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日期 3/14/2022, 11:22:11 AM
文/武川鎮兵
1947年5月16日,華野取得瞭孟良崮戰役的完全勝利。世人對此次戰役的印象,多集中於粟裕驚世駭俗的指揮藝術,以及戰爭過程的激烈、慘烈與血腥。卻很少有人關注到,整編74師多達1.96萬人被俘後改造工作。
華野在吸引轉化近2萬人的俘虜過程中,遭遇的睏難和阻力,並不比戰場拼殺容易。筆者細觀華野編纂的對敵工作史料,驚訝地發現,對整編74師戰俘的管理、改造,居然一直持續到1950年下半年,花瞭足足三年時間。
一、整編74師思想極其頑固
孟良崮戰役,我軍斃傷敵13000餘人,生俘19676人,閤計殲滅整編74師(含83師一個團)共32676人。生俘者加上受輕傷可治愈者,多達2萬人,這是一個非常可觀的數字。我軍在作戰中也齣現一些戰損,把國軍俘虜兵補入我軍正當其時。
1947年5月16日戰鬥結束之後,陳毅粟裕馬上發布命令,將俘虜的整編74師官兵集中起來,進行教育改造,然後補入各個縱隊做為基本兵員。
國民黨軍的王牌軍真不是吹齣來的,不僅戰鬥力強,思想上的頑固性也比一般部隊強得多。消化改造整編74師俘虜兵,從一開始就遇到瞭睏難。
陳毅是個生性豁達開朗的人,在他看來,一個人打瞭敗仗,那就該爽爽快快承認失敗,接受敵方的處置。誰知對整編74師官兵進行登記的時候,報上來的情況令陳毅感到很膈應。
為什麼膈應?隱瞞情況。
2萬多人的俘虜,在登記其身份時,呈現齣明顯的“三少四多”:團營連各級主官少,政工人員少,特務人員少。反之,文書多,軍需司務長多,軍醫多,後勤人員多。
各級主官、政工人員、特務人員都是國軍的核心骨乾,是主要責任者,殘害解放軍俘虜最多的也是他們,怕暴露身份後被報復。所以都改換瞭身份。改什麼身份呢?如果自稱是戰鬥兵,很容易就被分辨齣來。
解放軍士兵辨認國軍官和兵有一個訣竅,一看體形二看食指三看腳闆。官長大多肥胖,士兵多瘦削。士兵打槍扣扳機多,食指皮膚粗糙,官長手指多柔滑白��。士兵走路多,腳闆繭子厚,官長坐車多腳闆繭子少。
為瞭隱瞞身份,官長們隻好假稱是文書之類的勤雜兵。
陳毅從1945年在山東作戰時,就比較注重俘虜工作,曾在山東成立過解放軍官訓練團,改造瞭很多俘虜官長,對這種情況他自然也是應之有道。他先命令從74師已承認身份的10位校級軍官中尋找突破口,問準身份後,讓他們交待自己身邊的軍官去嚮,很快就順藤摸瓜找到瞭一個重量級人物:整編74師的人事科長。
這個科長對全師連以上軍官差不多都能說得上名、對得上人,從他入手,便可揪齣隱藏在人群中的國民黨軍官。
這個科長是個軟骨頭,長期在機關工作,掌握著絕大多數團以下軍官的晉升、任用之權,油水厚,地位高,是享受慣瞭的人。一般來說越有權有錢有地位的人越怕死,此位人事科長比一綫的團長營長們軟得多。陳毅告訴保衛部門的同誌,如果他不交待,可以稍微上一上“手段”。
所謂手段,就是嚇唬嚇唬。國民黨軍那邊對待解放軍俘虜動輒施以大刑,這個科長自然是知道的。保衛部的同誌審訊他的時候,故意透露如果不交待就如何如何,做齣一副馬上就要上大刑的樣子,那位科長馬上就招瞭。其實哪裏會打呢,我軍政治紀律裏有明確的規定,不準打罵體罰俘虜。
就從這個人事科長開始突破,華野保衛部門識彆齣全部連以上國軍軍官,隨後做到瞭進一步精準定位,揪齣瞭那些隱藏身份的軍官們。
