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日期 4/1/2022, 12:57:05 PM
“一件好玩的事”不等同於一件能“養傢糊口的事”。在他看來,專業並不能束縛人,活得快樂最重要,重在過程。
文字 | 未來編輯部・新潮學生
瀋文豪 顧蕓凡
田佳寜 張子婧
海報 |張子婧
指導老師 | 白淨
編輯 | 陳俊沂
學曆和專業,是大學生走嚮社會的通行證。
“麥可思”對2020屆本科畢業生的調查顯示,有26%的學生決定讀研改變專業,熱門專業的跨專業考生甚至占40%以上。2022年,457萬考研人中,不少人希望能通過考試實現專業轉變。
和轟轟烈烈的跨專業考研相比,“第二專業”似乎被許多人遺忘。介於本專業和轉專業之間,修二專是不是“雙倍學習、雙倍疲勞”?它真的有“用”嗎?那些選擇二專的人過得怎麼樣?
衝突與疲憊:二專人的“八十一難”
“本來是想修個二專的。但是我入學那年,學校的二專政策變瞭,學分要求很高。我意識到英語係的課這麼多,和新聞的課經常會撞,就放棄瞭這個念頭,改成瞭輔修。”英專生鄭思佳說。
第二專業的要求遠遠高於輔修。南京大學2020版學生手冊規定:輔修專業與主修專業的課程設置差異應達50%以上。同學隻需修滿對應專業至少30學分,同時保證成績閤格,即可申請輔修專業結業證書。
但二專同學不僅需要保證專業差異度和成績閤格,還需要修完對應專業的全部學科平台、專業核心課程,以及畢業論文(畢業設計)。第二專業的同學不僅可以申請輔修專業的結業證書,還能獲得輔修專業的學士學位。
學校對二專和輔修的政策一直在變化。2021版學生手冊沒有提及“第二專業”的字樣,隻有輔修項目。 自2021年起,同學完成輔修項目後,也可以獲得輔修專業的學士學位。
但跨選新聞的鄭思佳,還還沒趕上2021的新政策。麵對英語和新聞兩個專業的課程,鄭思佳著實有著不少苦惱。“兩個專業的排課時間衝突很嚴重。”
但就算選上瞭課,要想順利地拿到學分也沒那麼輕鬆。高騏原本是地科院的學生,後來轉到瞭信息管理學院,現在輔修數學係的二專。他隻有周末纔能抽身去寫數學作業,但地科院在周末安排學生進行地貌勘察、爬山實踐,“我對那些不感興趣,我就在山上看數學書,打開iPad看pdf,挺煎熬的。”
地海院輔修軟件工程的袁昕文也苦惱:原專業的課確實不少,為此他隻能選擇免修不免考。雖然這解決瞭課程衝突問題,但這“相當於無形中在單位時間內將學習任務量擴大瞭一倍”。
為瞭完成軟工下午一點提交的作業,他得淩晨五點起床。他慨嘆:“幸好這個作業還算簡單,不然真得寫到一點。”大二上那學期,他連續應對十門期末考試,四天裏馬不停蹄地考瞭六科,軟件工程占瞭一半。
呂子然正兢兢業業地輔修信息管理專業。但在傳媒實驗班滿滿當當的課程安排下,他很難拿到信管輔修證書:輔修需要30個學分,但大三下的他幾乎還差一半。
“大二課太多瞭,沒辦法修太多信管的課。而且由於課程衝突,學分高的信管專業課我都沒辦法選到。”
信管同學的大二下課錶VS呂子然的課錶
信管與新傳之間的學科跨度較大,課程難度也不小,呂子然坦言自己很難做好兩者之間的平衡。信管專業課給他帶來不小壓力。“特彆遺憾的是,本專業的課沒學好,大二忙不過來,學分績被拉垮瞭。上學期的R語言和上上學期的程序設計語言都挺大塊的,比較吃時間。”
“我覺得修二專,心理和學習會受到雙重煎熬。”高騏錶示,作為輔修的同學,數學係有很多學生學得比他好,這給他很大的心理壓力。
不過,由於輔修專業隻有學分要求,沒有對學分績的要求,所以二專專業的競爭壓力並不大。
“如果地海那邊數學要考試比較忙的時候,我就直接放棄軟工作業,不寫也無所謂,反正肯定能保證拿到學分,考多少分就無所謂瞭,及格就行。”袁昕文說。
鄭思佳也錶示,“大三上學期有一門新媒體傳播的課是要考試的,不過我不很在意這個分數,所以就隨緣。有些課平時留的作業不多,最後就背一背或者開捲考,我們就會喜歡選一些這樣的課。”
興趣、競爭力、自我探索:
輔修二專的一百種理由
“我輔修主要是因為興趣。”袁昕文果斷道。
地海的袁昕文,因為感興趣,選修瞭軟工,盡管專業課並不輕鬆,但壓力再大也甘之如飴。在他看來,作為一個工具,軟工可以用來解決問題。“就算你不是原創,照著彆人的寫齣來,隻要你解決問題瞭,你就會很有成就感。”
大多數同學輔修二專的動機往往並沒有那麼純粹。 袁昕文調侃道:“地學不是跑路大類嘛。有多少人修二專是純粹齣於興趣呢?”
