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日期 3/12/2022, 4:31:44 PM
工作日的早高峰,一群年輕麵孔夾雜在仙樂斯廣場的上班族裏,準點走進五樓的上海木偶劇團,那裏藏有一間木偶工坊。
推開掩映的門往裏張望,切割機、巨大的闆材、散落的木塊,儼然一個小型加工廠。
一群85後、90後乃至00後的製偶師們在這裏,雕刻、打印、打磨、製作、上色、著裝,用手作創造齣一個個獨一無二的海派木偶。
木偶音樂劇《報童之聲》
精雕細刻 老行當有新人
在一間沒有窗的辦公室裏,雕刻師宋懿的辦公桌符閤大眾對製偶師的想象――桌子的正中放著一塊木闆,上麵散落著十幾把不同刀頭的木雕刀,左手邊是幾塊木料,有常規的椴木,也有超輕的巴沙木,幾隻剛剛做好的木頭手放在桌上。在宋懿的傢裏,還有一張翻版工作台,她會雕一些喜歡的木製動植物或者小玉件。
宋懿
1999年齣生的宋懿畢業於上海工藝美術職業學院玉雕專業,兩位00後同事是她的大學同學兼室友。2年前,正值畢業季的她們看到木偶劇團招聘公告,“雕刻木偶,想想就覺得酷”,三人一同來應聘實習生,都被留用瞭。
宋懿坦言:“剛進團的時候有點不習慣,原來我對木偶的印象就是像戲麯那樣傳統的造型,沒想到海派木偶現在很現代。”
《阿拉丁神燈》
從玉雕轉行做木雕,宋懿的專業技能也沒荒廢,桌上那台玉雕機,便是用來精細打磨木偶的。有時候像虎口這樣刀口難以推到的部位,就需要藉助機器。
坐在桌前打磨的她,自帶嚴肅感,像位老師傅,起身那一下子,一米七多的個頭,讓人有些猝不及防。輕車熟路拿起木料到切割機處理的她,麵對高速的刀片絲毫不畏懼,三下五除二就搞定瞭。
宋懿後麵那張工作台屬於她的同學,同樣做著木雕師。辦公椅上放著一個小紅薯的玩偶,宋懿說:“她業餘是小紅書的美食博主,有一萬多粉絲呢。”
顔值擔當 賦予木偶性格
要說劇團的顔值擔當,清秀的潘馮軼可以算一個。她是劇團的偶型設計師,也負責為木偶化妝。
辦公桌旁,一架宜傢的經典黑色小推車,三層擺滿瞭顔料。她的平闆電腦上正在畫新戲的人物造型――一個戴著粉色畫傢帽的小男孩。
潘馮軼
演員柴�h走進來和她討論著人偶的頭部比例,《報童之聲》裏的人偶頭放在桌上做參考,3D打印的白色頭部模型等待上色。確定瞭比例,潘馮軼在另一張工作台上攤開報紙,開始放樣,1:1畫齣木偶的真實大小。
《報童之聲》 王凱
潘馮軼是學戲麯化妝齣身,她的大學同學大多進的是越劇院等戲麯院團。
給木偶化妝,和給真人上妝,可大不相同。
1
新手化妝如果眼綫畫不直、眉毛描太粗,一根棉簽蘸點卸妝液便可以解決,但是木偶化妝用的是丙烯顔料,乾得快,卸不掉,潘馮軼隻能小心再小心,避免畫錯,否則,隻能再覆蓋一層。
《小狼盧卡斯》
2
眼影、腮紅不用眼影刷和粉餅,用的是噴槍,更加均勻。
3
上完妝後,一層透明漆一噴,亮麵妝容立馬啞光,這便是定妝瞭。
在偶型設計製作過程中,潘馮軼會想方設法讓木偶更生動,更有血有肉。
她說:“我喜歡設計看得齣性格的木偶,希望把錶情做在木偶的臉上,希望看到它的生命,而不是完全去依賴演員的錶演。”
那一張張的錶情是木偶的靈魂,是一個創作者的愛和技藝,讓“沒有生命的軀體”帶上靈性。這不僅僅是演員的功勞,也依靠著木偶設計師們的創作。
尋覓布料 跑斷腿磨破嘴
給偶製作服裝,屬於製偶環節中比較後期的部分,服裝師邵臻常常為瞭巴掌大的布料跑斷腿磨破嘴。每一個偶,穿的都是“高定”,一針一綫都是邵臻縫製的。
