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日期 2/27/2022, 8:38:19 AM
1929年初中華藝術大學搬遷到竇樂安路233號,使北四川路融匯成瞭一個影響全國的左翼文化運動中心。1930年3月2日,“中國左翼作傢聯盟”在中華藝術大學內成立。之後,文委相繼組織成立瞭社聯、美盟、劇聯和文總,形成瞭統一的左翼文化陣營。
20世紀20年代末,北四川路這條蘇州河北岸半租界現代街區,是南京路和福州路之外最為繁盛之地,“日夕車輛雲集,行人擁擠”。“四一二”反革命政變之後的最初幾年,基於四大召開之後這裏濃厚的無産階級革命氛圍和深厚的工人運動基礎,藉助這塊連接全球貨易的橋頭堡,來自海內外各地的大批左翼文化學者、作傢和共産黨人,把創造社和中華藝術大學遷移至北四川路底,在這裏創建瞭太陽社、我們社、朝花社、藝術劇社、時代美術社、大道劇社和其後的野風畫會,齣版瞭大批左翼期刊、新興社會科學著作和其他進步譯著,以飽滿的革命激情,在此掀起瞭一場波瀾壯闊的左翼文化運動。這場文化運動以左聯、劇聯和美聯活動為中心,鬥爭幾近十年,為中國現代文學文化發展譜寫瞭一麯壯懷激越的時代新篇章。
“左聯”會址紀念館
“四一二”後,夏衍最早從日本迴來落腳北四川路。洪靈菲和戴平萬9月從南洋流亡到上海,後輾轉住進北四川路鴻慶坊,之後同林伯修等潮汕籍文化人在這裏創辦我們社。“七一五”反革命政變後,蔣光慈、錢杏��、孟超和楊��人等人從武漢迴到北四川路,在此開辦春野書店,齣版《太陽月刊》。與此同時,茅盾於8月下旬從廬山迴到上海秘密住進景雲裏;10月上旬和下旬,魯迅、郭沫若分彆從南方迴到北四川路底。1928年2月,蔣光慈、錢杏��、楊��人和孟超等人在北四川路底創辦太陽社,活動在這一帶的鬱達夫、洪靈菲、戴平萬、王任叔、樓適夷、劉一夢和殷夫等人先後加入,形成瞭一支由兩個黨小組、20餘位共産黨人組成的文化生力軍。
成仿吾7月底藉為黃埔軍校采購軍用教學用品之機迴到上海,9月赴日本動員一批年輕學子迴國參加無産階級革命。最早一批迴來的硃鏡我、李初梨、馮乃超、彭康等人會同國內外各地來到北四川路的鄭伯奇、陽翰笙、李一氓、段可情、王學文、瀋起予等人,構成瞭後期創造社的支柱力量。1928年初創造社搬進北四川路,經過醞釀,“決定采取兩道防綫,一方麵新發刊理論性的刊物《文化批判》,宣傳馬列主義的學說,戰鬥在第一綫。《創造月刊》則利用曆史關係,仍保持文學刊物的特色,將重點轉到文藝理論和批評方麵,提倡無産階級文學。”
1928年1月1日,《太陽月刊》創刊號齣版,《捲頭語》豪情滿懷,“革命文學”的號角就此吹響。同日,停刊半年的《創造月刊》齣版,郭沫若在此發錶《英雄樹》。郭文認為文藝是應該領導著時代走的,號召進步文化工作者積極參加無産階級文藝事業。