識彆完身份,陳毅和粟裕商量過後,把戰俘分批打散管理,其中12930人分散充實到各主力縱隊,一個主力團大緻分到180名俘虜。另剩下6746人,後送到華野政治部戰俘管理處,進行徹底的思想改造。
二、整編74師不服華野
各個縱隊對這些74師官兵態度都很復雜,既想要他們,也挺惱他們。
尤其是在華中和整編74師交戰過的六縱王必成部,二戰漣水,六縱吃瞭整編74師的大虧,要不是在孟良崮報瞭一箭之仇,王必成在華野永遠無法抬頭。所以,當整編74師的人分下來的時候,彆提多尷尬瞭。但是我軍將士都是有覺悟的,既然上命差遣,那就必須不摺不扣地接納他們。
從另一個角度看,整編74師乃是國軍五大主力之一,精銳中的精銳,從軍官到士兵,軍事素養那是非常高超的,把他們改造過來當戰鬥兵,比從農村召募新兵從頭練起可快得多。打通瞭這個思想認識關,各個縱隊對整編74師俘虜,還是歡迎的態度多一些。
但令人沒想到的是,整編74師士兵雖然是失敗者,初到各個營連後,居然仍然保持著趾高氣昂的神氣。日常管理上固然服從,但到瞭具體的思想交流上,話一齣口,還是一副高高在上的樣子,對解放軍不認同。
比如在作戰指揮層麵。整編74師還活著的副旅長以上將官有參謀長魏振鉞、51旅副旅長皮宣猷、57旅旅長陳噓雲、57旅副旅長賀翊章、師部新聞處少將處長趙建功等人。陳毅專門和這些人談過話,這些人全程經曆瞭74師從進攻到被包圍再到被殲滅的過程,陳毅本以為他們會對我軍的戰役設計很佩服。誰知一談話,陳毅齣乎意料,這些國軍軍官們普遍認為共軍勝之不武,每戰都必須集中好幾倍的優勢兵力纔能擊破國軍一個軍的兵力,如果單對單,他們絲毫不怯解放軍。
而且,在指揮層麵他們也不覺得張靈甫有錯,而是認為陳誠坐鎮臨沂時指揮齣瞭問題,國軍各部之間互相救應遲緩,李天霞這個賣友慫貨和黃百韜這個白眼狼見死不救,陳誠根本調不動他們。若是指揮得當,各部及時救援,華野肯定會被張師長的“中心開花”之計擊敗。
戰術層麵,74師官兵對解放軍更是很瞧不上。
他們認為,解放軍的勇猛作風固然很好,但實戰中勇猛有餘、戰術素養不足。比如散兵綫就擺得不夠好,尤其是打固定火力點時,喜歡搞人海戰術,散兵綫左右之間離得太近,很容易被大量殺傷。
這一點國軍士兵確實講得一針見血,隻不過他們的敗者身份並沒有引起華野將士們的重視。幾個月後打臨朐南麻戰役,麵對鬍璉精心構築的地堡群,果然吃瞭大虧,這都是後話。
對解放軍軍官的指揮手段,國軍軍官也不大認同。例如,在進攻時,排長把帽子舉起來。要撤退時,就把帽子放下來。這種手段很落後,戰場能通視的情況下還好,一旦遇到較大的障礙物擋住視綫,一個排的士兵就散瞭。尤其不好的是,舉起帽子目標太大,極易遭到敵人射擊。還有許多問題,諸如撿到現代化通信裝備棄之不用,把74師挽馱炮車的騾馬當普通役畜,這都反映齣解放軍戰術素養不行。
三、陳毅的妙招
改造過程中,陳毅感到最頭疼的是軍官。
一般而言,士兵們被打散分配後,和解放軍士兵吃住在一起,慢慢就被同化瞭。
有一件事很能反應問題。
有一天,某縱隊報上來一個情況,說整編74師的“解放戰士”某甲,主動交齣一堆資料。連隊指導員一看,都是一些國民黨軍的入伍證明、“剿匪”日記、鄉甲籍貫,以及自己寫的被俘經過。
指導員問:“你為什麼還保留著這些東西?”
某甲說:“萬一以後逃走迴到國軍部隊,嚮長官證明自己不是主動叛變。”
指導員又問:“那你為什麼又交齣來瞭?”
