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日期 3/6/2022, 9:50:46 PM
《中國書法報》第358期2版、3版、4版版麵
歐新中(安徽)
創作感言:
此作以東漢古厚一路隸書為基調,以求用筆渾厚凝重,結字樸茂古拙,章法和空間安排上,盡量摒棄狀如算子、毫無生氣之排列,藉鑒西漢刻石之有行無列、參差錯落之勢,集實成虛,自然書寫,無心求工而工,無意求新而新,所謂意料之外、情理之中也。
硃河山(北京)
創作感言:
此作是試紙作品,通篇疏密有緻,大小一任自然,以孫過庭《書譜》為基,融入明清徐渭、傅山筆意,用筆上適當增加篆隸筆意,以增其古拙、渾厚之感,加強瞭粗綫與細綫的對比,這也是我在平時草書學習當中最為注意的地方,尤其是在細綫和枯筆的處理上最為用心,枯而不燥,細而不弱,增強草書的豐富性。
李勝波(重慶)(局部)
創作感言:
2019年是改變我書寫人生的關鍵年頭,疫情居傢,暫時擱置寫瞭十多年的行書,轉學楷書。在長沙觀十二屆楷隸展,便有瞭自己的想法:以小歐為基,加褚之靈動,智永之厚潤,魏碑之雄強……熔為一爐,用自己喜歡的中堂形式,上下拼接,題簽加題跋,豐富畫麵。
衛 瑋(甘肅)
創作感言:
為使作品風格與文義契閤,我選用隸書創作更顯莊重、雄渾。創作取法以漢隸為主,以方正、古樸、厚重為主要風格,用筆追求凝練簡勁,從容自然,章法上大膽創新,采用無格書寫。這種章法書寫難度較大,對於每個字的安排都要深入推敲,結字因字造型,大小參差,粗中有細,遠看氣勢宏偉,細細體味,端莊而又不失活潑,筆畫細膩,運筆的速度與技巧相結閤,做到意在筆先,一氣嗬成,保持作品的完整性和統一性。
餘啓兵(廣東)
創作感言:
作品創作字法上,以《李璧墓誌》為基礎,融入碑刻風格相近的《張猛龍碑》和《賈思伯碑》,並摻糅瞭《雁塔聖教序》的筆意,力求碑楷的古樸雄渾與唐楷的靈動雅逸融為一體。筆法則以方筆為主,努力做到開張適度,收放有序,欹側相生,方圓兼濟。章法上沒有過多考量,采用常見的題簽形式,為瞭讓作品字體更加豐富,題簽內容采用漢簡筆意書寫。
傅紹尉(廣西)(局部)
創作感言:
參加投稿前,彆人送瞭一些紙給我,我抱著試紙的態度開始抄寫書論,不加雕飾,不加思索地寫完瞭,覺得輕鬆自然,因為每一張紙的規格、長短高低高低不一,所以無法裝訂成為一件作品,後來經過考慮,我就把它變成一本冊頁,全部把試紙的小品裱在冊頁裏麵,有不著雕飾,清新自然之感。展覽截稿即將到來,無暇專門創作作品,就把這一蹴而就的作品拿去投稿,意外入展,可能是作品勝在不著雕飾,輕鬆自然吧。
謝安輝(貴州)
創作感言:
此作以篆書錄自作詩《暮山溪・蘭亭紀遊》,創作之前數易小稿,強調欹勢與枯濕對比,最後以八尺白宣一氣嗬成。書就噴水陰乾以增紙墨相發之妙趣,懸壁觀之,頗有氣勢。餘習篆,始於“二袁”,上溯西周鍾鼎,旁涉秦楚簡策,草成此格。鍾鼎銘文經書闆、刻胚、澆鑄、修整,以緻日後之錘拓,其原狀已無可考。西周早期文字,雖為鑄刻,然尚存書寫之狀,蝌蚪之筆依稀可辨,故此作取早期金文之勢,不囿於藏露,隨勢成形。
馮宗輝(海南)(局部)
創作感言:
此作以《李謀墓誌》為基調,結字取其橫勢,形楷意行,於率意起落中追求自然書寫,在整體章法上由兩條屏拼接而成,正文兩邊空白處輔以兩塊小字補空,雖刻意為之然也算協調。我將以此鞭策自己,規劃好未來的學書計劃:一要植根傳統,在繼承傳統汲取營養的基礎上,注重與時代氣息的融閤,注重藝術文化內涵的滋養;二要藝術創新,潛心臨池厚積薄發,力求取諸傢之長,在前人的經典中去尋覓、積澱自己的風格。
賀 進(河北)
創作感言:
此作我采取唐代小篆空間基本範式,融閤瞭清代吳讓之的修長字形變化,將《謙卦碑》的此類造型也做瞭藉鑒,在用筆上則是改變瞭我一貫的鐵綫篆書寫的壁壘,用長鋒羊毫的工具,增強瞭書寫性,並且加強瞭筆畫與筆畫的連帶關係,讓這件作品在氣息上更加有趣。此作由於是少字數、大字作品,因此在書寫上更多地照顧到整體的統一性。
李 彬(河南)
創作感言:
此作內容為《八指頭陀》禪詩二首,形式為八尺仿古宣紙兩條屏。用筆上結閤篆隸逆鋒絞轉為之,求其古雅,質樸,生辣,拙趣富有變化,章法大小錯落、虛實收放,純任自然。
張誌超(黑龍江)
創作感言:
此作仍以我最擅長的寫意類古璽印為基調,8方印章在完整的古璽印體係框架之中進行創作,在點畫形狀、文字造型和空間布白的閤理範圍之內,盡力做到抒情性與寫意性。製作印屏之前,遴選的8方印章,少字印6方,7字印3方,整體格調以“拙”取勢,同時每方印章在空間、勢脈、虛實等要素的誇張與和諧的互參互證。邊款陰文與陽文的相互協調,印麵與邊款在整體的氣格上做到和諧與平衡。
樊利傑(湖北)
創作感言:
友人稱此作字雖少,但少沾時風,頗具古意。我細看得知是王維詩《書事》,短短20字,描繪瞭一幅慵懶而愜意的畫麵。字也寫得輕鬆自然,少有雕琢之痕。起初,我認為在當代展覽中,以區區20字為創作對象的應該不多,或許會有齣奇不意的效果。但又想到,少字數創作常失之粗率,此乃展覽大忌,遂在主體作品旁,依據自己對王維詩的理解,補錄自作詩《讀王維詩〈書事〉》一首。待此作完成,整體審視之,視覺方麵既簡單也復雜,彌補瞭之前的“單調”,有瞭些許看點。
周少劍(湖南)
創作感言:
此作從經典中來,卻又無法完全對應於書史中某一書傢,這大約與自己的學書理念相關。近些年作書,大多以臨帖為主。臨帖之餘,若手感尚可,則乘興抄書數紙,一者轉化臨帖所得,二者權當讀書。因是抄書,故少有經營做作,而多自然放鬆之狀態。時間一長,手中此類作品亦積攢不少。此作即從此中挑撿三個小平尺鬥方拼接而成。
蔣雨潔(吉林)(局部)
創作感言:
此作經過定稿,調整,反復打磨而成。用自己最為鍾愛的北魏墓誌風格進行創作,因為魏碑屬過渡性書體,上接漢晉,下啓隋唐,風格縱橫奇宕,樸茂天成,富有勃勃生機和天真爛漫之氣,對於創作有更多想象和發揮的空間。加之我學書數載,初入顔魯公,後擇北魏墓誌,創作起來更為從容。風格以《元倪墓誌》《司馬顯姿墓誌》為主要創作基調,輔以《元楨墓誌》增加作品的豐富性。
瀋海峰(江蘇)(局部)
創作感言:
古之小楷,餘喜文衡山,取法其八十歲後所書。初習《離騷》,後專《南華經》至今。學於衡山,則必先入衡山窠臼也。此入展之作,用筆、結字全取《南華》。尤重點畫虛實之變。結字但追空靈、鬆秀。單字大小亦同原帖。所書內容皆自作小品文,紙擇淡雅之色,以期能與文、書相偕。然心力所至,未必手力所能及也。書之數遍,不能如意,本求瀟灑,反落局促,此學之未深也,非筆精手熟而無以得自然。唯再浸此帖數年,或能得衡山三分書韻。
何誌平(江西)
創作感言:
此作選擇大草,因為我對大草情有獨鍾,鍾愛其速度、氣象、節奏和空間的布白以及其書寫時的激情、所錶現視覺的衝擊力。從選內容、定形式、確定風格尺寸,再到最後創作完成、選定作品,僅用瞭三天時間,便齣現瞭我十分滿意的效果。這是我投“國展”心理狀態最輕鬆的一次,最終得以入展,不禁感嘆古人言“無意於佳乃佳”,誠不欺我。
劉長龍(遼寜)
創作感言:
此作是我目前創作的常態錶現。作為北方人,我一嚮崇尚正大宏闊、雄深雅健的審美理念,所以在作品的整體風格上,以正大氣象為基調,夯構“二王”法度,兼取宋人字勢及意態,以及魏碑筆法的沉厚與樸拙,以求莊嚴雄秀、蒼潤俊邁。在書寫內容上力避文俗字生,此作文本選擇杜甫《戲題畫山水圖歌》,其文辭壯美、氣勢恢宏、蔚為灑脫,其文字亦典雅可觀,甚閤法帖,如此契閤體裁創作宜能得心應手。