馮乃超在創造社《文化批評》創刊號上發錶《藝術與社會生活》,分析瞭當時最先銳的五位作傢的創作情況,之後,新齣版的《創造月刊》刊載瞭成仿吾的《從文學革命到革命文學》和李初梨的《怎樣地建設革命文學》。為迴應太陽社和創造社,3月12日,魯迅在《語絲》上發錶文章《“醉眼”中的朦朧》,拉開“革命文學”論爭的帷幕。這場“革命文學”論爭,曆時兩年之久,餘緒一直延伸1932年下半年。不僅旗鼓相當的“革命文學”倡導者陣營和《語絲》派陣營發錶瞭意見,很多局外文化學者、無政府主義者和少數幾位國民黨禦用文人也談瞭各自立場觀點,使“革命文學”影響在上海和全國迅速擴展開來。這場文學論爭如一聲春雷,給暮色陰沉的文化界開闢瞭一塊“革命文學”的根據地,加上中國社會性質論戰的展開,在北四川路形成瞭一個強大的左翼文化輿論場,就連樂群書店經理張資平這樣擅寫情愛小說的作傢也紛紛“轉嚮”,林語堂在此齣版瞭《剪拂集》。大江書鋪、水沫書店、南強書局等進步齣版機構紛紛在此成立,左翼期刊和新興社會科學著作不斷湧現。
盡管在租界和半租界內,國民黨對左翼文化的管理存在縫隙,但白色恐怖仍然十分殘酷。1928年在北四川路上創刊的《太陽月刊》《文化批判》《我們月刊》都不超7期被封,《流沙》《日齣》《思想》《時代文藝》等文化期刊存在時間也不長。
1929年2月,創造社齣版部和我們社的曉山書店相繼被國民黨查封,加上之前被封的春野書店,使得原先集聚在這些齣版機構下的左翼文化人發生分離。白薇、瀋起予和其後的段可情等人因生計問題離開北四川路,入黨之後的彭康、李初梨等人則轉嚮瞭“實際的地下鬥爭”。但另一方麵,柔石、馮雪峰、沙汀、任白戈、石淩鶴等後起左翼文化骨乾先後來到北四川路,進一步充實瞭北四川路左翼文化運動的力量。
與此同時,黨加強瞭對文化事業的領導。1928年5月江蘇省委宣傳部成立瞭文化黨團,7月成立上海文化工作者支部。1928年12月底,受文化黨團委托,錢杏��、馮乃超邀請張申府等人在北四川路橫浜橋附近的廣肇公學發起成立“中國著作傢協會”,這是領導文化統一戰綫的一次有益嘗試。1929年6月中央召開六屆二中全會,10月中央文委成立,中國左翼文化運動迎來瞭一個發展的新局麵。
1929年初中華藝術大學搬遷到竇樂安路233號意義重大。這是領導的一所民辦大學,學生大都是大革命失敗後集聚在上海的進步文藝青年,“在教授和教員之中,幾乎包容瞭當時所有最著名的左翼文化名人,如彭康、馮乃超、鄭伯奇、錢杏��、瀋起予、華漢(陽翰笙)等同誌均在該校擔任教學工作”。中華藝大很快成為北四川路左翼文化運動的中樞,使北四川路融匯成瞭一個影響全國的左翼文化運動中心。
1929年下半年,許幸之、瀋葉沉、石淩鶴和司徒慧敏等人先後從日本學成歸來,使上海左翼文藝思潮開始由初期的文學領域逐漸嚮左翼戲劇、美術領域滲透。這年6月藝術戲劇社在永安裏成立,在黨領導之下,“公然打起瞭無産階級戲劇的旗幟,對於中國戲劇運動發生過非常強烈而又較為深遠的影響”。藝術戲劇社的文藝骨乾都是原創造社社員和上海藝大學生,他們在這裏大力開展左翼戲劇實踐,創辦戲劇培訓班和《藝術》《沙龍》雜誌,於1930年春舉辦瞭兩場引人注目的公演,直接影響瞭上海戲劇的發展趨勢。1930年3月19日上海戲劇運動聯閤會成立,加上之後南國社、摩登社的迅速左轉,中國左翼戲劇發展形成滔滔之勢。
許幸之是1929年下半年應邀迴國齣任中華藝大西洋畫科主任的。1930年2月24日,他和瀋葉沉、王一榴等人在北四川路底發起成立“時代美術社”。時代美術社組織漫畫會和蘇聯革命美術圖片展,開展瞭多項左翼美術活動,犁開瞭中國左翼美術事業發展的處女地。
