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日期 3/25/2022, 12:24:09 PM
張誌峰 攝/吳智勇
張誌峰:
筆墨丹青下的灣區寫意
文/冼金鳳
///張誌峰,字之山,號逸廬,彆署峰先生,1979年生於廣東東莞,2003年畢業於廣州美術學院中國畫係,獲學士學位。2006年畢業於廣州美術學院中國畫係,獲碩士學位,導師陳新華教授。現為嶺南畫院專職畫傢、嶺南畫院國畫研究所副所長、廣東省青年美術傢協會理事、廣東省文化學會美術研究專業委員會理事、廣東省美術傢協會會員、東莞市美術傢協會理事、東莞市青年美術傢協會副主席、東莞市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工作專傢委員會委員、國傢二級美術師。2021年入選“東莞市青年文藝人纔培育與推廣”項目。
手秉毛筆,支起畫架,青年畫傢張誌峰站在東莞旗峰山上,以寫意中國畫的筆墨技法,描繪齣他心中的莞邑山川與都市生活。
張誌峰繼承著嶺南畫派用毛筆寫生的傳統,在宣紙上皴擦點染、轉摺提按,沒一會兒功夫,宣紙上就展現齣一派濃淡相宜的水墨氣韻。他將古典意境的山川風物,和現代都市的樓宇大廈、路橋人影巧妙相融,描繪齣彆具東方審美又有時代氣息的灣區畫捲。
張誌峰齣生於廣東東莞,在中國畫創作中,他秉承嶺南畫派的藝術基因,融入瞭傳統的繪畫技法與革新求變的藝術精神,以樸實生動的題材、靈活多變的筆墨和富有意蘊的畫麵,詮釋嶺南風物人情,真誠地錶達內心的逸誌與情感,作品總是給人以格調清新淡雅、意境溫潤親近之感。
張誌峰 《東莞・老莞城》
在嶺南,畫齣纏綿的鄉愁
對於張誌峰而言,東莞不僅是魂牽夢縈的生命原鄉,也是他創作生涯中的精神屬地和藝術燈塔。
東莞莞城,自古以來文化興盛、名傢輩齣,是嶺南文化最重要的發源地之一,曾孕育齣流芳百年的篆刻大傢鄧爾雅、蜚聲海外的文字學傢容庚、書畫俱佳的工藝美術界泰鬥鄧白、海外中國水墨畫傳播者黃般若……張誌峰生長於斯,厚重的人文氣息賦予他與生俱來的藝術情懷,亦滋養著他的精神世界。在學生時代,位於人民公園旁邊的東莞圖書館打開瞭少年張誌峰的藝術世界,“東莞圖書館典藏雲集,從中國的常玉、潘玉良、林風眠,到西方的濛特裏安、馬蒂斯等,許多中外美術大師的作品我基本都讀完瞭。”廣泛的閱讀既充實瞭他的知識儲備,也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張誌峰的藝術審美和人生誌嚮。
張誌峰 《東莞・工農8號》
張誌峰 《東莞・工農8號》
他的藝術之路起源於東莞,學成之後又迴到東莞,供職於嶺南美術館典藏部,服務於傢鄉的藝術事業,同時也緊握手中畫筆,創作齣山路、雨林、且坐�瞬琛⒊鞘蟹縝欏⑿〕怯〖恰⑤賦撬婕恰⑼邇�風情等係列作品,多次入圍全國、省級、市級藝術展覽,作品漂洋過海遠赴韓國、法國、日本等國傢以及我國香港一展風采,被中法藝術當代中心、李鐵夫紀念館、嶺南美術館等收藏。
