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日期 3/29/2022, 3:21:13 PM
秦漢時期滇池周邊社會、族群及生産、生活是一種什麼樣的狀況? 2000多年前,司馬遷在《史記・西南夷列傳》中記載:“西南夷君長以什數,夜郎最大;其西靡莫之屬以什數,滇最大;自滇以北君長以什數,邛都最大:此皆�s結,耕田,有邑聚。......滇王者,其眾數萬人,其旁東北有勞浸、靡莫,皆同姓相扶,未肯聽。勞浸、靡莫數侵犯使者吏卒。元封二年,天子發巴蜀兵擊滅勞浸、靡莫,以兵臨滇。滇王始首善,以故弗誅。滇王離難西南夷,舉國降,請置吏入朝。於是以為益州郡,賜滇王王印,復長其民。西南夷君長以百數,獨夜郎、滇受王印。滇小邑,最寵焉。”
記載中的滇國,真的存在嗎?在哪裏?
1955年至1996年,晉寜石寨山墓地經過五次考古發掘,清理戰國至漢代的古墓86座,共齣土器物5000餘件,包括有青銅器、金器、銀器、鐵器、玉器、瑪瑙等。其中青銅器造型、紋飾圖案精美,具有較強的地方特色,反映齣古滇國的社會生産水平。1956年的第二次發掘,於6號墓葬中發掘齣土一枚“滇王之印”金印,實證瞭《史記》對古滇國記載的真實性。記載中的古滇國,就在滇池南岸,滇人居住地和益州郡址肯定離石寨山不遠。石寨山墓地的考古發掘,因其發現的重要性而入選中國“百年百大考古發現”。
1965年9月,雲南省博物館張增祺被派到江川縣農村工作,正值大搞農田基本水利工程建設,其間龍街鄉早街村後的李傢山有部分青銅器齣土。1966年5月,省博物館文物工作隊副隊長熊瑛到江川農村找到張增祺,告訴他江川文化館已將李傢山齣土青銅器的情況報告省博物館,如再有齣土要到現場查看。同年9月,因為李傢山村民在李傢山進行田地改造,齣土更多青銅器,張增祺同縣文化館李茂興一起到現場調查,確認隻是埋藏較淺墓葬被破壞,未及之處和埋藏稍深的墓葬尚保存完好。挖齣的青銅器被堆放在生産隊的倉庫裏,有數百件之多。經調查認為李傢山墓地必需進行搶救性清理發掘。1971年8月,張增祺和同事王大道一起去李傢山墓地,看到墓地和5年前無大的變化,遂迴昆明做好發掘前的工作準備,確定來年春天進行正式考古發掘。
李傢山墓地位於江川縣城(今江川區)北約16公裏早街村後山頭上,西北距晉寜石寨山約40多公裏,北距昆明市約80公裏。山勢為東南走嚮,背靠多依山,麵嚮壩子和星雲湖,從山腳至山頂高約100米。山頂部經過村民的開墾、改造和種植,已成平地,麵積約200平方米,其餘斜坡上有許多墓葬分布。
1972年1月18日,江川李傢山墓地考古發掘工作正式開始,由省博物館主持發掘,領隊張增祺,隊員有王大道、熊瑛、張永康、孫太初和縣文化館李茂興等,省博物館邱宣充、闞勇、白文祥、熊永忠也參加瞭短期發掘工作。本次發掘區在頂部平坦區,直到5月中旬全部結束,共發掘墓葬27座,齣土遺物1300餘件。這批墓葬,全部為竪穴土坑墓,墓室結構和葬式也大緻相同,但各墓室的大小及隨葬品的種類和數量等方麵則有顯著差異,依據這些方麵的差彆,發掘者將墓葬分為三類。一、二、三類墓葬年代從戰國末至東漢初。
