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慶地區蕃部生長邊陲,以遊牧經濟為主,氣候條件不比中原地區優越,導緻蕃部經濟生活不穩定,有時需要嚮北宋乞貸糧食。
蕃部雖然纔氣悍勇,不懼戰鬥,但是族帳分散,不相統一,不是統一的政治實體,整體力量不強。再者處於宋夏對峙最前沿,地理位置敏感,宋夏都想將之收歸麾下。
因此,為瞭謀求生存、發展空間,蕃部歸附北宋西夏。
加之“認同具有可塑性”,所以環慶蕃部的認同抉擇很大程度會受到宋夏政策措施的影
響。
下麵從環慶蕃部生活資源、種族、地理位置三個自身層麵說明北宋時期環慶地區蕃部認同的成因。
一、生活資源不足
環慶地區蕃部是吐蕃、黨項等民族內遷而來,經濟生活方式還停留在“衣皮毛,事畜牧”的階段,遊牧經濟占據主要地位,不能滿足自身生活所需。
第一,環慶地區
耕地資源匱乏
,長期以來隻有少量閑田可以開墾。元豐四年(1081)“環慶路走馬承受陸中言環州洪德寨北壕內歸德、白馬二川有閑田。”
讓神宗大為驚訝:“環慶路自來難得閑田,今陸中乃言有久不耕地約韆六百餘頃,今經略司審實可與不可耕種,及何緣閑廢至今,是與不是生荒兩不耕之田以聞。”
耕地資源的匱乏導緻農業生産資料不足,大部分生活來源隻能依靠遊牧或與北宋貿易。
第二,北宋環慶地區蕃部的生活方式以遊牧為主,具有不穩定性的特徵。宋人常言:“戎人畜牧轉徙,鏇逐水草”、“戎人隨逐水草”。
宋初,在陝西路環慶等地設有市馬場,就與該區域靠近邊境且多蕃部有關
,僅環州就有白馬、鼻傢、保傢、名市等族與宋朝市馬,“僅熙寜七年(1074)就從環、慶兩州蕃部之間買戰馬 2000 多匹。”
這種以遊牧為主經濟生活方式“經不起自然災害的侵襲,一遇旱、風、雨、雪,便無力抵抗,牲畜將會大量死亡,生産力迅速下降,
牧民也會陷於飢睏,嚴重時部族的生存也會受到威脅。”
熙寜七年(1074)八月,環慶安撫司言:“熟戶大旱闕食,乞貸慶州糧十萬石,環州三萬石。”可見由於蕃部遊牧經濟的不穩定性,一旦發生災荒,就會齣現缺衣少食的局麵,不得不嚮北宋乞求賜糧或者貸糧。
以遊牧經濟為主的生活方式,不僅使蕃部難以獲得足夠的生活資料
,而且極易受到自然災害的影響,因此為瞭延續發展,蕃部不得不在宋夏之間尋求生存、發展空間。
二、“種族分散、不相統一”
要說明環慶地區蕃部在宋夏之間的俯仰叛服,
就有必要追溯唐末五代宋初以來環慶地區蕃部的政治組織形態。
唐末五代以來,
西北諸族齣現瞭“類似十六國時期的又一次民族大遷徙,掀動瞭黨項、迴鶻、吐榖渾等部族南來北往,西去東歸”的局麵,而且遷徙過後的“山界蕃部,勢窮援弱”。
因此,這些部族的政治力量也由之前的統一領導下的強大政權(吐蕃),變成“族種分散、大者數韆傢,小者百十傢,
無復統一”的鬆散部落聯盟,沒有統一強大政權的領導。
加之“(蕃部)其俗多有世讎,不相來往,遇有戰鬥,則同惡相濟,傳箭相率。雖各有鞍甲,而無魁首統攝,並皆散漫山川,居常不以為患。”
蕃部之間多有世仇,相互之間不來往,“皆以愁怨,不相附屬”,隻有在遭遇外來勢力的侵略和威脅時,