在張誌峰的寫意灣區係列作品中,總能感受到撲麵而來的生活氣息、強烈的時代感,以及濃厚的東莞情結,似乎自然萬物皆可入畫,生活處處蘊藏著美。灣區係列是他多年來日常創作的一部分,其中東莞元素所占比例最多,既有老城區街景、舊建築,也有新都市的建築群以及新地標風情;既有曆史文化建築、藝術坐標,也有當下正火的文創園、年輕人雲集的網紅打卡點。張誌峰用酣暢淋灕的筆墨勾勒瞭一幅幅東莞風情畫:從洪梅水鄉、麻湧蕉林到新灣漁港、南社古村,從莞城騎樓、可園到國貿商城、東駿豪苑,從徐景唐將軍故居、虎門威遠炮台到下壩坊酒吧、星巴剋咖啡館,從東莞特色美食燒鵝、荔枝林到街邊小吃、牛雜檔……他的筆墨落於泥土,也觸摸時代,融於市井風情,也描繪城鄉交替,幾乎濃縮瞭東莞從農耕社會文明到現代化大都市的發展曆程。
張誌峰 《東莞・建設中的國貿城》
伴隨著現代都市的快速發展,許多老街、村落可能會變遷甚至消失,因此,在莞城隨記係列中,張誌峰一次次深情迴眸根生土長的地方,老街小巷、百年老店、鄰裏人情,他似乎帶著使命般的感覺去記錄並描繪瞭老莞城人的記憶。透過作品仿佛能觸摸到畫傢柔軟的內心,感同身受他那纏綿的鄉愁。
張誌峰 《香港・避風塘》
探索城市山水新圖式
圖景與意境,筆墨與氣韻,傳統與現代,是每個中國畫藝術傢竭力求索與實踐的命題。隨著藝術的發展,繪畫中的元素在不斷演化,技法也在不斷豐富,主題也呈現多元化,但不變的是每一次創作都應該發自內心的真誠錶達。
張誌峰以忠誠於內心的態度,對藝術根源性地思考和自由探索,將觀察世界的切身體驗作為第一經驗。但這並不是對現實的照搬或者模仿,而是融入瞭個人對時代的體察與思考,對長期視覺、感知經驗的提煉與內化,所展示的是由景入境、由形似到神似的精神升華。如在作品《萬江橋》中,他將個人的童年記憶和主觀情思融入到畫麵中去,一方麵反映瞭景觀的風貌特徵,保留瞭實際景物的生動,另一方麵經過個性化改造,又超越瞭客觀物象,升華為畫傢心中的寫意之境。
張誌峰憑藉常年對生活的深入觀察、對繪畫藝術敏銳的領悟能力以及長期速寫的經驗積纍,筆墨日趨嫻熟、色彩錶現能力越發精湛,並有意識將個人情感傾入畫中,從而建構屬於自己的城市山水圖式。中山大學傳播與設計學院教授楊小彥就他的繪畫創作評價說:“他誌尚高遠,淡墨漫筆,以求高逸,但作品卻有鄉土韻味。五彩雜於其間,色調卻爽朗;所畫題材,又多是鄉間所見,俗物皆可入畫,隱真義於描繪之中。從色澤看,張誌峰的作品似有某種青綠味,入世而亮眼;從筆墨看,又顯然遵從南宗傳統,以提升畫格。兩相結閤,於是形成瞭目前的風格,讓人眼前為之一新。”
張誌峰 《香港・避風塘》
隨心入墨,汲古齣新
“對待生活的態度,對畫傢來講是一個至關重要的命題。生活能夠喚醒畫傢潛在的纔思,滋養豐富的情感,為創作注入蓬勃的生機活力。”張誌峰認為,生活是繪畫者的必修課,真正的藝術傢都從泥土裏滾齣來的。從藝十多年來,張誌峰深入全國各地寫生,足跡遍及嶺南、漢中、江南、川藏、海南、香港等地,從中尋找和感悟自然之美、鄉村之美、都市之美。在探索錶現新時代山水畫的創作中,也大膽嘗試拓展屬於自己的藝術語言,在構圖、筆墨、賦色等方麵建立個性的視覺錶達形式。
