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日期 3/12/2022, 3:44:49 PM
紅軍長徵是我黨生死存亡的一次戰略性轉移行動,麵對數十倍遠超我軍的國民政府軍隊,紅軍經過瞭十一個省份,過雪山跨草地,最終抵達陝甘寜一帶。為什麼說長徵是關乎我黨生死存亡的一戰呢?因為在長徵中,我們不僅要麵對國民政府的追殺堵截,還要麵對艱苦拙劣的環境,比如血戰湘江、飛奪濾定橋和激戰臘子口等,紅軍數萬的軍隊在長徵中損失。有很多軍事迷說,三大戰役是偉人的最佳傑作,甚至是可以作為世界戰爭史上的經典戰役。但是偉人卻說,四渡赤水纔是神來之筆,是最得意的一場戰役。大傢也都知道,三大戰役決定瞭最後的勝利,無論是部隊規模、作戰指揮還是戰局形勢都可以算得上巔峰之作。但是如果不怎麼熟悉長徵的話,隻看進程就十分讓人懵懂,我黨紅軍為何要進行四次渡過赤水?不渡的話會有什麼影響?渡過之後又有什麼神奇之處?
在這之前希望各位看官長按點贊2秒並關注一下,動一動您發財的小手給我一個支持,也方便您接收最新內容。
四渡赤水下的戰局形勢
我黨紅軍因為在第五次“反圍剿”失利之後,在一九三四年十月不得不選擇中央蘇區革命根據地,開始進行大規模戰略轉移,這也就是大傢所熟知的兩萬五韆裏的長徵。
我黨剛進行長徵的時候,由於博李二人錯誤指揮,我黨軍隊在湘江一帶中損失瞭非常多的兵力,而且還沒有擺脫國民政府軍隊的追捕。
如果還是按照本來的計劃,選擇抵達湘西一帶和紅軍第二、第六軍團會師的話,那可能就會齣現覆滅的危險。
紅軍長徵
好在之後在攻占遵義後召開會議,確定瞭偉人的領導地位,因此纔有之後的四渡赤水。
一渡赤水發生在一九三五年一月二十九日,我黨紅軍從土城附近朝西渡過赤水河。我黨紅軍西渡赤水河,推進到四川南部一帶,想要嚮北渡過長江卻沒有實現。
二渡赤水發生在一九三五年二月十八日,曆經三年紅軍嚮東渡過赤水河,接著對遵義一帶繼續推進,之後取得婁山關戰役的勝利。
三渡赤水則是在一九三五年三月十六日,我黨紅軍曆經兩天從茅台鎮一帶嚮西渡過赤水河,再次進入四川南部。
四渡赤水是三月二十號開始,我黨紅軍迅速秘密從太平渡等方嚮嚮東渡過赤水河。我黨紅軍四渡赤水之後,直接將國民政府軍隊擺脫在兩岸一帶,之後南渡烏江、兵臨貴陽,直接將在貴陽督戰的老蔣嚇瞭一跳。
為何要四次渡赤水
在遵義會議中,當時我軍還沒有四渡赤水的計劃,計劃是這樣的:
一:紅軍第一方麵軍從遵義齣發,兵分三路朝著土城和赤水一帶推進,嚮北推進拿下赤水縣城,然後渡過赤水河;
二:隨後在濾州上遊一帶渡過長江,進入四川和紅軍第四方麵軍會師;
三:在四川西北部創建新的革命根據地,我黨就可以避免被覆滅的危機。
渡赤水
但是如果紅軍想要進入四川的話,絕對會讓四川軍閥劉湘緊張,我軍三萬多人,所以劉湘決定主動進攻,把我黨軍隊攔在四川境外。
四川軍閥劉湘集結瞭大部分兵力駐守在濾州外,還有重兵南下駐守赤水和土城阻擊我軍嚮北推進。
軍閥部隊的速度非常快,比我軍率先抵達赤水縣然後南下,恰巧與紅軍第一軍團的兩個師相遇,我軍因此遭受瞭非常大的傷亡。
當時的計劃是最快速度拿下赤水縣城,以此將北上通道的缺口打開,但是執行第一步就遇到瞭阻礙。更關鍵的是,老蔣還接連調集瞭四十萬兵力,打算做成一個“口袋”,將我黨軍隊團團圍住然後剿滅。危機也不止如此,北上遇到阻攔的時候,同時四川東部的劉湘軍閥也朝我軍殺來。
那麼我黨要放棄原來的計劃嗎?
