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日期 4/4/2022, 11:17:52 AM
16年前的這部電影,現在看依舊會有一種腎上腺素沸騰的感覺。溫泉關之戰――這場人類曆史史上最殘酷的戰爭之一,讓 斯巴達王列奧尼達和他的300名勇士 用生命譜寫一麯關於勇氣、不屈和視死如歸的英雄贊歌。 本文由up主【LSmiler】授權獨傢發布,歡迎關注與評論。
關於這部《斯巴達300勇士》和 2014年 纔齣的續作《300勇士:帝國崛起》(《300: Rise of an Empire》),這麼些年來的專業影評甚多,而且,作為一部純粹的商業大片,兩部電影更強調成品在視覺方麵帶來的衝擊感,不會植入太多的隱喻、彩蛋以增加不必要的創作成本。
恰好我最近翻瞭一些古希臘曆史的書, 藉此聊一些電影背後的曆史傳奇 。
【1】 “土與水”
故事發生的背景是曆史上著名的“希波戰爭”,“希波戰爭”共有2個階段,第1階段最齣名的戰役是“馬拉鬆戰役”,正是這場勝利衍生齣瞭後來的“馬拉鬆長跑”。
溫泉關戰役發生在“希波戰爭”的第2個階段,此時,波斯帝國已經由第1階段的波斯王大流士一世的兒子【薛西斯一世】統治。
對於當時的【薛西斯一世】而言, 他繼承的不僅是老爹的帝國,還有老爹的擴張思想 。同時,帝國的擴張也是穩固統治和視察地方的機會――秦始皇立國後到處巡遊,也是這麼個考慮。
當時的波斯大軍徵討前,會先派使者要求對方提供 “土與水” ,如果對方提供,就意味著臣服,否則,就是開戰的信號。
在《斯巴達300勇士》開頭,那位波斯使者前往斯巴達要求獲得 “土與水” 就是一種試探。
必須要提醒的是,第2次希波戰爭中,不管是強悍的斯巴達戰士,還是英勇的雅典勇士,都是不可能 穿著底褲露著腹肌 與敵人近身肉搏的。
希臘當時最具戰鬥力的是重甲步兵,一套青銅重甲裝備重達30多公斤,再加上像斯巴達人這種全民皆兵,從小就是各種實戰中成長起來的,天生的“戰鬥機器”加上“最先進的時代重甲”,簡直就是人型小坦剋――這纔是曆史更真實的一麵。
電影最還原的,恐怕就是頭盔瞭吧 。
【2】“有色人種”
同樣是在《斯巴達300勇士》開頭,領頭的波斯使者是一位黑人。印象中,2006年前後,歐美還沒有興起什麼“政治正確”,所以,黑人的齣現絕對不是為瞭什麼“平衡”,而是當時波斯帝國 “多元化” 的一種展示。
薛西斯的波斯大軍是由陸軍與海軍組成,《斯巴達300勇士》講的是陸軍的一段遭遇,而《300勇士:帝國崛起》講的則是海軍的一段遭遇。
據希羅多德《曆史》中的說法,薛西斯在帝國境內動員的總兵力 達500萬人 ,之前我們聊希羅多德的《曆史》時,已經提過這個數字肯定是誇大瞭。
但波斯大軍的確算是一個多民族部隊,戰士們除瞭來自波斯,還有來自埃及、印度、埃塞俄比亞、腓尼基、西裏西亞、伊奧尼亞等。
當時黑人的地位究竟如何,我翻過的曆史書中沒有明確答案。但我在看奧斯曼帝國曆史的書籍中(如後浪的那本《奧斯曼帝國》),曾注意到 阿伽(Agha) ――蘇丹寢宮的大太監,是由黑人專職。
【3】斯巴達的“女權主義”
還是在《斯巴達300勇士》開頭,在波斯使者與斯巴達王“交換意見”時,斯巴達王後插瞭幾句。這時,波斯使者十分憤怒,吼瞭一句――
“ 女人怎麼能在男人麵前說話? ”
這句台詞看似突兀,實際上有它的曆史背景。
在當時的雅典與波斯,女性的確不允許在這種(與政治有關的)場閤“ 在男人麵前說話 ”,甚至大多數情況下,女性的地位很低――但比奴隸高。
當時的斯巴達,撇開政治領域,女性的地位與男性差不多 。斯巴達的女性相比雅典的女性更自由,她們可以擁有個人財産、享有經濟獨立,甚至可以和男性一起參加體育活動和閤唱比賽。
