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過小說《三國演義》的人都知道魏延是著名的“反骨仔”,因為腦後有反骨在獻城投降後還差點被諸葛亮斬瞭,在小說裏諸葛亮死後算準沒有人能製服得瞭魏延,安排瞭馬岱誅殺瞭魏延。真實的曆史上諸葛亮並沒有這麼神奇,魏延雖然確實是被馬岱所殺,但是馬岱是奉瞭丞相長史楊儀的命令誅殺瞭魏延,而魏延之所以被誅殺是因為被楊儀扣上瞭謀叛的罪名。
那麼魏延真的是想謀叛嗎?他的死是不是一樁冤案呢?
先說說曆史上的魏延其人吧,曆史上的魏延是三國時代蜀漢名將,尤其是在後三國時代,在前期優秀的人纔都老死之後,魏延應該是後三國時代最優秀的戰將瞭,曆史上赫赫有名的“子午榖奇謀”也齣於魏延之手。
魏延最初是以劉備部麯身份跟隨劉備入蜀,在這裏要解釋一下什麼叫做部麯,部麯是屬於私人雇傭兵,其實說得不好聽點就是私人的奴隸,所以部麯在當時的社會地位並不高。也就是說魏延的齣身並不好,這也注定瞭魏延爭強好勝,一心想齣人頭地的性格。
魏延以部麯身份隨劉備入蜀,因為作戰勇猛漸漸嶄露頭角,為劉備奪取益州立下汗馬功勞,此時的魏延已經得到劉備賞識擺脫瞭部麯的身份,成為瞭劉備正規軍中的統軍將軍。
劉備攻剋漢中之後自稱漢中王,想留大將鎮守漢中,當時劉備手下皆認為張飛可以勝任鎮守漢中之要任,張飛自己也錶示很有信心能鎮守好漢中,但是劉備卻意外的破格提拔瞭當時還是牙門將軍的魏延為漢中都督兼任漢中太守掌管漢中軍政大權,由此魏延的地位便開始逐漸升遷,開始他在蜀國的軍事纔能發揮。
蜀漢後主劉禪繼位後,諸葛亮數次北伐魏國,而魏延始終作為諸葛亮的前部先鋒屢立戰功,先後擊敗魏國五子良將張郃、名將郭淮和費耀。在這裏不能不說魏延在軍事上的天資英纔,雖然諸葛亮領導有方,但絕對離不開魏延卓越的軍事纔能。
在魏延軍旅生涯裏不能不說他提齣的曆史上赫赫有名的“子午榖奇謀”,子午榖奇謀大意就是由魏延率五韆精兵抄襲小路然後襲取長安周圍的各軍事要塞潼關、武關等地,然後待諸葛亮率大軍從正路與魏延會師,禦敵於潼關之外奪取關中隴西等地。
子午榖奇謀在戰術上來說是閃電戰冒險賭博的行為,但是可行性還是很高的,至少前有韓信奇襲楚霸王,後有鄧艾采取瞭當年魏延的戰術奇襲瞭巴蜀,瞬間兵臨成都迫使後主投降。
由於諸葛亮齣於生性謹慎保守的性格,所以諸葛亮並未采納魏延的戰術。為此魏延心生埋怨,心懷不滿,而這段史實也被後世小說認為是諸葛亮死後定下計謀安排楊儀誅殺魏延的原因。
其實不然,真實曆史上的諸葛亮並不像小說中那麼討厭魏延,相反還是非常賞識魏延。而魏延為人直爽霸道,脾氣非常不好,和同僚之間經常吵架,尤其是和丞相長史楊儀關係最差。史書上記載魏延和蜀漢的衛尉劉琰吵架,諸葛亮卻是偏袒魏延,讓劉琰給魏延道歉瞭事。
從這件事中可以看齣諸葛亮在執政期間還是特彆欣賞魏延偏袒於他,魏延和同僚吵架往往都是受到諸葛亮的偏袒,對方道歉瞭事,這也養成瞭魏延霸道欺壓同僚的性格。
所以小說裏麵交代的魏延齣場諸葛亮就厭惡他,後來諸葛亮和他軍事意見也總相左,由此二人産生矛盾,諸葛亮在死後擔心魏延權勢過大威脅蜀漢政權,而定下計謀斬殺瞭魏延,這是根本不可能存在的事情。魏延和諸葛亮除瞭在子午榖奇謀的軍事意見上兩人的意見相左之外,其他並未有兩人不和諧的因素。
可是魏延確實是在諸葛亮死後被丞相長史楊儀扣上謀叛罪名誅殺。在這裏又得說一下楊儀其人,楊儀早年是荊州關羽部署,奉關羽之命入蜀嚮劉備述職,得到劉備賞識,從而留在瞭蜀漢中央政權裏。
劉備死後楊儀一直作為諸葛亮的參謀參與軍中事務,也深受諸葛亮賞識。但是楊儀人格上是有缺陷,他本人確實有纔華,但是目光短淺,隻注重眼前利益,而且為人也恃纔傲物,恰巧的是魏延也是一個人格上有缺陷的人,和楊儀一樣他們倆都屬於恃纔傲物,自視甚高,無視他人的那種人。
但是魏延比楊儀更慘的是他基本不懂處理人際關係,他在同僚之間的關係非常差,把身邊同僚基本上都得罪光瞭。而且魏延軍事纔能卓越,但是在政治上和嶽飛屬於是一類人,屬於政治白癡型的將軍,在官場上經常得罪同僚,楊儀在這點上就比魏延處理得好得多。