一渡赤水
在遵義會議上,偉人得到瞭領導地位,但盡管如此我黨紅軍麵臨的危險還是巨大的,前後都有敵人圍堵,此時的紅軍逃亡路綫隻有朝西突圍。
其實我黨軍隊也不是沒有做過什麼其它辦法,遵義會議中本來想著是從濾州和宜賓一帶,北渡長江和四川北部的紅軍第四方麵軍會師。
但是在老蔣的嚴格指示下,國民政府軍隊以最快速度朝著土城一帶行進。
敵我雙方在距離土城僅有三公裏的青杠坡激戰,戰局形勢一度十分緊張,就連各個指揮官都以身作則進行衝鋒纔能守住陣地,由此可見局勢是有多危急。
與此同時三萬多紅軍被敵軍牽製在河榖地帶,嚮北渡過長江已經是不現實瞭。於是偉人當即決定,不再和敵人進行交戰,主動撤離戰場,然後主動渡過赤水河嚮西行進到四川南部。
四渡赤水戰略圖
紅軍嚮北的通道被敵軍堵截,而且後方還有很多追兵,所以渡過赤水河就是當時唯一的選擇。
其實一渡赤水也沒有什麼神來之筆,隻是在危難之際的情況下不得不做齣的選擇。不過當時按照偉人的計劃來看,湘江戰役是不打的,戰略計劃一直是隨著瀟水朝北推進,躲開敵軍的主力返迴江西根據地,但是被否決,我們也無從得知它的真實性。
在湘江激戰的損失情況來看,偉人的戰略構想至少沒有讓紅軍主力遭受多大的傷亡。
其實老蔣也意料到我黨紅軍一定會渡過赤水河,所以早就在赤水西岸部署密集火力網,就等著我軍進入包圍圈。
一渡赤水的背景下完全是因為敵軍部署充足,雙方交戰異常激烈,我軍在這一戰中傷亡達到三韆多人,相當於全軍的十分之一。
二渡赤水
我黨軍隊渡過赤水河之後,其實還具有非常多的麻煩,如果想要渡江那一定隻能走雲南,通過金沙江嚮北推進。
在金沙江一帶,敵軍是非常多的,紅軍此時已經是疲憊之師,如果和敵軍硬拼那絕對沒有勝算。
此時又該怎麼辦呢?偉人說隻要把孫渡的三個旅調走,那就迎刃而解瞭。能將孫渡的三個旅“調走”,那必定是最完美的情況,但是現在時間緊迫,敵軍的包圍圈越來越小,必須先解決當下的情況。
於是我黨軍隊趁貴州兵力空虛的情況,第二次渡過赤水,攻占桐梓和婁山關一帶,再次占領遵義城。
毛主席
如果說一渡赤水是因為被迫選擇,那二渡赤水就已經開始展現偉人傑齣的軍事纔能,它考驗的就是指揮官能否在包圍圈中發現一個缺口,這就非常考驗指揮官的軍事眼光是否深遠。
如果大傢隻是覺得如此的話,那可真是下定論太早瞭。其實大傢忽略瞭一個偉人的神操作,紅軍在二渡赤水的時候,留下瞭很多船隻和浮橋架,還多設瞭幾處渡口,也是為瞭之後的再次渡河做瞭鋪墊。當
我黨軍隊渡過赤水河後,王傢烈等殘餘敗將前來換防,他們不僅沒有破壞這些運輸工具,還使用瞭起來,他們都沒有意料到我黨軍隊還會再次返迴。
那麼為什麼說偉人這個操作高明呢?我們在後文就可以得知。這些二渡赤水中留下來的船隻和浮橋架,對於之後的三渡和四渡赤水的意義是非常大的,偉人在當時已經想好瞭下一步會是怎樣的發展,也想到瞭該如何應對這樣的情況。
三渡赤水
紅軍二渡赤水之後就已經安全瞭嗎?其實還沒有,國民政府軍隊也不是沒有頭腦的人,四十萬的國民政府軍隊也不是說擺脫就能擺脫的。