高騏由於分數原因,被調劑到並不感興趣的地科院,在入學的時候他就已産生瞭輔修二專的想法。他轉入信息管理專業,輔修數學:“從功利的角度來說,想先學一門以後用途比較廣的學科,但最主要還是感興趣。”
大三上的高騏幾乎快修滿學分
高騏的輔修筆記
由於原專業的“冷門”或“局限”而選擇輔修二專,在南大並不罕見。英語專業的鄭思佳也直言:“保送生很清楚以後隻能學語言,提早知道這種局限性,就會想著多學一個專業。”綜閤考慮瞭難度和興趣之後,在文科的各大專業中,鄭思佳選擇輔修新傳。
對她而言,新聞相對來說就業方嚮更明確,發展機會也更多。“我還挺喜歡人類學的。但是我已經大三瞭,沒有時間再讓我想這些‘不掙錢’的專業瞭。”
在競爭激烈的社會背景下,多學一技之長、“技多不壓身”的趨勢愈發明顯。二專成瞭提升競爭力的手段。
除瞭興趣和就業需要,二專也為自我探索提供瞭契機。市場營銷專業的陳一樊,在父母的建議下“不浪費高考分數”選擇瞭商學院。對商學院並無興趣的他開始重新探索,最終選擇瞭新傳。
“我不知道在商院‘混’四年能乾什麼。”他說,“我對文史哲都不太學得來,就再試試其他,最後試瞭新傳。”他成功跨專業保研到南京大學新聞傳播學院。“我發現新傳有一些很有意思的課都是選修課,像林羽豐老師的傳播學民族誌就很有趣。我在選課的時候是以興趣導嚮為主。”
輔修二專之後:更廣闊的人生?
交叉學科的探索給陳一樊在新傳的學習帶來很大幫助,他體會到瞭學科之間的貫通性,並將其運用到實際學習中。“人文社科不是單獨的一片分開的領域,而是層層纍積、互相交融。”為瞭更好地學習新聞傳播專業,他還選修瞭許多社會學院的課。
呂子然也錶示,輔修信管主要還是想要增加一些其他學科的背景,“畢竟兩個學科之間還是有聯係的。”
理工科的同學也有類似的感覺。“我們有一門課叫數據科學,周圍的同學可能會覺得很吃力,但是我修瞭數學係的課,就會少花一點時間。”高騏錶示,輔修數學雖然給他“增添瞭負擔”,但也減輕瞭不少負擔。
做新聞采訪的經曆讓鄭思佳的行動力和世界觀有很大的改變。麵對新聞事件,“大傢都在宣泄自己的情緒,這些關注是必要的,但在短暫的泄憤過後卻很少有人持續跟進,一地雞毛之後,真正的改變卻很少。”鄭思佳說,“我們不能僅限於發泄和說風涼話。”
在一次次采訪與共情中,鄭思佳的人際交往能力有瞭很大提升。她提及在雙十一快遞站的一次新聞實踐,在費盡心思融入工作人員的生活之後,她終於取得瞭對方的信任。“其實他們工作壓力很大,也不太願意接受我們的采訪,但是我和他們軟磨硬泡,套近乎,和他們一起送快遞、疊紙箱子……”融入陌生群體並取得信任是她新習得的一項“技能”。
“這些改變對我來說是情理之內,但又在意料之外”,談及未來的發展,鄭思佳說“有點想拍紀錄片”。
在陳一樊的個人公眾號裏,他將商院輔修新傳的經曆描述為一次“戰略轉移”。不斷試錯的過程讓他一步步靠近自己真正想做的事。
憑興趣輔修軟工的袁昕文打算“直接考公務員養老瞭”。他的短期規劃是去做人文地理。他堅持:絕不把軟工作為自己的工作。袁昕文說,把興趣當作工作會讓人失去興趣。“一件好玩的事”不等同於一件能“養傢糊口的事”。 在他看來,專業並不能束縛人,活得快樂最重要,重在過程。
“難道隻有學某個專業我纔能成功嗎?”袁昕文問。
文中所有人物均為匿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