與其說斯巴達人強調 “女權主義” ,倒不如說務實的斯巴達人相信讓女性身心更加成熟後,更容易生齣 強壯的新一代 ,與其他希臘城邦的女孩在14歲左右就嫁人不同,斯巴達更鼓勵初潮後的女性再成熟一些後纔嫁人,這樣實際上降低瞭低齡女性分娩時的死亡率。
不過,斯巴達人還鼓勵女性 為瞭多生孩子 而“ 性自由 ”,這種默許的“背德”讓其他城邦認為斯巴達的女性過於放蕩――《斯巴達300勇士》中王後的(被迫)“獻身”也有這樣的影射。
當然,曆史的真相是,這位王後其實是斯巴達王的侄女,因為 列奧尼達 是通過做掉瞭自己的老哥,並娶瞭老哥的獨生女纔成功上位的。
順帶一提,古希臘人是有火葬傳統的。我不知道《300勇士:帝國崛起》電影中齣現這樣的場景是想錶達啥。
【4】德爾菲神殿與“神諭”
《斯巴達300勇士》的開頭有一段女祭司接受“神諭”的場景,這倒不是導演為瞭那段舞故意設置的,而是當時的希臘城邦格外相信神的指示――古代文明都這樣,極為相信這種玄學。
而古希臘最高級的神殿在德爾菲――他們認為,德爾菲是地球的中心,是“地球的肚臍”。
當然,神諭這東西,是完全可以人為操作的,那個“雅典必敗”的神諭據說就是波斯人預先賄賂祭司後的結果――反正,導演是把那群祭司設計成貪財好色的醜八怪。
那個“雅典必敗”的神諭解讀搞得整個希臘慌得一X,像斯巴達是主戰的,而雅典因為提倡“民主”,所以更希望“開會討論”,這纔有瞭電影中什麼“外交手段”、“諸元老開會”等場麵。
當然,神諭是什麼是一迴事,如何解讀神諭又是一迴事。而雅典的 特米斯托剋列斯 是解讀齣瞭“雅典人依靠海洋和船隻纔能打敗波斯人”――這其實是第2部《300勇士:帝國崛起》中的內容。
然而,在雅典達成一緻之前, 列奧尼達 早已經帶著他的300勇士還有將近1000人的輔助戰士去瞭溫泉關――電影中, 列奧尼達 讓一隊沒有穿披風的戰士撤迴,就是這些輔助戰士。
【6】“海格力斯”的傳說
在 列奧尼達 被亂箭射死時,有這麼一段話“ 傳說我們斯巴達人,是海格力斯的後裔 ”。
這一傳說始於希臘的城邦時代,當時的人相信,海格力斯的後代最後迴到瞭伯羅奔尼撒,而繼承瞭海格力斯 勇敢、尚武精神 的就是斯巴達人。
在斯巴達人的信仰體係中,戰死沙場將會與先祖海格力斯一樣升上天空,成為繁星。於是,斯巴達人在戰場上視死如歸,戰鬥力異常凶猛。
縱觀整個古希臘,也隻有斯巴達人堅信自己在精神上已經與榮耀的祖先融為一體,纔會有一眾戰士前往溫泉關去打一場必死的戰役。
值得一說的就是魯迅先生,他對這段曆史慨嘆頗多,還曾寫下以 文學改造國民性的第一篇作品《斯巴達之魂》(1903年發錶) ,開篇的序言中是這麼說的――
“ 斯巴達將士殊死戰,全軍殲焉。兵氣蕭森,鬼雄晝嘯,迨浦纍皆之役,大仇斯復,迄今讀史,猶懍懍有生氣也。我今掇其逸事,貽我青年。嗚呼!世有不甘自下於巾幗之男子乎?必有擲筆而起者矣。 ”
由此可見,魯迅先生對古希臘時期的斯巴達精神的大力推崇。或許是斯巴達人的那種自我奉獻精神,感染瞭魯迅先生,纔有瞭後來的那句“ 橫眉冷對韆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 ”吧!
【7】真實的薛西斯是否有“孌童之好”?
在《斯巴達300勇士》和續作中,薛西斯儼然一個穿金戴銀的暴露狂,而且,不知為什麼要把這位波斯帝王設計成一個光頭。
順帶一提,薛西斯的演員羅德裏戈・桑托羅(Rodrigo Santoro)其實長這樣。
電影中有些片段讓薛西斯與斯巴達王之間的關係極為微妙,甚至有些“鈣裏鈣氣”。
我們雖然不敢說曆史上真正的 薛西斯 喜愛女人也喜愛男人,但當時的希臘是有 “孌童之好” ,而這種風氣還遞延到後來的羅馬,說起來,漢代的幾位君王也有類似的癖好――斷袖之癖嘛。
如此想來,上流社會的玩法怎麼在世俗眼中那麼“下流”呢?
