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日期 3/13/2022, 11:21:11 PM
古代良將不斷,想縱八荒,閤四野的人也不在少數,而這樣的人,他們卻往往身負傢國情懷又或是絕世謀略,所謂的戰之上策,孫武曾在《孫子兵法》裏點明:“百戰百勝,非善之善者也;不戰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所以,在一場戰爭中,以道義和自身雄厚實力為名的前提,先聲奪人的名號是有多麼重要。
而在中國近代解放戰爭期間,也有這麼一位良將想先聲奪人,他便是當時45軍的軍長統帥――黃永勝。當時正值平津戰役將發之際,黃永勝看著八十萬東野大軍連著無數坦剋、戰甲浩浩蕩蕩地從關門進入,黃永勝心中不免暗喜,然後大方狂言:“現在單憑這東北解放軍的力量,蔣軍就已然大敗於我們瞭。”
或許,錶麵上這是一種大放厥詞,但又或許是前文所述的激將之計,一方麵他想要給自己的將士們鼓舞打氣,另一方麵他也想要給敵方展示自己軍隊的實力,從而來個下馬威。
但這都隻不過是按照兵法所進行的猜想罷瞭,是否能夠完成這次“不戰而勝”的兵役,還需理性地分析和曆史地看待。
戎馬一生,戰功赫赫
都說一支軍隊是一場戰役的脊梁,一名將士是一場戰役的心髒。所以,當想要去深刻瞭解一場戰爭,一段故事就繞不開去瞭解這位將士。
他的名字叫黃永勝,一名典型的齣行軍人,從一名默默無聞的士兵逐漸升官發達,最終成為一名少將,“戎馬一生,戰功赫赫”是對他一生的標榜和評價,他像一顆種子,從毫不起眼的小草逐漸長成瞭遮天蔽日的參天巨樹。
而黃永勝真正發跡的時期,便就是在紅軍第五次反圍剿行動中的齣色錶現。當時的他還是紅十二軍的一名團長,但他作戰英勇而且指揮有方,無數次抵擋住國民黨的埋伏與侵襲,所以他的晉升之路可謂是平步青雲,他從團長逐漸升職到師長。
又在後來的抗日戰爭期間,擔任瞭八路軍晉察冀軍區副司令員,並在聶榮臻將軍的帶領下,創造齣綏遠戰役和反搶占戰役的勝利,可以說,這一次又一次的戰役,鋪就瞭黃永勝在將士們心中的威嚴與崇高地位,同時也讓黃永勝指揮作戰的能力得到瞭質的飛躍,並在軍方樹立起自己的標識。
除瞭上麵這段著名的戰役,黃永勝對於中國解放戰爭的貢獻也可謂是不可磨滅,尤其是他在平津戰役與遼瀋戰役中的齣色錶現以及對國民黨的優秀打擊,都讓他聲名鵲起。
而這樣戰爭素養的塑造離不開兩個人,而這兩個人也同時是黃永勝心目中最崇敬的兩個人。一個是羅榮桓將軍,而另一個便就是聶榮臻將軍。
用黃永勝自己的話來說,羅榮桓將軍是一個帶兵豐富而且戰功赫赫的人,教授他齣其不意的兵法,以及如何鞏固人心的訣竅,可以說羅榮桓將軍是他軍路上的引路人以及塑造者,塑造齣他堅毅不拔,自信果敢的大將風範,同時也給予他一次又一次戰爭中實踐的典範,以及學習榜樣。
而聶榮臻將軍則是用一次又一次英勇無畏的大團戰事件,讓當時這個初齣茅廬的小將感受到戰爭的風雲變化以及颯爽,他十分崇敬這個擁有指揮藝術指揮作戰方法的老革命傢,這也就塑造瞭後來指揮有度的黃永勝。
一時間,黃永勝便成為瞭當時中國百姓心中的著名將士,人們或多或少都可以說齣他的幾場戰役以及他的貢獻,人們當然知道這位將士身上的卓越風采,以及他齣色的作戰纔能,但同時人們也知道這位將士身上的輕傲狂慢與自信大方。
從黃永勝的一生來看,他的確是一個作戰有方並且擁有獨立思想的革命者,但同時他也是一個和普通人一樣具備著脾氣與缺點的戰士,這我們也就不難理解,他為何在平津戰役前說齣那樣狂放恣意的話。
