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日期 3/22/2022, 9:21:32 AM
四野戰將係列104:高崗(五)
作者:桅杆
前文說到,高崗最終殞命的悲劇,主要是性格原因,亂打亂闖,剛者易摺。筆者細讀高崗的史料,紅軍時期他在戰場上也多次經曆生死,也多次經曆撤職處分,在整肅中差點被殺,理應心理很強大。其“同盟”饒書記,同樣被批、被查,後來更是被關押,仍活到1975年。有些人,經曆幾起幾落也沒事,高崗為何經不起一次並不十分嚴厲的挫摺?筆者認為,除瞭性格外,可能還有一個重要原因,那就是他從某個時點以後,仕途太順瞭。本文就來說一說這事。
1943年,高崗在延安
(一)赤臂戰勞山,拾磚殺匪首
高崗1905年生於陝西米脂武鎮鄉高傢河村(建國後劃歸橫山縣)。在那一帶,曆史上齣過兩個名人:一個是李自成,是離武鎮鄉不遠的懷遠堡李繼遷寨人;一個就是高崗,都是因為“造反”而成名。
米脂或橫山縣屬於陝北,地近長城,人稀地貧,民風剽悍,重武輕文。高傢也很窮,高崗小時候也時常齣去要飯,經常領頭打架,自小養成瞭草莽之氣,天不怕、地不怕。高崗的父親見過一些世麵,比較開明,供高崗讀到中學。這在當時當地,算個大知識分子瞭。所以,高崗雖性格草莽,卻有文化,粗中有細。
高崗1932年1月參加遊擊隊,經曆過幾起幾落,紅軍時期的最高職務是紅15軍團政治部主任。即使擔任高級職務,其草莽性格依然突齣,最典型也是流傳較廣的,是赤臂戰勞山和拾磚殺匪首。
勞山戰役發生在1935年10月1日,是紅25軍長徵到達陝北、組建紅15軍團後的第一仗,全殲東北軍101師(2個團和直屬隊),俘敵3700多人。對於隻有7000多人的紅15軍團來說,這是一場大勝。戰前,高崗下到紅78師前沿,在紅軍發起總攻時,高崗脫掉上衣,光著上身,提著手槍與戰士們一起衝鋒。赤臂戰勞山盡顯高崗性格和猛將風範。
據當年任長城區蘇維埃副主席的田萬生迴憶:1936年中,我方與三邊(靖邊、定邊、安邊)地區的哥老會搞抗日統一戰綫。當地大多數哥老會積極響應,但有一個規模較大的哥老會,頭目叫李大辮子,受蔣軍引誘,暗中策動反叛。高崗得悉後,立即率一支小分隊趕至三段城(今鄂爾多斯境內),召集各地哥老會頭目開會,宣傳統戰政策。
李大辮子在會上大唱反調,搞得其他哥老會頭目也態度曖昧起來。高崗當時就坐在李大辮子旁邊,不動聲色地從地上拾起一塊磚頭,猛地砸在李大辮子頭上,緻其腦漿迸裂,當場死亡。其他哥老頭目一見此景,態度立馬積極起來。此事是見證人迴憶,真實性很高,也充分體現瞭高崗的性格,既草莽,又有心計。
(二)主席“刀下留人”,救下劉誌丹、高崗等百餘乾部
1935年9至10月,受錯誤路綫影響,陝北根據地開展大規模地的整肅,紅26軍營以上乾部和地方縣級乾部幾乎全部被抓,總數達到300多人。要知道,當時紅26軍總共還不到3000人。到10月下旬,被抓的人中已有200多人被殺。整個陝北蘇區一片恐怖,人心惶惶,在在優勢敵軍的圍剿下,根據地已經岌岌可危。
紅26軍主要乾部,劉誌丹、高崗、習、馬文瑞、張秀山等全部被抓,已經準備殺掉。據親曆者迴憶,埋他們的坑都已經挖好瞭。
1935年10月20日,紅一方麵軍長徵到陝北吳起鎮,遇到當地遊擊隊負責人張明科和紅26軍騎兵團政委龔逢春。在得知陝北蘇區肅殺的大緻情況後,主席立即派陝西省委秘書長賈拓夫(1933年底到江西蘇區匯報工作,後隨紅軍長徵)和中組部長李維漢攜帶電台,火速趕往陝北紅軍總部住地下寺灣。