接連兩次渡過赤水河確實讓我黨軍隊,從生死存亡的時刻得到瞭緩解,但是危機始終一直都在。
況且兩渡赤水耗費瞭很多時間,國民政府軍隊也沒有乾看著,從各個方嚮嚮我黨紅軍包圍。
紅軍一直以來的任務始終是突圍,也隻能選擇突圍,所以這也就是四渡赤水的最初初心。然而從第三次渡過赤水河開始,偉人就已經將自己的軍事纔能和戰略眼光發揮得淋灕盡緻,說是“行走的兵書”都不為過。
遵義會議舊址
既然選擇要突圍,那就必須選擇對的方嚮,也就是此時所有人都覺得方嚮隻能選擇打鼓新場。因為駐守在此地的部隊是王傢烈的部隊,他之前在遵義的時候就已經被我軍痛擊,在我軍看來是再次對敗軍之將發起進攻,拿他作為突破口看似是最正確的。所以會議上很多將領都錶示,選擇打鼓新場作為缺口突圍。
但是偉人卻和他們不一樣,他錶示反對。偉人不隻是看到瞭錶麵現象,更是看到瞭更深層次的危險情況。
我黨軍隊如若準備集中所有火力對打鼓新場發起進攻,雖然拿下王傢烈殘部易如反掌,但是打鼓新場是黔北四大鄉場之首,如果我黨軍隊打攻堅戰,那一定是非常睏難的。
黔軍之前在遵義打過敗仗,所以不管怎麼樣敵軍一定會加強自己的防守,即便可以攻剋,那受到的損失也一定是承受不住的。
拋開傷亡情況不說,接下來的危險纔是更大的,周渾元和吳奇偉的密集兵力都在南北兩個方嚮進行防禦。
如果此時紅軍選擇進攻王傢烈,周渾元和吳奇偉兩個部隊就會對我軍的側翼進行突襲。哪怕我軍打跑王傢烈部隊,那屆時的情況就會齣現敵人的增援部隊,再加上其二人在側翼對我軍的威脅,我黨紅軍的命運就會更加危險。
由此看齣,王傢烈的殘餘敗將隻是敵人設置的一個誘餌,就等著我軍鑽進去。
其實縱觀整個過程,王傢烈部隊一直被老蔣看作是炮灰,當然王傢烈也不是不知道,所以在打鼓新場這個地方,他們一定會集中注意力,否則就會被人拿槍使。
毛主席
那麼偉人又該作何選擇呢?偉人當時下定決心先打周渾元,也就是大傢不怎麼熟知的魯班場和打鼓新場之間的爭鬥。
大傢也可能沒怎麼聽過周渾元是什麼人,這個人是紅軍長徵中比較難纏的對手,他指揮著薛嶽手底下兩個主力縱隊,一直追著我軍死咬不放,在湘江一戰中就給我軍帶來瞭巨大的傷亡。
因此,他也周渾元也帶領部隊一直追擊到滇黔川一帶。
可以說所有軍閥勢力,都不如周渾元凶狠,他也因此被我軍視為強敵。各位看官可能也會比較朦朧,就算不打王傢烈,也不用選擇進攻周渾元啊,畢竟對於王傢烈來說更難打。
所以纔說偉人的戰略眼光極其深遠,紅軍進攻周渾元是事實,但是他同時也是隻身作戰。作為老蔣的嫡係軍隊,那些軍閥對他並不理睬。
正所謂“弱不支援強”,王傢烈絕對不會冒險支援他,對王傢烈來說隻要你能守住自己的防綫就好,周渾元抵擋不住的部隊,那他去瞭也是白送。
而且吳奇偉和郭勛祺的部隊又距離周渾元較遠,就算要支援也沒有過多的時間趕來。但是就算沒有支援部隊,周渾元也不是一個軟柿子,那麼紅軍有沒有信心將其擊潰呢?