第一類墓葬。共22座,其中7座(11、17、18、21、22、23、24號墓葬)全部集中在山頂部正中,墓坑尺寸最大,隨葬品最多,是大型墓葬。主要隨葬品為青銅器,個彆墓齣小件銅鐵閤製器。齣土器物為銅鼓、銅枕、銅貯貝器、銅傘、銅啄、銅狼牙棒、銅紡織工具、銅扣飾等具有滇文化特點的青銅器。如24號墓葬,墓口長4.3、寬2.6、深2.7米。墓底中間放置木�。�已朽,槨長約3.2、寬2米。棺放置於槨內南側,棺長約2、寬1.1米。隨葬器物100多件,大多放在東西北三麵的棺槨之間,銅枕和裝飾品放置棺內,銅傘蓋和一部分兵器放在棺內,也有可能放在棺蓋或槨蓋上,因棺槨朽塌而掉落下來。死者骨架已朽,骨架痕跡上有一件用數以萬計的瑪瑙、軟玉、綠鬆石連綴而成的長方形覆蓋物“珠襦”。棺外兩端各放置一個大銅鼓。
珠襦
第一類墓葬隨葬品組閤可以分為兩種:一種是以成套的紡織工具為主,還有銅針綫盒、銅針綫筒等物,沒有兵器和儀杖器。另一種是隨葬各種兵器,沒有紡織工具和針綫盒一類器物。這種隨葬品組閤的不同,應與墓“主人”男、女性彆不同有關。
第二類墓葬,墓坑小於介於一類墓葬尺寸的中間,隻有3座。隨葬器物四五十件不等,不見第一類中常見的銅鼓、銅枕、銅貯貝器、銅傘以及浮雕人物、動物圖案的扣飾和用海貝做隨葬的現象,取而代之的是銅犁、銅鋤,銅鐵閤製器,還有成套的馬飾、帶鈎、百乳鏡以及刻有“河內宮工”銘文的銅弩機。“滇文化”特徵的器物減少,而中原“漢式”器物開始增多。
第三類墓葬,有2座。墓坑大小與第二類墓葬基本相同,隨葬品中除第二類墓葬中常見器物外,還有銅釜、甑、洗、罐和五銖錢。銅鐵閤製的兵器還相當多,新發現環首鐵刀、環首鐵削和長鐵劍等。
一、二、三類墓葬共27座,齣土隨葬器物1300餘件,數以萬計的玉石、瑪瑙等質料的小飾品及大量海貝未計入。按質地可以分為銅、鐵、玉、石、瑪瑙,以及少量的漆器、陶器和鉛、竹、木器等。李傢山墓地從墓葬形製、齣土隨葬品種類、數量等都同石寨山極其相近,這次發掘是繼石寨山墓地發掘後對滇文化研究的重大考古發現,造型精美、生動的牛虎銅案更是蜚聲海內外,證明星雲湖周邊也是滇文化的核心區域。
20年後的1991年初,早街村村民在李傢山西南坡上采挖矽酸鹽礦,又齣土部分青銅器。為防止李傢山墓地再遭破壞,雲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和玉溪市、江川縣文物管理所組成聯閤考古隊,對第一次發掘區周邊進行第二次考古發掘。領隊張新寜,隊員有王桂榮、楊帆、戴宗品、康利宏、楊傑、馬永昌、李洪海、張聰、莫建雲、劉學義、汪涵、覃生、楊忠德等。發掘工作從1991年12月開始至1992年4月結束,發掘麵積1100平方米,清理墓葬58座。發掘錶明李傢山山頂部及南坡屬貴族墓區,西南坡為平民墓區。
墓葬均為竪穴土坑墓。依據墓坑的規模大小分為大、中、小型墓葬。大型墓葬共6座(7、50、51、68、69、85號墓葬),墓坑口長4-6.8米、寬2.9-6.6米,深多超過3米;墓葬內殘留有木槨和棺痕跡,槨呈“井乾式”,略作方形,無底闆,有些殘塊外錶附銅釘飾,髹漆彩繪,紅底黑紋。長方形棺置於槨內右側,二人閤葬者主棺亦在右側。大型墓葬的棺內常用“珠襦”作葬具殮屍,部分中型墓內也用形式較簡的“珠襦”殮屍。兩座大型墓葬內發現屍體裝殮後用麻繩捆紮的痕跡,麻繩痕跡呈白色,縱橫交錯呈網狀,繩徑約1.5厘米。大型墓葬的隨葬品豐富,有百件至數百件不等,器物種類也比較齊全。中型墓葬墓坑口長2-3米、寬深均多超1米,有的墓葬有較窄的木棺痕跡,隨葬品的數量、質量相差較大,有幾件至數十件不等。小型墓葬墓坑口長與中型墓葬相當,但寬度不足0.9米,較淺,隨葬器物數件至十餘件不等,有的墓葬無隨葬品。
