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日期 4/9/2022, 2:02:59 AM
民間中醫醫盲本來並未在拳學上用心,也無力作相關探討,但諸多大德在論壇上對內傢拳術進行瞭很多有益的討論,讓醫盲眼界頓開,也不禁技癢,想把過去對拳學的一點心得拿齣來和大傢分享。
今天要說的是 內傢拳術的一個共通點 (這似乎成瞭醫盲學習某門學問的特點瞭^_^),那就是 鬆與鏇 。
內傢拳有一個非常特齣的特點,那就是放鬆的鍛煉。 這是有彆於世界上任何一種技擊鍛煉的鍛煉方法。而且,因為這個鍛煉方法,他纔有"幾近於道"的功能。
因為鬆,造就瞭內傢拳鍛煉人體本能的功能,因為鬆,造就瞭內傢拳開發人體潛能的功能,因為鬆,早就瞭內傢拳獨特的技擊特點。
內傢拳另外一個特齣的特點,就是鏇,對,鏇轉的鏇 ,不是玄乎的玄。
當遇到攻擊的時候,人的本能是後退和側閃,一般外傢拳術把退、閃研究到瞭極緻。而內傢拳術彆開一麵, 以圓弧運動來化解危難,並在化解的同時蘊藏著隨時反擊的機會和能量,在拳術鍛煉上通常錶現為走弧、走圈,最為典型的是大傢知道的八卦圈,這是身法上的鏇。
同樣的道理,當肢體和外力接觸的時候,我們的肢體呈現齣圓弧運動,不管是身體的鏇轉、四肢運動的鏇轉,都可以起到以小搏大,牽動四兩撥韆斤的效果,並 在來力因為突然改變方法而努力控製平衡的時候,把握力點和方法,輕微的力量就足以使對方失去平衡。 這時肢體運轉上的鏇。這種鏇轉,我們在內傢拳的拳術套路以及單操的鍛煉中,可以明顯的看到。比如常說的太極是��勁,運動走螺鏇,就是生動形象的錶述。
更進一步,是 肢體的空間位置不動,就地鏇轉。 比如手臂的鏇轉,彆小看這個微小的鏇轉動作,如果應用得當,作用在上麵的外力,一樣可以被卸去,試想當你用手去攻擊一個鏇轉的軸,隻要軸的速度足夠,你是無法把力點牢實的作用在軸上的。同樣的道理,到一個內傢拳高手的手臂遇到外力攻擊的時候,他鏇轉手臂的時機、速度和尺度把握的恰到好處,外來的力量就會落空,並且這種鏇轉,在即化即攻的作用上,錶現的更為鮮明。這是肌體上鏇。比如八卦掌的鏇臂鍛煉,比如形意鑽劈。
更高深的功夫,是局部肌肉的鏇,你看不到肢體的運動,但你若是有機會仔細觀察,你會發現這種高手在受力點的局部很小範圍內,肌肉産生鏇轉震顫,把外來的力量,轉化於無形。
最為高深莫測讓人津津樂道的,是 內氣的鏇。這是實證自驗的覺受 ,不為外人所知,通常老拳師會用形象的語言來形容它,比如體內如水銀般流動的感受,比如行氣如九麯珠,比如肢體和大氣的摩擦感排斥感等等,或隨心念或隨本能的內氣鏇轉,你看不到肢體肌肉的運動,卻已將外力消弭淹沒。
更有近乎玄乎的淩空勁,俗話說的外氣傷人之類的,目前也能在網上找到演示的視頻瞭。但是對於科學莫解的神秘,見仁見智吧。
我們看到鍛煉內傢拳的,一般講究鍛煉從大到小的鍛煉,就是這種循序漸進的直接體現。就好比太極拳,從大圈到小圈的鍛煉過程,也就是功夫深入的過程。一羽不能落,一蠅不能加,動急則急應,動緩則緩隨,都是鏇的功能錶現。我們也可以從推手比賽錶演中,看到拳手目前所處的階段。
需要說明的是,這種階段雖然是遞進的,但是在某個階段上也是有不同層次的,比如同樣是肢體的鏇轉運動,對於來力的把握,轉動的時機、大小、方嚮乃至把握反擊的時機、力點、技巧等,都可以反映齣同一階段不同的水平。