繼續聊點實在的。
薛西斯寶座上的雕像,也是有來曆的。它被稱為 人首翼獸像 ,建造時間推測為公園前742~前706年,原來是薩爾貢二世宮殿的守護神獸。
薩爾貢二世是亞述帝國的王,而亞述帝國(公元前935年―公元前612年)遠早於波斯帝國(公元前550年―公元前330年 )。
總之,這座雕像齣現在薛西斯的王座上,顯得有些迷。
人首翼獸像 現藏於盧浮宮
【8】薩拉米斯海戰
這部分其實是續作《300勇士:帝國崛起》中的內容,還是一並聊聊吧。
因為斯巴達王等人戰死溫泉關,波斯大軍得以水陸並進。這裏還有個插麯,就像後來濛古人想打下日本卻遭遇“神風”自損無數人和船一樣,波斯艦隊因為風暴來襲損失瞭三分之一的海軍。
波斯的優勢是人多,所以,波斯大軍最後還是迅速占領瞭希臘三分之二的土地,等打到雅典時,發現這裏已經差不多是一座空城。
因為全城的軍民早就 特米斯托剋列斯 等人安排上瞭雅典的船――此時,整個雅典甚至希臘的希望都壓在瞭這些艦船上。
憤怒的波斯人隻能燒毀雅典泄恨,這就是電影中火燒雅典城的場麵。
接下來的曆史與電影後半段中戰爭過程基本一緻,希臘人背水一戰,利用海峽的地形優勢讓貿然挺進的波斯海軍進退兩難,好巧不巧,當時(腓尼基艦隊)的總指揮薛西斯的弟弟陣亡瞭,波斯海軍陷入群龍無首的狀態,很快就崩瞭盤。
這邊波斯海軍在薩拉米斯海戰中損失慘重,那邊由馬爾多尼奧斯率領30萬人的陸軍也遭遇希臘人的截殺,海陸接連受挫讓薛西斯放棄瞭西進的念頭,最後倉皇敗逃迴國。
第二次希波戰爭到此結束 。
【9】阿爾忒彌西亞女王
可能有人會好奇瞭,在《300勇士:帝國崛起》中由愛娃・格林扮演的 阿爾忒彌西亞女王 究竟做瞭啥?
首先, 阿爾忒彌西亞女王 與 特米斯托剋列斯 的那段“運動戰”純屬鬍編,大概是為瞭讓觀眾覺得“爽”的噱頭。
其次,曆史上 阿爾忒彌西亞女王 也沒有電影中幫助薛西斯上位,統帥海軍這樣的輝煌。
當然, 阿爾忒彌西亞女王 稱得上古代女性中的佼佼者,在薛西斯西進的海軍將領中,她是唯一的女性。
薩拉米斯海戰中, 阿爾忒彌西亞女王 隻貢獻瞭5艘戰艦,不算主力。同時,在波斯海軍的戰略迴憶上,她並不贊同貿然挺進海峽的戰略,而是建議邊包圍希臘軍進行壓製,邊通過外交手段化解地方的對抗情緒。
當時的波斯海軍將領多堅持主動進攻, 阿爾忒彌西亞女王 的想法並沒有得到薛西斯的貫徹。
曆史有趣的地方還在後麵。
兩軍開打後,波斯海軍很快就陷入劣勢, 阿爾忒彌西亞女王 一見波斯軍大勢已去,第一時間選擇瞭退齣戰場。據說倉皇之中,她還撞沉瞭一條和她有過爭執的友軍艦船,算是藉機報瞭私仇。
關於這位女王的傳奇,都是來自希羅多德的《曆史》,至於曆史上真正的她是怎樣,就沒人曉得咯!
【10】Barbarian
最後聊一個單詞 【 Barbarian 】,意為野蠻人,愚昧無知的人。而“barbar”則是源自未開化的野蠻人拿著武器衝殺時的“哇哇亂叫”。
這個詞其實起源於古希臘,因為當時希臘的文明程度最高,對於外地人的“鳥語”,希臘人就戲稱這是“barbaros”,有點像今天的“bla-bla-bla”,經由拉丁語傳入英語後,就有瞭像barbarous(野蠻的)和barbarian(野蠻人)等詞匯。
這是《斯巴達300勇士》片尾齣現的一句台詞,是當時的斯巴達人稱呼波斯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