分析此戰,不為虛妄
如前文所述,黃永勝將軍在平津戰役前說齣,可憑自己之力便平復蔣軍,可以自己之言便退萬師。這雖然聽起來非常的狂傲不羈,但事實上也是有跡可循的。
首先從地形方麵來看,當時蔣介石軍隊和黃永勝軍隊屬於華北戰場,地形多以丘陵以及平原為主,所謂的伏擊戰以及林戰在這裏來說,並不是非常的占有優勢。
而黃永勝將軍手下的軍隊曾經在東北戰場有著非常豐富的野戰以及平地戰的經驗,他們十分瞭解如何在沒有掩護或是地勢平坦的戰場上,發揮齣一支戰隊的最佳實力以及方式。
而蔣介石軍隊他們往往會更傾嚮於藉助掩體或是堡壘,予以突襲以及火力的猛攻,所以地形對於蔣方他們其實是不占優勢的。
而再從軍隊構成來看,當時黃永勝將軍手下的東北野戰軍,就是後來的四野軍,都是身經百戰的老兵,他們或是經曆過遼瀋戰役留下的革命軍又或是經曆過紅軍長徵與反圍剿的經驗老兵,也有一大部分是投降或俘虜的國民黨軍人,所以四野軍在當時的軍力可謂是空前絕後,當時甚至可達一百二十萬餘人。
而盡管當時國民黨軍隊占據著二百九十萬人的軍隊,看著比四野軍人數還要多,但裏麵多為學生兵,後勤兵,所以作戰能力並不強。
此外當時已處於國民黨統治後期,一些雲南,貴州的地方兵並不想再聽命於國民黨的控製,所以國民黨無論是後勤方麵或者是調配方麵,都處於極低的劣勢以及被動局麵。所以從軍隊構成來看,國民黨軍隊也並不能很大地占據戰場的優勢。
最後,對於戰爭心理方麵來看,國民黨軍隊也早已是人心渙散,當時國民黨軍隊占據著中國近四分之三的統治地區,但這些地區裏,百姓或多或少都已經人心叛離,地區的地方兵也早已想脫離國民黨的統治,因此國民黨軍隊當時的戰爭積極性以及戰爭的後援方麵,都不是非常的鞏固與堅定。
而東北野戰軍他們則在黃永勝將軍的話語裏感受到瞭無與倫比的士氣鼓舞以及熱情,所以在這一方麵裏,我國軍隊也占據著十分明顯的上風,保持著“一而鼓,再而衰,三而竭”的作戰風範。
所以,我們可以看齣四野軍在這一場戰役裏,其實占據著良好的作戰先機與優勢,所以這場戰役裏,黃永勝將軍的狂放言論未必也不能成為現實。
不戰之由,時機不到
那麼這樣就會有人又問:為何四野軍處處占於上風,卻不在這一次戰役中把蔣軍給一網打盡?
不戰之由,隻是時機不到,且天機不順。
當時四野軍到達的,隻是十二師中十個可以作戰的先遣軍隊,而後援部隊以及物資並沒有很快地支援到達華北戰場,同時當時四野軍中最厲害的兩師其實也還停留在東北戰場,要駐守並鞏固東北戰場的秩序以及清除餘孽。
所以由於戰鬥力的削減以及物資不能及時的提供,也不能很好地處理戰爭中的傷員,造就瞭他們不可能在短短的幾個月內便把蔣軍一網打盡。
而這裏同時也有一個關於這場戰役的故事,說這句話當時的故事背景,其實是黃永勝將軍對邱會作將軍的玩笑話,不過是一句對蔣軍的輕衊與自身的盲目自信。
其實這樣的野史也非常的具有考究,因為我們可以從黃永勝他先前的狂放不羈,可以看齣這樣的端倪。
小結:
黃永勝所言,或許聽起來狂放不羈,又或是癡人說夢,但細細品來,其實也是他自信並且兵法的體現。可見當時這位將軍對自己戰術軍隊素質的自信,也體現著當時這位將軍的眼界格局之大,見蔣軍的人心渙散,見蔣軍“紙老虎”的頹勢。
或許他的這些言語不過一句玩笑,又或許他隻是想先聲奪人,但能屹立山頭,以一句輕描淡寫,抵韆軍萬馬的颯爽英姿,也足以讓世人與曆史銘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