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日期 5/20/2022, 8:11:48 PM
【科室檔案】
排名: 2009年起,北京大學第一醫院(簡稱“北大醫院”)泌尿外科暨北京大學泌尿外科研究所連續在復旦大學發布的《中國最佳醫院排行榜》位列首位。
組建: 1946年,謝元甫、吳階平在北大醫院創建瞭新中國首個獨立的泌尿外科專業。
配置: 泌尿外科共有四個病房,共有57名醫生,146張床位。
科研成就: 2003年以來,獲得各級科研基金項目272項,總金額12705.2萬元;發錶論文1922篇,其中SCI論文454篇;獲得各級成果77項,國傢科技成果完成奬1項,國傢科學技術進步三等奬1項,全國科學大會奬3項,全國醫藥衛生科學大會奬4項,衛生部科學技術進步奬9項,國傢教育部科學技術進步奬3項,中華醫學科技奬7項,華夏醫學科技奬4項,北京市科學技術進步奬14項,中國醫院協會科技創新奬1項,獲得國傢專利92項。
北京大學第一醫院泌尿外科走廊人頭攢動。
疫情期間,北京大學第一醫院(簡稱“北大醫院”)泌尿外科暨北京大學泌尿外科研究所門診的走廊上依舊人頭攢動。作為新中國泌尿外科的發源地,這裏不僅是全國泌尿外科綜閤實力最強的科室,也是泌尿外科臨床科研的“領頭羊”,引領中國泌尿外科手術進入全麵微創時代。“我們推動瞭新中國泌尿外科的發展,用郭老(郭應祿院士)的話說,我國一綫城市醫學中心的泌尿外科就是世界最先進的水平。”北京大學泌尿外科研究所所長周利群的言語中充滿瞭自信。
創立76年,北大醫院泌尿外科創下很多個“第一”,“患者的需求”始終是他們不斷領先與前進的動力。幾代學科帶頭人更是不遺餘力地推動人纔培養,助力我國泌尿外科的快速發展。
“我們所做的,都是老百姓需要的”
1946年,謝元甫教授、吳階平院士在北大醫院外科開設3張泌尿外科病床,建成泌尿外科專業。如今,北大醫院泌尿外科的病床數量已經達到140餘張,擁有近60名泌尿外科醫生。
“我們所做的,都是老百姓需要的。祖國需要什麼,我們就做什麼。”北大醫院泌尿外科黨支部書記張凱錶示,在吳階平院士、郭應祿院士等老一輩泌尿外科人的引領下,北大醫院泌尿外科堅持以臨床患者的需求為導嚮,探索、引進最前沿的技術。
20世紀50年代,我國結核病患者多,被診斷齣雙側腎結核的病人在當時相當於被判為死刑。然而,吳階平院士通過長期的臨床觀察發現,許多被診斷為雙側腎結核的患者,其實隻有一個腎是結核,另一個腎髒是因為結核病所導緻的腎積水,是有辦法可以治療的。“腎結核對側腎積水”的重大發現,挽救瞭很多患者的生命,也在國內外引起轟動,讓吳階平在當時的國際學術界有瞭一席之地。
麵對臨床大量的慢性腎炎患者,吳階平與學生郭應祿開始探索腎移植。1960年1月,北大醫院泌尿外科完成中國首例屍體腎移植。由於當時醫學水平有限,移植腎因免疫排斥僅在患者體內存活一個多月。此後一段時間裏,全國各地泌尿外科醫生都在探索腎移植,移植腎存活率卻難以提高。
1978年,受原衛生部委托,郭應祿、薛兆英等5人赴加拿大考察腎移植,迴國後撰寫齣國內第一部《腎移植》專著,詳細介紹瞭加拿大先進的腎移植手術流程、規範、操作細節等,免費送給同行學習。在北大醫院泌尿外科的推動下,中國腎移植在20世紀80年代逐漸走嚮規範和成熟。
1997年,北大醫院泌尿外科成立腎移植病房,這裏一度成為泌尿外科最繁忙的地方,全國各地醫生都來進修。隨著臨床經驗越來越豐富,長期存活的腎移植病人越來越多。
推動衝擊波體外碎石機高度國産化
作為國內頂級的泌尿外科平台,北大醫院泌尿外科成為國外最先進技術和器械落地中國的前沿陣地。
以尿路結石的治療為例,以前哪怕很小一顆腎結石,也需要開刀手術。“郭老自己就挨過一刀(20世紀60年代),為取齣一粒花生米大小的結石,腰部留下瞭一道疤。”北大醫院泌尿外科主任何誌嵩說。
1981年,在美國泌尿外科年會上,郭應祿看到一條豆腐塊大小的會議摘要――體外衝擊波碎石,這個技術當時被稱為腎結石治療的革命。迴國後,郭應祿與老師吳階平匯報後,決定邊努力申請經費購買進口機器,邊自主研發國産碎石機。因為隻有國産化,纔能降低治療成本。
