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日期 3/17/2022, 5:03:32 PM
曆史上每個朝代都會受到邊境問題的睏擾,哪怕在唐朝盛世時期也一樣。雖然唐朝時期作為東方一大國,有著四方來朝的繁華景象,但依然受到其他小國的侵犯,因此戰爭也一直持續著。
武則天時期也曾四海升平瞭一段時間,
但隨著西南地區吐蕃部族的崛起,她也麵臨著邊境防控的問題
。唐朝的繁華盛世成為吐蕃一族心嚮往之的地方,因此他們總是找機會前來挑釁。
為處理吐蕃的問題,武則天絞盡瞭腦汁而想不齣一個良好的辦法,這時一個叫郭元振的人齣現在她的麵前,為她解決瞭燃眉之急。
得遇良將
說起武則天和郭元振之間的淵源也是挺奇妙的,兩人的相識之初有點劍拔弩張的感覺。郭元振是今河北省邯鄲市人,
他十八歲時候參加科舉考試中瞭進士,後開始入朝為官。
在考中進士之前的郭元振僅是市井中的浪蕩子,經常混跡在大街小巷當中。然而老天爺卻給瞭他極高的讀書天賦,因此纔他能入朝為官。
當瞭官之後他卻不懂得收斂以前那種浪蕩的秉性,
經常乾一些違法亂紀的事情,比如鑄造私錢和販賣人口等等,
百姓們對他也是深惡痛絕。
後來有人對他的行為進行瞭彈劾,武則天知道後勃然大怒,立即命人將他抓起來準備治他的罪。這郭元振犯下的幾乎都是死罪,原本他的人生也因此走到瞭盡頭,可是他卻躲過瞭。
不得不說一個有口纔的人就能比彆人混得好,
犯瞭死罪的郭元振在覲見武則天的時候居然靠著三寸不爛之舌為自己脫罪瞭。
不僅如此,武則天還覺得他纔華橫溢,心血來潮一定要看下他寫的文章。
於是郭元振就把自己寫的《寶劍篇》呈上去給武則天,她看過之後連連贊賞,
還讓朝堂中的學士們互相傳閱。
最後武則天非但沒有治他的罪,還將他擢升為奉宸監丞。
齣使吐蕃
吐蕃是青藏高原的一支古老的部落民族,自從鬆贊乾布繼承普位之後使得吐蕃得到瞭迅猛的發展。他遷都到邏些(今拉薩)之後以此為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建立起瞭從中央到地方的軍事製度。
吐蕃的發展一時間成為瞭唐朝的心腹大患
,那時候雙方戰事頻發,在爭奪城池上也是不遑多讓。特彆是雙方在爭搶西域這片土地上展開瞭激烈的角逐賽。
公元670年吐蕃族滅瞭吐榖渾占領瞭西域地區,後來與唐朝西域邊境政權發生衝突,
幾經交戰之後西域又落入唐朝的手中
。期間西域幾次易主,這片土地生靈塗炭。
直到692年唐朝將領王孝傑大破吐蕃的進攻之後成功收復西域,並在龜茲設置安西都護府,駐兵三萬控製瞭西北之地,後來吐蕃長期不敢進犯。
由於連年徵戰使得吐蕃元氣大傷,於是696年的時候鬆贊乾布派遣使者前往唐進行求和。
武則天見郭元振有辯纔的能力,便派他前往吐蕃商討求和事宜。
郭元振到瞭邏些之後,由吐蕃大將論欽陵接待。論欽陵齣身於當地的名門望族,他文武雙全、驍勇善戰。
在吐蕃與唐朝多次對壘當中,他憑藉著超強的帶兵能力,愣是沒讓唐朝占到上風。
一次薛仁貴帶兵與論欽陵在青海交戰,結果全軍覆沒。李敬玄領十八萬大軍與論欽陵交戰最後還是全軍覆沒,
可以說論欽陵就是唐朝的噩夢。
這次郭元振齣使吐蕃,論欽陵也提齣瞭非常苛刻的要求,他提齣讓唐撤走安西四鎮的守軍並且將十姓突厥之地劃給吐蕃。這番無理的要求讓郭元振非常生氣,他說:“你們這些要求難道是有兼並的打算嗎?”
為此論欽陵說道:“如果吐蕃真的貪圖你們的土地,
可以直取甘州和涼州,
為何要謀求韆裏之外的土地呢?”
雙方各執一詞,論欽陵隻能派使者隨郭元振入朝當麵跟武則天提要求。對於吐蕃的說法,朝廷這邊一直猶豫不決,此時郭元振提齣瞭比較中肯的意見。
他分析瞭論欽陵提齣這個要求的利害關係,如果唐朝同意的話,那就能白拿一塊土地;
如果唐朝不同意則成為他們繼續發兵的理由,
因此大唐的這個決定要權衡利弊再做定論。
安西四鎮於大唐而言沒什麼利益,唐朝派兵鎮守在那裏也是為瞭防範吐蕃的侵擾,但是甘州和涼州卻是大唐的利益所在,如果不同意吐蕃的要求,他們可能會嚮這兩個地方發動進攻。
隨後郭元振提齣要先拖延時間,
不要讓吐蕃請和的念頭斷掉就好。
然後他告訴使者:“安西四鎮和十姓於大唐而言沒什麼用處,我們派兵駐守隻是為瞭防止吐蕃東侵。如果吐蕃現在已無東侵的打算,應當歸還吐榖渾和青海給唐,我們也會將西突厥五俟斤部歸還吐蕃”。
郭元振的這個計策既沒有讓大唐吃虧,同時也滿足瞭吐蕃的要求,可謂是一舉兩得。
離間計
雖然雙方土地重新劃分,但也隻是暫時的解決問題,吐蕃在邊境依然虎視眈眈。但因為有請和協議在,論欽陵也不能公然地撕毀協議侵犯大唐,雙方也還算相安無事。
其實這一切都是郭元振的計謀,
他第一次齣使吐蕃的時候就已經發現瞭他們內部的矛盾。
當年鬆贊乾布繼位的時候纔十三歲,朝政大權旁落於論欽陵傢族的手上。
這些年他們對朝政的乾預使得鬆贊乾布意見很大,因此雙方內鬥不止。而這些年論欽陵對唐發動戰爭頻繁,他打著為國擴張土地的名號,但實際上是為鞏固自己的權力和地位。
但連年徵戰使得百姓苦不堪言,民間怨聲載道
,他們希望通過求和的方式來止戈戰爭,讓自己好過上安穩的日子。為此事後郭元振嚮武則天提齣:
“每年派和平使者去吐蕃,論欽陵離死就不遠瞭”。
這番寓意是要將論欽陵逼到眾叛親離的境地,如果論欽陵不同意休兵的話,那就是忤逆民意,吐蕃上下都不會站在他這邊,那麼自然離死不遠瞭。
果不其然,
三年後成長的鬆贊乾布因為不滿論欽陵一族的專權,於是趁他外齣的時候殺光瞭他的親信。
論欽陵聞訊不敢再迴拉薩,而是逃到瞭青海。在當地他本想發動軍隊反抗,但士兵們都不買他的賬,直接轉投到瞭鬆贊乾布的麾下。
這樣論欽陵在眾叛親離中自殺身亡,郭元振這招“離間計”大獲成功。
唐朝也少瞭一個心腹大患,很長一段時間不用擔心吐蕃的問題。後來文成公主下嫁鬆贊乾布,兩國也開始友好往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