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日期 3/23/2022, 6:13:53 PM
正文共計:5002 字
預計閱讀時間:13 分鍾
普羅奇達島
隨著時代的快速發展,城市化進程的高速演變,快節奏的生活推搡著人們匆匆前進。他們忘記瞭,忘記去駐足留心那些能使人心神安定的建築、那些充滿藝術錶達的、擁有治愈人心力量的建築。
然藝術終究源於生活,當一個人的目光被熙攘和喧囂裹挾,當一個人的靈魂無處安放, 不妨去建築中尋找治愈, 尋找屬於自己的“治愈係建築”。
01
戈特弗裏德・玻姆,“努力去縫閤傷口”
“建築的未來不在於無止境地填充地麵,而是將活力與秩序帶迴我們的城鎮。”
戈特弗裏德・玻姆於1920年齣生在德國奧芬巴赫一個建築世傢,其父多米尼剋・玻姆以興築德國境內數座教堂而聞名,而其祖父亦為建築師。之後進入慕尼黑工業大學學習建築設計,畢業後在鄰近的藝術協會研習雕塑。
1951年前往紐約,在卡耶堂・鮑曼的事務所工作六個月,並遇見兩位最鼓舞他的人――德國建築師密斯・凡・德羅與沃爾特・格羅佩斯。隨後迴父親工作室成為其閤作夥伴,繼承他的事務所。
多米尼剋・玻姆設計的第一座教堂,1914-1920年
與其父親的風格完全不同,他尋找的是為“治愈”而齣現的建築,認為 “建築的未來不在於無止境地填充地麵,而是將活力與秩序帶迴城鎮” 。由他創作的“廢墟中的聖母”以及Kauzenburg餐廳都建在曆史遺跡上,體現瞭其在將新舊建築相結閤中的驚人創造力。
他的職業生涯中創作瞭大量教堂建築作品,1970年開始,玻姆的設計中心逐漸轉移到公共建築,商業和住宅建築。1986年成為第一位獲得普利茲剋奬的德國建築師。為感謝其為科隆大主教管區的創造,2020年科隆市設立瞭戈特弗裏德・玻姆奬學金。
戈特弗裏德・玻姆《宗教場地(教會、圖書館、青年中心)》,1968年,德國科隆
目睹從戰後的荒蕪到如今的繁華,玻姆認為“建築不僅需要通過外觀來顯示其功能,還需要與環境融為一體,並尊重曆史的必然連續性”。 他的作品不僅“治愈”瞭一座城市的“創傷”,為城市尋得新的生機,也承載瞭一座城市的文化底蘊、思想和靈魂。
以下是玻姆的幾個經典作品:
01 聖瑪麗大教堂
Neviges聖瑪麗大教堂(又名朝聖教堂)聳立在樹林環繞中,鋸齒狀交錯的混凝土體塊引人注目。大教堂位於德國西部一處極受歡迎的朝聖地,幾個世紀以來,來自世界各地的遊客和朝聖者絡繹不絕。與此前中世紀或巴洛剋風格的建築不同,奔放的現代主義大教堂反映瞭其創作者設計理念的重大轉變:為戰後德國民眾和擴大的天主教會考慮的新思維方式。
如果不注意大教堂最高點的金屬十字架,這壯觀的混凝土結構看起來根本不像一座教堂。根據玻姆的說法,鋸齒狀的無定型形體由一係列壓製混凝土立方塊和四棱錐構成,旨在象徵當地多山的地形。
室內像室外一樣,不規則幾何形的混凝土塊構成主教座堂的尺度,傾斜的屋頂平麵互成角度,連接處點綴瞭天窗,將自然光綫引入室內。
02 科隆本斯貝格市政廳
Bensberg 市政廳由 Gottfried B hm 於 1962 年設計,並於 1969 年完工。厚混凝土闆和無縫玻璃為塔樓創造瞭一個理性主義的基礎,塔樓以層層螺鏇狀的窗戶嚮著一個塊狀的皇冠上升。
根據舊城堡的固有格局以及政府對市政廳的功能性需求,玻姆在保持色彩、質感和整體風格和諧的前提下,在原有建築上加入現代元素和鋼筋混凝土材料,使其能夠自由增添和延伸附屬建築。而這些附屬建築也使原本的城堡有瞭很大改變,使它和這片新的管理小區融為一體。
鳥瞰圖
如果在小鎮靜謐午後的陽光下邂逅這座建築,你或許會有偶遇特彆的歡喜。它的外形獨樹一幟而善變的,從不同的角度看去,它會呈現不同的形態;它不似其他因巨大而顯得沉寂的建築,反而有一種因投入日常使用而産生的鮮活感。人們賦予其以生活的詩意,而它融於城鎮以期予人們驚喜。
外觀
室內空間
02
斯蒂文・霍爾,生命是永不停止的樂章
“對一個俳句詩人來說重要的不過是雲,光影,色彩,春蕾,星塵。”
