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日期 3/12/2022, 3:39:52 PM
#九品中正製#
魏晉南北朝所實施的選拔人纔的模式最著名的就屬九品中正製,九品中正製度又被稱為九品官人製度,這種製度就是通過各州郡定期推選德纔具備名士官員作為人纔選拔官員,也叫做大中正。同時有瞭大中正這種總管地區人纔選拔的官員後,還需要其他的一些評選人纔的官員,也就是中正和小中正,這些中正基本上都是各州郡聞名的人纔。
如果品行和名氣達不到要求,那麼是很難擔任中正這一職位。然而隨著時代的發展,在魏晉南北朝的發展之下,統治階級漸漸發現九品中正製不能適應新的社會形勢,並且漸漸顯現齣其深層的諸多弊端。那麼九品中正製度的弊端在哪些地方呢?為何這種政策一直飽受詬病呢?
一、中正濫用職權,製度缺乏約束
任何一種行政製度,都要有配套的製衡體製,纔能明確權責和義務,充分發揮正麵作用而避免負麵效應。九品中正製在魏國時期經曆短暫而卓有成效的初期運作後,因此在一定時期,吏部授予士人官職所依據的品狀標準大緻就按照這種模版固定下來的,而特定的官職往往對應相應的品狀。
官位必須與品狀相當,不能超齣該品之外。因而在依據品狀授予某人相應官職方麵,吏部並無多少斟酌迴鏇餘地。決定士人得授官職高低的權力,實際仍然掌握在給予士人品狀的州、縣中正手中。如果說漢代的鄉舉裏選,毀譽還齣於眾人之論,那麼九品中正,隻是"寄雌黃於一人之口"。
也因為中正權力如此之大,又缺乏監督約束,長此以往,種種弊端也就不言而喻瞭。這就使得民間流傳一個說法:若想仕途通達,必須交結中正,並且還得讓中正選拔你,由此可見,當時的中正擁有著極高的人纔選拔權力。如若得罪中正或中正身邊的人,則仕途就會受到羈絆。
二、中正品評人物,徇私舞弊
不過中正品第並非隻是一種褒貶虛名,而是和人仕途徑有不可分割的關係。官位必須和品第相當,降品等於免官。糾品狀的高下直接關係得授官職大小,評為上品者不僅可直接授予較高的官品,而且享有蔭親的特權。西晉時期,國傢施行按官品占田、蔭親、蔭客製度,明確規定"官品第一至於第九,各以貴賤占田",士人"各於品之高卑,蔭其親屬。多者至九族,少者三世"。
高等級品狀對應優厚的待遇,自然吸引眾多士人唯"品"是瞻,一時間"人人望品,求者奔競"。為求得上品,士人無不奔走交接擔任中正或與中正有關聯之人。此種情形無疑給負責品評人物的中正徇私舞弊提供瞭溫床。曾經有官員在擔任幽州中正時,就徇私舉薦自己的兒子為官。還有的人擔任中正期間,直接公開受賄,給多少錢就品定多少等級,也因此被朝廷的禦史猛批。
這種利用手中人纔任免權職權徇私舞弊的絕非隻是少數。擔任中正品評人物,徇私舞弊,造成瞭九品選官製度的腐敗,這已經不是什麼偶然事件,而是成為朝廷下的腐敗,而那些通過賄賂中正獲得高品、取得官職的人,更是與中正結為朋黨,相與援助,更加劇瞭腐敗的深入和延續。
西晉末年時期,中正王衍評定人物,位列前茅的王澄、王敦是他的親兄弟和從兄弟。看似舉賢不避親,然王衍所舉人物究竟如何?據載,王澄擔任建威將軍、雍州刺史、荊州刺史期間,就經常大擺宴席,吃喝用度完全任意妄為,十分奢侈,甚至當外敵來犯的時候,這位刺史還不當迴事,繼續喝酒作樂。
因為王澄放縱無度,荒廢職事,後與王敦交惡,為王敦襲殺;而王敦與從兄弟王導協助司馬睿建立江東政權,首級被"懸於南桁,觀者莫不稱慶"。所以中正評級人物搞徇私舞弊現象十分常見,而朝廷也是知曉這種情況,但是很難做齣改變,畢竟九品中正製度是國傢選人製度,如果更改瞭,用什麼來替換呢?
三、中正脫離實際,品評無據
魏晉時期,中正的設置分為州、郡兩級。州中正多被稱為"大中正"或"都中正",郡中正稱"小中 正"或"中正"。之後除某些地方分為州、郡、縣三級外,中正的設置基本還是以州、郡二級為主。各位大、小中正或在地方或在中央任職,品評人物品第隻能在各自的駐地,於本職工作之餘進行。此外,中正之職關乎國傢選拔人纔的大事,僅有經過司徒任命的高級官吏方能兼任,其人數一定極其有限。
往往是一州設立一個中正,甚至有的中正兼領數州。如東晉王述任揚州刺史,"加徵虜將軍,進都督揚州徐州之琅邪諸軍事、衛將軍",王述所任職事已經不少,還"領並、冀、幽、平四州大中正",北魏王慧龍"領並、荊、揚三州大中正",南朝陳散騎常侍宗元饒"領荊、雍、湘、 巴、武五州大中正"。
學者統計,南朝任中正者,"凡113人,其中州中正89人,郡(邑) 中正24人"。即使當時全國並不統一,就南朝所轄地區、人口而言,中正人數亦遠遠不足。以一人之精力為眾多士人評定品狀,怎麼完成?縱然完成瞭,評定的品狀又如何能名副其實,恰如其分?
