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日期 3/2/2022, 6:18:21 PM
《人世間》昨晚迎來大結局,劇粉們都有點悵然若失的感覺。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不值得影評”,ID:B_Films,作者肖瑤
令無數讀者“望而卻步”的百萬字嚴肅文學搬到熒幕上,是否就變得生動可讀瞭?
很難說。
也許有人和我一樣,在點開《人世間》前幾集的時候並未感到特殊的吸引力,四十歲的雷佳音、宋佳強行演十七八歲的青年,甚至還一度讓人覺得齣戲。
實不相瞞,是近兩年國産年代劇的平均優秀水平,和演員們漸入佳境的演技,讓我堅持將這部豆瓣8.1的開年大劇看下去。
▲《人世間》豆瓣評分8.1
劇集改編自曾獲茅盾文學奬的同名小說,作者梁曉聲用足足115萬字,從上世紀70年代寫到本世紀10年代,涵蓋瞭中國近半個世紀以來波瀾壯闊的曆史變遷,如上山下鄉、三綫建設、恢復高考、知青返城、國企改革、棚戶區改造、反腐倡廉等等,以大時代下普通人為綱,潺潺敘述時代之風如何拂過每一個平凡個體。
▲《人世間》先導預告片
時代巨變,但底層個體未必敏感,他們操持著自己的小世界、小傢庭,而時代的風雪,就像劇中持續飛揚的東北雪花一樣,落在他們滄桑的臉上、身上,像一層灰。
▲《人世間》劇照
許多人被《人世間》吸引的原因,直接來源於與其細節體現的真實觸動。
有老人想起瞭童年的大眾澡堂和國營商店,有年輕人忽然理解瞭傢中老人無論如何也要保留舊箱子、袋子的舊習,有人被大三綫建設的時代背景牽齣瞭對父輩的迴憶,涕淚漣漣給齣高分:“這就是我爺爺/奶奶的人生……”
字裏戲內,這個寒鼕,《人世間》都熾烈得讓人無再法忽視。
“窮傢富路”
1969年,東北某省會城市“光字片”鬍同裏,住著工人階級周傢一傢五口。
老大周秉義21歲,二姐周蓉19歲,老三周秉昆17歲,正值青春。
不過,在第一集開頭,周父周誌剛(丁勇岱飾)從照相館裏取齣全傢福後,卻沉重地說:“這很可能是咱們傢最後一張閤影瞭。”
▲《人世間》劇照
這不是瞎說。馬上,身為老一輩工人勞動階級周誌剛就要遠赴西南,去響應國傢號召參加“大三綫建設”瞭。
三綫建設是六七十年代以國防為中心的戰略大後方建設,直到八十年代以前,大三綫建設成為中國的“天字一號”工程,重要性遠遠壓過其他項目。
大量普通勞動人民投身到這項恢弘浩大的工程裏,從北方和東部沿海內遷到西南和西北的企事業員工也多達數百萬。
他們為國傢帶來前進的動力。不過,對於小傢庭而言,帶來的是聚少離多。
在周傢,不僅是周父,幾個兒女也走上瞭分彆代錶那個年代青年的不同道路。
長子周秉義(辛柏青飾)去西北做瞭第一批下鄉知青,後來考上北大,走嚮仕途,將為人民利益服務的理想走嚮現實。
▲周秉義(辛柏青飾)
長女周蓉(宋佳飾),為瞭愛情追隨詩人馮化成遠赴貴州鄉村。她是一個“不自由毋寜死”的女性知識分子,思想活躍,接受著浪漫主義的熏陶。
▲周蓉(宋佳飾)
老三周秉昆(雷佳音飾)不是讀書的料,個性也軟弱一些,便留在傢與母親(薩日娜飾)相依為命。
▲周秉昆(雷佳音飾)
當長子周秉義即將乘上前往江遼的火車前,周母將自己攢的一遝錢塞進大兒子的手裏,用含著淚光卻麵帶微笑的臉望著兒子,堅定地說:“窮傢富路。”
“富路”,是當時不少青年對自己的前途與國傢的未來之期許。
當然,“窮傢”也是。
▲長子周秉義臨行前,周母將自己攢的錢都給瞭他
梁曉聲在原著裏寫道:“貧窮在許許多多中國人身上造成的痕跡,非‘惜物’二字所能概括。它像基因代代遺傳,即使某物隻不過是針頭綫腦或小半張彩紙,他們往往也會保存多年。”
1973年的春節,豬肉每斤4毛8,周秉昆的月薪不到24元,一年到頭努力攢肉票買肉,隻有逢年過節時傢裏纔敢吃一迴豬肉。
周秉昆被托付去送錢的寡婦鄭娟(殷桃飾)傢更慘淡。“兩串糖葫蘆能掙一分錢”,鄭娟自己則沒有可供換洗的第二條棉褲。
▲鄭娟(殷桃飾)
劇情沒有用煽情或說明性的對白來呈現這種普通人傢的窘睏,而是通過輕淺的筆觸白描帶過。
周父來到更貧窮的貴州山區時,在路邊遇見一個女孩抱著一條小狗,女孩懇求周誌剛收養小狗,否則它就會被吃掉。
周誌剛驚訝不已:“你們這地方的人,連狗都吃?”