斯蒂文・霍爾 齣生於1947年12月9日,是斯蒂文・霍爾事務所的創始人,當代最具代錶性的建築師之一。
"驅動設計的想法或概念是極為重要的,我不希望在不同基地上重復同一種形式……在做建築設計的同時閱讀哲學、詩歌和文學作品是十分重要的。這會讓你的思想更加肥沃,産生各種各樣的概念想法……功能並不是設計的決定性力量。建築中必須有一個詩意的概念來引領設計。“
設計手稿
斯蒂文・霍爾建築事務所因其通過建築類型學和現象學的理論基礎設計而聞名,強調地方特色性和功能規劃的具體性以升華體驗者的感受。事務所秉承的宗旨正如他們所說的那樣,“房屋內空間所産生的現象,透過窗戶進入室內的陽光以及牆壁和地闆材料的顔色和反射都有著密不可分的聯係。”
如果說建築是一首樂麯,那麼建築材料便是能演奏齣它們之間的共鳴與不協和音的樂器,呈現齣不僅感情豐沛且引人深思的空間經驗。
以下是霍爾的幾個經典作品:
01 瑪吉中心
瑪吉癌癥關懷中心坐落在倫敦一座古老的醫院旁。由於錶麵采用瞭半透明玻璃材質,並點綴瞭彩色幾何圖案,使得其看上去像一個現代紙燈籠。
霍爾的靈感來源於 “紐姆符號(neume notation)” ,一種中世紀的記譜法。建築采用瞭類似的“格構”,竪嚮90厘米的垂直間隔以及象徵樂譜的彩色圖形。“neume一詞源於古希臘,意為 “ 生命力” 。
霍爾講到:“這座建築的空間象徵著生命的氣息,置身其中猶如空氣的流動、微風的輕撫。外部的玻璃在演奏生命的樂章,混凝土結構像有力的大手將其與人們緊緊握在一起。”
02 四方當代美術館
南京四方當代美術館位於南京珍珠泉蒼翠優美的風景區內,坐落在當代國際建築藝術實踐展的大門口位置,整個建築由黑色混凝土底座層及其支撐起的半透明玻璃上層兩部分組成。
霍爾錶示他從西方和中國繪畫不同的 透視方法 中汲取瞭靈感,並沒有著重刻畫一條顯著的視地平綫,而是更依靠觀者的個人體驗去感知視角,以達到散點透視與焦點透視在同一作品中的和諧共存, 建築本體性(intrinic)與相關性(relational)的統一 。
美術館首層為筆直的通道,而上方體量的通道則逐漸轉變為蜿蜒的結構;上層的畫廊懸浮在高空中沿順時針方嚮展開,在到達觀賞南京城遠景的最佳視角處終止。當人們駐足觀賞時,無不産生瞭療愈心靈的慰藉感和治愈感。
03
弗蘭剋・蓋裏, 生活沒有死路
“如果,非要說什麼是對我建築實踐的最大貢獻,我會說是眼與手之間協作的成就。這就意味著我變得非常擅長於建造我想象的一個畫麵或一種形式。“
弗蘭剋・蓋裏(Frank Owen Gehry)1929年齣生於多倫多的一個猶太傢庭,他將原名戈德堡(Goldberg)改為蓋裏(Gehry)的理由,是因為字母排列得更具形式感。他一生中的標誌性建築設計不勝枚舉,更被譽為是 “解構主義建築之父” 。
1947年,蓋裏移居美國加州,白天開貨運車,晚上在夜校學習,最終畢業於南加州大學的建築學院。1972年,他的Easy Edges傢具係列問世,獲得瞭成功和認可。
由硬紙闆製作而成的Easy Edges傢具産品
1989年他獲得瞭有建築界諾貝爾之稱的普利策剋奬。1990年後他已經可以自如地運用麯綫錶達想法,作品中充滿瞭自信的流動性,賦予瞭建築物不一樣的綫條和造型。他的許多創作始於偶然,而能真正實踐則歸結於強大的邏輯性,終展現給世人如此絢爛不一般的,宛如藝術品的建築物。
以下是蓋裏的幾個經典作品:
01 鄧迪療養院
弗蘭剋・蓋裏是Maggie生前的好朋友,他的設計也格外用心。他說,這座建築一方麵具備催人奮進、讓人積極樂觀的功能,另一方麵也是為瞭悼念Maggie。
這座位於英國鄧迪的建築,是一棟帶有起伏的銀色不銹鋼屋頂的白色小屋,沿襲瞭蘇格蘭傳統建築的樣式,被寬闊的草坪所環繞。
草坪上的迷宮就像是對生活的隱喻: 生活沒有死路,盡管你可能常常覺得自己走錯瞭方嚮,但你必須堅信一定會找到另一條齣路。 聳立的塔樓是一個有著大窗戶的圖書館,可以欣賞周邊的美景,給病人們帶來完全放鬆的感覺。
2 拉斯維加斯腦健康研究中心
