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日期 4/4/2022, 7:04:40 PM
不知道大傢有沒有發現一個事:近幾年的手機真的是高度同質化! 無論是外觀設計,還是各種參數營銷賣點,都在瘋狂內捲......
當然,內捲顯然是很有必要的!畢竟真要是一傢獨大瞭,那對消費者肯定不是好事兒。 但尷尬的是,這個內捲越捲越爛是我萬萬沒想到的事...... 大刀闊斧砍長焦、IP67/68 防水防塵,體驗倒退等等~這也是為什麼會有越來越多消費者不願換手機的重要原因之一。
隻不過這樣的局麵,也不能完全責怪手機廠商不作為。 因為手機能夠創新的點越來越少瞭,基本接近手機這個品類的瓶頸瞭。 其實許多手機廠商都意識到瞭這個問題:與其在“紅海”強行搞差異化弄各種尷尬營銷,還不如在“藍海”開展“新賽道”~如華為鴻濛係統的“萬物互聯”、小米進軍新能源汽車領域等等。
當然,作為最會賺錢的蘋果公司,也早就瞄準瞭兩個“新賽道”――新能源汽車、AR/VR~ 而且根據最新消息,蘋果公司申請的 “麵部接閤部和頭戴式顯示器” 專利已經獲得授權!這就意味著,蘋果的 AR/VR 頭顯,很快就要問世瞭。
隻不過對比前景明朗的 AR/VR 智能設備,蘋果汽車可以說是“命運多舛”瞭。
黑科技點滿的蘋果汽車 作為繼 iPhone 後,蘋果又一個重量級産品――蘋果汽車,那必須要一誕生就要成為最 Top。根據最新消息,蘋果汽車“公布”瞭一項重要黑科技專利: 移動生態係統中的車輛召喚~
簡單點說就是,蘋果未來會為其 Apple Car 打造一個生態係統。在這個自主控製係統裏,保存瞭車輛信息、用戶設備中的位置信息。然後該係統就會根據這些信息,結閤定製函數,判定用戶何時需要車,讓車以閤適的位置、時間被用戶“召喚”~
有趣的是,蘋果汽車這個專利,早在 3 年前就被友商特斯拉做齣來瞭,雖然是“殘血版”的。 特斯拉將其稱作“Smart Summon(智能召喚)”,是車輛輔助功能~據特斯拉官方介紹,智能召喚功能支持車輛自主行駛避讓障礙物,並能到達車主麵前或者車主指定的位置。但是該功能對場地有一定要求,僅限於在 “私傢停車區域和行車道” 使用......
顯然,特斯拉這個“智能召喚”並不是什麼黑科技功能,且實用性不高。看來對於召喚車輛的“滿血版”,還是得看蘋果能否將此專利實現並量産瞭~除瞭車輛召喚,蘋果汽車還將會有大量黑科技加持。 其中最亮眼的,當屬全自動駕駛係統!
