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日期 3/17/2022, 4:55:04 PM
東南網 是由福建省委宣傳部主管、福建日報報業集團主辦的福建官方新聞門戶網站。
蒼蒼鼓山,泱泱閩水
一部船政史,半部中國近代史
1866年
船政在馬尾誕生
造艦船、辦教育、育人纔、
興海軍、試飛機
成為近代中國探索國傢
自強之道、復興之路的前沿陣地
雖因時代局限
福州馬尾船政的輝煌
隻延續瞭40多年
但在曆史的彈指揮間
卻展現瞭近代中國先進科技、
高等教育、工業製造、
西方經典文化翻譯傳播
等豐碩成果
孕育瞭諸多仁人誌士及其先進思想
百年來
船政文化滋養著城市發展之根
照亮瞭中國人海國圖夢的前方
激勵今人進取創新
今年是福建船政創辦156周年
日前,中國船政文化博物館新館在福州開館
標誌著福州馬尾
在中國船政文化城建設中
寫下瞭濃墨重彩的一筆
曆史溯源 中國近代文明發祥地
福建船政是中國近代文明的發祥地,以具有世界唯一性的船政建築群為依托,充分再現清同治五年(1866年)以來,船政作為中國近代海軍的搖籃、中國近代航空工業的發源地、近代中國新式教育發端,中法馬江海戰古戰場的曆史印記和文化遺存。
△攝於1867―1870年間的福建船政建築,時為遠東地區規模最大、設備最完備的造船基地。(翻拍的曆史資料圖)
中國船政文化景區由中國船政文化博物館、馬江海戰紀念館、羅星塔公園、船政濱江廊道、船政格緻園、船政時空隧道、船政天後宮等景點組成,集中展現近代中國先進科技、高等教育、工業製造、海軍建設、文化傳播等豐碩成果及其先進思想。
船政遺址群更是國傢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先後被授予“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國傢國防教育示範基地”和“中國人居環境範例奬”,羅星塔公園被授予“國傢重點公園”稱號。
156年前,船政在福州馬尾誕生
一部船政史就是半部中國近代史。19世紀中葉,歐洲列強經海而來,以堅船利炮屢次叩開中國國門,引起瞭空前的海防危機。為瞭應對這一“數韆年未有之大變局”,本著“師夷長技以製夷”的思想,以“自強”尤其是“海防自強”為目標的洋務運動開始。洋務運動以失敗告終,但留下瞭可觀的遺産,船政即其一。
1866年6月25日,時任閩浙總督左宗棠根據自己多年思考所得,上奏朝廷,申請在福州馬尾一帶地方設局造船,更新海上武裝,保衛海疆,實現“防海之害而收其利”的宏偉目標。這一機構後來被命名為總理船政,簡稱船政,首任總理船政大臣為瀋葆楨。
圖:馬尾旅遊
船政是中國設立的第一個專門負責海防近代化的國傢機構,具有製造、教育等重要職能,在中國近代社會産生重大影響。
此後,瀋葆楨在福州馬尾轟轟烈烈地開展瞭建船廠、造兵艦、製飛機、辦學堂、引人纔、興海軍等一係列“富國強兵”活動,在中國曆史上創下多個第一。
任內8年,他主持馬尾船政局創建、投産,重視培養海防人纔,設立船政局前、後學堂,培養齣嚴復、薩鎮冰、詹天佑、鄧世昌等近現代名人,馬尾成為近代海軍搖籃和近代工業發祥地。
瀋葆楨
對船政事業,瀋葆楨堅持“主權在我”的原則。以強烈的民族責任感大力推進船政事業。他是中國近代造船、航運、海軍建設事業的奠基人之一,被譽為“船政之父”。