女孩平靜地說:不是的,實在是太窮瞭,沒東西吃。
▲《人世間》劇照
其實人不怕窮,怕的是沒有路。尤其是對周秉昆一傢人而言,五六十年代經濟體製改革之前,工作就是一個人的命根,個體的就業麵比較窄。
周秉坤失業後,喜歡他的姑娘春燕說瞭一句“每個人隻有一次分配的機會,如果不服從分配,就再也沒有機會瞭”,足以體現。
▲《人世間》劇照
周秉昆想找“姐夫”蔡曉光幫忙進拖拉機廠,蔡曉光也毫不客氣打消瞭他的念頭,告訴他,想進廠,隻能退一個、補一個。
這些都是與今天的我們不大一樣的遙遠時代,劇情用簡單平實的對白,一刹而過的橋段將曆史的細部勾勒齣來,一一呈現我們眼前,拉開一幅精緻而不花哨的時代變遷畫捲。
時代的細節,還無處不體現在影像呈現的東北質感裏。
漫天飛舞的鵝毛大雪、帶絨毛帽的軍綠大衣,因寒冷而凝聚在一塊兒的人們,以及從直言直語裏哈齣來的熱氣兒團,灰瓦巷子和的一米厚的冰麵,國營友誼商店和憑票入場的大眾浴池……
▲《人世間》劇照
是的,它們遙遠,陌生,但對於我們的父輩母輩,它足夠真實;對於觀看舊時代的今人,它貴在真誠。
不甘的身不由己者
和小說一樣,《人世間》的敘事視角,主要是從小兒子周秉昆說開的。
相較於大哥和二姐,周秉昆讀書不行,腦子不靈光,看似對愛情沒有奢望、對事業沒有野望,但他為人古道熱腸,對友仗義,對母孝順。他與工友搭夥買豬肉,用白糖換紅糖,生活的智慧也並不低。
▲周秉昆與其他人一同集資為常進步買人工耳蝸
讓周秉昆這號人物得以立起來,必不可少的,是他與工友“六君子”之間的友誼刻畫。
為瞭讓工友們分到豬肉,周秉昆挺身而齣;呂川、唐嚮陽互相謙讓廠裏唯一的高考名額;齣渣車間齣瞭事故,一行人共同承擔;周秉昆受馮化成連纍入獄期間,其他人常常偷偷去秉昆傢替鄭娟分擔難處……
▲周秉昆受馮化成連纍入獄
這是一種令今人羨慕的、普遍存在於那個年代的人際氛圍,脆弱而急劇變動的時代,人們幾乎是本能地互相搭建營壘,彼此扶持,守望相助。
就像原著裏形容的“拆瞭牆就是一傢人”:“一種近乎休戚與共的無形無狀的東西,在這些成長於不同傢庭、有著不同職業的父母、性格基因各不相同的青年之間,毫無疑問地産生瞭。”
▲光字片六小君子聚會
周秉昆身上集中體現瞭工人階級的“軸”和“務實”,這背後的根本底色是“善”。 因為善而顯得“軟弱”,甚至是“窩囊”。
第一集開頭,因為無法接受好朋友塗誌強的遭遇,周秉昆衝動之下怒丟木材廠鐵飯碗。
▲周秉昆衝動辭職
在喜歡自己的姑娘春燕大方示愛麵前,周秉昆手足無措,含糊其辭,還不會利落拒絕。
▲麵對春燕的主動,周秉昆手足無措
可當他受托去給好友遺孀送錢時,見到鄭娟第一眼,他分明本能地感受到一股悸動在胸腔撲騰。
▲周秉昆第一次見到鄭娟
原著的描寫更露骨:“當他第一眼看到她時,內心裏所産生的的首先是一種狂野的簡直難以剋製的衝動,那就是撲到她傢的炕上撲倒她的衝動。如果她順從,那麼他求之不得。如果她不順從,那麼他會打她,直至她不再反抗。”
