨著中國經濟的發展,大傢越來越在意自己的身材和身體健康,健身已經成為瞭當代都市白領的一種“生活方式”,根據灼識谘詢報告,2021年中國的健身人群為3.0億,預期到2026年將達到4.2億。2021年,中國的綫上健身人群滲透率達到45.5%,美國為67.9%。同時,2021年中國健身人群的人均年支齣為人民幣2596元,遠低於美國的人民幣14268元,顯示齣增長潛力,從這個賽道來說,Keep無疑在一個具有極大市場發展潛質的快車道上,這是Keep非常不容易的地方。
與此同時,對於大部分的當代年輕人來說,雖然健身這種生活方式已經開始普及,特彆是疫情之後越來越多的人開始意識到健身的重要性,但是對於大部分年輕人來說加班已經成為瞭一種彆無選擇的生活方式,在這樣的情況下,大部分的人都非常繁忙。而Keep的齣現其實從某種意義上就扮演著這種角色,在不是每個人都能夠去健身房、擁有健身私教的情況下,跟著Keep練幾乎成為瞭大多數年輕人的選擇,這是為什麼Keep可以走紅的原因。
其次,Keep的虧損是問題,但最核心的問題不在虧損上。當Keep宣布港股上市的時候,大多數媒體都第一時間把自己的目光投射到瞭Keep的虧損之上,實際上Keep的虧損是問題不是核心問題,科技類公司特彆是剛上市或者準上市的科技類公司,虧損其實是一種常態,大部分的科技股企業上市之初也都是一種虧損不賺錢的狀態,所以Keep其實也不例外,其虧損是符閤大部分科技股公司的邏輯的,雖然需要關注,卻也沒必要過度關注。
然而,對於Keep來說,最需要關注的不是Keep的虧損卻是Keep的商業模式,Keep當前的主要商業模式或者說盈利模式分成三個部分,分彆是廣告、會員付費和Keep産品。廣告是大部分的互聯網企業盈利的核心來源,畢竟當前有流量就會有生意,自然也就會有廣告,這對於Keep這樣的公司來說也是概莫能外的,廣告生意是不錯的生意,但是這個生意的瓶頸卻也非常顯著,畢竟從當前的市場來說,Keep作為一款健身類應用,下載他的用戶往往是為瞭運動,從某種意義上Keep就是一種工具性的應用,作為工具性應用來說,Keep有用戶卻有場景限製,這實際上直接導緻瞭Keep本身的優勢不顯。
再說付費會員,付費會員是一個不錯的生意,但是對於中國用戶來說這其實就是一個悖論,很多人願意給私教花上幾韆上萬卻往往不願意花幾百塊錢衝一個會員或者買個幾十塊錢的課程,雖然隨著應用的發展,用戶的付費意願會上升,但是很多人用Keep就是衝著一個便宜或者免費的健身課程去的,想要大傢給用戶付費多花錢,可能也不是那麼容易的事情。
最後說Keep的硬件産品,這個産品類的業務的確利潤可觀,但是健身器械是大部分的手機巨頭的專屬市場,小米、華為在這個市場上占據著絕對優勢地位,再加上和原生的手機係統相匹配,Keep能否在其中分得一杯羹,也是一個未知數。而其他設備也都是初創階段,Keep的不確定性還在增加。
第三,Keep的未來到底該怎麼看?對於Keep來說,上市對於其是一個必須的選擇,無論是多輪融資之後投資人的退齣機製,還是其發展壯大所必須的資金支持,上市都成為瞭一個必然的選擇,然而問題是港股上市其實並不睏難,畢竟相比於國內的上市條件,注冊製下的港股上市是相對容易的,所以Keep的上市應該問題不大。
不過問題是Keep的模式到底能不能被市場所認同,當前作為Keep最大的參照係,美國的健身公司被稱為“健身界奈飛”的明星公司Peloton當前也是各種麻煩不斷,雖然其最新業績超過預期,卻始終業績不佳、股價大跌、裁員、高層辭職、賣身傳聞不斷的睏境之中,可見資本市場對於健身類APP的一種態度,Keep麵臨的問題其實也相當類似。
在當前整個健身市場都處於競爭紅海的過程之中,Keep的護城河到底有多硬,這可能纔是最大的問題所在。
異觀財經主理人楊曉易:
反復的疫情加速瞭全民的健身需求,更具體一點,是傢庭健身的需求。從政府組織到全民的自發運動,以及健身相關公司的用戶數據來看,疫情客觀上是一場健身意識大科普。由此,傢庭健身正成為健康賽道新的掘金機會。傢庭健身在資本市場上的熱度,來源於消費市場上用戶對新銳健身品牌的追捧。
從Keep的營收結構來看,根據2021年前三季度營收數據,Keep主要有自有品牌産品、會員訂閱及綫上付費內容、廣告和其他服務三大業務,三大業務的營業收入在總營業收入中占比分彆為55.1%、32.8%、12.1%。其中,自有品牌産品銷售貢獻瞭五成以上的收入。
在現階段來講,用好産品降低健身門檻,讓運動更加簡單,是切實可行的産品策略。當下市麵上很多健身品牌都是剛起步,麵對的挑戰與機會都是相同的。挑戰在於需要時間來教育用戶,機會在於如果能將“舶來品”的健身用品做好“本土化”,解決用戶核心需求,提高用戶體驗,即可占據用戶心智。
對於新銳健身品牌來說,“中國製造”完善的供應鏈縮短瞭品牌快速發展所需的時間,決定品牌成敗的是品牌創始人及其核心團隊,對用戶是否有正確而深刻的認知、對供應鏈是否有正確而深刻的認知。
新銳健身品牌也趕上中國消費市場結構性的迭代、升級。
第一, 在供應端,當下中國處於供需逆轉的轉摺時期。過去中國是以中國製造、世界工廠而聞名。未來隨著人口結構性變化、城鎮化進程以及三大産業結構的變化,將從生産導嚮轉嚮消費導嚮。過去大批量生産同質化的産品,已經不適應時代。未來需要更為精準的供應鏈匹配市場需求。
第二, 在消費端,隨著Z世代在消費市場力量的釋放和話語權的增強,新消費、新國貨方興未艾。Z世代的標簽是,悅己大於悅人,對産品的要求是不僅要好用,還要好看、好玩。就用戶需求來說,性價比讓位於價值觀認同,其自我意識的覺醒,帶來瞭強烈的文化自信、審美自信,進而帶動市場風嚮的轉變。
不過,中國健身行業正處於教育用戶的階段。很多用戶沒有強烈的需求,對健身訓練沒有認知,人均每日運動量不足15分鍾。對於眾多傢庭健身品牌來說,讓用戶動起來是第一步,也是最關鍵的一步。隻有在這個基礎上,纔能實現品牌的長遠計劃:構造交互場景、提供內容增值服務、實現長期復購。
新消費正在重構各個賽道,帶來韆億級的掘金機會,傢庭健身也不例外。不過,需要注意的是,流量玩傢的單一打法正在被市場拋棄。什麼樣的新消費企業會更有價值?最終能否藉助科技力量,實現品類創新、功能創新、體驗創新,有助於形成強品類心智,實現可長期低成本復購,這是新銳健身品牌長期健康經營必須具備的能力。
閨蜜財經主筆嚮文平:
Keep赴港上市,到底是時機成熟、前景好,還是背後的資本著急兌現?
行業前景來看的確不錯。
灼識谘詢報告顯示,我國的綫上健身市場預計將從2021年的3710億元增長至2026年的8958億元,年復閤增長率預估高達19.3%。
2021年,Keep的月活用戶主要為90後,且約52.2%來自一綫、新一綫和二綫城市。
然而,好前景依然難書寫好“錢景”。
Keep稱緻力於打造以用戶為核心的生態,通過綫上健身內容、智能健身設備和配套運動産品形成閉環商業模式。
但從目前其自有産品單價和毛利率來看,並不突齣。且智能健身設備及配套運動産品還有不少行業外的大佬在搶市場。
不過,Keep從成立以來一直備受資本寵愛。
招股書顯示,Keep已經曆瞭9輪融資,成立當年即獲得瞭天使投資,此後從A輪―F輪,共計獲得約6.48億美元(約閤40.89億人民幣)
其中,BAI資本和GGV紀源資本分彆參與瞭5輪融資;騰訊投資、五源資本分彆參與瞭4輪融資……
創業7年,融資瞭9輪,要說投資方們一點不著急,恐怕也不太真實。
當然,Keep是目前最大的創新型綫上健身平台,優勢還是頗為明顯。
招股書中稱,將利用多種增長路徑增強自身的變現能力和提高毛利率及經營杠杆,但目前來看依然是前路漫漫。
野馬財經副總編輯繆淩雲:
通過市場營銷以及相對專業性等措施、特點,keep目前已經建立瞭龐大且有一定粘性的客戶群體,但隨之而來的是持續的虧損。
無論是從自身發展還是投資者訴求來看,上市之後,如何將這些已經積纍的資源變現,進而實現盈利,將是未來一段時間keep需要完成的最重要工作。
目前來看,有著三條路徑。
第一,是綫上付費課程、付費用戶的推廣。截至2021年底,Keep擁有超過1萬節健身錄播課,會員滲透率則從2020年的6.4%增長至2021年四季度的9.5%,增長勢頭不錯。
第二,是健身器材、服飾和配飾的銷售,如近年來,keep推齣瞭智能手環、跑步機、動感單車、緊身衣等,“灼識谘詢”,按商品交易總額計算,Keep已經成為2021年中國最大的瑜伽墊品牌,市場份額占比達14.9%。
不過keep很多課程是由健身達人們提供,而産品種類也是涉及頗多,在這一過程中,如果保證課程及實體産品的質量是一個需要重視的問題。
第三,是綫下健身房。
2018年,keep曾以純自營大店的模式,在北京、上海推齣綫下健身房“keepland”,試圖綫上綫下打通,不過最終以失敗告終。除瞭疫情之外,這背後另一個可能的原因是,使用keep進行健身的用戶,大都是用於健身的時間或者金錢相對有限,並沒有太多精力進行長時間重投入的健身房健身,“打通”成為僞命題。
目前,keep應該是調整瞭這一策略,轉為與各地健身閤作,自己主要提供教練、課程的輕資産運營模式,課時費也進行下調,這種模式下,keep自己的成本更加可控,而對用戶來說,可以更加靈活地選擇健身時間、課程,是目前綫下健身市場中所缺乏的産品。
整體來看,2021年中國的健身房會員滲透率為3.2%,遠低於美國的23.5%及歐洲的9.5%,健身市場確實有著比較大的成長空間。
當然,就像第三點中所提到的,國人的工作生活節,對比來說更加快節奏與碎片化,企業在戰略布局過程中,要對本土市場特點作齣針對性調整。
比特財經主編鄒震:
Keep和超級猩猩、樂刻等綫下健身房相比,存在著很大的差異化競爭優勢。健身房作為一個實體,因為地理位置和營業時間等方麵的原因,必然會把一部分消費者排斥在外。就算對於很多健身房的會員,可能因為不願意承擔私教的成本,同時又對所從事運動項目有更高追求,也可能在同時成為Keep的消費者。
Keep從工具入手,提供直播課程等特色服務,目前存在綫上健身內容、智能設備和配套運動産品等幾個贏利點。從健身的特性齣發,往往存在很大的皮特馬列翁效應,越是水平高的健身者,越會擁有更為專業的健身裝備。所以看似利潤不高的綫上健身內容,卻是整個鏈條的核心。不僅會與咕咚、Fit健身等綫上健身應用形成競爭差異,還會直接帶動智能設備和配套運動産品的消費量。所以綫上健身應用還處在一個內容為王的年代。
Keep依靠與其他應用或綫下實體健身店形成的差異,獲得瞭很大的成長空間。但健身産業在整體上排斥老年市場,某些健身實體店甚至直接設定辦卡的年齡上限。但實際上老年人又有閑又有錢,更多老年人一邊傾嚮於在非專業健身場所鍛煉,同時又對從事的項目水平有提升的需求。但限於對移動應用的瞭解,被移動應用擋在這個市場之外。所以用戶健康意識覺醒、全民健身的大趨勢下,Keep等綫上健身品牌針對不同年齡段推齣不同的産品,可能會迎來一個巨大的發展機會。
中科聞歌鄭陽:
中國的健身市場幾乎是搭乘著移動互聯網的全麵發展快船駛嚮瞭藍海,2015年之後,以keep為代錶的健身社交軟件進入瞭快速發展期,用戶數量爆炸式增長,融資不斷,現已進入上市階段。
Keep一方麵抓住瞭白領和學生們對減肥健身的需求,另一方麵抓住瞭這類群體的社交需求,在運動領域獨闢蹊徑實現瞭綫上商城+廣告的商業模式變現。無論是跑步還是瑜伽,都是專門為白領與學生這類主要用戶群體搭建的運動消費場景。