鬆,是培養自身敏感之必須,也是培養內勁之必須 ,而鍛煉中肌體的鏇扭,則是強化內勁通達的必須,也是使內勁達布於錶的必須,同時,也是通過鏇扭的鍛煉,拉長肌肉縴維、拉長筋腱,鍛煉內傢勁力的必須。
講瞭這麼多,隻是一種總結類型而已,並無實際指導意義。下麵講點實際的東西,也許感興趣的多點。
鬆,首先的效驗是身體的柔軟。 當你能夠有意識的放鬆身體的各個部位,纔能說練習內傢拳有點味道瞭。按照現代生理來說,你把身上的很多不隨意肌的隨意度鍛煉的提高瞭。
一種檢驗鬆的方法:你讓你的師兄弟給你做全身按摩般的試驗,就是你放鬆在那裏,讓師兄弟在你全身點按,人一般遇到外力會自然的綳緊肌肉來抵抗的,那麼現在,你試著不要抵抗,而是放鬆,他點按到那裏,你用意的放鬆那裏,來體會自己是否能夠有意的局部放鬆。如果,你的全身都能夠有明顯的放鬆動作的瞭,恭喜你,你有進步瞭。
在你能全身各部都放鬆後,可以進行另外一個試驗:還是請你的師兄弟在你全身點按,這次的要求是,你全身放鬆的,他點按到那裏,你那裏用意緊張(也就是肌肉緊張)來對抗他的點按。然後你體會,你緊張的範圍有多大。比如一般人,自己點按自己的大腿,如果大腿肌肉緊張來對抗這個外力,體會一下,是不是整個大腿的肌肉都緊張?好瞭,經過內傢拳放鬆鍛煉的人,你的全身各處在受到外力的時候,不但能放鬆,還應該都能緊張,但是,你應該體會你緊張的範圍,隨著你的功夫進展,這個緊張的範圍應該越來越小,也就是說,受力點緊張,而周圍依然是放鬆的,這個範圍小到什麼程度?你的師兄們,你的師傅,可以做你的榜樣。
這個緊張,在實戰中,不但體現在“防禦”上,也能錶現在進攻上,你緊張的範圍越小,放鬆到緊張變化的速度越快,說明你的功夫越高。
經常在故事中看到,師傅伸手在弟子身上捏捏,來判斷這個弟子的身體素質是否適閤內傢拳鍛煉或功夫進展情況,就有這個意思在內。
外行說內行的東西,肯定會讓內行見笑瞭。希望民鞦等武學高手不要見笑為好。
兩種整勁習練拳術,首求整勁,非唯內傢。
整勁是拳術是否入門的標誌。 沒有整勁,拳術不能稱之為術,更不能稱之為藝。充其量稱之為搏殺,用俗話說,叫博傻也很恰當,就是一味比蠻力比抗力比天生的機敏。
整勁之為勁也,可以其羸弱為剛強,可以變弱小為強大。
外傢拳也講究整勁,在一定程度上以整勁的應用熟練程度為極緻,而內傢卻以整勁為入門。當然同為整勁階段,並不是說內傢的初級整勁就比外加的熟練整勁高明,就好比你用刀我用棒,刀雖鋒利,棒亦勇猛,並非刀用小力即可傷人就一定打得過用大力纔能傷人的。
具備整勁的人,在和不具備整勁的人,在揉手時最容易觀察齣來,當我們看到一個人把另外一個人發勁打飛齣去的時候,有一種是化勁後攻其失衡,有一種是直接接發,這種就是整勁的典型錶現。
當然,通常外傢的高手習慣直接用整勁打人,而內傢拳手,通常都是化而後打或化打同時,不會直接去“浪費”整勁去發人,不是不能,是不為也
今天聊的兩種整勁,通於內外兩傢,也就是說,在鍛煉和應用的時候,內外兩傢都有類似的方法,隻不過鍛煉和應用的方式不同。
一種是由根到稍的整勁 ,通常外加用此方法居多。少林的發於足、形於背、達於手,就是一種典型。這種整勁要求人體的肌肉、骨骼、氣息乃至內髒氣血,都適應這個力學傳送的要求,不管是發力還是防守。大傢通常看到的錶演,比如推碑之類,就是這種勁力的進攻性演示,而韆斤墜之類的則錶現為穩若磐石般的堅固。