這就是周秉昆的“軸”和“笨”,不是真正的毫不開化的榆木,而是對自己的情感和欲望習慣性有一股壓抑。
▲周秉昆
在傢裏也一樣,他渴望得到父母均衡的愛,但周父周母卻都有著不同程度的偏心,一個偏哥哥,一個偏姐姐。
電視劇裏,他穿著姐姐的毛褲,躺在床上看哥哥留下的《政治經濟學》。原著裏,他努力想要在哥姐們談論讀書的餐桌上插嘴,最後隻是怯生生地憋齣一句:“老三謝爾蓋是值得同情的!”(《葉爾紹夫兄弟》)
▲長大後的周秉昆依然穿著姐姐周蓉的毛褲
值得一提的是,劇中很多地方都延續瞭原著裏緊扣文學作品的特色,許多那個年代被列為“禁書”的文學,尤其是俄羅斯(前蘇聯)小說,都對當時的青年一代影響甚大,既作為整個故事文學性的點綴,也穿針引綫地暗示挑撥齣人物命運。
原著裏第三章有這樣一段情節:周秉義與女友郝鼕梅、周蓉與她的暗戀對象蔡曉光,一起關在周傢聊讀書,談到對《靜靜的頓河》裏的人物葛利高的評價,作者藉蔡曉光之口,說齣瞭後來貫穿整部故事的隱晦旨要:
“一個身不由己而又不甘於身不由己的人物。”
隨著高考恢復與經濟開放,讀書改變命運的風氣濃厚起來,但總有一部分“知識分子”,讀書最初並不是為瞭考學,而是真真切切地從書中找到精神與靈魂寄托,比如周秉義與周蓉。
▲周蓉考上北大
他們消解時代煩悶的方式,是讀書和戀愛,而這兩樣,又給他們的人生帶來瞭更不可控的分野。
懸崖上的花
引起觀眾熱議和憤懣的周蓉一角,值得談談。
周蓉是那種喜歡去“懸崖上采花”的文藝少女,一直夢想“願得一人心,白首不相離”,毅然離傢遠走他鄉,卻無奈遭受愛人的辜負。
▲為愛遠走他鄉的周蓉
要是放在今天的都市劇裏,這種“戀愛腦”大概率被罵得不輕。
但那個年代的“浪漫主義”,尤其是剛從壓抑許久的社會裏掙脫齣來、從工人階級的土壤裏長齣來的浪漫主義,就是這麼無知無畏,有著破釜沉舟之心。
實際上,周蓉的愛情觀通過她早早留在傢中的書就已看得齣來瞭――她喜歡讀詩,恰好馮化成是詩人,她喜歡看《安娜・卡列尼娜》,恰恰暗示瞭自己的命運,年輕貌美,婚姻不幸。
▲少年周蓉
可“懸崖”本身就暗喻著危險,要麼是對周圍環境的危險一無所知,要麼,帶著某種自私的冒險性,不顧一切奔赴,最後傷人傷己。
周蓉身上這股“自私”,隨著劇情發展與時代推進,愈加顯山露水,甚至“窮山惡水”起來。
不過,離婚後的周蓉,變得越來越刻薄、冷漠,令人費解。
她把自己的女兒放在弟弟傢,對其沒有任何陪伴與照顧,女兒馮�h也成長得尖酸刻薄,令觀眾討厭。
▲周蓉將女兒馮�h留在弟弟周秉昆傢裏
她一有事就去找暗戀自己多年的蔡曉光,北大畢業、上班多年、支教數載的人生經曆,似乎並沒有幫周蓉建立更多人脈,更未能幫助她從精神上脫離故土。
總之,這號人物的開頭是凜冽的,有銳角的,到最後卻被自私、虛榮和冷漠這些逐漸浮現齣來的品性,扭麯得麵目全非。
對於父母,她也保持著青年時的不甚關心,直到周父周母去世那一天,她纔會焦急地責怪小弟沒有把爸媽照顧好。
▲周父周母去世
同樣做“甩手兒女”的,還有大哥周秉義。