羅金柯(內濛古)
創作感言:
此作體現瞭我對小寫意印風的探索。在印屏設計上,通過簡潔的形式突齣印章的錶現力;在作品處理上,不追求個人風格與印章視覺衝擊力的錶現,在保證字法精準的前提下,通過簡單的文字形變,營造相對和諧的印麵氛圍。常聽人講,好的作品在開始創作之前就已經入展、獲奬瞭。我並沒有這樣的自信,藝術創作對我而言就是我不斷探索、摸索――與自己周鏇的過程。本次投稿作品亦多周鏇,印屏上的多數作品更是幾刊方成。
郇 宇(山東)
創作感言:
此作在《張遷碑》渾厚樸茂的基礎上,通過章法和字形的變化,力求增加作品的藝術性。在章法上,力求錯落靈動,一任自然。同時舒朗字間距,使之舒展有緻、雍容大度。在結字處理上,保持漢碑古樸、率直基調的同時,試著增加摩崖字形的宏大與恣肆,既尊重碑刻整飭端莊的麵貌,同時融入摩崖字形的飛揚與舒展,力求字形工穩中滲透齣天趣,在字形的設計中達到一種微妙的平衡。
袁大案(山西)
創作感言: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創作前,我進行瞭充分的準備,重溫古人法帖,使創作和古人法帖盡量吻閤,在此基礎上嘗試創新,師古又不泥古。我比較注重字與字之間的矛盾關係,和諧統一的兼顧。此外,“簡”也是我在書法方麵的一大追求,力求達到“大道至簡,萬物歸一”。
索博鵬(陝西)
創作感言:
此作選擇瞭平日裏所擅長的方式,書寫起來比較自然。以顔真卿與米芾的結字特點與特徵性點畫為總體基調,藉鑒明清行草書軸章法,追求古樸、厚重、雄強的氣勢,書寫上追求跌宕起伏,法度之中,情緒之外的“無意於佳乃佳”,雖有古法,不顧古法之囿,八尺白宣一氣嗬成,渾然一體,雖有不如意,但比以往較為滿意。
王 強(上海)(局部)
創作感言:
此作選擇的是我較熟悉的小字。起初選用的是毛邊紙,感覺字顯然欠精緻,用瞭泥金紙,取得瞭意想不到的效果,筆觸清晰可見,錶現得非常細膩。最後在不斷摸索下嘗試瞭淺色紙,結果竟然真的愈發雅緻。雖然是同樣的字同樣的形式,但看起來給人的感覺更舒適,去掉瞭很多躁氣。
袁 凱(四川)
創作感言:
此作以《袁安碑》為基,追求綫條的勁健,格調的高古,力求展現綫條的生命之力。取材內容選取陶淵明經典組詩《歸園田居》,選擇此組詩有兩方麵原因:其一,這組詩“恬淡、自然、寜靜”的藝術風格與作品風格比較相似;其二,我一直非常喜歡陶淵明的詩句,他的人生觀,世界觀、他所理解的“道”也是我想追求的。創作時更有利於激發我的靈感,引起我的共鳴。
劉建新(新疆)
創作感言:
此作秉持“根植傳統,勇於創新”的創作理念。章法上主張“正大氣象”,還原書法本真;結字上遵循隸書的基本準則,結閤清代隸書大傢的創新意識與現代審美取嚮;在用筆與結體上大膽嘗試和誇張,同時注意結字的平穩與新奇,注重作品整體的格調和氣度,使作品呈現齣氣勢,同時又透齣作品的古意和取法的脈絡。
盛元靖(雲南)(局部)
創作感言:
在我的認識裏,書法藝術中的書寫技術是為體現不同書傢復雜的藝術思維而存在的,相對於成熟穩定的創作麵貌,我更傾嚮於在一切藝術因素中尋找自己的書法形式語言。此作是這一時期基於對篆籀、手劄、魏碑等書法藝術元素理解下的創作嘗試,意將小楷融入行書基調,用筆追求輕鬆,有意無意之間加強瞭聚散、虛實等關係處理。
劉吉強(浙江)
創作感言:
此作以明代草書為基調,藉鑒明清章法形式展現。在創作中用曆代經典法帖予以調和,這樣可以讓作品更加豐富。草書創作,並非照貓畫虎的描摹某一傢一帖,而是立足傳統之後,有自己的追求……
監製:楊超 硃中原
編輯:於嘉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