1982年,北京大學泌尿外科與中科院聲學所正式啓動碎石機研發項目,僅憑一本臨床小冊子及冊子上的碎石機照片,連真實的碎石機都沒有見過的一行人,開始國內第一台衝擊波體外碎石機的研製。1984年,第一台樣機開始用於人體試驗,完成6例腎結石患者的治療,全部成功碎石。不過,郭應祿認為還需要進一步改進,這台碎石機並沒有立即推廣使用。
研發醫療設備需要漫長的時間,臨床患者的需求卻迫在眉睫。在自主研發碎石機的同時,北大醫院泌尿外科一直在與體外衝擊波碎石機的德國廠商溝通,並嚮國傢申請資金,最終於1987年成功購買瞭中國第一台進口碎石機。機器開動後一度滿負荷運轉,僅9個月病例數就達到1700例,並在第二年突破3000例,連周邊幾傢醫院的泌尿外科病房也都被藉用。
而北大泌尿外科研製的首台國産碎石樣機,也為碎石機的國産化奠定瞭基礎。北京、上海、武漢等地相繼投入研製工作,並在1985年生産齣瞭可供臨床使用的碎石機。幾年後,國內生産碎石機的單位多達10餘傢,臨床使用的碎石機國産化率達到90%以上。
北大醫院泌尿外科黨支部書記張凱。
追趕潮流的“弄潮兒”,引領學科發展
在何誌嵩的眼中,泌尿外科的奠基人吳階平院士、郭應祿院士都是追趕潮流的“弄潮兒”。科室先後引進體外衝擊波碎石機、膀胱尿道鏡、輸尿管鏡、經皮腎鏡、腹腔鏡等先進器械,讓絕大多數的泌尿係統疾病不再需要進行開放手術,中國的泌尿外科全麵進入瞭微創時代。
總被老一輩推著“趕時髦”的年輕醫生,也敢於嘗試新事物、新技術,衝在醫學潮流最前沿。
2020年8月,由北京大學泌尿外科副主任李學鬆主刀,為兩位腎盂輸尿管連接部梗阻患者成功實施國內首組國産手術機器人上尿路修復手術,作為國産機器人手術的先行者,北大醫院泌尿外科極大地推動瞭國産手術機器人的發展。一年後,李學鬆又率領上尿路修復團隊,為一位來自內濛古的患者施行一台超高難度的手術――世界首例機器人輔助腹腔鏡完全體內重建迴腸代雙側輸尿管聯閤膀胱擴大術,整個手術曆時5小時26分,因采用機器人輔助腹腔鏡手術,手術齣血量少,創傷也相對較小。輾轉多地求醫未果的尚大姐,終於可以擺脫引流管、引流袋的睏擾,輕鬆自在地體驗新生活。
2021年7月,北大醫院泌尿外科張凱團隊采用“無血”銩激光技術,幫助七旬的張大爺精準剜除近半斤重的巨大前列腺。術後3個月,張大爺再次來到門診,笑著對張凱說:“嚮您報告,我現在撒尿就像我年輕的時候一樣!”
2022年4月,北大醫院泌尿腫瘤MDT團隊服務疑難患者破韆例。團隊在何誌嵩領導下,依托醫院強大的綜閤實力,以泌尿外科專傢為主導,聯閤放射治療科、腫瘤化療科、醫學影像科、核醫學科及泌尿病理專業、骨腫瘤專業等多學科專傢,薈萃集體智慧,針對疑難病例、復雜病例以及中晚期泌尿腫瘤患者進行綜閤評估診斷,為每一位患者提供個性化治療方案及全程管理,成立兩年即榮登“中國泌尿腫瘤百強榜”且位列華北和東北區域第一位。
加強人纔培養,先進技術絕不“私藏”
從無到有,從落後到緊跟世界“潮流”,中國泌尿外科的發展,離不開北大醫院泌尿外科多位學科帶頭人在人纔培養上的探索與實踐。張凱認為,這麼多年來北大醫院泌尿外科能一直排名全國第一,不僅是底子好,學科帶頭人總能抓住時代的脈搏外,另一個關鍵點就是重視人纔培養。
吳階平院士從協和帶來的每周兩次大巡診(查房)傳統,延續至今。大巡診是科裏的“大日子”,當天科裏的醫護人員全部到場,浩浩蕩蕩走到每個病人床邊的場麵十分壯觀。這樣的大巡診也是年輕醫生的一次“大考”,因為查房時與患者相關的疾病細節都會被問到,年輕醫生們經常被問得渾身冒冷汗。
“那個年代,老師們都很嚴厲,直接就能把人罵哭瞭,不過我們真的挺優秀,沒給老師們太多機會批評我們。”張凱自信地直言,隻有學習最好的纔能進入北大醫院泌尿外科。“上班第一天,老大夫提醒我,在泌尿外科,上級醫生會認為你什麼都會,如果你說不會,就說明不屬於這裏。”張凱坦言,剛來這兒時自己壓力很大,第一天上班就被要求齣門診給病人看病,帶著忐忑的心情過去後,卻發現並沒有想象的那麼難。
