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日期 3/1/2022, 4:44:21 PM
作者 | 林小西
來源 | 林小西(ID:mrlinxiaoxi)
屏幕前的你:
見信如晤。
你好哇,我是林小西。
有些年頭不再寫信瞭,提筆寫字的時代被電腦鍵盤所取代。
已經記不清上一次寫信是什麼時候,久到記憶中搜索不齣具體的年限。
隻依稀覺得很多年過去瞭,寫信這種事,已經隨著年少的時光溜走瞭。
寫信可真是件很有少年感的事情。
如今,我每天的書寫就是空閑時間練練字,更多的時間花在敲擊鍵盤上。
打開文檔頁麵,有意識無意識地看著一個個字符從指間跳齣來,構成瞭你看到或看不到的文字。
電腦的書寫給瞭我們刪改的機會,不再像紙張上書寫一樣,寫錯瞭隻能劃掉。
說瞭這麼多,還沒說今天寫這封「信」的緣由。
今天要談的就是2021年末看到的一本書――《羽來信:關於“如何過好這一生”的30場提問》。
作者祝羽捷,筆名祝小兔,她有很多身份,如作傢,策展人。
在這本書中,她與一些哲學傢、學者、詩人、作傢、導演、藝術傢等,通過書信往來,從自己的睏惑齣發,嚮友人提問尋求解答。
所談話題,包括但不限於愛與孤獨、性彆偏見、個體價值、藝術與寫作、匠人精神、身份焦慮、理想主義等。
或許我們都可以從這本書中對標自己,更好地理解人生,找到屬於自己的答案。
其實,這本書已經是1月中旬讀完的。一直藉口忙(懶)而沒有動筆寫下來。
隔這麼久再去看書裏的內容,當時的筆記,已然沒有瞭彼時的感觸。
今天就簡單地聊一聊「寫信」這件事吧!
這也是今天這封「信」的由來。
今年以來,我恢復瞭隻寫原創的發文規則,不再做意義不大的轉載日更。
而我也知道在如今瞬息萬變的年代裏,做不到日更就會大概率被淹沒在信息流中,越沉越深。
不過,我發現偶爾也會有新的讀者關注這個賬號,這使我驚喜。
也讓我認定,雖然我所書寫的隻是自己的生活經曆、心得體會,但是在某個層麵上,我們是共通的,我想傳達的那種情感,想必也在某一刻觸動著你。
我總覺得, 人與人之間的遇見,都是一件極其幸運的事情。
或早或晚。
即便有的人隻能陪你走過短暫的一程,也值得珍惜和感恩。
而「信」,便是溝通的一種方式和渠道;「信」,也是一種你來我往的互動。
所以, 我今天寫這封「信」,也是為瞭期待你的「迴信」。
我們或許僅靠互聯網而聯結到一起,不知彼此傢住何方、姓甚名誰。
但,總有一部分東西是互通的,是你我都瞭然於心的。
另外,提起「信」,想必很多人也會想起木心先生的詩句:
“從前的日色變得慢,車、馬、郵件都慢,一生隻夠愛一個人。”
隨著科技的進步,我們隨時隨地都可以聯係到熟識的朋友。
魚傳尺素、驛寄梅花,鴻雁傳書、車馬迢遞,已然遠離我們的日常生活,顯得格格不入。
但是即便科技如此發達,人與人之間的距離反而被加深瞭。
生活的洪流,推搡著我們木然前行,不容許我們慢下來,傾聽自己的聲音。
我曾經有一段時間,覺得沒有工作會焦慮、沒有錢會焦慮,到某個年紀沒有完成所謂的「社會標準」也會焦慮。
後來開始讀書,大量地閱讀,反而從書中找到瞭許多慰藉。
那些睏惑、焦慮、同輩壓力,會在閱讀的某一刻得以消解。
雖然它們偶爾還會莫名其妙捲土重來,但自己的內心已然強大到足以抵抗侵襲,並達成和解與自洽。
想送給你我最近看到的一句話: 閱讀是砍嚮我們內心冰封大海的斧頭。
同樣的,閱讀也是一座隨身攜帶的避難所。
閱讀與書寫,都是我不斷與自己和解的手段和方式,我也想把它們推薦給你。
總有一種方式,足以使我們慢下來、靜下來,仔細審視一下內心深處的自己。
今天這封「信」,不但是寫給你,也是寫給自己。
就像《羽來信》裏說的:
是一場自發性的提問,也是自我淨化,
適閤像我這樣思緒亂如麻的人,讓內心的聲音流淌齣來,
穿越雲山霧罩,撥開層層荊棘,逐漸看到一個真實的自己。
願我們都能發現自己並完全生活!
晚安。祝好!
林小西
2022年3月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