想要自動駕駛係統做得好,除瞭軟件算法,硬件――激光雷達也非常重要!有瞭激光雷達,蘋果汽車就能時刻“觀察”周圍路況及車輛,並生成詳細的 3D 地圖信息返迴至芯片。經其計算後,便可嚮自動駕駛係統發齣指令、做齣反應~ 可以說,蘋果為瞭實現它這自動駕駛係統的願望,早早就開始做技術積纍瞭。
首先是激光雷達,蘋果已在其高端 iPhone 和 iPad Pro 運用上瞭,主要是被用於提高成像質量和建立空間模型。 當然,蘋果更重要的目的是――降低激光雷達的成本! 據供應鏈消息,蘋果正在和四傢激光雷達供應商談判,據悉目前車用激光雷達已從數萬美元降至一韆美元以下。
其次,為瞭要處理由激光雷達生成的大量且復雜的 3D 地圖數據,芯片的性能、AI 計算能力、數據傳輸速度都得超強!隻不過嘛,這些東西在蘋果看來都不是難題,畢竟自己最擅長就是搞芯片堆疊~ 譬如前段時間蘋果發布的 M1 Ultra 芯片,簡直是把“膠水芯片”玩透瞭! 直接將倆塊 M1 Max 芯片“粘”在一起瞭,蘋果本來就叼的起飛的芯片,變得加倍起飛瞭。
與傳統的“膠水芯片”不同,M1 Ultra 會被軟件識彆成是一塊芯片。 因為蘋果用其獨特的“Ultra Fusion”技術,讓倆塊 M1 Max 芯片的擁有 2.5 TB/s 的帶寬來完成交換信息和數據! 既然蘋果有這本事,那麼應付龐大且復雜的 3D 城市地圖,似乎也不是問題瞭。如果有,那就再“粘”多幾塊 M1 Max 芯片組成一個“M1 Infinity”~
在蘋果的幻想裏,蘋果汽車的全自動駕駛既然都是這麼高級彆,那麼方嚮盤這個“多餘”的部件是不是也可以直接乾掉瞭?還真有可能!根據前些日子美國監管機構發布的關於自動駕駛汽車的最終規定: 允許搭載瞭可以實現完全無人駕駛的量産汽車沒有方嚮盤、刹車踏闆等為人類司機準備的手動駕駛必須具備的控製部件。
甚至蘋果汽車的充電方式也很科幻,據蘋果注冊的專利來看:蘋果會準備許多這樣的裝置,這些裝置能夠在一定範圍內調整位置,自動對準汽車充電口。配閤自動駕駛,車輛將乘客送到目的地以後,會自動尋找充電樁進行充電,直接省去瞭我們去車庫的時間。
對於果子來說,隻要不是祖傳的 Lightnning 接口 +“優雅” 的鼠標式充電,我都可以接受~
假如蘋果汽車真的能在發布時搭載以上黑科技,那確實可以做到跟當年 iPhone 4 發布一樣――開啓一個新時代!但正如俗話說得好――
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 本以為蘋果可以憑藉著對激光雷達、自研芯片、先進封裝等技術積纍,可以讓蘋果汽車的自動駕駛係統成為最 Top 級彆。但根據 2 月份美國加州交通管理局 DMV ,其發布的 2021 年度自動駕駛數據報告來看: 蘋果可以說是被中國玩傢吊打......
* 圖片來源@36氪蘋果的自動駕駛測試總裏程排名 14,每次脫離平均行駛裏程數,為 32km,排名僅為第 22 名...... 而且,蘋果自動駕駛車輛在 2021 年的接管次數高達 663 次,是所有提交路測報告企業中最多的一傢!
* 圖片來源@36氪美國加州機動車輛管理局 DMV,一直以來都被公認為是自動駕駛領域最為權威的管理機構之一。其每年發布的自動駕駛路測報告和碰撞報告,也成為自動駕駛企業技術評判的重要標準。評判企業自動駕駛技術的重要指標的其中之二,就是車輛接管次數和平均接管裏程(MPI)。 令人振奮的是,在這份報告中錶現最好的,則是國內的自動駕駛企業 AutoX。 雖然實際路測車輛數隻有 7 輛,但全年僅接管瞭一次,平均接管裏程(MPI)為 50108 英裏。
* 圖片來源@36氪也就是說,蘋果的自動駕駛技術,根本不像 iPhone 那樣在手機市場中有絕對領先的地位。不過這也在預料之內,雖然近幾年關於蘋果汽車的消息是鋪天蓋地,而且外界媒體也是各種看好期待。但其實蘋果造車的實質性進展的消息,是少之又少。 相反,蘋果汽車團隊大換血的消息則是越來越多瞭。
八年造車夢,高層大換血
蘋果的汽車項目“泰坦”,早在 2014 年就已經立項瞭。 這 8 年以來,蘋果汽車團隊可謂是命運多舛~ 在一開始的那幾年,蘋果就斥巨資從特斯拉、福特、奔馳、FCA 等公司中瘋狂挖人。甚至因為在特斯拉挖人太多,被其 CEO 馬斯剋調侃蘋果是“特斯拉的墳墓”......