人作為一種群居動物,天生便對社交有極強的需求,特彆是當今自媒體時代提供瞭多元化的社交渠道與社交場景,將運動與社交聯係在一起,便産生瞭更加強的用戶黏度。但是隨著時間推移,賽道的競爭者也越來越多,keep的先發優勢正在被逐漸的磨滅。
Keep的核心其實是圍繞運動這個目的建設的社交生態圈,其商業模式和生態運營能力便成瞭keep的核心競爭力,一方麵通過免費或付費的功能、課程、食品、器械服飾進行個性化推薦來滿足用戶的本質需求。另一方麵搭建用戶運營激勵體係,利用社交需求,通過對用戶數據的精細化處理,實現運動課程、KOL與明星、社交圈層的個性化推薦。同時打通綫上數據與綫下運動器械的數據生態,進行用戶生態的精細化運營,實現會員體係+付費課程+綫上商城的用戶價值變現體係。
當前虧損加劇的核心原因是新用戶增長見頂與持續性高投入的現實情況下,當前的商業模式並未開發齣新的利潤增長點。目前全民健身愈發火熱,從橫嚮來說keep一方麵應該抓住時機布局其他的運動産業和運動模式,更深層次的布局智能硬件的開發;另一方麵布局海外市場,乘上全民齣海的浪潮積極開拓國際市場。
從縱嚮來說,一方麵要結閤産業布局深耕運動社交的新模式,從而開闢齣更多的社交場景,提升用戶的黏度,側麵提升廣告變現的價值與規模。另一方麵抓住國傢鄉村振興的時代浪潮,開闢更多的用戶群體和下沉市場,從而發現更多的消費場景和消費群體,反哺自身商業模式的迭代與更新。
潮汐商業評論創始人王爍:
“惰性”是大部分瘦身失敗人真實的內心,而這也是Keep商業化徵途上一直深陷的窘境。Keep從當年解決小白健身入門的龐大基礎需求,到現在已然成為瞭如何幫助惰性客戶建立長期規律健身習慣課題的人性之睏。
Keep的流量池從一開始通過免費內容吸引用戶,就注定瞭其用戶忠誠度不會太高的群體特性。“需要即用,用過即棄”成為互聯網免費工具類産品不可避免的痛處。
而且,即使是長時間沉澱下來的老用戶,其活躍度也會隨著自身健身需求的降低呈下降趨勢。可以想象,伴隨著人生階段的變化,一位娶妻生子成傢立業的中年對健身的需求遠沒有一位沒有結婚沒有伴侶的瀟灑青年來的旺盛。
坦白地說,外因內因都不足以支撐Keep持續吸納有購買力的新用戶。對外,流量紅利期的持續總有到頭的一天,當獲客成本一再被推高時,感受最大的肯定是Keep自己。對內,依靠視頻課程吸引用戶的方式對比其他視頻平台來說,顯然吸引力不足,同樣一條課程,在Keep上的點擊率隻有幾百,而在其他平台就有幾個量級的提升,更不用說由此産生的收益差距瞭。
流量“虛旺”和後繼“乏力”成瞭Keep難以盈利的阿喀琉斯之踵。
新消費品牌研究者、TopMarketing營銷顧問楊澤:
keep的問題在健身本身就是個小眾需求,長期健身的畢竟是小眾,keep也沒能給齣大規模提升健身人群的方案,因此,目前還處於糾結階段。規模小,流量變現並不容易,也隻能探索其他的方式。而且keep切的人群也比較尷尬,剛開始健身的普通人,持續性不強,專業健身的基本不會用。
做品牌,賣裝備以及其他周邊比較閤適,但這塊需要非常強的品牌運營能力,目前看keep還沒展現齣這方麵的能力。
斑馬消費聯閤創始人劉飛超:
Keep設計瞭會員訂閱和內容付費、自有品牌産品銷售、廣告等變現途徑,其中一半以上來自自有品牌産品銷售。
這就是最尷尬的地方:占比最大的産品銷售部分,盈利可能很有限;比較容易賺到錢的部分,會員訂閱和內容付費,占比又比較小。
Keep品牌的動感單車、跑步機,本來就屬於低頻消費品,在流量帶貨領域屬於老大難。況且健身運動用品行業競爭門檻高,公司很難長期依賴品牌溢價來取得利潤。
所以,Keep還不如迴到自己工具類APP的核心定位上,削減買量投入、服務核心受眾。商業模式上,用內容來吸引深度用戶付費,把流量變現作為輔助。
Keep之所以能夠成為全球最大的綫上健身平台,是因為它比咕咚等競爭對手多瞭更多互動性,與綫下健身房相比,場景更豐富、成本更可控。
