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日期 3/28/2022, 5:19:43 PM
中國有著五韆多年的文明曆史,因此流傳下來很多曆史文物。大多數文物都隨著曆史的變遷被埋藏在地下,直到近年來被諸多考古學者發現,纔得以重見天日;但也有物品經過傢族一代代的傳承,最後被曆史賦予瞭文物的屬性,成為瞭珍貴的傳傢寶。
近些年來,關於被定義為文物的傳傢寶,歸國傢保管還是歸屬個人保管的問題,一直存在著爭端。
在河北發生過這樣一件事,一位婦女拿著兩件傳傢寶去鑒定真僞時,兩件傳傢寶被文物管理部門定義為齣土文物,隨後沒收。
為瞭追迴兩件傳傢寶,婦女用瞭29年的時間, 最後法院的終審判處文物管理部門歸還兩件傳傢寶。
田地裏發現古墓,農村婦女上交文物受錶彰
1983年11月,深鞦時期的河北已經有些寒冷瞭,晉州市北張裏村的劉翠釵傢還有一些農活沒有做完。
這天劉翠釵的傢人在田地裏勞作,在用鐵鍬對土地進行鬆土時,發現一片區域的泥土下麵有異常。
劉傢人清理瞭這片區域的泥土,發現下麵竟然是一座墓穴。周圍零散分布的墓磚讓整個墓葬顯得十分陳舊,一些近乎腐爛的棺木證明這座墓穴有些年頭瞭。
究竟是什麼人在自己的田地瞭建造瞭這座墓穴呢?
好奇之下劉傢人對墓穴進行瞭簡單的清理,隨後他們在土裏 發現瞭銅質的瓶子,玉石材質的藥碾等數件物品。
雖然這些物品看著都很陳舊,但劉傢人也知道,這些從墓葬裏淘齣來的東西,一定有著重要的價值。
劉傢人將這些物品簡單清理後,帶迴瞭傢中。北張裏村的村民看到劉傢帶瞭這麼多東西迴傢,便問道:“你們這是哪裏弄來的這些舊物件。”
“自傢田地裏挖到的。”劉翠釵答道。
“地底下的東西,該不會是什麼文物吧,這可是要上繳國傢的。”村民說道。
原來,由於八十年代文物販子猖獗,導緻國傢流失瞭大量珍貴的文物。為瞭更好的保護文物, 在1982年11月19日的第五屆全國人民代錶大會常務委員會上,通過瞭用於文物保護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
《文物保護法》規定, 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地下、內水和領海中遺存的一切文物,都屬於國傢所有。
劉翠釵心想:這些該不會真的是文物吧,我得趕緊去確認一下。於是劉翠釵去找瞭村長,匯報瞭發現古墓這件事。
北張裏村的村長也在第一時間,嚮上級政府進行瞭反饋。
政府很快便派齣考古學傢來到北張裏村,在劉翠釵的帶領下,考古學傢來到發現墓葬的田地中進行勘探。
經過研究比對後,考古學傢判斷齣劉翠釵一傢發現的墓葬是一座唐代中期的墓葬。 劉翠釵帶迴去的那些物品都是珍貴的文物。
得知這個消息後,劉翠釵一傢當即把這些文物都交給瞭當地的文物管理部門。
而為瞭錶彰劉翠釵一傢這種主動上報上交文物的行為, 當地政府給他們傢發瞭600元的現金奬勵。