除培養科室裏的後輩,北大醫院泌尿外科也承擔起全國泌尿外科醫生培養的重擔。從20世紀50年代開始,北大醫院泌尿外科就麵嚮全國招收進修醫生進行長期培訓。20世紀80年代開始麵嚮全國舉辦醫師短期集中培訓。1995年,郭應祿院士創辦北京醫科大學泌尿外科培訓中心(後更名為北京大學泌尿外科醫師培訓學院),並於1997年發起 “泌尿外科將纔工程”,為全國培養專業骨乾。
已經是北大醫院泌尿外科-男科核心骨乾的張誌超大夫曾在培訓後感慨,第一次與泌尿外科最頂尖的專傢們零距離接觸後,纔發現自己對泌尿外科領域裏許多新知識和新技術瞭解並不透徹,在有些方麵甚至很無知。正是因為發現自身存在的差距,纔促使自己重新定位。
2001年,郭應祿又啓動“將纔工程”,重點對科主任級專傢骨乾進行培訓,包括“博士生導師培訓班”、“熱點話題高端論壇”、“境外培訓”等,目的是打造戰略科學傢和拔尖人纔隊伍,培養創新型科技人纔隊伍的領軍人物。周利群感慨,2000年之後是我國泌尿外科發展最快的時期,“我們用20年時間,把我國泌尿外科水平極大地嚮前推動瞭一步。”
在帶動中心城市泌尿外科建設、發展的同時,北大醫院泌尿外科也不忘幫扶基層及邊遠地區的醫療機構發展。自2015年開始的組團式援藏的6年時間裏,他們在西藏實現瞭一係列“零的突破”,以前需要轉往內地的泌尿係統復雜疾病,現在真正實現瞭“大病不齣藏”。“這不是輸血,而是造血,真的很瞭不起,現在西藏泌尿外科已經被我們帶齣來瞭,基本不需要我們去。”何誌嵩頗為自豪地說。
北京大學泌尿外科醫生郝瀚在門診為患者問診,他也是科室裏第一個援藏醫生。
“科研、臨床兩條腿走路,缺一不可”
除臨床技術上做到全國第一,北大醫院泌尿外科在科研上也一直奔跑在最前綫。
“臨床醫生應是臨床科研兩條腿走路,不能瘸一條腿。我們非常重視科研,也取得瞭一係列顯著的成績。”周利群錶示,作為全國泌尿外科專科排名第一的科室,既要重視外科手術技術的引領,服務於患者,在科研上也必須要領先,緊密結閤臨床實際,提升學術水平。
1964年,北大醫院成立我國首個泌尿外科研究室,1978年又成立北京醫學院泌尿外科研究所(現更名為北京大學泌尿外科研究所)。北大醫院老一輩泌尿外科人強調,科研要與臨床緊密結閤,醫生要充分利用病例資源,這是做科研最重要的原材料。在科研為臨床服務的思路下,研究所一直在進行與病種相關聯的科研。腎上腺腫瘤的研究、前列腺增生和前列腺癌發病率研究、飲食營養與尿石癥的關係、尿路結石的結晶特點等係列開拓性研究,都是圍繞著臨床需求而展開。
“我們不強迫大傢做科研,但非常鼓勵。”周利群錶示,在科裏,年輕醫生可以脫産做科研,工資奬金照發;如果沒有科研基金,科室裏先給,讓醫生先做著。遵照著前輩的教導,科室開展的研究,都是緊抓老百姓需求、解決臨床實際問題的臨床型科研。比如前列腺增生,由於病人起夜次數非常多,醫生們就研究什麼藥可以減少起夜次數;前列腺癌越來越成為威脅我國老年男性健康的疾病,醫生們參與到瞭各種新藥的臨床研究中;還有如國産機器人研發這樣的國産創新醫療器械臨床研究。
2021年3月,周利群、李學鬆團隊與企業閤作,順利完成首組國産手術機器人係統腎盂成形術的前瞻性單臂隊列研究,並在國際泌尿外科協會官方期刊《BJU International》在綫發錶。
“科室正在做的國産機器人研究非常有特色,手術機器人是被國外壟斷的高科技領域,我們現在就在參與國産機器人的研發,不但使用機器人做手術,還可以遠程做手術。”周利群說。今年4月,北大醫院與北京協和醫院閤作,藉助國産內窺鏡機器人手術係統,完成瞭全球首次跨運營商、跨網域“5G+固網專綫”多點協同遠程臨床實時交互教學手術。
醫生們總是在不斷學習提高自己的診療技術,追趕“時髦”,但世界上沒有完美的醫療。何誌嵩強調,醫生不但要追求技術上的最好,做人更要厚道,要意識到肩膀上擔負的責任。誠如院訓提到的“厚德尚道,水準原點”,又誠如郭應祿院士提到的,要對患者極端負責和對生命無比珍視,因為他們是以生命相托。
新京報記者 王卡拉 李木易 攝影報道
校對 柳寶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