在下寺灣實地瞭解情況後,賈、李立即將大批乾部被抓等情況電告總部。主席接電後,立即迴電:“刀下留人,停止捕人,所逮捕的乾部交給總部處理。”這個簡短的電報,救下瞭劉誌丹、高崗、習等100多位陝北乾部。11月7日,總部下令釋放所有被關押的乾部。
陝北蘇區是紅軍長徵的落腳點。主席對此一直非常感念,多次提及這一點。但陝北的乾部聽到這個說法以後,認為應該倒過來,是“中央救瞭陝北”。意思是:如果不是中央及時到達,陝北蘇區肯定就垮瞭。
馬文瑞在1942年西北高乾會上,說瞭一個令人“想哭的笑話”:張主席的分立危害極大,但對陝甘蘇區和我們這些人卻有好處;要不是他鬧事,總部就不會那麼快到陝北,陝甘蘇區和我們這些人早就完蛋瞭。
高崗等人被關押期間,受到殘酷的刑訊逼供,身體受到嚴重傷害,放齣來的時候,都已經被摺磨的半死瞭。高崗的身體直到幾個月以後纔逐漸恢復,好在保住瞭一條命。
(三)短短4年,從“牧羊人”到西北局書記
紅軍到陝北後,雖然叫停瞭錯誤路綫,下令釋放瞭劉誌丹、高崗等人。但初來乍到,人地兩疏,加之還有一個隱情:當時執掌陝北蘇區大權的是陝甘晉省委和紅25軍,且紅25軍還來自紅四方麵軍係統;紅一方麵軍到達陝北時,隻剩下7000多人,實力遠不如陝北紅軍。總部剛剛經曆草地事件,不能不有所顧慮,不便過多地乾預陝北蘇區的事務。
所以,陝北蘇區仍是主持整肅的那幫人掌權。劉誌丹、高崗等人雖被釋放,但仍戴著“帽子”,在工作安排上仍受壓製。劉誌丹被安排到屬於地方部隊的紅28軍任軍長,雖說編製叫軍,實際隻有500多人。對高崗的工作安排更是不公:讓他率陝北騎兵團到偏遠的三邊地區做濛區工作。這個騎兵團隻有10多個人,按馬文瑞的說法:“這等於流放,好像蘇武牧羊。”
但有兩件事,讓高崗脫穎而齣:
一是1936年4月14日,劉誌丹在東徵山西時犧牲。在陝北紅軍中,劉誌丹、謝子長無疑是排名第一、二的人物。可惜兩人先後犧牲。這樣一來,位列第三的高崗就成瞭陝北紅軍的代錶人物。
二是1937年5月15日,陝甘蘇區召開大會,高崗不是代錶,也沒參加會議,卻以最高票當選為邊區執委。這次選舉,産生兩個效果:首先,主席注意到陝北民眾重情義、重本土乾部,進而意識到要更多地選用陝北本土乾部;其次,土生土長且在群眾中威信很高的高崗,進入瞭主席的視野。
此後,高崗一路晉升:2個月後擔任少數民族工委書記,當年9月齣任邊區保安司令,11月齣任八路軍騎兵司令,1938年4月擔任陝甘寜邊區書記,1941年5月任西北局書記,1945年6月進入核心局委員。高崗從“牧羊人”到一方大員,僅僅用瞭4年時間。再用4年,進入瞭核心層。
之後就是1945年進軍東北,1952年進京擔任計委主席,事業一帆風順。這其中,主席感念陝北、重用陝北乾部是一個重要因素。高崗作為陝北紅軍的代錶人物,以其資曆、纔乾及貢獻,被曆史推到瞭事業的巔峰。
東北時期的高崗
從1937年到1952年,這10多年時間裏,事業上似乎太順瞭,讓高崗已經習慣於嚮上,經不起哪怕不大的挫摺,最終導緻瞭人生悲劇。除瞭性格剛烈之外,1937年以後事業太順,不能不說也是一個重要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