考上北大後,周秉義一路升到副市長,住在嶽母傢的小洋樓裏,過著越來越好的生活。
▲周秉義和鼕梅
但他的父母和弟弟還擠在光子片的老屋裏,日子越過越差。
因為要做“清官”,得避嫌,周秉義不能為傢人伸齣援手,還失手釀成瞭肖國慶父親的慘劇,看得觀眾又恨又喪。
幾乎可以說,作者與編劇都在有意設置這樣一種形象:在周傢,越有齣息的,越叛逆、越“白眼”。
▲周秉義
一心紮進愛情裏的周蓉,一心紮進仕途裏的周秉義,都被視為是自私、冷漠的。他們的世界,一個在自由,一個在國傢,卻沒有一個著眼關心真正的“傢”。
而默默埋頭苦乾的小弟周秉昆,和他執意要娶過門的媳婦鄭娟,纔是周傢背後真正的頂梁柱,是默默為父母、為這個傢付齣的受苦受難者。
然而,老好人周秉昆幾乎沒有主角光環,甚至成瞭年代劇裏少見的“冤種”主角。
鋼鐵如何變得明亮
改編嚴肅文學,始終是一塊難啃的骨頭。嚴肅文學重在寫“人”,但影視極大依賴情節的紮實和完整。因此,在小說基礎上,劇集的確有意增加瞭“意外性”與“戲劇性”。
終於與鄭娟的兒子周楠培養起感情後,周秉昆決定一心一意照顧母子倆。此時,周楠生父駱士賓卻忽然橫刀奪子,將考上清華的周楠從周秉昆夫婦身邊帶走。
▲周楠得知自己的生父是駱士賓
一麵是周秉昆與駱士賓矛盾重燃,一麵是周楠在美國留學期間卻慘遭槍擊死亡,震怒之下,周秉昆失手打死瞭駱士賓,鋃鐺入獄……
▲周秉昆因失手打死駱士賓,被判入獄
好幾次,讀者和觀眾都要懷疑周秉昆這個角色撐不下去瞭,要“黑化”瞭。
但他沒有,因為在他所構建的世界維度裏,道義、情義,做一個好人,就像哥哥的仕途和姐姐的愛情一樣,是需要終生去履踐的任務。
忍耐背後,是周秉昆畢生堅守的根本信念:善。
▲《人世間》劇照
就像作者梁曉聲說的:“如果說人類隻不過是地球上的一類物種,那麼這一物種的進化方嚮隻有一個,便是嚮善。善即是美,善即是優。人與人的競爭,所競善也。優勝劣汰,也必是善者優勝。”
周秉昆代錶著那個年代、那些人――或者說乃至今日,中國人數最多、最普遍的那部分人,認真而踏實地過著自己普通平凡的日子,這就是時代的血脈與延續。
▲《人世間》片段
社會進步與時代發展必然伴隨著一定的代價和陣痛,今天的人們或許變得孤獨、原子化,但當我們主動去瞭解、理解那些溶在普通人生活裏的曆史,即便未曾親曆,至少可以去感受一個人與時代的關係,會感受到那些眾生百態,與今天的我們存在著如何韆絲萬縷的聯係。
就像《人世間》導演兼總製片人李路曾在采訪中提到的“文化的波瀾”:“世界發生瞭什麼變化,為什麼會如此,我們又在呼喚什麼?看完《人世間》,觀眾會有自己的理解。”
▲《人世間》劇照
今天的世界並不完美,我們看不見的隱秘角落仍然藏納黑暗與苦難。迴望過去,不僅為瞭感念,更為瞭珍惜來之不易的幸福。
軟紅十丈,煙火人間,是謂人世間。
END
大結局看瞭嗎? 你滿意嗎?
來評論區聊聊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