這些早就在偉人的計劃之中瞭,如若周渾元的部隊輕敵,那麼我軍就有能力擊潰敵軍朝著西邊推進,如果進攻過程泰國艱難,我軍就可以在二渡赤水河中留下來的船隻就近渡過赤水河,戰術上還有迴鏇的餘地。
所謂的“未雨綢繆”並不是先知,而是在做第一步的時候就已經想好瞭下一步甚至結局,三渡赤水的神來之筆也就是進攻魯班場的真假結閤。
我黨軍隊的擔憂也確實在理,周渾元的確是非常難打,無論怎麼猛攻都沒有辦法擊潰敵軍,隻能逼迫他們收縮力量不敢反擊,讓敵軍沒有多餘的力量限製我軍的行動。
不過這也已經達到瞭目的,周渾元縱然難啃,那就選擇避其鋒芒,再次選擇渡赤水河。
四渡赤水舊址
周渾元的部隊實力強大,如果不率先進攻打擊一下他們,那麼很有可能在渡河的時候被敵軍進攻。我黨紅軍進攻魯班場,因此讓周渾元知道我軍並不是善茬,不管怎麼樣都會有所忌憚,屆時我軍纔可以渡過赤水河。
因此我黨紅軍藉助這樣的優勢,退守到茅台鎮一帶,利用在第二次渡赤水河的船隻和浮橋架,毫不費力地順利第三次渡過赤水。
所以紅軍進攻魯班場看似十分危急,但是帶來的影響卻是不敗的局勢,不理睬王傢烈這個誘餌,自然而然地就將敵軍設置的包圍圈白忙活一場。
四渡赤水
紅軍三渡赤水和前兩次又有不一樣的戰術,這次渡河比前兩次大為不同,選擇主動齣擊、聲勢浩大,就怕彆人不知道我軍要乾什麼。
然而這樣做的原因就是為瞭接下來的四渡赤水。
我黨紅軍第三次渡過赤水之後,立馬就選擇就地隱藏起來,同時還派齣一支部隊攜帶著電台往古藺、敘永方嚮前進,目的就是為瞭乾擾敵軍,讓其不知道我軍主力部隊在哪裏。
所以也不怪國民政府軍隊死闆,不管是哪個敵人都會覺得朝那裏推進的部隊是我軍主力。國民政府軍隊果然中計,立馬派遣多個部隊朝著古藺、敘永方嚮部署兵力,其餘部隊也在後麵追擊著,想要繼續將紅軍包圍住然後剿滅。
紅軍長徵
在這樣的情況下,大多數敵軍就全部集中在古藺、敘永一帶,因此也就齣現瞭突圍的缺口。
偉人通過戰術的運用,采用聲東擊西,將錯誤消息暴露給敵軍主力,以此來隱藏自己完成自己的任務。
偉人隻使用幾招簡單的戰術就將敵軍的主力全部調走,順利地在防綫上打開缺口,這一操作的確讓人佩服,所以三渡赤水的神來之筆也就在此。
偉人的操作看似簡單,但其需要的更是超乎平常人的戰略深遠眼光。所以給敵軍造成錯覺之後,紅軍就再次輕而易舉第四次渡過赤水,返迴貴州和國民政府軍隊擦肩而過。
高明之處不僅如此
大傢是否覺得戰役到此就已經圓滿結束,但其實並沒有,偉人作為優秀的軍事纔能人纔絕對不止僅限於此,如果敵軍反應過來調轉方嚮重新追擊,那我軍依舊會陷入危險。
於是關鍵因素就在於孫渡,從第二次渡過赤水到第四次,孫渡就和紮根一樣沒有任何動作,孫渡部隊一直攔著我軍的行進路綫,所以隻有把他調走,纔能給我軍機會順利渡過金沙江。
那麼此時最關鍵的就是怎麼調走孫渡?誰又能調走他呢?
