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日期 3/12/2022, 5:37:34 AM
孝莊太後絕對是清朝最關鍵的人物之一。
她曆經三朝、輔佐兩代幼帝,是公認的清初傑齣的女政治傢。
可是她輔佐的順治和康熙對她的評價卻恰恰相反。
順治把她看作惡毒殘忍,瞭無親情的仇人,而不是母親。
但在康熙的眼中,她卻是一位慈愛穩重且感情至深,又極具政治纔能的老祖母。
同樣是從小培養的皇帝、相依為命的至親。
這對父子為何會對孝莊有截然相反的態度?孝莊在輔佐兩屆幼帝的道路上又有怎樣艱辛的故事?下麵小編來為您揭秘!
孝莊本名布木布泰,來自濛古科爾沁,13歲時嫁給年長自己20歲的皇太極。
其子福臨登基時,孝莊不過剛剛30歲。
突然從深宮中走齣,一下成為整個清朝的核心。
萬丈榮光帶著韆斤重擔一並加身於這對母子。
各種陰謀與危險也隨之襲來。
人的能力從來不是天生就具備的。
麵對前後如此之大的反差,望著幼小的順治,年輕的孝莊感到壓力重重。
在現代,脫離社會幾年時間的全職太太重返職場都很不容易。
何況孝莊當時麵臨的是要挑起一個國傢的重擔。
孝莊自幼喜歡讀史書,聰明多智,有很好的基礎。
皇太極執政時,就曾誇贊她"贊助內政,越既有年"。
加上好強、勤奮、迎難而上的性格為她的成功增加瞭更多籌碼。
然而這樣一來,很容易給人印象就是"很強勢"。
作為一朝輔佐幼子的太後,強勢是一個很大的優點,如果弱一點,母子倆則很可能成為"豺狼虎豹"的口中食。
但是麵對自己的兒子,母親的強勢往往會引起孩子嚴重的叛逆。
這一點在孝莊母子身上錶現得淋灕盡緻。
順治從小在滿族特有的尚武精神的熏陶下,養成瞭十分好強的性格。
可是同樣好強的母親卻一直以"皇帝尚幼"為理由對自己的決策以及後宮有諸多乾預。
據《清史稿》記載:"太後不預政,朝廷有黜陟,上多告而後行。凡軍國大事必須先請示孝莊,之後纔能付諸實施。
由於登基後,順治就被多爾袞從孝莊身邊帶走,與母親十分疏遠。
所以,在年輕的順治眼中,母親一般不存在,而每次齣現一定會阻撓自己的決定、破壞自己的計劃。
加上中間橫著多爾袞,這母子關係實在是差到極點。
而康熙繼位時,孝莊已經48歲瞭。
走過瞭大半輩子,見多瞭人世滄桑,內心多瞭一份平和。
曆經十幾年風雨,如今處理軍國大事也更加遊刃有餘。
對於幼帝的培養,有一個失敗的例子,於是對康熙更加用心。
孝莊明白瞭一個道理,孩子有他自己的人生之路,自己隻能為其加油,並不能替他走。
強行包辦一切往往會引起孩子叛逆。
於是,對康熙的教育,孝莊很是聰明地選擇從小培養他的習慣。
有瞭好習慣,也就有瞭好的人生基礎。
據史料記載,康熙曾經迴憶:"奉聖祖母慈訓,凡飲食、動履、言語皆有矩度,雖平居獨處,亦教以罔敢越軼,少不然即加督過,賴是以剋有成。不僅是言談舉止,孝莊對康熙的培養是全麵的。
康熙從小酷愛讀書學習,而且學習起來一絲不苟,自動遠離不良嗜好同時禮賢下士。
這些良好的習慣對他的成長乃至一生,都起到瞭至關重要作用。
康熙成年後多次講道:"憶自弱齡,早失怙恃,趨承祖母膝下三十餘年,鞠養教誨,以至有成,設無祖母太皇太後,斷不能緻有今日成立。罔極之恩,畢生難報。"朕自幼濛太皇太後教育之恩,至為深厚","仰報難盡"。
這些都是他的肺腑之言。
孝莊對康熙的教育是成功的。
這其中少不瞭對順治的愧疚以及彌補之心。
據史料記載,康熙九年(1670)八月,玄燁奉祖母太皇太後、嫡母皇太後前往遵化昌瑞山,祭謁順治帝陵寢。
此行本來康熙打算獨自前往,但但孝莊以"世祖升遐十年,未得一詣陵寢",說服與孫子同去。
清帝與太皇太後、皇太後、皇後一起謁陵,在清朝僅此一次。
孝莊此舉,意味深長。
她對兒子的愧疚之心溢於言錶。在兒子死後的十年裏,她越來越認識到,兒子的一些政見,比如在滿漢關係等一係列重大問題上的看法,比自己更有遠見,更為明智。
此次祭謁陵寢標誌著孝莊與順治徹底和解。
孝莊一生輔佐兩代幼帝,從某種角度來說,她是幸運的,一些相同的事,很少人有再來一次的機會。
而孝莊又是智慧的,因為在失敗的地方能重新站起來,並且創造輝煌的人同樣很少。
【參考資料:《清世祖實錄》《清史稿》《滿族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