正如作傢侯山河評論的:“這一切內在的東西,構築張誌峰寫意灣區思想情感的載體、繪畫的載體和藝術載體,但他在創作上並沒有地域的局限性,這隻是對生他養他的故土不捨的迴饋與反哺。”
在寫生作品中,《山路》係列曾入選中國美術傢協會主辦的“墨韻嶺南・全國中國畫展”,並獲得廣東省美術傢協會主辦的“西江靈性――廣東首屆山水畫展”銅奬。作品構圖飽滿,連綿的山嶺溝壑充盈畫麵,布局看似密不透風,但意境卻安靜悠然,筆墨繁密有緻,有粗有細,著色濃淡相宜,以青綠為主;畫麵中樹木雜草叢生,鄉民旅人步履其間,細節豐富生動,耐人尋味,足見嶺南畫者的細膩柔情。
傳統中國山水畫中常見名山大川,但古人描繪的山水、意境,並非張誌峰心中所追求。在他看來,藝術不是重復前人,也不能重復自己。因此,他在古老的傳統筆墨基礎上融入鮮活的時代氣息,在一次一次的寫生中提煉新的感悟和探索。《鞦山》《鞦水》《鞦原》《鞦田》係列作品用層次分明的色彩錶現嶺南季節變換中的自然魅力和生活圖景;《鄉土》中所繪的丘陵河溪清新娟秀,各類植被層層疊疊,農民低頭耕作;構圖多元豐富,設色自然淡雅,使得淳樸濃鬱的嶺南風情躍然紙上。此作曾斬獲廣東省美術傢協會主辦的“第6屆東莞風情展”銅奬,並發錶於同名作品集中。
談及創作心得,張誌峰錶示:“繪畫的實質不完全是技巧和方法,更包含精神和情感。雖然中國畫的筆墨程式具有相對的穩定性,但通過深入生活,把握時代精神,錶現新的生活,則完全可以為古老的傳統筆墨賦予鮮活的時代特徵。從這一點來講,對筆墨的錘煉,既要藉鑒古人、研習傳統,更要通過深入生活去發現和捕捉,從而對藝術産生新的理解。”
張誌峰(左)嚮貴州銅仁儺文化博物館贈送作品
描繪生活前行的腳步
2021年12月初,在“夢同心 藝‘銅’行”東莞銅仁青年書畫傢作品交流展開幕式上,張誌峰作為“東莞市青年文藝人纔”代錶之一,將他創作的嶺南水鄉題材作品贈送給銅仁市貴州儺文化博物館,用藝術的方式錶達銅仁與東莞兩地對口協作的“山海情深”。而他的參展畫作也主要錶現嶺南地域的水鄉景觀,讓貴州人民感受東莞的當代人文風情。
早在2021年8月,東莞市文化廣電旅遊體育局正式製定並印發《東莞市青年文藝人纔培育與推廣實施辦法》,遴選、培育和推廣一批青年文藝人纔,張誌峰成為該辦法實施後入選的第一批30位“東莞市青年文藝人纔培育對象”之一。他最新齣版的《意象大灣―張誌峰寫生作品選集》也獲得相應的項目扶持,已經正式齣版,這對於他的藝術成長是一次極大的鞭策、鼓勵。
總結個人創作曆程,張誌峰把它分為兩個階段:第一是取諸懷抱,廣泛地學習和吸納各個藝術類彆、流派的精髓,重學院師承,汲取經典;第二是獨對丹峰,從傳統中走齣來,迴到現實,獨立思考和觀察時代,努力塑造自己的藝術語言,探索山水畫在當代語境中新的可能性。他直言,在繪畫的藝術道路上,自己仍然是一名趕路人,思考在變化,摸索也是不固定的,之後會往更加自由有趣也可能更加龐雜的創作中去。
張誌峰(右二)嚮參觀展覽的觀眾介紹自己的中國畫創作情況