船政教育,注重教學與實訓結閤
1867年,船政設立瞭中國最早的成規模的官辦新式學校,采取類似西方大學本科的教育模式。船政學堂分為前學堂和後學堂,前學堂培育工程師,采用法語教學,後學堂培育海軍軍官,采用英語教學。教育機構的設立,也使得船政的性質超越瞭單純的工業製造單位。
圖:馬尾旅遊
船政學堂初期由聘請的歐洲教習執教,後期由船政學堂自身培養齣的中國畢業生任教。學堂實行寬進嚴齣的招募、考試製度,學生入校後一方麵有優厚的奬學金激勵,一方麵要麵對嚴格而頻繁的考試,學堂的淘汰率高達三分之二左右。
學堂課程設置以西學為主,同時重視培育學生們愛國情操的傳統國文教育。在教學方麵,則注重課堂教學與艦船、工廠的實訓結閤,形成瞭知行閤一的學製模式。
船政學堂不僅為近代中國培養齣瞭急需的工程師和海軍軍官人纔,其學製模式對近代中國海軍教育也産生瞭深刻影響,此後各地設立的水師學堂,幾乎全都以船政學堂為師,時稱船政學堂為“開山之祖”。又由於船政開辦海軍學校最早,福州地區成為海軍教育開風氣之地,形成瞭一代代福州子弟積極投身海軍的獨特現象,在中國近代海軍史上齣現瞭“無閩不成軍”的奇觀。
在開創船政學堂的同時,為瞭保證大工業生産的有序高效運行,需要大量技術工人,船政便於1868年又開辦瞭一所稱為“藝圃”的學校,采取半工半讀的教育模式,專門培育專業技術工人,而且授予優秀的技術工人以官銜。
經曆百年發展演變,船政藝圃係統衍生齣諸多支脈,今天在福建船政交通職業技術學院、福建工程學院、大連海事大學等學校的校史記憶裏,都能尋到船政職業技術教育的血脈。
馬尾船政――近代海軍搖籃和近代工業發祥地
在工業落後的清朝,福建船政僅用兩三年時間就在馬江之畔建起瞭中國第一座近代化的大型造船廠。
1869年,福建船政造齣瞭我國第一艘韆噸級輪船――“萬年清”號,1871年,誕生瞭我國第一台實用蒸汽機;1882年,製造瞭我國最大噸位鐵脅木殼兵船;1889年製造齣我國第一艘鋼甲軍艦。船政40餘年共製造各式兵商輪船40餘艘,占這一時期中國造船總量的82.3%。
船政創辦之初,擁有員工3000多人,占當時全國産業工人總數的三份之一,是我國産業工人的發祥地之一,是晚清時期中國最主要的造船與國防工業基地。
船政學堂派遣瞭我國第一批赴歐留學生,培養瞭嚴復、詹天佑、高魯、魏翰、羅豐祿、 陳季同、鄧世昌、薩鎮冰等一大批近代科技、軍事、外交、教育及社會科學人纔,為中國近代化做齣瞭突齣貢獻。1887年,船政學堂下設電報專業的學生參與鋪設瞭由閩江口的川石島到台灣淡水的我國第一條海底電纜。
馬尾是中國近代海軍的搖籃,船政培養瞭中國第一代海軍人纔,打造瞭中國近代第一支海軍艦隊。1874年,日本齣兵台灣,瀋葆楨奉命保台,以船政生産的艦船為主,組成海軍艦隊逼退日軍,維護瞭國傢的統一。
圖:馬尾旅遊
1884年,中法馬江海戰爆發,福建船政水師英勇奮戰,七百餘名將士喋血馬江,寫下瞭英勇抗敵、為國捐軀的悲壯一頁。1894年中日黃海之戰,中方參戰軍艦管帶大多數齣身船政學堂,“馬尾船校以一校一級大戰日本一國”,英勇奮戰,湧現齣瞭鄧世昌、林永升等英雄烈士。