他們纔會暫時擱置分歧,同仇敵愾,傳箭相率,共同戰鬥。
而且他們有很強的復仇觀念,
“(蕃人)尤重復仇,若仇人未得,必蓬頭垢麵,跣足蔬食,要斬仇人而後復常。”
因此,蕃部之間一旦結仇,就很少會齣現握手言和的情況。這些都使得環慶地區蕃部力量削弱,
不得在宋夏之間謀求生存發展空間。
直到太平興國七年(982 年)李繼遷叛宋,蕃部都沒有形成獨立的政治力量,或者說沒有形成直接讓中原王朝感到威脅的力量。
正因為他們的分散而居,各有鞍甲,它纔可能成為一種被利用的力量,這裏有數量眾多的各族人民,有戰爭必需的軍馬,因而可以說哪一支政治力量擁有瞭這一切,這
支政治力量就能控製該地區的政治形勢,並隨之産生重大影響。
由於自身力量不強,所以蕃部也有依附強國的文化傳統。
王韶曾說:“大抵蕃部之情,視西夏與中國強弱為嚮背,若中國形勢強,附中國為利,既不假殺伐,自當堅附。矧蕃部之俗,既宗貴種,又附強國。”蕃部的這種對強國的依附性,是蕃部自身力量不強的錶現,最終導緻的結果就是附宋或投夏。
三、位於宋夏對峙前沿
地理位置影響蕃部的政治歸屬。鹹平五年(1002)北宋靈州失陷,“環慶地區由次邊一躍為極邊,成為宋夏對峙的最前綫,”
宋夏在此進行激烈角逐和武力攻討。
懾於周邊民族和政權的政治壓製和武力威脅,環慶地區蕃部大多選擇依附實力強勁的一方,藉此將自身發展的最大威脅轉化為最強有力的外部靠山。
因此位於該區域的蕃部,在政治歸屬上有很大的流動性。
北宋和西夏對環慶地區蕃部的威懾力此消彼長,始終處於動態變化的過程中。對北宋而言,環慶地區蕃部地處宋夏邊境,是防止西夏入侵的一道藩籬,“從來國傢賴之以為藩蔽。”
所以北宋對蕃部也經曆瞭從“漠視”到“賴之以為藩蔽”的政策轉變,利用多種措施將蕃部納入北宋統治,
北宋與蕃部也逐漸從“蕃漢分離”走嚮瞭“蕃漢閤一”,由此齣現瞭“相繼內附”的局麵。
就西夏來說,雖然李繼遷時期就攻陷瞭靈州,但是想要繼續南下入侵,就必需先攻破沿邊蕃部。
然而環慶地區蕃部人數雖然不是很多,但是由於長期生活在北宋境內,受中原文化的影響較多,在與漢人相互交往的過程中增進瞭與北宋的親密關係,而且這些蕃部的戰鬥力又很強悍,是橫亙在宋夏邊境上的一道堅固的屏障。
元昊想要通過環慶地區大舉進攻北宋,就必須先攻破環慶地區的蕃部。
因此,元昊利用多種方式對蕃部進行招誘,導緻一時之間齣現內屬蕃部“相繼叛去(西夏)”的局麵。
正是環慶地區蕃部所處的地理位置微妙,宋夏雙方都想據為己用,
因此都在積極塑造環慶地區蕃部的認同觀念,造成蕃部的政治歸屬不定的局麵。
綜上,環慶地區蕃部由於耕地資源匱乏,以遊牧為主的生活方式具有不穩定性和脆弱性;而且種族分散,不相統一,又有依附強國的文化傳統;再加上處於宋夏對峙的最前沿,是影響宋夏戰爭的至關重要的因素。
所以蕃部為瞭保全自身,獲取經濟利益,在宋夏之間尋求認同。因而環慶地區蕃部齣現瞭或附宋、或投夏的局麵。
謝謝觀賞,關注我,瞭解更多精彩。
責任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