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日期 3/13/2022, 7:02:22 PM
引言
鈕祜祿氏,廣西右江道穆揚阿的女兒,在鹹豐沒有登基前便嫁於鹹豐,入宮後被封為貞嬪,隨後又晉為貞貴妃。為人幽閑靜淑,舉止端莊,從不與其他嬪妃一起爭寵,很得鹹豐的尊重。鹹豐逝世後被封為慈安太後,與慈禧垂簾聽政,是唯一能壓製慈禧的人。
勤儉節約治理後宮
一八五二年,十六歲的鈕祜祿氏選秀入宮,入宮便是嬪位。因為齣身高貴,四個月後便成瞭皇後,這樣的升遷速度在整個清朝都十分罕見,從此紐祜祿氏便開始瞭母儀天下的生涯。
紐祜祿氏很節儉,不喜歡穿綾羅綢緞,進口的洋織品在她眼裏更是覺得中看不中用,自己常年身穿布衣,每年會親手綉一雙鞋給鹹豐穿。
她常在後宮與其他妃嬪說,
“臣子們送的東西不要收,我們多接受一份禮物,百姓就會多一份飢寒。”
有次趕上紐祜祿氏的生日,大臣們為瞭巴結皇後和皇上紛紛前來送上厚厚的賀禮,卻不料被鈕祜祿氏沒有半分通融地拒絕瞭。鹹豐為瞭遊樂,下令花巨款修整圓明園等居處,為瞭阻止鹹豐這樣的做法,一嚮溫和的紐祜祿氏拔下瞭頭發上的簪子,以此嚮鹹豐進諫。由此鹹豐對她更加敬重。
她平時的一舉一動嚴格遵守百年以來的各種封建禮法,不論夏天天氣有多炎熱,穿衣服也從來不露齣身體,洗澡時不用宮女和太監伺候,坐不斜倚,行不提速,永遠保持著依附和善的樣子,從不為難他人。麵見鹹豐的時候總是穿著禮服,大傢給她起瞭個外號叫“女聖人”。
鈕祜祿氏心軟仁慈葉赫那拉趨炎附勢
當時的葉赫那拉氏還隻是個貴人,對鈕祜祿氏又敬又害怕。按照清朝宮中的規矩,妃嬪以下的女子有著十分嚴格的禮製。剛進宮被封為蘭貴人的葉赫那拉氏為瞭討皇上喜歡,穿衣打扮超過瞭禮製,頭型裝扮得很誇張,被皇後撞到後要求拆掉重新梳妝,因此葉赫那拉氏從那時起便開始對皇後有瞭不滿。
葉赫那拉氏是個很有心機的女子,她曾公開說過,
“剛進宮的時候,宮裏所有宮女都嫉妒我長得漂亮,但後來都被我製服,皇帝非常寵我,等我生瞭皇子,地位就更加鞏固瞭。”
事實證明,她確實可以製服彆人,但卻無法製服皇後。
清宮時期就有這麼一項規定,
能夠與皇帝同房的妃嬪們都要由皇後決定,到傍晚的時候,由皇後撿齣一些寫著妃嬪名號的牌子交給太監呈給皇上,皇帝留下哪個牌子,就召哪位妃嬪到皇帝寢宮去伺候。如果皇帝想到哪個嬪妃宮中去住,必須先由皇後傳諭旨給那個妃嬪,告訴妃嬪做好接駕的準備。
由此可見,皇後對各個妃嬪的製約是很大的,她不讓誰見皇上,那麼那個妃嬪將永無齣頭之日。不過,紐祜祿氏一嚮大度處之,不會因此心懷嫉妒,也從不爭風吃醋。
葉赫那拉氏抓住瞭皇後這點,處心積慮地逢迎皇後,於是皇後逐漸對她産生瞭很大的好感,為她提供瞭很多方便,時常在鹹豐麵前說她的好話。
後來葉赫那拉氏生瞭皇子載淳,地位也慢慢開始發生瞭變化。
母後皇太後慈安聖母皇太後慈禧
一八六零年,英法聯軍兵進天津,直逼通州,鹹豐帶著妻妾和孩子倉皇逃往行宮,在行宮中沉溺酒色,使他原本就脆弱的身體更加虛弱,第二年病逝,此時的皇後二十歲歲,葉赫那拉氏二十六歲,年僅六歲的載淳繼位。
慈安心地善良,雖然小皇帝不是她的親生兒子,但對他的關愛卻遠超小皇帝的生母慈禧,母子二人的感情非常好。在為小皇帝選皇後的事情上更是百般照顧小皇帝的想法,先是與小皇帝商量,徵得同意後再明確立後。
載淳登基後,由於年紀尚小,鹹豐帝臨終前將自己寵信的八個大臣封為“贊襄政務大臣”。協助載淳處理一切政務;授予鈕祜祿氏“禦賞”印章,載淳“同道堂”印章,不過載淳的印章暫由葉赫那拉氏保管。
鹹豐皇帝的本意是希望這些印章可以讓大臣與後宮相互製約,顧命大臣擬旨後要請兩個太後共同印章。可惜後來野心勃勃的慈禧發動瞭“辛酉政變”,拉攏瞭慈安一起兩宮垂簾聽政,將鹹豐的努力化為泡影。自此日常事務由慈禧處理,朝政大事由慈安決定。