1912年,孫中山先生造訪船政,評價“船政足為海軍根基”。馬尾因此成為近代造船工業的發源地,也是中國航空業的搖籃。1917年,國民政府決定在造船廠下設飛機製造處,同時開辦“飛潛學校”,專門培養飛機潛艇方麵的人纔。1919年,在巴玉藻、王助等人的努力下製造瞭我國第一架飛機――甲型一號雙桴雙翼水上教練機。從1919年至1931年,馬尾共製造瞭17架飛機,奠定瞭近代中國航空業搖籃的曆史地位。
揚帆起航的福州船政局
不管是對中華民族的崛起
還是海軍事業的發展都産生瞭很大的影響力
傳承船政文化 賡續曆史文脈
今年是船政創辦156周年
走進船博館新館
船政滄桑曆史曆曆在目
百年前的老機床
左宗棠試造輪船的奏摺
古老的工廠紅磚
……
2022年年初,中國船政文化博物館新館在船政文化城船廠舊址片區開館,這是福州和馬尾大手筆打造的中國船政文化城船廠舊址片區一期的點睛之作,為整個船政文化核心片區注入靈魂,也標誌著福州、馬尾在中國船政文化城建設中寫下瞭濃墨重彩的一筆。
博物館新館
“博物館作為整個船政文化城敘事的開端,建築設計上取‘對話’的意象,新館選址馬限山西麓的原馬尾造船廠綜閤倉庫,恰好在船政天後宮-總理船政衙門-造船廠片區-閩江這一船政文化主軸綫,這條軸綫從1866年船政創建之初形成,串聯著船政核心的自然、人文、社會等關係,如今在這一軸綫上設立船博館新館,既是對這條傳統文化軸綫的強調,也寓意著曆史與當代‘對話’。”新館策展人、馬尾船政文化研究會會長陳悅說。
過去博物館在馬限山東麓,與船政開端之地隔瞭一座山。現在遊客館內看展,館外就能逛國保單位船政遺址群,走進新館可以瞭解船政誕生的曆史背景、感受閩都瑰寶船政文化的魅力,走齣博物館可以體驗實景版“博物館”。陳悅說:“通過創新,這種室內陳列與室外曆史建築結閤的開放式大博物館理念,將博物館置身於戶外實景展示空間,在福建還很少見。”
博物館采用聲光電等技術,更好地詮釋船政文化。
記者走進船廠舊址片區,一座四層樓高的建築映入眼簾,這就是中國船政文化博物館新館,一樓由大型主題浮雕、臨展廳和公共服務大廳組成,浮雕正中是一艘乘風破浪的軍艦,它以船政製造的第一艘軍艦“萬年清”為原型塑造,展現瞭以愛國、科學、創新、圖強為核心的船政精神。臨展廳今年計劃陸續舉辦船政職業教育、北洋海軍將士生平等特展。二樓是“自強之道”船政曆史展陳,依托豐富的館藏文物、珍貴史料,從五個方麵呈現船政深厚的曆史和寶貴的精神。三樓帶領觀眾領略新增的“閩都瑰寶――船政文化覽勝”,集中展示船政文化傳承、對周邊社會影響等,比如福州船政局當年用自身不寬裕的經費建設長樂蓮柄港水利工程,引閩江水灌溉長樂濱海農田,當地至今受益;遊客還可以從“一首詩”“一幅畫”中感受船政的國際影響力……
博物館新館內展示的船政實物機床
船政承載著中國“三韆年未有之大變局”,其愛國、科學、創新、圖強的船政精神至今不過時,新時代應該發揮船政工業遺産更大作用。
未來
讓我們一起
見證福建船政工業文脈
以另一種形式延續
參考資料
[1] 《傳承船政文化 賡續曆史文脈》 馬尾的事兒
[2]《悅讀《福州》丨探知中國船政文化的深厚積澱》遇見福州
[3] 《中國船政文化博物館新館開館》 福州日報
東南網齣品
福聞話工作室製作
責編:陳虹虹
美編:繆林西
配音:仇浩
策劃:王祥楠 林雯晶 陳��
監製:許上福
感謝您的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