紅軍四渡赤水之後,偉人指揮部隊趁著敵軍兵力不夠的情況,進攻方嚮直指老蔣所在的貴陽。
那時候國民政府軍隊已經都被掉到瞭四川南部,貴陽一帶隻有兩個團的兵力,而且紅軍還專門錶示自己要朝貴陽進攻,見人就問貴陽一帶還有多少兵力。
蔣介石
此時老蔣纔得知戰術分析錯誤,隨即就將下令讓附近的軍隊立馬趕來支援,因此以孫渡部隊就會從雲南離開,金沙江一帶的路綫也就沒有瞭任何阻礙。
大傢此時可能已經看齣,紅軍大張旗鼓說進攻貴陽隻是為瞭將孫渡部隊調走。其實也不僅如此,還有圍魏救趙的戰略方針。
紅軍主力部隊四次渡過赤水河之後,那時的紅軍第九軍團還處於烏江一帶,正在進行掩護部隊和阻擊敵人的任務,他們也成功地牽製瞭國民政府軍隊的六個師,但是自己卻處於最危機的情況。
貴陽情況危急,讓這裏的國民政府軍隊也不得不選擇放棄進攻,都焦急地朝著貴陽方嚮推進,生怕老蔣治他們一個救駕不力的罪名。
於是紅軍第九軍團的突圍機會也就順勢而生,在進行多次激戰後,終於也是力挽狂瀾,隨後朝西推進渡過金沙江,和我當紅軍主力部隊成功會師。
偉人的神來之筆
縱觀四渡赤水的全部進程,我軍隻有三萬人卻在應對敵軍四十萬人,巨大的人數壓製造成其危險程度更高。但是在一係列的戰術運用上,從第一次渡過赤水後就已經環環相扣,每一步都有後手。
所以之後纔有一句戲稱“紅軍掉個頭,國軍跑斷腿”,偉人的戰術就是一個接著一個,敵軍還沒反應過來就已經又進入下一個戰術,哪怕人數再多也是被偉人拽著繩子“溜圈”。
如果換作是我們身臨其境,恐怕我們都無法得知偉人的謀略到底是為何,當然這也隻是小編淺淺分析一下,偉人的智慧和謀略實在是高明。
渡赤水
紅軍四渡赤水之後,裝作進攻貴陽,這也是最神奇的一步,逼迫老蔣不得不做齣行動,但是沒曾想卻還是個圈套,最後也是“賠瞭夫人又摺兵”,隻能看著我黨軍隊逃齣生天。
四渡赤水同樣也是關乎紅軍存亡的重要戰役,除瞭無奈之下選擇硬闖的一渡赤水,剩下的幾次紅軍傷亡都可以忽略不計。
武將之間在於鬥將和廝殺,而指揮官方麵隻則在於考驗戰局變化下的變通和戰略深遠眼光。
長徵開始後,每個紅軍戰士都是革命的希望,能保留一個就是一份力量,在一渡赤水之後,偉人就開始發揮他超人的軍事纔能和戰略眼光,用自己最大的努力保全革命的希望。
對於偉人來說,紅軍必須選擇最閤適的機會和地方殲滅敵軍,在局勢不利的情況下,也應該拒絕無意義的冒險和沒有把握的仗。
所以說偉人既保全瞭部隊,又成功突圍,讓國民政府四十萬軍隊白跑一趟,大傢說高明嗎?
所以偉人纔會覺得,三大戰役和四渡赤水來說,解放戰爭中的三大戰役,是在基礎條件下分析作齣的指示,是主動執行作戰計劃;然而四渡赤水是在我軍被動、不利的情況下,指揮部隊逃齣生天,避免我黨遭遇覆滅的危險。
不管環境和局勢如何變化,偉人的最初的目的一直就是尋找落腳點建立革命根據地;同時一直堅持具體戰略意圖,根據戰局的變化做齣適當的戰術。
總得來說,幸虧在遵義會議上確定瞭偉人的領導地位,同時偉人也沒有辜負黨和戰士們的期望,以他傑齣的纔能帶領紅軍走齣瞭一次次的危機,最後順利結束長徵。可以說沒有偉人,就沒有,更沒有那些偉大的革命事業。
偉人生平得意之作:以少勝多的四渡赤水,高明之處究竟在哪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