據說強烈衝擊思維和情緒對護理和治療神經性腦疾病患者很有幫助。拉斯維加斯腦健康研究中心便是這樣一座具有強烈衝擊的建築。
生命活動中心是拉斯維加斯腦健康研究中心最吸引人的部分,也是最讓人迷惑的。它是容納所有事件和偶然的空間。其室內的普通照明和LED照明的戲劇性效果遍及建築的室內外。
在醫療研究建築和高高的外錶皮是不銹鋼的生命活動中心之間有一條帶屋頂的過道。過道處給人們提供瞭享受拉斯維加斯氣候的凳子,同時又避免太陽直接照射。
04
武重義, 在城市裏住進森林
“與自然共生,環保建築將太陽、風、水的力量引入生活空間。如果再按照固有的設計思想不試圖變更,人們將會陷入混凝土叢林。作為現代建築師最重要的使命是讓綠地重迴地球。”
武重義,越南著名設計師,他擅長采用傳統的智慧設計既便宜、耐用又節能的綠色建築。近年來,他的建築設計作品在國際上廣受認可,獲得多項大奬,被認為是越南最有潛力獲得普利茲剋奬的建築師。
他試圖在工業化社會重新開闢竹建築的地位, 挖掘其藝術價值,用傳統的捆紮技術搭建瞭沒有一根釘子的大型公共建築。其設計的竹建築不僅追求材料和構造的精美與神奇的錶現力,同時也關注成本及工業化的建造方式,以實現竹建築的大規模建造。
大跨度拱形竹梁
以下是他的幾個經典作品:
01 越南 阿特拉斯酒店
阿特拉斯酒店坐落在一塊不規則的土地上,其設計方法是把這種場地限製轉化成獨特的風格。綫性布局分為幾個內部庭院,通過把建築一層架空,地麵被完全釋放組成瞭一個內院的連接網絡。此種空間質量既體現瞭新會安的活力,同時還保留瞭古城的魅力。
建築立麵覆蓋著當地采購的砂岩,與外露的混凝土闆和走廊沿綫的一係列花盆相結閤。種植園沿著酒店的整個外牆布置,不僅提供遮陽,還讓涼爽的空氣為空間通風。此外,穿孔的石牆允許日光而不阻擋氣流。這種方案可以讓地方自然通風,以盡量減少空調的使用。
這些綠色和自然元素的使用體現瞭辦公室的特殊興趣和“樹木之傢”的理念:將綠色植物融入設計中,以此來振興城市地區並為社會進步做齣貢獻。 阿特拉斯酒店的核心是重新連接人與自然。
02 Nocenco 咖啡廳
這是一個將位於越南中北部榮市市中心的7層中層混凝土建築的頂樓和屋頂改造成咖啡廳的項目。
該建築用10個竹柱子來隱藏現有結構,然後又額外加瞭4個竹柱子。這些柱子優雅地將空間分成不同的私人區域。洞穴般的空間永遠不可能在其整體上體驗,但每個地方都可以看到周圍的城市。
剖麵圖
05
米蘭設計師眼中的治愈係建築
米蘭的熱鬧是設計周給的。作為一年一度全球傢具業的“奧林匹剋盛會”,有來自世界各地超過40萬熱情“朝聖者”瞬間湧入這座設計之城。
蔚藍的天空映襯著粉色和灰色的建築,童話裏的配色終於在現實中以一種最自然、最舒服的狀態呈現。奇妙的幾何構圖,點綫麵的分割即便不是按照嚴苛的黃金比例,也有著彆樣的意趣。
這係列攝影作品被命名為Unknown Geometries(未知幾何圖形),由意大利藝術指導、設計師Giorgio Stefanoni拍攝呈現。他錶示, “我隻是想慢下來,休息一下,再來對抗焦慮。這讓我有瞭越來越多不受控製,飄忽在現實和虛擬之間的第三種人格。”
就像Giorgio Stefanoni這組作品中所映射的城市影像,被鏡頭異形瞭的幾何形狀以及飽和明亮的顔色,都使得這座城市看起來極不真實。 時間不存在,空間在縮小,但你的思緒可以放得無限遼闊。
結語
在快節奏的生活中,每個人都應該為自己和他人在這個擁擠、快速的數字時代中找到一寸生存空間,同時也不要忽略瞭現代建築能帶來的治愈良效。
不僅如此,建築也曾無數次為遍體鱗傷的城市尋得新生機,讓人們重拾漫步古老城鎮中的泰然自若。其代錶的遠不止繁華都市中的浮光掠影,更是一片土地的文化底蘊、思想傳承,以及無關任何“主義”而存在的人格追求。
”走得遠瞭,也許會去到一個地方
或者遇到一座建築
它們像船夫,像隱士,像路人
齣現在你與崇山流水之間
使你被治愈“
參考資料:
圖片來源網絡
撰稿:翟珂慧
編輯:風霜
責編:吳昕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