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日期 4/4/2022, 11:18:57 PM
前言
在民國時期都說四大傢族富可敵國,那麼作為四大傢族主要成員的孔祥熙和宋子文兩大傢族共有多少財産,這也是很多人都感興趣的一個話題。
毛主席在1947年發錶的《目前的形勢和我們的任務》中這樣寫道:“四大傢族在他們掌權的20年間,已經集中瞭近二百萬萬美元的巨額資産,把持瞭全國的經濟命脈。”
按照毛主席所說的這近200億美元的資産,以當時的貨幣價值來說無疑是一個天文數字。但是毛主席所說的這些資産,並不是他們的私人資産。當時國民政府壟斷的四行二局,如中國銀行、郵政儲金匯業局等加起來的資産有63000億法幣,摺閤當時兌換美元的匯率計算,大約有100億美元的資産,再加上國民政府統轄下的所有資産加起來總數也接近200億美元,這與毛主席的估算大緻一緻,但這些資産都是公傢的財産。那宋子文、孔祥熙兩大傢族具體有多少私人財産呢,我們可以根據一係列的綫索大概估算一下。
宋氏傢族的産業和資産
宋子文擔任過國民政府財政部長,1933年因與蔣介石意見不和而辭去職務。辭職後的宋子文知道國民政府將要推行新的經濟建設計劃,需要大量的建設資金。看準這個機會,宋子文在1934年6月通過26個人的閤股,在上海成立瞭中國建設銀公司,注冊資本為1000萬元,自己親任董事長。
公司成立之後,通過對一些鐵路的建設、煤礦、金礦的投資狠狠地賺瞭一筆,到瞭1936年底公司公開發布的數據顯示資産已經達到瞭3300萬元,但實際數額要超過這個數據。抗戰期間公司曾遷往香港,勝利後又遷迴瞭上海。因為這個公司的最大後台是宋子文,所以公司靠著這層關係一直都承攬瞭重大的工程,在香港期間又做瞭很多非法的勾當,因此受到瞭國內眾多輿論的攻擊。
蔣介石覬覦建設銀公司資産的同時又想平息輿論,曾問過宋子文:“彆人都說要去除豪門的資本,你的建設銀公司是個典型,此事你怎麼看?”
“那就都捐齣來吧。”宋迴答說。
於是在1947年6月國民黨六屆四中全會上,蔣介石宣布:“宋子文捐款2000億元!”
此話一齣,當時全國各地的報刊都進行瞭大篇幅的報道,並且一度盛傳宋子文把整個建設銀公司都給捐瞭齣來,但其實這是一個假象。1948年上海齣版的《宋豪門資本內幕》一書中說道:“宋子文捐齣2000億對建設銀公司絲毫沒有影響,2000億元看似很多,但僅相當於抗戰前的300萬元,隻占建設銀公司總資産的四十分之一。”
抗戰前宋子文還收購瞭廣東銀行,廣東銀行原本是由美國人投資成立,在1935年受世界經濟危機的衝擊而倒閉,第二年宋子文齣麵以870萬收購瞭廣東銀行。該銀行在抗戰前經營進齣口押匯業務賺瞭很多錢,到1947年的時候資産已經達到瞭8000萬港幣。根據當時報刊記載:“廣東銀行抗戰前在廣州等地吸收瞭大量的存款,抗戰爆發即宣布停業。期間這些存款被宋傢人用來購買外匯牟利,抗戰勝利後即使貨幣迅速貶值,廣東銀行營業後也仍然按照存摺上的數額給市民取款,從中謀取瞭大量的不義之財。”
此外宋子文在新華銀行、中國保險公司、上海銀行等均有投資,在工業上投資也很多,但都比較分散。宋氏傢族控製的最大的工業企業是雍新公司,該公司成立於1940年,由中國建設銀公司、中國銀行等18個單位共同齣資2000萬元組成,旗下擁有皮革、製藥、采煤、麵粉等15個工廠,職工12000人。
該公司名義上是國營,但是各要職部門的人員全部都是宋子文的人,後來宋子文擔任廣東省主席後,又控製瞭廣東實業公司的大權,獨攬瞭廣東一帶的紗布生意。
在商業方麵宋氏傢族經營的公司如國貨聯營公司、中國物産公司等,資産均在1000萬左右。抗戰勝利後在上海開設的中國進齣口貿易公司、統一貿易公司等,利用當時物資緊缺、物價飛漲的機會囤積物資、投機倒把狠賺瞭一筆。
1947年《工商導報》刊登的一篇文章中說道:“宋氏傢族控製的所有産業中,具體有多少的資産,恐怕連宋子文本人都不清楚。”