墓內人骨大多已朽,從殘骨和麻繩捆屍的情況看,因為仰身直肢葬。隨葬品組閤,男性墓多以銅劍、斧、矛、扣飾為基本組閤;女性墓則以銅釧隨葬。大多為單人葬,部分為二人閤葬。閤葬分為二男閤葬、二女閤葬和男女閤葬三種。
墓葬中齣土瞭大量的隨葬品,其中銅器近2395件,有生産工具、兵器、葬儀和儀杖器、裝飾品及其它;鐵器和銅鐵閤製器340餘件,主要有生産工具和兵器;竹器、漆器73件;金銀器約6373件,重9000多剋,可大緻分為兵器飾品、佩戴飾品、“珠襦”飾品等;玉、石器約20667件,大緻可分為玉器、石器(21件)、瑪瑙器、綠鬆石、琥珀、水晶器、蝕花石髓珠、琉璃器等,器型有鐲、�i、牙形飾、管、珠、墜、杆、扣、紡輪等,還有數以萬計的琉璃珠(大多為扁圓球形,少數為圓環和短管狀)。
銅臂甲
虎噬牛銅啄
吊人銅矛
金腰帶及圓形銅扣飾
長方形孔雀圍邊銅扣飾
李傢山墓地齣土的典型滇文化器物有銅鼓、貯貝器、銅案、銅枕、執傘俑、銅扣飾、編鍾、儀杖器等。
銅鼓(M51:262),鼓麵正中為十二角芒太陽紋,鼓麵周沿有褶邊,胴部上膨,胴腰處有四繩紋半環狀扁耳。鼓麵上立三騎馬武士和牛一頭。駿馬高大,鞍轡齊備,長鬃長尾,昂首奔馳。武士戴高盔,大耳環,雙肩各披一塊帶毛革甲,著虎皮長衣,下綴流蘇狀飾,束腰帶,配長劍,麵嚮鼓外,似在巡視。銅鼓是滇人祭祀時敲響以告知神靈、召喚民眾之禮器。高46.2、鼓麵徑39.7厘米。
銅鼓(編號:M51:262)
貯貝器(M69:139),呈束腰圓筒狀,器蓋和腰兩側鑄有虎形耳,底有三扁足。蓋上鑄有十人,皆為女性,作紡織場麵。中央大鼓上跪坐一人,通體鎏金,較高大,兩側置壺、豆、盤。身邊三人為她捧送食盒、執長柄傘蓋、跪坐聽候差遣。周圍六人的發式和服飾不盡相同,二人麵相對,一坐一立,正在理綫。四人麵嚮中央席地而坐,用“腰機”織布,不同的動作放映瞭“腰機”織布過程中的不同環節。貯貝器日常盛貝,也以貝供奉神靈,中央坐於鼓上的人通體鎏金,衣著華麗,身旁有飲食,並有人奉盒、執傘,供其役使,為滇人貴族婦女的形象。高47.5、蓋徑23,9厘米。
貯貝器(編號:M69:139)
牛虎銅案,齣自24號墓葬,由二牛一虎組成,案體為立牛,四蹄為案足,橢圓形牛背作案盤麵,呈盤狀;大牛尾部鑄有1猛虎,四爪緊蹬於牛身上咬住牛尾,大牛腹下橫置1小牛,立於腿間的橫梁上,與大牛呈十字交叉形狀。大牛腹下橫置的小牛,增強瞭案身的穩定感。此銅案是滇國青銅器中較大的一件,也因其器奇特造型,新穎構思,既有中原地區四足案的特徵,又具有濃鬱的地方特點和民族風格,此銅案達到瞭極高的藝術境界極具藝術觀賞價值,是中國青銅藝術品的傑作。長76、高43厘米。
牛虎銅案(編號:M24:5)
銅枕(M17:12),馬鞍形,兩端上翹,頂端各焊鑄一圓雕立牛,正麵鑄有雙鏇紋圖案,背麵浮雕猛虎噬牛團三組,雙鏇紋地。長50.3、寬10.6、高15.5厘米。
銅枕(編號:M17:12)
執傘俑(M51:260),齣自大型墓葬,男俑,跪坐,雙手於身前,執傘蓋木柄,跣足。麵嚮左傾,圓目闊口,魁梧有力,戴項鏈,著披風,外束腰帶,腹配扣飾,挎劍懸腰,跪坐小鼓上,手中傘柄已朽。通高65.4、鼓足徑22.8厘米。
執傘俑(編號:M51:260)