由於魏延和楊儀都屬於恃纔傲物的人,所以他們倆注定是不能融閤到一起的,互相看對方不順眼,由於魏延是武將,他還經常在公眾場閤做齣拿刀要殺楊儀的姿態。在諸葛亮活著的時候尚能鎮得住他們兩個,諸葛亮死後他們兩人的矛盾就日趨白熱化瞭。
曆史上在關於諸葛亮死後兵權托付給誰一說一直爭論不休,因為這一段史實《三國誌》和《魏略》齣現瞭分歧,《三國誌》裏認為諸葛亮死後命令楊儀、薑維、費禕三人帶領主力部隊撤退迴成都,由魏延斷後,並且諸葛亮預言魏延可能不會聽從命令,如果他不服從命令就不要管他,楊儀他們自己走自己的就行瞭。
而《魏略》認為諸葛亮臨死前把兵權托付給瞭魏延,而楊儀怕魏延得到兵權後對自己不利,所以假傳諸葛亮遺囑奪取兵權誅殺瞭魏延。而《魏略》這段記載早已被史學界證實為可能是當時的作者魚豢道聽途說。
關於這段史實筆者認為近代著名史學傢呂思勉老師在《三國史話》中分析的最為到位,呂思勉老師認為實際上諸葛亮死後並沒有把兵權托付給指定的一個人,因為史書記載諸葛亮在最後一次北伐的時候得瞭很急的病很快就死瞭,所以諸葛亮根本不可能像《三國誌》中寫的似的還能交代後事,指定把兵權托付給誰。
呂思勉老師猜測諸葛亮臨死時隻有一個命令就是讓楊儀、薑維、費禕帶軍隊撤迴成都,因為他知道蜀漢沒有人是司馬懿的對手,必須保留蜀漢戰鬥力,並沒有留下對魏延的交代。
不管是《三國誌》中記載諸葛亮確實留下遺囑由楊儀統領兵權,還是《魏略》中記載的把兵權托付給魏延,最後和諸葛亮的實際接班人蔣琬、費禕都是相衝突的,都是前後矛盾,所以呂思勉老師猜測因為諸葛亮死的倉促,來不及交代後事,隻是囑咐楊儀等人撤迴成都,而楊儀、薑維、費禕三人一閤計如果他們三個讓魏延撤迴成都的話魏延肯定不會聽從他們的命令,所以他們三人共同商議決定假傳諸葛亮遺令讓魏延撤退,由和魏延相對關係較好的費禕去嚮魏延傳達這道命令。
結果就是魏延連諸葛亮的命令都不想遵從,而是一意要和魏國死磕到底。然後楊儀就藉這個機會給魏延扣上瞭謀叛的帽子,誅殺瞭魏延。
在魏延被誣陷的時候就展現齣瞭魏延在政治上的幼稚,不注重處理同僚之間關係,處處得罪同僚,魏延和楊儀同時嚮劉禪上書互相說對方謀叛。後主劉禪問朝廷眾大臣他二人誰是真謀叛,而這時前麵說過的魏延是政治白癡的結果就顯現齣來瞭,由於魏延平日裏傷人太多,所以導緻現在在朝廷裏為他說話的人都沒有,大傢都認為楊儀說魏延造反是真的,最後導緻軍心全部站在楊儀這一邊,魏延兵敗被馬岱所誅殺。
其實魏延如果真的想投靠魏國他早就可以直接率軍隊脫離蜀軍直奔魏國,而他一直沒有選擇逃脫蜀地,可以想象他就是像《三國誌》裏所說,一直希望想先殺掉楊儀然後再去成都嚮後主劉禪說明一切,可惜他在政壇上的失敗,導緻他被冤殺。
當然陷害他的楊儀最後也沒有好下場,楊儀最後對於沒接諸葛亮的班成功,一直不滿而抱怨,筆者認為劉禪事後也應該察覺到自己被楊儀所濛蔽,以誹謗朝廷為理由讓楊儀自盡,這也是筆者一直認為劉禪並非昏君的說法。雖然未恢復魏延名譽(不是不想恢復名譽,而是劉禪早已看透其中利害關係,魏延在中央得罪人太多瞭,觸犯瞭太多的利益關係,所以沒法給他平反恢復名譽),但是將魏延厚葬也起到籠絡人心的作用,也能看齣後主劉禪並非小說裏的昏庸無道之君。
魏延之死雖然很冤枉,楊儀要負上責任,但是也是魏延咎由自取,魏延在人際關係以及政治上的幼稚,注定瞭他被冤殺的結局,同樣人格上都有缺陷的楊儀最後也落得一個被賜死的下場。
魏延一生和南宋的嶽飛很相像,嶽飛也有著卓越的軍事纔能,但是可惜嶽飛在政治上也很幼稚,他始終不懂攘外必先安內的道理,他在外徵戰,而秦檜卻在內部拖他的後腿,他不把內部處理好如何能收復失地。
魏延沒有把自己在中央的人際關係和政治關係處理好,在外帶兵打仗如何能安穩,如果魏延早就能處理好他和楊儀及其他同僚的關係,他何至於落到冤死的下場。
不過這也正是這些天賦英纔的人必有缺陷,人必定沒有完美的,有缺陷的人纔是真正的人,正如劉備所依靠的謀士法正,其人雖有軍事奇謀,但是為人氣量狹小,睚眥必報的性格也是其人格缺陷;再如赫赫有名的謀士郭嘉,智略謀劃超人,但是生性放蕩不羈,隨心所欲,也為時人所詬病。
責任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