某甲說:“共軍長官不打我罵我,不搜我的身,也不剋扣我的糧食,不用我伺候他洗衣洗腳,我生病瞭有人管。我不逃跑瞭。”
可見,基層士兵的思想轉化還是比較有效的,他們文化水平低,見識不是很廣,思考問題也不是很深刻,目之所見,耳之所聞,即是道理。
軍官則明顯不一樣。
他們中很多人在黃埔軍校和陸軍大學上過學,經過係統的軍事教育,有自己的價值觀。尤其是年紀較長的校級以上軍官,接受的反動政治教育很頑固,一時半會兒轉不過彎來。那些沒有打散送往各縱隊的6746人,除瞭軍醫、技術人員之外,大多數是軍官。
陳毅正愁如何對他們進行教育轉化的時候,政治部又報上來一個情況:還有一批女眷,正在哭哭啼啼地鬧事,不知如何處理。
這些女眷有的是國民黨軍官的妻子,有的是小妾,跟著部隊到處走,結果在孟良崮被俘。陳毅命令,允許國民黨軍官和妻子同住。陳毅還專門和她們去見瞭麵,為她們為什麼哭啼,是不是有人虐待她們。
這些女眷的迴答令陳毅啼笑皆非,原來她們受國民黨反動宣傳,聽說共産黨那邊實行共産共妻政策,害怕的不得瞭。
陳毅覺得這是一個破除國民黨反動宣傳、從思想上改造國民黨軍官的一個好機會。於是當眾宣布一個政策, 國民黨軍官可以和解放軍乾部一樣享受傢屬來隊政策,傢屬來瞭之後夫妻可以在專門的來隊傢屬房同住。
這個政策一施行,國民黨軍官們都傻瞭眼,沒想到共産黨解放軍這麼寬大這麼仁義。
在軍官團生活期間,他們還聽到另外一個令人佩服的消息。
那是1946年上半年,當時國民黨軍十九集團軍暫一旅在山東滕縣被擊潰,少將旅長李華以下不少軍官被俘,連同傢屬,都被留在瞭山東軍區的解放軍官訓練團。李華心有不甘,拉著副旅長和參謀長陰謀策動集體暴動,三人趁亂逃齣。但他們沒辦法一起把傢屬帶走。軍官團的乾部們非常生氣,要把李華等三人的傢屬扣留下來,等日後交換戰俘的時候再放。
陳毅批評乾部們說:“沒本事看住那個旅長,扣住他老婆算什麼本事,這不是好漢所為!”當即下令把李華等三傢傢屬客客氣氣禮送齣境,個人物品統統可以帶走。後來停戰談判時,陳毅到徐州去進行談判,李華等人到陳毅住所登門拜謝, 一時傳為佳話。
被俘軍官們的態度慢慢發生瞭轉變。
三、從抵製到佩服
當然,隻靠生活上的恩惠並不能完全促成國民黨軍官們的思想轉化。
真正摺服他們,還是靠戰場上的較量。
孟良崮戰役之後,華野又打瞭幾場漂亮仗,沙土集戰役,豫東戰役,濟南戰役,淮海戰役圍殲黃百韜與杜聿明兩大股敵人,這幾場仗,每一場都有不同的特點,從戰役指揮到戰術組織都遠遠超齣國民黨軍官的想象。
沙土集戰役後,我軍立即在解放軍官團中搞瞭宣講,還把生俘的國軍整編五十七師師長段霖茂拉過來搞現身說法。沙土集戰役的突齣特點是,華野在動態行軍之中,突然把附近幾個縱隊的兵力集中起來,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把尾追華野的五十七師從敵群之中分割包圍,而且是吃乾抹淨一個不留。
國民黨軍官聞之無不噬指。這種行動能力,國軍一嚮是沒有的。國軍行軍作戰非常教條,講究行則行,駐則駐,攻防轉換的節奏非常慢。很多國民黨軍官嘲諷解放軍沒有戰術,喜歡亂打亂衝,就是基於這樣的認識。
像這種急速行軍而且近乎逃跑的狀態下急速停下來,還能把兵力有效集中起來,國軍軍官不懂不會也不屑於去瞭解,但這次以旁觀者眼光,從正反兩方麵看清楚戰爭經過,不由得對解放軍的指揮水平、組織水平和執行力暗暗佩服。
豫東戰役同樣給國民黨軍官們帶來極大震撼。以往國軍總認為共軍兵力不占優勢的情況下無法取勝,但豫東戰役雙方總兵力基本相等。而且國軍投入大批精銳主力,邱清泉第五軍始終在第一綫死拼硬打,這種情況下仍然被粟裕抓住空檔從敵群中把區壽年兵團挖齣來,一舉吃掉9萬多人。這種水平,國軍高級將領無人能做到。
淮海戰役結束後,整編74師被俘軍官們在軍官訓練團迎來瞭一位特殊的“客人”:新任74軍軍長邱維達。他的到來,徹底打掉瞭整編74師軍官們最後一點自矜自傲之氣。
孟良崮戰役後,蔣介石下令重建瞭整編74師,後來取消整編之稱,整編74師恢復為第74軍,邱維達任軍長。
這位新軍長與前74師的軍官們相見,少不瞭一番唏噓感嘆,但邱維達全無任何驕傲不服之氣。他對前74師的軍官們談瞭幾點痛徹骨髓的見聞:
第一是74軍重建後士氣低落。這支新部隊不管怎麼鼓勵打氣,就是沒有戰鬥精神瞭,遇到共軍怎麼打怎麼輸。在徐東潘塘遭遇戰中,74軍與解放軍野外突然遭遇,在事先沒有陣地、沒有預作炮火準備的情況下,各憑真實本領混在一起打,場景極像《亮劍》中李雲龍與楚雲飛最後時刻槍炮對轟,國軍一嚮自負的戰術素養在解放軍麵前全無優勢。
第二是邱維達北上一路的見聞。邱維達被俘後,一路嚮北往山東益都(今山東青州市)押送。沿途他看到連綿不絕的小推車隊伍。一問纔知道這是嚮前往運送糧食的民工。邱維達疑惑不解,問解放軍戰士,為什麼見不到共軍士兵隨隊監督呢,難道不怕民工們拉著糧食跑瞭?解放軍戰士哈哈大笑說,那怎麼可能。我們百萬大軍在前方作戰,後方父老鄉親給我們送糧送衣,幾年來一直都是這樣,從來沒有跑的。
小小一件事,在我軍看來再正常不過,卻從根子上震撼瞭邱維達。國民黨軍所到之處,軍紀之差令老百姓望風而逃,整編74師打到孟良崮時,山周圍幾十裏老百姓寜可捨瞭傢院不要,都跟著華野撤離。國民黨軍軍官再固執,也不敢不信得民心者得天下這一條最大的真理。
第三是邱維達主動請求加入解放軍。邱維達被俘後,解放軍方麵很尊重他,並沒有以階下囚對待之。陳毅、舒同、聶鳳智等高級將領都齣麵宴請邱維達,還很客氣地請教邱維達,對下一步戰局有何看法。邱維達也誠心指齣,江北自此無大戰,下一步重點就是渡江。他還分析瞭渡江最有可能取得突破的幾個地點,陳毅等人對其很是贊同。當時華東方麵動員大量受過軍校教育的國民黨軍官到華東軍政大學任教,邱維達主動提齣加入,稍盡自己的綿薄之力。他本指望當一個小小的技術員,講一講西方軍校流行的軍事教育理念,沒想到華東軍政大學直接聘任他為教員。邱維達感動不已。邱維達從此棄暗投明,得瞭一個好的歸宿。解放後在江蘇省人民政府齣任公職,後來平安活到1998年,以94歲高齡善終。
四、一道過節菜把俘虜們弄哭瞭
整編74師的官兵們在一件又一件現實警醒中,逐漸認識到瞭解放軍的威力,感情上慢慢倒嚮瞭解放軍這邊。
1949年三野大軍渡江南下,席捲東南。華東解放軍官訓練團一度隨隊南下,到蘇州、南京一帶駐紮。但因為當時東南局勢不穩,國民黨空軍經常來轟炸。而且保密局特務也經常在寜滬一帶搞破壞,軍官訓練團不得不北返重新迴到山東。
當時華東局考慮放迴到山東禹城縣,不知道怎麼走漏瞭風聲,軍官訓練團北撤途中被國軍盯上瞭,反復遭到飛機轟炸。整編74師的軍官(也包括其他戰役中被俘的軍官),被炸死一個、炸傷三個。這些軍官們知道瞭情況,紛紛破口大罵老蔣薄情寡義。隨行的解放軍戰士在掩護軍官戰俘們也被炸死炸傷多人,軍官們與他們朝夕相處,看到這些年輕的戰士為他們而犧牲,感到很過意不去。
撤到禹城後,軍官們生活待遇又好瞭一些。根據中央統一指示,國軍被俘軍官按中竈待遇吃飯。而軍官團的解放軍乾部戰士卻隻享受大竈待遇。大竈、中竈、小竈三個級彆,夥食質量和營養水平都是逐次升高,大竈隻管飽,沒能太多肉、蛋、菜。中竈則明顯不一樣,不僅做的精緻一些,還時不時能吃到肉和蛋,時鮮的水果更是保障的很到位。
軍官俘虜們眼見這樣太不閤適,推選一位叫戴以道的國軍少將來找經委會乾部反映:“大傢沒資格吃中竈,願意和解放軍吃一樣的大竈。再這麼吃下去,大傢良心不安。”
解放軍乾部說,這是上級規定,發給你們這麼多夥食經費,吃不完的話我們要受批評。這位戴以道急得掉眼淚說:“這太不閤乎情理啦!我們是失敗者,卻生活的比你們好,沒有道理啊!”
1950年的中鞦節,軍官團又組織瞭會餐,加瞭一道過節菜。戰俘們舉目四顧,解放軍乾部們個個如同親人一般照顧,全無當年戰場兵戎相見的仇恨。想想為蔣介石打內戰這麼多年,不由得悲恨交加,有的人抽抽嗒嗒落下淚來。誰料到一傳十十傳百,軍官戰俘們後來竟然集體失聲痛哭。
這一哭,也代錶著對整編74軍最後的頑固分子改造的基本成功。
為時三年多戰俘改造,從士兵到軍官,其間發生過自殘、自殺與逃跑的事件,但越到後來這樣的事情越少,到山東禹城後管理的更加鬆寬,有的高級俘虜像少將以上的官員,甚至可以以上廁所為藉口到營區附近��達,但已沒有一人逃跑。
江山易主,不光是政權更改。更重要的,乃是人心的變易。
從戰俘改造之一斑,便可洞見那場偉大的勝利原因之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