這種勁力的鍛煉方法,被民族英雄嶽飛兼收並蓄,發明瞭中國拳術史上有名的嶽氏雙推,進而影響到少林拳術嚮內傢拳術的轉換過程,形成內傢拳術的一大流派。在拳學的互相學習發揚過程中,少林心意把,就明顯的帶有它的痕跡,而成為少林的看傢秘傳。
陳式太極的一身備五弓,也明顯的帶有這種交流的痕跡。
還有一派的整勁,是以腰腹為中心,勁力由中嚮四稍,由四稍嚮中心的聚散方法。 不管內傢外傢,都有此類鍛煉的方法,過去流傳於河南濟源一帶的少林俗傢一派的大周天功,這種方法錶現的尤為明顯。現今流行的內傢拳法,也大多以此種方法為鍛煉手段。隻不過,不是用醫盲的這種說法而已,但是習練過的人,可以貫穿的迴憶一下,你所習練的內功心法或者說用勁心法,是不是這樣的。
再簡單的說一下,也許更好明瞭。
當你要發力的時候,應該明顯的感覺到勁力有腰腹而起,上達於臂,下撐於足,身如勁弓,當你有這種感覺的時候,往往不知道怎麼迴事對方就齣去瞭。當你的這種感覺遲滯的時候,不是沒有發齣對方,就是已經被對方發齣去瞭。
當你受到來力的時候,你的臂鬆足鬆,繼而丹田空鬆,配閤鏇的作用,你會發現外力變得輕飄明晰,你很容易感受、把握他的來勢及去嚮,這時候你要反擊也隻是舉手之勞的事情瞭。
似乎這種由中心而末梢的運勁方法教由根達稍的來的快捷,其實這隻是一種錯誤的理解,這隻是鍛煉方法和拳術風格不同而已。練習拳術,就是通過鍛煉養成周身整勁的姿勢和勁力習慣,練拳亦然,平時起居亦然,一旦養成,即成習慣,並非打拳的時候身體完整,練習完瞭就鬆懈的。當你整勁形成,習慣養成,時時處處保持正確的身形,即便不起心動念,渾身完整依然。曾經聽一位老拳師說過,鍛煉太極拳就有一點不好,就是逛街逛商場的時候,不小心被人傢碰到,結果撞到的反而是對方,要學會趕緊賠禮道歉,免得惹些不必要的麻煩。信哉此語也。
這裏閑聊的是整勁,不知道會被拳學大傢怎樣笑話呢,好在醫盲臉皮厚,鬍說八道一番,讓大德前來盤剝一番,得益的應該是論壇的同道好友瞭。
為瞭丹田之氣能夠迅速生發乃至“爆炸”,形意門有丹田拍打功。簡單的看,就是小腹放鬆後,用掌猛擊的瞬間肌肉緊張抵抗,但因為其中蘊藏著養氣運氣之功,所以並非外傢拍打鍛煉抗擊之功。但是此功稍加練習,既有小腹肌肉鬆軟但是遇外力則自然反應的功效。
有很多外門功夫,練功方法甚至是匪夷所思的。
比如醫盲年輕時曾遇到鄂西一派的地方武師,其門類蹲馬步,要求站在裝滿石灰的大簸箕上練,不能在平地上鍛煉。遇到一個湖南鷹爪門武師,從小穿鐵瓦,十年日夜不脫,那年他40餘歲,已多年不練功瞭,但是輕輕一蹦,可以蹦上兩米外的八仙桌上。再比如江西字門練習點穴,要求食指日夜不能彎麯,睡覺的時候用竹篾把食指撐起。等等這些,或有其道理在內,但是也不排除是傳承過程中的誤傳錯傳。
關於肢體的鏇,習練過八卦掌的人應該有更直接的體會。
整個八卦掌的鍛煉過程中,莫不是對周身的鏇扭鍛煉,而且在這種鍛煉過程中,放鬆又是必須的。經過這樣長期的鍛煉,其筋骨皮肉産生特殊的變化,鍛煉的人隻要留心,一定會發現。
中國內傢拳術各大流派,除瞭八卦掌,都有長期的積澱流傳演變,而八卦掌在董公海川之前,似乎少見記載。雖然不能否定董公海川有其奇遇和傳承,但是八卦掌一門,確是不同凡響。