作為一名青年畫傢,張誌峰沒有忘記藝術本身應承載的文化使命,沒有忘記個人應與城市彼此交相輝映係。如今,東莞已經正式站在萬億GDP、韆萬人口城市的新起點,張誌峰也迎來瞭自己的藝術創作新徵程。他錶示,東莞是他藝術生命的齣發地和歸屬地,這裏的人文曆史值得他去尋蹤探索。今後他仍將繼續挖掘和錶現嶺南文化,希望通過自己的筆墨和注入深情的作品,展現傢鄉在新時代的發展進步,講好東莞故事,彰顯莞邑文脈。未來,張誌峰將繼續保持一名繪畫者應有的執著,用畫筆描繪生活前行的腳步,繼承和弘揚民族優秀文化,傳播永恒嚮上的時代精神。
張誌峰在創作
專傢評論
廣東省美術傢協會副主席、
廣東畫院院長林藍:
中國畫作為中國特有的藝術門類,在幾韆年發展曆史中承載瞭中華民族獨特的審美意識和精神價值。近百年,嶺南中國畫以兼容並蓄、創新求實的創作理念獨樹一幟,張誌峰就是在嶺南大地這方熱土上成長起來的新一代青年畫傢。他的中國畫藝術創作注重從現實生活中汲取養分,在改革實踐中捕捉靈感,既堅守傳統,又勇於創新,洋溢著生氣與逸氣的獨特嶺南氣息。
生於斯長於斯,作品中那一股對灣區的眷戀之情,是張誌峰畫作的精髓所在。無論是對莞邑山川風物的刻畫,還是對灣區生活的藝術錶達,無不蘊含張誌峰的摯愛。題材選擇上,他給人一種信手拈來的感覺,一種什麼樣的生活嚮我走來,我就嚮什麼樣的生活迎麵而去的自然的心態。雖沒有名山勝水、奇花異草,所有平凡的一切就在我們身邊挖掘與發現,這種對灣區生活的寫意,對莞邑歲月的描摹,形成一種其獨有的藝術情感印記,這種印記是輕靈的、清新的、飛揚的、有彈性的、青春的、飽滿和健康的……
溯源而上,中國畫著眼點本不在對象實體,更在關係與韻律。“運墨而五色俱”,水墨間以黑白傳達色彩,強調的是藝術傢的內心需求,是嚮自然本質的探求與追問,是內在生命意興的錶達。
蘇軾說:“我書意造本無法,點畫信手煩推求。”張誌峰以筆墨暢敘心懷,錶達自己最深層的所思所感,精神性情的高昂帶動中國畫技法的自由舒展,用充滿激情的筆墨和富於錶現意味的形象,將傳統藝術賦之以現代思維,給予傳統文化以藝術解讀和持續推介。“無法”始於“有法”,且不為成法所囿,張誌峰在長期的山水畫創作中逐漸形成自己的寫意風格,逸筆草草,不拘形似,真誠地抒發胸中意趣和嚮往。特彆是其創作的灣區作品,以靈活多變的筆墨語言錶現東莞和南方生活的韆姿百態,提煉嶺南自然物象之神韻與靈性。
觀近年來張誌峰的灣區新作,其作畫作書底氣日顯自信,作品底蘊日趨豐盈。他立足傳統,抒寫自我,寫意寫趣,日漸放逸。他於2021年入選東莞市文化廣電旅遊體育局實施的“東莞市青年文藝人纔培育與扶持”項目,這將是他藝術生涯的又一次高起點、新啓程。而在東西文明交融與對話的今天,如何繼承和發展中國繪畫的筆墨精神和傳統韻趣,已成為每一位有誌於當代繪畫的中國畫傢亟需思考的問題。
《意象大灣――張誌峰寫生作品選集》收集的灣區水墨意象呈現瞭他近年來藝術風格趣味的形成與演變,從尺幅小品到鴻篇巨製,亦精微亦廣大,相信我們能透過這一幅幅充滿深摯傢鄉情結的畫麵,深入感受其在上下求索中持續尋求突破、在嘗試創新中不斷完善自我與超越自我的心路曆程。
本文原載於《文化月刊》2022年3月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