這可把北張裏村的其他村民都羨慕的不行,紛紛迴傢去尋找自傢有沒有什麼老物件,說不定也是文物,上交後或許也能得到這樣的奬勵。
要知道,在1983年,白菜的價格是一分三厘一斤,10塊錢,可以買到700斤的白菜;一個農民傢庭,在田地裏勞作一年也掙不到600塊錢。所以北張裏村的人都很羨慕劉翠釵一傢有這樣的運氣。
本以為隨著文物上交,這件事情就結束瞭。沒想到後來發生的一件事兒,讓劉翠釵足足摺騰瞭29年。
傳傢寶鑒定被沒收
1983年11月11日,劉翠釵的身影齣現在瞭位於石傢莊的 河北省博物館 門前。
根據博物館的工作人員描述,那天他看到劉翠釵時,劉翠釵顯得很疲憊,並且還帶著一個捂得嚴嚴實實的包裹。
工作人員將劉翠釵帶到接待室,問她來博物館的目的,劉翠釵說 她是來鑒定文物的。
“鑒定文物?你在這裏等一下,我去看看文物方麵的鑒定專傢在不在。”工作人員讓劉翠釵在接待室裏休息。
隨後博物館的考古專傢高英民推開瞭接待室的大門。
高英民對劉翠釵進行瞭簡單的自我介紹後,便問劉翠釵是想要鑒定什麼文物。
劉翠釵小心翼翼的打開身邊的包裹,對高英民說道: “您能不能幫我鑒定一下,我這兩件祖傳的東西是不是真的。”
隨著包裹被緩緩打開,高英民看到瞭兩個很有年代感的物件, 一個是黑陶鉢,一個是石藥碾。
高英民拿起黑陶鉢和石藥碾仔細端量,並思索著它們與哪個朝代的工藝相似。
他發現石藥碾上有一些泥土存在。
在看完兩件物品後,高英民心中有瞭一個大緻的結論,但齣於嚴謹起見,他對劉翠釵說:“文物鑒定需要進行詳細的比對,一兩天內齣不瞭結果,這樣吧,我先給你寫個條子,等結果齣來我再通知你。”
高英民拿起紙筆寫道:收到晉縣北張裏大隊,劉翠釵送來的白石藥具和黑鉢。並將紙條遞給劉翠釵。
劉翠釵沒有多想,接過紙條,對高英民道謝後便踏上瞭迴傢的路。
高英民這邊,結閤著資料對兩件物品進行瞭更細緻的比對後發現, 這兩件物品都是真品。
基本可以確定 石藥碾是唐朝時期的物品,其錶麵的紋飾風格和一些已確定的唐朝文物極為相似。
黑陶鉢的年代更為久遠,因為在唐代幾乎就沒有生産黑陶的石窯瞭,劉翠釵拿的 這件黑陶鉢可以追溯到春鞦戰國時期。
高英民將兩件物品的情況和自己的推斷進行瞭上報,上級部門經過核實後給齣瞭鑒定結果: 兩件物品是一級甲等,屬於國傢級的文物。
在拿到鑒定結果後,高英民很疑惑: 一個普通的農婦傢裏,怎麼會有這麼珍貴的文物呢?
此時,一條新聞引起瞭高英民的注意: 幾天前,在晉州市發現瞭一座唐代中期的古墓,齣土瞭大量珍貴文物,政府對墓葬的發現人劉翠釵一傢進行瞭錶彰。
高英民發現,新聞上的劉翠釵和來找他鑒定文物的劉翠釵,都是齣自晉州市北張裏村,顯然這是同一個人!
前腳剛發現古墓,後腳就來找自己鑒定文物,並且一件文物上還帶著泥土,難免不讓人懷疑文物的來源。
高英民思量著: 這兩件文物很有可能是當初發現古墓後,劉翠釵私自藏在自傢的,而不是她口中的祖上傳下來的!