董公海川教授弟子,絕無雷同,根據弟子不同特點教授,所以門下大弟子都能形成獨特的風格,開宗立派。
從這兩點看,董公海川實為中華武術數百年來一人也。
震與顫練習拳術在具備整勁後,著功夫的進展,發力的距離會越來越短。
即便不講究整勁的門派,大多數門派也都有類似的爆發力的鍛煉方法,包括西洋拳擊都有類似要求。
實際上,拳擊在訓練中,也是要求整勁的,這點和中國的外傢拳術有共通之處。爆發力也是一樣,誰能用較短的距離發齣同樣的攻擊力,是功夫高低的一種區彆。很多拳術講究寸勁鍛煉,也就是這個目的。
爆發力之所以重要,因為其發力距離短時間快,進攻者能夠在格鬥中把握先機,從另外一個角度說,被攻擊者收到的傷害也更大,因為作用在人體的力量大小固然是對人體傷害的重要因素,同樣的力量作用的速度越快時間越短,對人體的傷害就會越重。舉個簡單易懂的例子,比如一個一百斤重的石闆,緩慢的壓在一個的身上,一般的人都能夠承受的起不會受到傷害,但是同樣的石闆,若是以每秒10米的速度撞到一個人身上,那麼不受傷的幾率就微乎其微。若是再加上受力點的大小和部位,那麼造成的傷害簡直無法測算。
今天聊的話題震與顫,在中國文字裏麵,震顫是同義語,但是嚴格細分,震的幅度應該是比顫大的。
如果說,震,通內外兩傢功夫的話,那麼顫,應該算是內傢功夫所獨有。
單從短距離整勁的攻擊,這也是通內外兩傢的。
那麼在這一點內傢有彆於外加的區彆何在呢?
有人會說,那就是內勁的有無。其實,外傢功夫一樣是有內勁的。但是我們前麵說過,外傢的內勁,講求的是剛猛迅速,不論是內勁還是外形,一般錶現為直綫。而內傢卻是如前麵所說,錶現為柔與鏇。
在震顫這一點上,內傢一樣不離鬆柔與鏇轉。我們知道,震顫是一種往復運動,如果說,外傢的寸勁錶現為直進直退,那麼,內傢的特點就是弧形切點。不但在外形如此,內氣的運用,也是如此。比如丹田氣力達於末梢,外傢鍛煉的路綫就錶現為直接,而內傢鍛煉時,通常在體內如弓般的走弧,進攻如此,防守一樣如此。一個高明的外傢拳師可以力托韆斤,而一個看似體格並不強壯的高明的內傢拳手卻可以在把外來的力量轉化到中心之外,這就是通常所說的可以把力換走。
在前麵講鬆的時候,我們說到過局部肌肉從放鬆到緊張的速度、力度,可以反應一個內傢拳手功夫由外達內的程度。其實,這個鬆緊的變換,局部錶現就是震顫。開始的時候,要把震顫的幅度鍛煉的比常人大,然後要把這個幅度逐步練小,這個小和開始的小就有天壤之彆瞭。常聽到有內傢拳手說,從大圈到小圈的鍛煉過程,也有這個成分在內。
聊完外形的震顫,我們再來看內氣的震顫。
各傢都有獨特的內功鍛煉方法,所鍛煉的效果也各不相同,這個和各傢拳理拳法相配閤的。在內傢的內功鍛煉中,其實更注重鍛煉鏇化之功,這也是一般人認為內傢拳化而後打的原因。其實內傢拳並非不注重打,隻是因為鬆靜的鍛煉,本身已經接近“道”的修煉方法,在這種原則下的鍛煉,沒有良好的心性,是無法登峰造極的。所以,內傢拳術,對鍛煉者的要求非常嚴格,非但在體能上要嚴加把關,在性情為人上,曆代大師也都是嚴格要求的,如果說外傢拳術對於武德的要求是齣於道德的規範,那麼內傢拳術更有其本身鍛煉特點的要求,外傢拳術到達一定的高度,也能體驗到性情對功境的影響,而內傢拳術一開始就已經作為基本的要求瞭。雖然內傢拳術更加錶現為中正平和,對於攻擊殺戮,非不能也,實不為也。但也並非性格剛猛之人不能鍛煉,性情對於功境的影響,越是功夫高深的時候,錶現的影響就越大。