當時有人分析稱:“宋氏傢族控製的工商金融企業,並不是他們全部占有,很多都是有部分投資或者沒有投資隻擔任要職,宋子文的私人資産在1000萬美元左右。”
1949年大陸解放前夕,宋子文把大部分私人財産都轉移到瞭泰國。在1984年齣版的《知識與生活》第30期刊上的一篇文章中說道:“宋子文第一批轉移到泰國的資金約3000萬港幣,摺閤美金為600萬,另外在美國有一筆少量的存款,但具體數目不詳。”宋子文後來去瞭美國定居,就靠這筆財産生活,所以宋子文的真實財産,並沒有坊間傳得那麼誇張。
孔氏傢族的産業和資産
孔祥熙擔任過南京國民政府財政部長、中國銀行總裁、國民政府行政院長等職。
宋子文在掌管的眾多企業中很多都是在幕後去操作,孔祥熙並沒有這麼謹慎,他在經營各種企業的時候大多數是站在台前。孔祥熙最早經營的銀行是山西裕華銀行,成立於1915年,當時對外宣稱注冊資金是200萬元,但其實並沒有這麼多。
他之所以會創辦這傢銀行,是因為當時他要取得美國美孚公司煤油的代理權,但是必須有一傢銀行作為擔保。孔祥熙找不到閤適的銀行,就自己創辦瞭裕華銀行。後來孔祥熙當瞭幾年工商部長後,腰包逐漸鼓瞭起來。抗戰爆發時裕華銀行遷到瞭重慶,資本增加到瞭2000萬。此後裕華銀行發展迅速,並得到瞭蔣介石的支持。
後來蔣介石把壟斷全國金融的機構四聯總處設在瞭裕華銀行內,具體業務由孔祥熙的兒子孔令侃負責,由此可見裕華銀行的重要地位以及孔氏傢族的實力。
裕華銀行其實就是一個投機倒把的機構,在1941年它透支國傢的財産高達3000萬,孔祥熙利用這些錢搶購黃金、囤積物資大發國難財。當時有報刊報道說:“在黃金市場上西幫是最大的客戶,他們買黃金是整磚整磚地買(一塊金磚400兩),西幫買瞭黃金之後金價就大漲、西幫賣瞭黃金之後金價就大跌。”這個西幫指的就是裕華銀行。
裕華銀行在抗戰勝利後遷到瞭上海,並且增資到瞭1.2億元,裕華銀行可以說是孔祥熙發跡路上最重要的一個環節。
孔祥熙發展工業是比較晚的,最具代錶性的是1939年與四川財團共同齣資1200萬創辦的中國興業公司,該公司主要從事冶金、發電等,下設10個工廠,到瞭1943年增資到1.2億元。孔祥熙一直想把興業公司轉化成自己的私人産業,但最終因為丟瞭財政部長的烏紗帽而沒能成功。此外他還涉足過紡織廠、火柴廠、造紙廠等領域,但投資的並不多。
孔氏傢族最主要經營的還是商業。孔祥熙最早經營的是民國初年創辦的祥記公司,主要推銷的是美孚公司的煤油、兼做棉紗和棉布的生産。抗戰爆發後,他在重慶又開設瞭多傢商號,其中慶記商號是專門做棉紗投機生意的。
1942年中國棉布年産量在215萬匹,其中絕大部分都當做軍用物資,而且供遠遠小於求,造成瞭棉花、布匹價格暴漲。1942年重慶每擔棉花的價格是1600元,是1939年價格的19倍之多。在價格暴漲的狂潮中,慶記商號靠囤積棉花、布匹,投機倒把發瞭一筆橫財。
此外孔祥熙的手中還有專門做運輸生意的華強公司,當時把昆明的物資運到重慶售賣,一趟就可以賺齣幾倍的利潤,因此從昆明到重慶的公路被稱作是黃金之路,這條運輸路綫被孔、宋兩大傢族壟斷,當時的利潤可想而知。
抗戰勝利之後,孔氏傢族在上海成立瞭揚子公司,專門做投機倒把的生意。當時上海糧價每擔米是3萬元,該公司囤積瞭大量的糧食之後,等市麵上已經很難買到糧食的時候,在掛牌以每擔米近6萬元的價格齣售,在不到一個月的時間獲利就翻瞭一倍。後來揚子公司進行清財結匯,據公開資料顯示,當時揚子公司擁有250萬美元以上的資産。
根據孔氏傢族已知的産業估算,孔氏傢族的財産要比宋氏傢族的財産多齣來一些,總數應該在1000萬至2000萬美元之間。
孔祥熙早在1947年年底的時候,就帶著這筆巨款去瞭紐約,並定居在瞭美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