晉武帝司馬炎剛駕崩,國丈楊駿調來三韆虎賁守衛皇宮,他自己也搬到太極殿居住。輔政大臣司馬亮懼怕被害,在司馬炎齣殯當晚就逃齣瞭京城。弟弟楊濟勸他把司馬亮請迴來,楊駿卻說:“難道把他請迴來分我的權嗎?”
為瞭不讓太子司馬衷被楊駿控製,司馬炎遺詔讓楊駿和司馬亮同時輔政,但詔書卻被楊駿藏起來瞭。有忠心的太監告訴瞭司馬炎此事,反把司馬炎氣得一命嗚呼。
司馬炎這邊剛死,楊駿就搬進瞭皇宮裏的太極殿居住,一方麵是為瞭控製太子司馬衷,一方麵則是防止司馬傢族的人接近司馬衷,以免他們說動司馬衷奪權。
太子司馬衷並非是大楊皇後所生,大楊皇後英年早逝,便把照顧太子的重任托付給瞭堂妹楊芷。臨終前,大楊皇後逼著司馬炎納楊芷為後,楊芷就是小楊皇後。
自從楊傢齣瞭大小楊兩位皇後,楊駿的地位水漲船高,從一個小小的縣令迅速升遷到侍中、前衛將軍。他的兩個弟弟楊珧、楊濟也跟著雞犬升天,兄弟三人權傾天下,富貴至極!
曆史上,驟得高位的人往往把持不住膨脹的野心,做齣不當的行為,導緻德不配位。
楊駿也沒逃過這種人性的怪圈,漸漸被權力的欲望撐得失去瞭理智!為瞭獨掌大權,他把司馬炎詔令的輔政大臣——司馬亮排擠齣朝廷,一傢獨大。
汝南王司馬亮雖然是司馬懿的第四個兒子,卻纔智平庸,遇到挫摺就後退。
盡管司馬炎的詔令已經被楊駿傳布天下,但退迴藩地的他卻不敢迴京師,擔心被楊駿給害瞭。
由於天生有些癡呆,且性情懦弱,司馬衷登基後根本燒不起“三把火”,幾乎人人都知道他是個傀儡皇帝。獨攬大權的楊駿不僅限製他和外人接觸,連剛剛晉升皇後的賈南風也被處處設限,沒有一點自由。
不過,賈南風是一個極懂得隱忍的女人,而且對權力充滿瞭欲望!
為瞭不受楊駿的宰割,賈南風偷偷聯係司馬亮,希望他能領兵前來誅殺楊駿。
可是,不願冒險的司馬亮直接拒絕瞭,並勸賈南風說:“楊駿已經老瞭,他還能摺騰幾年?以後的天下不還是司馬傢的嗎?”氣得賈南風在後宮裏大罵他“老匹夫不足為謀”!
司馬亮不願意齣頭,但想齣頭的人還是很多的。
司馬炎的第五子司馬瑋主動聯係上賈南風,願助她誅殺楊駿,條件是升官發財。
在晉朝有個很奇怪的規定,凡皇室直係均應委以重任。
這個規矩是司馬炎定下來的!鑒於前朝的王族大多任人宰割,不願悲劇重演的司馬炎便製定瞭這個規矩。以他的謀劃,哪怕最後兄弟鬩牆,最後的“肥肉”還是爛在瞭司馬傢族這口鍋裏,不會便宜外人。
如今,楚王司馬瑋就是來爭這塊“肥肉”的第一人!
賈南風對司馬瑋提齣的一切條件都答應,前提是丈夫兼皇帝司馬衷必須掌握大權。此時的司馬瑋自然不會拒絕,一切談妥,便嚮朝廷申請迴來任職。
沒料到,司馬瑋這邊一申請,楊駿那邊就答應瞭。
明知道司馬瑋來意不善,楊駿為何還要答應呢?這段曆史如果講齣來,至今令人哭笑不得!
原來,司馬瑋這個人是貴妃審美人所齣,生來眉清目秀、聰明伶俐,深得司馬炎的喜愛。可是,司馬瑋有一個被皇帝老爹慣壞的毛病:一旦脾氣發作就犯渾,凶暴乖戾,除瞭司馬炎沒人能攔住!
盡管司馬瑋很渾,但他也有“渾”的本錢:能徵善戰,從無敗績!
把這樣的人放在劉備曾經發傢的荊州,楊駿很不放心,唯恐有一天司馬瑋突然犯渾揮軍北上,把他給“清君側”瞭!
所以,楊駿認為把戰鬥力爆錶的司馬瑋放在眼皮子底下纔更安全。
楊濟聽說後,大驚失色,跑進皇宮勸楊駿:“大哥,司馬瑋生性乖戾多變,實係中山之狼,他若入朝必會釀成大禍!”
楊駿卻不屑一顧,反道:“司馬亮豈不是更危險嗎?”
眼看哥哥堅持不聽自己的意見,楊濟頓足而去,齣瞭宮後對親信嘆道:“楊傢滅族不遠矣!”
史傢曾評楊駿說:“此人誌大纔疏,做一太守尚可,一旦進瞭高位就剛愎自用,楊傢滅族,他是真正的罪魁禍首。”
在司馬炎生前,雖然很寵信楊駿,但一直都沒過度提拔他,正是因為知道他德不配位。臨死托孤,司馬炎仍擔心他釀成大禍,一定要把和弟弟司馬攸關係最親密的司馬亮也喊來輔佐太子,正是齣於這一層考量。
司馬炎沒有看錯楊駿,他剛去世不久,楊駿就驅逐司馬亮、控製住瞭太子,並且自封太傅。
俗話說,花花轎子眾人抬。
楊駿不聽從弟弟楊濟的勸阻,以為年輕好勝的司馬瑋沒有心機好欺負,終於給自己和傢族惹來瞭大禍!
公元291年,剛剛坐上太傅位置不足1年的楊駿被皇後賈南風誅殺,並夷滅三族!其中齣力最大的幾人中,就有楚王司馬瑋!
自古權力害人心!
為瞭掌控朝廷大權,楊駿在短短一年內做瞭三件傻事,終於因此傢毀族亡!
第一件傻事,晉武帝駕崩後他不該搬入皇宮,這是“僭越”之象,為朝內百官所嫉妒。所以,在司馬瑋等人殺入楊府時,沒有一個人站齣來幫他。
第二件傻事,擠兌走另外一個輔政大臣司馬亮,這是“專權”之為,讓司馬傢族同仇敵愾。司馬亮雖然為人清正,但能力低、性情弱。這種威脅極低的人一旦排擠走,楊駿就成瞭齣頭的椽子,成為眾矢之的!
第三件傻事,就是把凶暴乖戾的司馬瑋接進朝堂,這是“不智”之舉,讓世人把對司馬瑋的仇恨轉嫁到楊駿的身上。而且,這種性情的人最容易成為禍患的源頭!
因此,楊駿之死的罪魁禍首其實是他自己!
所以,人心不能貪得無厭,更要有自知之明,防止德不配位招來大禍患!您說是不是?
責任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