前麵說過,外傢的內功,錶現為直接和剛猛,而且多錶現為氣走筋膜,我們經常可以硬功夫抗擊打和強大攻擊力的錶演,這絕大多數是外傢功夫流派,內傢功夫也有類似錶演,但是其錶現就不是那麼“剛硬”,當你拳擊練習外傢鐵布衫金鍾罩之類的人身上時,通常的感覺是如擊石然,是硬碰硬的感覺,而內傢高手錶演讓你猛擊他的時候,你多半會感到如擊敗絮,好像力量並沒有聚焦在他的身上一樣。
內傢的內功,鍛煉的時候大多錶現為動作柔和行氣綿綿,但其發力的鍛煉,也不乏剛猛,比如前麵提到的形意丹田功。但是他和外傢意力相閤的鍛煉方法有明顯區彆的就是,一是內氣的來源,二是鬆緊的變換。
關於內氣的來源,我們從鍛煉方法上就可以簡單的區彆,一般勢、力、呼吸配閤的,多半為外傢的鍛煉方法,錶現為強調姿勢、呼吸的用力配閤,因為這樣的鍛煉,為瞭避免炸腰,所以外傢氣功的鍛煉多半束腰,並著眼於攆氣、趕氣的拍打等等,從而達到氣行筋膜的效果。而內傢的鍛煉則多動作柔和,雖然也不乏用勁用力的架勢,但一般不會要求持續很久,內傢還錶現為更強調意靜神和,以便內氣內斂。在應用的時候,也講究透於一點,不使餘力,毫不浪費。
關於內勁的震顫之功、爆發練習,是各傢的傳承,醫盲不能也無能詳盡的介紹,聊這些,隻是告訴大傢,的確存在這樣一些東東,雖然各門各派有各自殊勝的鍛煉方法和應用方法,但是簡單歸納,大抵是這樣的。
另外需要說明的是,內傢外傢的區彆,其實並不是那麼嚴格,按照前麵所說的,錶現為比較極端的,我們很容易區彆,但是有些我們是無法嚴格分類的。比如少林拳,我們都知道是外傢的典型代錶,但是門內秘傳的心意把、大悲拳,其內傢的特色就已經很鮮明瞭。我們都知道心意六閤門,差不多是最早的內傢拳法,但是其中有些剛猛的練法和用法,即便是和最剛猛的外傢拳法相比,也不遑多讓。
今天說的震與顫,不管是形於外的,還是蘊與內的,這是中華武術中彆具一格的風格和特點,有心學習和發揚中華武學的人,不要受現代搏擊術的影響,一味的強調力量、速度、組閤等等。學習中華傳統武術,是需要處處留心、處處細心,勤於思考琢磨,纔能慢慢品味其中的樂趣,並不是靠傻練蠻練,就能一窺堂奧的。
震與顫(續在內傢拳學中,有韆金難買機靈顫的說法,就是指的這個。這一顫,外形上有點像打冷顫那樣的錶現,事實上,一般人打冷顫的時候,也是人體不自覺的錶現整勁的一種形勢,習武之人,或從這裏悟入而有所得,隻是拳師的顫與其有不同,一個是自覺一個是不自覺,一個是能顫不能用,一個是應用隨心。而且,這個相似,也隻是形式肌體上的相似,內涵卻大有不同。有些門派的功法,可以非常快速的讓你體驗到這一顫,快到什麼程度?細心聰明的人幾分鍾就可以,惜乎此法師門嚴密,不可公開。並且,即便你能體會到,要靈活運用,卻不是一天兩天的事情。
另外,外傢的整勁,普通人也能在一定狀態下偶爾展現,什麼時候呢?撐懶腰的時候。同樣的道理,撐懶腰和外傢整勁,也隻是形式肌體上的相似,內涵也是多有不同。細心的人,或可從中找到入口。請原諒醫盲的嘎然而止吧。畢竟,有些東西,體會歸體會,掌握歸掌握,說點端倪,讓有心者自行體會吧。
另外再提給大傢一個思路,見過嬰幼兒掙大便嗎?所謂細觀嬰兒玩,處處皆學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