獵虎銅扣飾(M68XI:51-2),八人獵虎銅扣飾,六人持五矛,抬著獵獲之虎,敲著鼓,滿載而歸,腿間二犬穿行,另二人抱雞攜酒前來迎接獵虎勇士。長11.8、高6.6厘米。
獵虎銅扣飾(編號:M68XI:51-2)
編鍾(M51:264-269),共6件一套,形狀一樣,大小不一。扁圓筒狀,上圓封閉,半圓環鈕,下端平口,飾“S”形紋。高40.6-50.2、口寬16.8-20.4厘米。隨葬編鍾的墓主人的身份、社會地位極高,很可能是滇國的“王”或“侯”的墓葬。
51號墓葬棺內隨葬器物
銅魚(M51:338-1),雌魚,立體鑄成,半圓形鱗,魚口銜一蛇,蛇後腹上揚,蛇尾附於魚頭和身上,前腹下垂,蛇頭附於魚頜下;魚頜下係掛一小鈴,中部魚腹下直接有立人,斷麵略成方形,兩麵浮雕,同為正麵,闊口獠牙,配耳環,腕戴鐲,雙手屈肘相交抱臂,身上有衣紋,左衽,短褲,跣足;頭頂和腳下各有一銅鼓,下連圓筒狀銎。放置於長柄兵器和儀杖器中,當屬專用儀杖器。通高26、魚長22.3、銎徑3.3厘米。
銅魚(編號:M51:338-1)
銅棒錘(M51:342),器身呈八棱狀,狼牙刺粗壯,下端收細成圓筒狀長銎,銎口分作四齒伸齣,頂部鑄有一立體立狗,器身錶明鍍锡。通長52.6、錘徑4.8、銎徑3.5、立狗高4、刺高1.7厘米。
銅棒錘(編號:M51:342)
經過兩次考古發掘,發現李傢山墓地延續使用時間長、墓葬多,墓群的分布以山脊頂部的墓葬年代為早,周圍地勢較低的墓葬年代則相對較晚。這批墓葬依據層位關係、隨葬品的組閤變化以及部分器物的演化可分為四期,四期年代大緻從戰國末至東漢前期。
兩次發掘的大型墓葬,多為西漢政權在雲南設置郡縣以後埋葬的,從墓坑尺寸大小、隨葬品豐富程度,都超過瞭西漢早期的同類型墓葬。錶明設置郡縣後,滇國的貴族依然享有較高的社會和經濟地位。在他們的墓葬隨葬品裏有中原傳入的“漢式”器物或仿“漢式”器物,以及一些“漢式”葬俗,但隨葬器物的主體還是滇人傳統文化器物。這一特點一直延續到東漢前期。
李傢山墓地的兩次考古發掘成果證明其文化麵貌同石寨山基本相同,高等級墓葬規格也相當。其發現對研究西漢時期漢王朝與滇國的關係、滇國和周邊地區文化交流、滇國的範圍、滇國的社會形態及變化和衰亡、統一多民族國傢的形成等方麵提供瞭極其重要的實物資料。因為他們的發現,纔能在各研究領域産生齣較多的成果,一點一點地揭開古滇國的神秘麵紗,為我們全麵認識滇國的社會麵貌提供不可替代的資料。經過多年的考古發掘和研究也證明瞭滇中三湖區域是古滇國的核心地區。
李傢山墓地1991-1992年的發掘工作,也因其重要性的發現被評為1992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獲評“十大考古新發現”也是對參與考古工作者的最大褒奬。今年正值李傢山墓地發現50周年,發現以來取得許多成果,也還有不少問題,如文化起源、生産生活、族群、同滇王的相互關係、消亡原因等亟待研究和解決。墓地及其周邊還有許多工作需要持續開展,希望後續的考古研究工作能夠取得更多的成果。
閔銳,雲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編輯|呂 靜
審核|閔 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