得齣這個結論後,對於該如何處理這兩件文物,高英民心裏已經有瞭自己的判斷。
而劉翠釵這邊,在傢等瞭幾日後,估摸著兩件傳傢寶的真僞應該已經鑒定齣來瞭,便拿著收據去找高英民。
高英民見劉翠釵找來,便對她說: “兩件物品的鑒定結果已經齣來瞭,一件是唐代的,一件大概率是春鞦戰國時期的,都是真品。”
得知兩件都是真品,劉翠釵很開心,隨後提齣要取迴兩件傳傢寶。
這時高英民說道:“這兩件物品現在不在我這裏,已經轉交給相應的文物管理部門瞭。”
聽到高英民這樣說,劉翠釵一時間愣住瞭。
起初她以為,這是高英民不想歸還自己的傳傢寶,隨便找的一個理由搪塞自己。
但看到高英民拿齣文物管理部門的接收文件後,劉翠釵頓時明白自己傢的傳傢寶,恐怕真的被高英民交上去瞭。
劉翠釵又氣又怒,她指著高英民說道: “你憑什麼沒經過我的同意,就把我傢的傳傢寶交瞭上去。”
高英民則反駁到: “這根本不是什麼傳傢寶,而是你私藏起來的文物,這是屬於國傢的。”
“這就是我傢的傳傢寶,是我爺爺傳給我的”
二人爭執瞭許久,最後高英民明確錶示兩件文物已不在他手裏瞭,已經交給瞭相應的文物管理部門。
這時劉翠釵也明白瞭, 從高英民這裏,怕是要不迴那兩件傳傢寶瞭。
於是她又去接收傳傢寶的文物部門詢問,但文物部門隻知道是高英民主動上交的文物,哪裏認識劉翠釵,劉翠釵也拿不齣證據證明兩件文物是自己的,自然是被拒之門外。
此後,劉翠釵又多次聯係高英民和文物管理部門,試圖取迴自傢的傳傢寶,但都遭到瞭拒絕,最後劉翠釵似乎放棄瞭。
但事情並沒有真正結束,這個農村婦女對這兩件傳傢寶,有著超乎想象的執著。
考古專傢惹上官司,文物歸屬仍有爭議
2003年10月,高英民突然收到一封法院的傳票,有人把他給告瞭!高英民思索著,自己這些年來一直兢兢業業,沒有做過什麼壞事,應該也沒得罪過什麼人。
但當他看到傳票上劉翠釵的名字時,頓時想起瞭20年前的事兒。
除瞭高英民外,晉州市文體局也受到瞭法院的傳票。
原來,劉翠釵當年找高英民鑒定的兩件傳傢寶,被高英民上交以後, 最後由晉州市文體局負責保管。晉州市政府還在《晉縣誌》上,專門對石藥碾進行瞭介紹。
20年來,劉翠釵始終心有不甘,自傢一代代傳下來的傳傢寶,就這麼沒瞭,越想越氣。
在沉寂瞭20年後,劉翠釵一紙訴狀將高英民和晉州市文體局告上瞭法庭。
劉翠釵起訴高英民的理由是:20年前她拿著兩件傳傢寶找高英民進行鑒定,但高英民在沒有經過她同意的前提下,將兩件傳傢寶上交瞭。
劉翠釵提供的物證中,赫然有20年前高英民寫給她的那張收據。
起訴晉州市文體局的原因則是,晉州市文體局以兩件文物並非由劉翠釵上交的理由拒絕瞭她取走文物的訴求。
劉翠釵提齣的訴求主要有兩個, 一是要求晉州市文體局歸還自己的傳傢寶,二是要求高英民賠償自己的經濟損失3000元。
由於這是一起“民告官”案件,並且雙方爭執的對象是兩件國傢級文物。
齣於謹慎考慮,晉州市人民法院將該案件上報給瞭石傢莊中級人民法院。
石傢莊中級人民法院就此案件召開瞭專題會議,最後將此案移交給辛集市人民法院審理。
2004年7月21日,辛集市人民法院針對此案件進行瞭第一次開庭審判。
在法庭現場,雙發據理力爭,各執己見。
劉翠釵說兩件傳傢寶是自己爺爺傳給自己的,爺爺在世的時候是個醫生, 生前把醫書和黑陶鉢、石藥碾等物品一起傳給瞭自己。
劉翠釵拿齣瞭爺爺留下的醫書作為證據。
劉翠釵指責高英民未經過自己的允許,就擅自把兩件物品上交。
她情緒有些激動,對高英民說: “你就是個強盜,私吞瞭我的傳傢寶。”
在被告席上的高英民異常平靜,他看起來很篤定,語氣平緩的解釋道:“這兩件物品肯定不是劉翠釵傢裏祖傳的,鑒定那天我就發現石藥碾上麵有泥土,經過鑒定我發現泥土和北張裏村古墓的泥土一模一樣,所以我認為這兩件文物是劉翠釵私藏的,來自古墓的文物。”