長期以來,慈安給人們的印象都是忠厚老實,政治上的纔難往往依賴與慈禧。實際上,慈安齣生官宦世傢,從小受到的教育良好,尤其是在她成為皇後的期間,內憂外患更是增長瞭閱曆,隻不過慈安對權力並沒有興趣,所以日常朝政多讓慈禧處理。
誅殺陷城失地、臨陣逃脫的兩江總督何桂清,將嬌騫貪淫的勝保下獄賜死,賞給曾國藩、左宗棠、李鴻章爵位,皆齣自慈安之意――《庸人�Q筆記》薛福成
慈禧懾於嫡庶之分,亦恂恂不敢失禮,遇到些重大的事情也不敢擅作主張,會嚮慈安徵詢意見,由此來看,慈安太後在控製局麵方麵還是有一套辦法的。
垂簾聽政隻是特殊情況的救急手段,一定會有大臣對此不滿,慈安清醒地意識到要維護內部的團結。
按照規矩,當皇後沒有子嗣時被選為太子的孩子要被過繼給皇後,由皇後親自照料生活起居,生母無權養護。可兩個女人垂簾,皇帝尚且年幼,慈安破例讓慈禧與她這個嫡母共住養心殿共同撫養皇帝,雖然於自己有很大的的不利,但從大局上來說是有利的。
“吾兩寡婦人撫一孤子,設不幸奸人乘機造作語言,居間播弄,則天下大事去矣。今寢處一所,朝夕相見,各坦懷相示,讒何由興?”――慈安
在為同治帝選後的時候,慈安與慈禧産生瞭分歧。慈安看中的是阿魯特氏,慈禧看中的則是富察氏。不過慈安沒有強行做決定,而是將選擇權交於小皇帝,讓他自己選,最終,同治帝選瞭阿魯特氏。
縱虎成患釀下大禍
大清王朝的製度規定太監不得外齣,犯者殺無赦,慈禧的心腹安德海從不把同治帝、慈安放在眼裏,不僅齣京還私挾婦女,一路招搖過市,最終被慈安在濟南就地正法,慈禧因此失去瞭心腹,顔麵也隨著丟盡,不由的對慈安更加妒恨。
同治死後,載��被立為皇帝,雖然依舊兩宮同政但此時的慈安已經沒有任何權力。載淳的死對慈安是份巨大的打擊,逐漸開始信奉佛教,吃齋念佛。
這時的慈禧經常召見大臣,決定大事的時候也不再過問慈安,完全無視她的存在,這也讓慈安感到瞭憤憤不平,兩人的矛盾開始激化。
於是慈安打算勸阻慈禧的獨斷行為,讓她收斂一些給她一個警告。
一八八一年,慈安在自己的宮中置辦瞭場酒宴,與慈禧促膝長談後見慈禧有些動容,從袖子中掏齣瞭一個精緻的信封,是鹹豐臨終前交給慈安的一封密詔。
若慈禧安分守己則己,否則汝可齣此詔,命廷臣傳遺命除之
慈禧看完後臉色大變,慈安將此詔要迴,非常仗義地將其丟入火中燒毀。當時的慈禧各種復雜的感情交織在一起,又羞又恨,但錶麵上裝齣一副感激的樣子。
慌亂之後慈禧心想密詔已毀,她也不必再有任何顧忌。沒過幾個月慈安身體稍感不適,第二天晚上便去世,終年四十四歲。
“則昨日(初十日)五方皆在,晨方天麻、膽星,按雲類風癇甚重。午刻一按無藥,雲興腦混亂,牙緊。未刻兩方雖可灌,究不妥雲雲;則已有遺尿情形,痰壅氣閉如舊。酉刻一方天脈將脫,藥不能下,戌刻仙逝雲雲……嗚呼奇哉!”――《翁文恭公日記》
“或曰慈禧命太醫以不對癥之藥緻死亡”――《清朝野史大觀》
慈安的突然死亡引起朝堂一時眾說紛紜,各大臣對於慈安的死抱有很大的疑惑,民間也開始流傳各種版本。慈禧太後專權後人們掌握的綫索少之又少,就這樣慈安的死成瞭大清兩百多年裏的一大疑案。
結語
慈安與慈禧本是同一陣營,利益一緻,兩人之間沒有爭執到你死我活的地步,但不難看齣,即使之後慈禧領權四十七年,可在慈安活著的時候,慈禧麵對慈安永遠一副尊敬的樣子。滿宮上下隻有慈安一人能鎮得住慈禧。鹹豐時期,鹹豐帝偏袒慈安,加之慈安是個有大智慧的人,可到瞭光緒年間,光緒是由慈禧扶持登基的,加之慈安對權力欲望原本就不大,慈禧不過是趁虛而入瞭。
參考文獻
《翁文恭公日記》
《清朝野史大觀》
《庸人�Q筆記》
《中國後妃全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