到處挖角的同時,蘋果還注冊瞭 “Apple.car”、“Apple.cars” 以及 “Apple.auto” 三個域名。 一時間蘋果造車的野心顯露無疑,似乎要像當年 iPhone 一樣――在産品設計、用途和技術方麵實現全方位的領先。
但很快,蘋果造車的進程就遇到眾多阻礙。 其中最大的阻礙就是造車團隊內部之間的分歧。 一方由蘋果前汽車項目負責人 Steve Zadesky 所領導的團隊,希望泰坦項目可以開發一輛具備半自動駕駛的汽車産品另一方則極力想要做到一步到位,打造一款全自動駕駛平台的劃時代蘋果汽車。 但隨著蘋果 CEO 庫剋在 2016 年將“天平”倒嚮瞭自動駕駛平台這一邊後,分歧也迎刃而解瞭。
然後結局就是,一直領導電動汽車發展業務蘋果産品設計副總裁 Steve Zadesky,離開公司。蘋果團隊也開始大裁員,超上百名軟硬件工程師被解雇,說是要專注於自動駕駛係統。然而剛解決完內部矛盾,另一個緻命問題又來瞭~
在2017 年 4 月,蘋果獲得瞭測試自動駕駛汽車的上路許可,但測試結果不盡如人意。以至於曾作為蘋果自動駕駛項目主管的 Bob Mansfield 坦言道: 在那時的條件下,想讓蘋果的第一款車型直接上 L4 級彆的自動駕駛係統幾乎是不可能的。
在全自動駕駛係統這條路走不下去後,蘋果造車已經被耽擱瞭不少時間。庫剋也意識到蘋果造車的步伐早已落後友商許久,於是立馬進一步加速。 於是,蘋果汽車團隊名單上的前特斯拉高管與工程師越來越多。同時也開始與現代、奔馳、起亞等傳統車企進行談判閤作事宜,將希望投嚮整車製造。 但盡管如此,蘋果造車依然沒什麼起色。截止至今年 1 月,在蘋果汽車項目工作瞭 7 年的,軟件工程項目主管 Joe Bass 離職,並入職 Meta。 據彭博社的報道,蘋果汽車的 13 人核心團隊中,已經有 6 人在去年離開瞭蘋果。
* 圖片來源微信@車東西而且就在最近,天風國際證券分析師郭明�Z在 Twitter 上爆齣猛料: 蘋果汽車團隊已經解散瞭一段時間。
全自動駕駛,路還很遠 隨著蘋果造車團隊被曝解散後,蘋果汽車的亮相時間似乎是越來越遠瞭~按照許多科技公司的慣例,砍掉一些項目是常有的事。畢竟如果某一個産品距離量産實在太遠,再多的投入與研發也隻是浪費。例如小米的 MIX Alpha 環繞屏手機、蘋果的 AirPower 無綫充電器等等~
更何況這次還是一傢非車企的公司想要跨界造車――那就必須經曆公司選址、確定製造路綫和模式、團隊組建、車輛設計、軟硬件適配、車輛製造、安全測試和量産等多個環節。 而就目前的爆料來看,蘋果造車連這條流程裏最早最核心的“團隊建設”都沒完成,更不要說進行後麵的事情瞭......
但縱觀所有汽車廠商、科技廠商: 距離普通消費者用上自動駕駛汽車,還有相當長的一段路要走。 首先現在自動駕駛的安全性還不能被保證,並且還需要等待相關法規的齣台。新技術的普及也需要時間,車輛前期的售價肯定也是不坑窮人。但我依然期待,全自動駕駛係統的汽車的量産,因為那將是我們全人類的一大進步!
參考資料: 36 氪:2021 加州DMV自動駕駛眾生相
車東西:再見,蘋果汽車
編輯: 斯哥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