“並且這兩件文物存在的時間都超過瞭一韆年,劉翠釵傢祖上也沒有什麼大人物,怎麼會有傳承這麼久的物件。”
劉翠釵並不贊同高英民的話,她堅持說兩件文物是她的傳傢寶。當初她是看到古墓齣土的東西和這兩件文物很相似,纔想著去鑒定一下。 古墓齣土的文物最早是在她傢保管,在傢裏清理文物時掉落瞭很多泥土,石藥碾上的泥土可能是在她打掃衛生時不小心粘上的。
劉翠釵還說自傢還有很多祖上傳下來的老物件,有古代的花瓶、锡壺、獅子銅盤以及祖上製業的契書等等。
雙方都說的有理有據,一時間僵持不下,法官當天也沒有給齣定論,宣布擇日再審。
歸還,29年的堅持
2005年2月,在兩次庭審後,辛集市人民法院做齣裁定,這起文物所有權的爭議其實是行政管理機關與被管理人之間的爭議,應屬行政訴訟,不是民事案件。
因此法院駁迴瞭原告劉翠釵的起訴。
也就是說,文物依舊由晉州市文體局保管。
對於這個結果,劉翠釵顯然不能接受, 於是2005年6月28日,她再次嚮晉州市人民法院提齣上訴。
此次負責審理案件的是正定縣人民法院。劉翠釵本次的訴求是 撤銷兩件文物收歸國有的行政行為。
劉翠釵說當初唐代古墓齣土的文物一共是6件,她已全部上交。而晉州市文體局則堅持說齣土文物一共是8件,但工作人員檢查文體局當年的登記記錄時發現,上麵隻登記瞭7件齣土文物!究竟文體局有沒有收錄第8件文物,也沒有人能夠解釋清楚。
《文物保護法》規定, 公民依法收藏的享有所有權的文物可以要求文物主管部門提供鑒定。在鑒定之後如果真正屬於公民個人閤法持有的文物,就應當及時返還。
同時,如果確定文物是屬於 墓葬齣土 ,文物管理部門可以依法沒收,但是應當由文物主管機關履行相應的行政程序,而且要做齣書麵的行政決定。
顯然晉州市文體局沒有提交任何流程,就占有劉翠釵的兩件物品行為,是不符閤流程規定的,並且其提供的登記記錄也無法證明這兩件文物是古墓齣土文物。
最終正定縣人民法院做齣判決,撤銷兩件物品被認定為齣土文物,歸國傢所有的行政行為。
但原被告雙方對這一判決都有異議, 劉翠釵認為法院隻是確定瞭這兩件文物並非齣土文物,但沒有證明這兩件文物是自己的傳傢寶。
高英民等被告一方則是不滿已經保管瞭二十年的文物,最終卻被認定不屬於國傢所有,這個結果他們不能接受。
雙方先後都提齣瞭重審需求。
石傢莊中級人民法院根據雙方的強烈意願,撤迴瞭正定縣人民法院的行政判決,宣布此案將重新進行審判。
2008年6月18日,這起國寶糾紛案件再次開庭,最終的審判結果則是: 被告部門收納黑陶鉢、石藥碾的行為是違法的,判處被告六十日內歸還兩件文物。
劉翠釵很滿意這個結果,但高英民和相關部門顯然不認同。
一方麵他們不放心劉翠釵會認真保管這兩件珍貴的文物,另一方麵則是擔心,劉翠釵的成功,會讓更多“劉翠釵”找他們索要文物。
高英民等人再次提齣上訴,但在2012年的終審中,石傢莊中級人民法院宣布維持原判。
這場長達29年的文物歸屬問題,暫時告一段落。
整個事件中,盡管劉翠釵沒有充足的證據證明兩件文物是傳傢寶,但文物管理部門違規沒收兩件文物,是既定的事實,因此法院判處文物管理部門歸還劉翠釵兩件文物的裁定是閤理的。
劉翠釵在29年後,又取迴瞭自己的兩件傳傢寶。
但河北省的文物管理部門並未就此放棄。 據悉,河北省文物局已經嚮國傢文物局提齣懇請協調的報告。
也許過不瞭多久,還會有關於這兩件文物的歸屬糾紛。
文物屬於不可再生資源,最終不論兩件文物由誰保管,都希望他們不帶有功利心態,能夠好好的保管這兩件文物,讓曆史傳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