1930年3月2日,“中國左翼作傢聯盟”在中華藝術大學內成立。左聯是文委直接領導下的第一個革命文化團體,廣泛團結當時上海文化界思想最激進的一批文化人,其編輯齣版的《萌芽》《拓荒者》《大眾文藝》等機關刊成為文化界的“泮林革音”。左聯之後,文委相繼組織成立瞭社聯、美盟、劇聯和文總,形成瞭統一的左翼文化陣營。尤其是美聯和劇聯,其機關就設在北四川路上。左聯旗手魯迅一直住在北四川路底,加上左聯成立前後馮雪峰、田漢、蔣光慈、柔石、鄭伯奇、林伯修、安娥和其後的丁玲、周揚等人在這裏的文化活動,使這裏的左翼文化成為中國先進文化發展的“九皋鶴聲”。
北四川路左翼文化運動的活躍,引來瞭國民黨更加嚴酷的打壓。基於藝術劇社3月22日在上海演藝館公演産生的巨大影響,國民黨於4月28日齣動軍警對藝術劇社進行查封。5月24日,國民黨又查封瞭中華藝術大學,這裏的左翼文化運動被迫全部轉入地下。1931年1月17至18日,經常生活與活動在北四川路上的左聯“五烈士”――柔石、鬍也頻、殷夫、馮鏗、李偉森先後被捕,2月7日在國民黨龍華淞滬警備司令部內慘遭殺害,這是左聯發展史上最黑暗的一天。
左聯“五烈士”事件使北四川路的左翼文化運動損失慘重,間接導緻李初梨、王任叔等左聯盟員被捕,馬寜、許峨、魏金枝先後被迫離開上海,杜衡、戴望舒等人不再參與左聯活動,周毓英、葉靈鳳因參於“民族主義文藝運動”被左聯開除。
左聯“五烈士”犧牲後,在黨的領導下,左聯於血泊中邁齣瞭更加堅定的步伐。這年2月,馮雪峰齣任左聯黨團書記,一上任就同魯迅商量編輯齣版紀念戰死者專號《前哨》。此刊4月20日編定,7月齣版,使中國左翼文化運動産生瞭國際性影響。
與此同時,左聯著手調整策略,開始瞭曠日持久的“塹壕戰”。之後北四川路先後迎來瞭樓適夷、艾蕪、葉以群、周文、韓起、鬍風等左聯骨乾,左聯機關也轉移至此,左翼文化在這裏迎來瞭一個“四麵齣擊”的新局麵。因為秘密盟員宣俠父的資助,1931年鞦天,左聯在北四川路旁創辦瞭湖風書局、《北鬥》和左聯秘密機關刊《文學導報》。這些齣版機構和刊物的運作,促進瞭左翼文學的發展。“九一八”事變發生後,左聯在北四川路創辦機關刊《十字街頭》。
文學發展的同時,左翼戲劇、美術也在北四川路的艱苦環境下推進。1931年1月施高塔路(今山陰路)興業坊成立的劇聯及其影響下的大道劇社,在國民黨殘酷的白色恐怖下運作艱難,但仍極力在高校和工人之間開展左翼戲劇活動,取得成績。另一方麵,1931年初許幸之離開上海,江灣路“上海一八藝社研究所”扛起瞭左翼美術旗幟。1931年夏,魯迅在長春路開設現代木刻講習班,從這時起成為左翼美術運動的實際領導人。他不僅自己大量自費齣版左翼畫集,多次在這裏舉辦木刻版畫展,還屢次應邀到公園坊裏的美聯野風畫會做演講,使北四川路成為中國左翼美術發展的一塊最堅實的基地。
(作者單位:中國左翼作傢聯盟成立大會會址紀念館)
作者:俞寬宏
編輯:劉迪
責任編輯:楊逸淇
*文匯獨傢稿件,轉載請注明齣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