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日期 4/4/2022, 10:02:38 AM
封麵圖:成龍電影劇照
上一期(那些曾經被蹲馬步摺磨過的孩子,後來都怎麼樣瞭?)談到瞭武術中的馬步,主要想錶達一個觀點,就是我們不應該讓剛接觸武術的孩子們上來就長時間耗馬步樁,同時我也補充說明瞭,馬步在中國武術中是非常重要的步型,確有練習的必要性。
上一期著重說觀念,所以難免讓人産生空談虛言的感覺。所以,這一期我想再具體一點,試著把馬步那些事都說清楚。為瞭增加份量,我搬來一個救兵,那就是民國四年(1915年)經中華書局刊印得以麵世的《少林拳術秘訣》。
之所以選這本書,不選當代大學裏的武術教材。有兩個原因,第一、時間上足夠早,這樣不論書的真實來曆如何,起碼能夠保證書中內容是純正的傳統武術;第二、這本書中對馬步有非常詳細的介紹,這在武術書籍中並不多見,而且,我個人感覺比當代武術教材中乾巴巴的動作規格說明對人們練功更有指導意義。
閑話少敘,我們切入正題。
在《少林拳術秘訣》中,馬步的內容集中在第三章《技擊入手法》,篇名可以看齣,這一章主要介紹初學入門必練的基本功。馬步排在第一個,足見當時人們對馬步的重視。總結起來,作者主要從三個方麵對馬步進行瞭介紹。
第一、辨名。書中介紹說,馬步的名稱因地域而有差異,南方成為地盆,北方纔叫馬步,而且在河南、四川、貴州、湖北等地也稱之為站樁。但是,“名異而實同也”。
書中所用名稱為“地盆”,可見此書作者應為南派拳傢,故書名中“少林拳法”顯然不是河南登封少林寺傳習的拳法,而是福建廣東一帶托名少林的南派拳法。
另外,經過100多年的發展,這種地域間名稱的差異可能已經不再那麼明顯,我們瞭解即可,人傢也說瞭“名異而實同也”,所以沒必要在名稱上過多糾結。
第二、功用。馬步之所以是為初學入門的必練內容,因其有兩大功效。書中原話是:
不獨增長足力,且可免血氣上浮,緻身乾上重下輕,稍一動作,即覺喘呼足顛,有不打自跌之患。
簡單分析這句話會發現,“增長足力”包含瞭現代訓練學中的最大力量和力量耐力兩個方麵,“可免血氣上浮”顯然說的是提高運動時的身體穩定性。而這句話的點睛之筆在於最後一句“有不打自跌之患”,這句話明明白白地告訴瞭我們練習馬步的最終目的還是服務於“打”上。
這一點看似無關緊要,實則體現瞭中國武術與西方體育在訓練內容方麵的一個顯著區彆。那就是,中國武術從最簡單的基本功入手就是圍繞著“技擊”這個終極目標展開,武術中的不論是腰腿鼎樁功還是手眼神步法,都是直接在臨敵技擊這一總原則指引下展開,所以,中國武術無一處不談“打”。
而西方體育訓練則是先分析一個項目需要什麼身體素質,然後針對某一身體素質設計具體訓練內容,所以很多基礎體能的訓練內容看,未必能與實現項目的競技目標有直接關聯。
這裏我們不作優劣的對比,隻是指齣東西方在思維方式上的差異。
第三、析類。書中按照兩腳角度的不同將馬步分為三類,按書中術語分彆為八字底盆、一字底盆、和川字地盆。
顧名思義,“八”字馬步,也就是,兩腳稍嚮外展開,成“八字”。如下圖。
八字馬步
雙腳成八字下蹲時髖關節基本能夠保持始終處於不被拉伸自然狀態,對於能夠輕鬆完成亞洲蹲的中國人來說這個動作基本沒有難度。
亞洲蹲
“一”字馬步,在八字的基礎上,將兩腳外展角度繼續加大(如下圖),完成此動作需將髖關節極力外鏇,對髖關節柔韌性要求較高,難度比八字馬步要略大。因此,書中說“學者須將八字式,練過旬日,再進此也”。
一字馬步
“川”字馬步,仍在八字馬步基礎上,將兩腳尖嚮內收。但是值得注意的是,書中所說的“川”字馬步,並不是我們今天競技武術長拳中的兩腳略嚮內扣的馬步,而是要在此基礎上將足跟抬起,僅腳掌落地。按書中說此式“練習足尖之意”。
在北方武術中,專攻腿法的戳腳中有馬步樁的基本功與此相同,練習的重點部位也是“足尖”,因戳腳重點有前腳掌戳擊踢人,所以特彆注重前腳掌部位的硬度,而足跟提起的馬步樁正式練習前腳掌硬度的第一步。
戳腳用法演示
當然,除此之外,我們最為常見的仍是足跟落地、腳尖內扣的四平馬步。另有詠春拳中的二字鉗羊馬其實也是馬步的一種,近年來因影視作品的影響而被人們熟知。
值得注意的是,本書中在後麵章節中還以問答的形式專門說明瞭馬步與樁步的區彆,該書作者認為,“地盆為練習時之用,樁步為臨敵時之用”。
就四平馬步和二字鉗羊馬而言,此說符閤實際,這兩種步型確實非“臨敵之用”,但我們需要進一步探問,馬步作為練習之用的內容,到底在練什麼?
我們認為,四平馬步和二字鉗羊馬一樣,除瞭下肢肌肉力量之外,最為重要的是,通過練習獲得一種上下貫通的結構力。如,四平馬步要求胯根內開外閤、圓襠開胯,兩腿形成內撐外裹的包裹力,這樣可以增大髖關節的活動幅度,更有利於調整姿態以方便外力延身體傳到至地麵。最終應該實現如下麵孟慶豐老師對二字鉗羊馬所演示的訓練效果。
第三、練法。書中從正反兩個方麵談到馬步的練法。正的方麵,要求馬步紮好之後,要等到“腿力實到酸楚難忍,不妨略事休息,總以站立時刻,逐漸增加”,說白瞭就是每次練習要盡力,但也要循序漸進。
反的方麵,提齣“底盆有四忌”,分彆為兩腿不平、腰背彎麯、一站即起、肩聳頭斜。
結閤正反兩個方麵,我們似乎可以這樣理解,即在進行馬步訓練時,以保持身體標準的身體姿態為前提,酸楚難忍的客觀化指標就是齣現瞭兩腿不平、腰背彎麯、肩聳頭斜等弊病,每次練習應以盡最大努力仍無法保持正確的身體姿態為度。
不過,這是仍然隻是訓練下肢肌肉耐力的辦法。若要求得如上所說的結構力,單純的苦站顯然不夠,更需要二人對試,在訓練夥伴的幫助下,通過對各關節角度、身體姿態不斷調整,構建有效傳導外力的身體結構,以求得上下貫通結構力。
結束語
以上我們更加側重介紹傳統武術中的馬步是如何訓練的,基本沒有介入現代運動訓練的內容。但是,我想一個生活在二十一世紀的武術人,應該保持足夠開放的胸懷和視野,即不對我們自己的武術妄自菲薄,也不應該對現代訓練的方法盲目排斥。 隻要我們 搞清楚自己的訓練目標 ,管他東方西方、傳統現代,不妨一概采取“拿來主義”,為我所用。
若真的能藉助現代運動訓練學的研究成果來提高武術的訓練效率,又何樂而不為呢?!
鬍說
寫於2022.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