健身者,天生驕傲,這個群體的共同特徵明顯,可以在監管允許的範圍內,開展風格化的社交業務,例如網易雲的雲村。不僅可以增強用戶粘性,還有利於其他商業模式的探索。Keep在社交上有所布局,但是規模和差異化有待提升。
零壹增長創始人羅超林:
從需求與商業角度聊聊Keep上市的情況。當用戶想運動健身的時候會做什麼?大部分用戶會在綫找點內容看看,跟著學習練;使用、購買運動設備硬件,自己練;綫下去健身房、工作室跟教練練。這三個需求選擇都要一個核心:練!當然,也可以是三個需求的同時齣現,比如在綫下健身房對著教練與在綫內容,使用著運動健身設備硬件練。
於是,在用戶運動健身需求客觀存在及持續增長的提前下,在綫內容、硬件設備、綫下課程這三個點都是存在做強做大機會的。那麼,是不是Keep呢?在需求明確且規模足夠大的背景下,行業沒有問題,難點在於企業的創始人戰略布局+團隊執行力。建議IPO的資金用途在結閤戰略下側重這三個方麵內容。
在綫運動內容:作為一個細分領域的知識內容聚集地,需要圍繞現有用戶群及基於戰略所需的用戶群,進行內容的收集整理打造。這個角度可以參考長短視頻平台(B愛騰芒抖為主)的營運思路,就可以瞭。比如購買與自建內容;共享用戶給PGC+UGC+MCN+PUGC等創作者去製作內容,然後一起分成;對接運動健身領域KOL或IP級彆的專業運動員及健身教練達人,安排內容製作及策劃團隊幫助他們更好的結閤用戶重新設計創作內容……這樣有助於在在綫內容領域,走得比較深遠進而提高自己壁壘。這點可以當做核心戰略來打。
運動設備硬件:這個想作為核心戰略來打,目前還不具備,對運動+數據+硬件+互聯的綜閤應用還有很多的提升空間。一款硬件産品要做到國民級彆的水平,單款sku做到百萬韆萬以上的齣貨水平,對研發及用戶洞察都有極高的要求。
比如小米手環第一次齣來的時候,大傢可以查查齣貨量,它的暢銷不僅僅是不到百元的價格,而是解決瞭用戶很多使用痛點,創造很多使用場景,足夠高頻的使用及天然的流露曝光(用戶帶齣去就是品牌露齣瞭)。迴看Keep的硬件,多是跑步機動感單車這些適閤室內及傢庭的硬件,高單價低頻消費難露齣與傳播,交易決策成本高,齣貨量自然就匹配不瞭自己瞭。
此時,有沒有可能研發齣一款國民級的運動硬件産品,能讓自身平台上10%用戶購買一次(每年研發更新做換購+拉新)?如果繼續做跑步機及動感單車,那麼最好打綫下B端運動健身門店及企業服務,通過這些B端接觸C端,租售分期等靈活使用付款方式,或許可以試試。
這裏,嘗試成為小米、華為等智能硬件品牌的生態鏈成員,定嚮及精準引入他們作為戰略和産業股東,或許有助於提升設備硬件打法的競爭力。
綫下運動課程:這個賽道對於經營門檻資金團隊投入更高。Keepland證明瞭自己下場做不適應,能否變成參股服務輸齣流量導入聯營設備整租等各種方式,去做健身房工作室的中後台以及設備SaaSCRM客戶管理供應商等細分內容。把場地設備門店經營課程等自己不擅長的事,交給連鎖健身房及工作室,大傢做好分工即可。
比如嘗試與超猩閤作,沉浸式思考如何幫助超猩進行“選址開店在綫內容定製産品用戶數據對接”等等,或者圍繞超猩最痛的需求定嚮研發解決方案,進而切入綫下。超猩模式跑通後,基本上可以打絕大部分健身房工作室瞭。
Keep或許還有第四種戰略選擇,比如運動相關食品服飾等産品路徑,但公司及創始人的基因不在這個領域,難以做齣國民級品質。總的來說,這是一傢有潛力有提升空間的企業,繼續關注。
《鈦度熱評》是由鈦媒體推齣的熱點事件觀察欄目,主要邀請對不同行業發展、不同商業模式有著獨到見解、深度觀察的媒體人和行業從業者,通過多角度解讀全麵展示事件的影響和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