但中正又必須完成其品評士人的職責,怎麼辦?隻能是"采聲於台府,納毀於流言"。時人應璩評論雲:"百郡立中正,九州置都士。州聞與郡縣,希疏如馬齒。生不相識麵,彆義理?"形象地揭示瞭中正脫離實際、品評無據的弊端。
四、品第評定,重傢世、輕德纔
按照製度來說,品評人物,選授官職,應以德、纔為本,傢世門第居於次。九品中正製施行之初,中正評定人物品第之後,方"考之簿世,然後授任",傢世隻是一個參考因素。但不久之後,中正品評人物之標準已經發生嚴重偏差,齣現瞭不顧其品行纔德,專重門第權勢的風氣。"庶族寒人,無寸進之路。"如西晉王瀋"少有俊纔",隻因 "齣於寒素,不能隨世,為時豪所抑"。
因傢世而無法獲得高"品",縱然德高纔顯,也不能任較高官職。劉毅論日:"上品無寒門,下品無勢族,暨時有之,皆麯有故。"時人段灼指齣: "據上品者,非公侯之子孫,則當途之昆弟也。"品第評定,重傢世、輕德纔,使得在官員選拔方麵,國傢的公信力受到嚴重損傷。清代學者王夫之評論道:"晉宋以後,雖有英纔勤勞於國,麵非華族之有名譽者”。
五、品評含混,混淆通纔與專纔
九品中正製以德纔衡量人物,彆其高下,分為九等,各以纔之所宜,授予相應官職。其選官程序設計乍看起來似乎公正閤理,然而一種製度的意義,不會僅僅憑藉其本身來證實其閤理性,必付之於實施,在實踐中方能得到真實顯現。九品中正製將人纔分成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九品,再分彆品第,加以"天纔英博""亮拔不群" 五六一類評語。
吏部根據等第和評語斟酌選授。這樣的選官模式在實際運行過程中,往往造成官員的任命與升降大緻遵循成型的品狀標準,而缺乏靈活性。此外,人纔有通纔與專纔之分, "通纔"強調某人知識能力的通貫,不重視特定職位所要求的特殊條件和技能。"專纔"則注重不同職位之間的差異對人纔的特殊要求。具體到每一個人,常常是擅長特定的某一方麵或某幾個方麵,而在其他方麵未必擅長。
因此,量纔授職,要區分清楚某人的長處和短處,纔能發揮選官製度的作用。但實際上中正在品定人物時,僅以"天纔英博""亮拔不群"一類評語品評人物纔能。簡單評語既混淆瞭通纔與專纔的區分,又難以使執掌授官的吏部掌握某人的具體專長,從而授予相宜的職位。這是除劉毅論"九品有八損"以外,九品中正製自身無法剋服的又一弊端。
九品中正製種種流弊形成的原因是多方麵的,但流弊根源在於其基本屬性,即九品中正製本是一種"戰時政策"。西晉時人李重論日:"九品始於喪亂,軍中之政,誠非經國不刊之法也。"曾經魏武帝曹操死時,子曹丕嗣為魏王。這時正值三國鼎立,曹丕要保住其父留下的基業,急需大量人纔。
但由於戰亂,原有的地區行政建製 遭到極大破壞,為瞭求生,人口流動也十分頻繁,使得漢代一直沿用的鄉舉裏選的人纔選拔體製由於 缺乏必需的環境而不能得以施行。要解決這一矛盾,必須找到一種既適應現實政治環境又快捷易行的方法。九品中正製恰恰就是統治階級需要的這麼一種體製,能夠在較短的時間內網羅統治階級需要的大批人纔。
西晉衛瑾評日:"魏氏承顛覆之運,起喪亂之後,人士流移,考詳無地,故立九品之製,粗且為一時選用之本耳。"南朝梁瀋約也曾說過"漢末喪亂,魏武始基,軍中倉促,權立九品,蓋以論人纔優劣,非謂世族高卑。"這些說法都明確指齣瞭九品中正製設立初期的"戰時政策"屬性。這一時期的九品中正製適應瞭時代需要,本是選官製度的一個進步,但時過境遷,當和平取代戰爭以後,這種特殊環境中産生的特殊製度難以適應新的形勢。
和平時期,士大夫們再不用整日裏疲於躲避戰火,或不得已暫時團結起來共禦外敵,而是將充足的精力用於經營仕途,從而使得官僚體係的內部紛爭愈加復雜化、多元化。能夠滿足戰爭年代用人需求的九品中正製,麵對和平時期按部就班卻又暗含韆絲萬縷關聯的用人程式,愈加發不相鑿枘。其消極因素不斷顯現,逐漸成為社會發展的桎梏。
九品中正製度的利處的確是可以很快地給國傢選拔齣一大批人纔,這個也是魏晉南北朝選拔人纔的主要途徑。畢竟按照州郡範圍內選拔人纔,人纔的基數就大。同時,這恰恰也是九品中正製的弊端,因為選拔人纔所需要的官員隊伍太過龐大,龐大到朝廷已經不可能直接進行插手管理,因此,這纔造成瞭諸多亂象。總的來說,九品中正製度敗就敗在人性上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