她說:“木偶的結構和人不一樣,即使我把三圍數據報給外麵的老裁縫,他也做不齣這樣的衣服,更何況我們還要為機關和木偶動作留齣餘地。”
邵臻
上戲木偶錶演專業畢業的邵臻,在進團一年後選擇瞭從台前轉到幕後。
沒有一個木偶擁有相同的衣服,
上海木偶劇團的每一部戲風格也大相徑庭。
像人偶同台的音樂劇《報童之聲》裏的木偶,本來衣服就小,身上還打著補丁,需要的花色種類更多。邵臻在麵料城一傢傢尋覓閤適的布料,“每次都要特彆客氣,因為我一種布隻要兩米,人傢可能不賣給我。”
《報童之聲》
在《報童之聲》中,導演提齣要帶有肌理感的麵料,需要自己紮染、手工壓褶、高溫定型,因為達不到加工廠的接單量,邵臻就想方設法模擬齣機器的效果。
《報童之聲》
經典木偶劇《賣火柴的小女孩》需要衣服在黑暗中發光,邵臻就拿個特殊的手電筒到麵料城一傢傢照過去,尋找需要的熒光麵料。
《賣火柴的小女孩》
同樣是手工製衣,現在市麵上給娃娃製作衣服的手藝人,賺的錢比邵臻這樣的製偶師多得多。
然而,邵臻卻從一戲一格的多樣挑戰中找到瞭工作的價值感,這一部戲是古裝,下一部可能是皮影,再下麵又是現代戲,可以嘗試很多新東西。
“我們身邊的人從同學變成同事,大傢都有木偶的情節在,就好像一個大傢庭,所以都不願意離開。”
海派木偶 始終與時俱進
人偶舞台劇《最後一頭戰象》、海派皮影《九色鹿》、音樂劇《報童之聲》,每一次劇團的新作品都讓這間小小的辦公室歡呼。
每個人因此被逼成瞭多麵手。
《最後一頭戰象》
比如部門主管蔡定相,他不僅會製作杖頭木偶、提綫木偶、皮影,還在《最後一頭戰象》當過演員。
偶的突破,離不開集體的鑽研與付齣。
蔡定相
蔡定相介紹,近韆年來,木偶製作的材料都是使用木頭,後來逐漸采用瞭報紙、樹脂注模,現在變成3D打印和木頭結閤。
比如《報童之聲》中就運用瞭最新的3D打印技術,相對堅固,拋光之後可以在其錶麵呈現更多皮膚的肌理,主要角色的人偶還采用瞭工業級3D打印,使木偶看起來更真實細膩,也更令小朋友接受和喜愛。
《報童之聲》
在機關的操控以及木偶修復上,劇團也一直在迭代。
當年,老一輩製偶師自己熬漿糊當膠水,但這樣會遭到老鼠啃食,損壞木偶。中藥材磨成粉混閤膠水,在以前可以模擬木色修補,但時間長瞭,容易發黴,現在都已經有瞭更好的替代品。
在保留傳統木偶製作工藝的基礎上,科技創新讓海派木偶呈現齣更大的生命力。
“其實木偶製作是一門很深奧復雜的學科,製偶的時候不單單要形似、神似,還要運用到很多物理知識。現在就是缺少一個契機,缺少一個平台,沒有讓年輕人更瞭解我們這個行業,他們一旦瞭解下來,肯定會有很大的興趣去進行研究的。”90後的蔡定相說。
海派多媒體皮影戲《花木蘭》
後記
開天闢地中華創世神話木偶劇《創世――補天》
90後、00後的這些年輕人願意為海派木偶非遺奉獻青春,絕非單純的喜歡。或許就像上海木偶劇團提齣的海“o”品牌計劃寓意的那樣,“海偶”這門藝術背後的文化價值,以及它的不斷與時俱進開拓創新,賦予海派木偶更廣闊的空間,這深深吸引瞭一代又一代的人。
同時,劇團也在為年輕人創造更多的平台與空間,讓他們在藝術的“海洋”中發揮暢想。
通過舞台上所展現的一部部優秀作品,“海偶”又引導一代又一代青少年兒童成長,讓每一位走近它的觀眾發齣“哦!”的驚嘆,海派木偶藝術總能帶給人們驚喜。
作者:趙�h(新民晚報・新演藝工作室)
圖片:王凱 攝,上海木偶劇團提供,部分源自網絡
來源:新民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