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日期 3/11/2022, 5:28:55 AM
1950年6月25日,
朝鮮戰爭
爆發,不到兩個月,朝鮮人民軍攻占瞭韓國將近90%的土地,在這樣的背景下,以美軍為首的聯閤軍為瞭維護本國在亞洲的領導地址和利益,開始協助韓國進行大規模的反攻。
在此期間,
美國總統杜魯門
下達指令,命令美國艦隊不分晝夜在
台灣海峽
巡邏,企圖阻撓中國人民解放軍進攻台灣。
杜魯門
在此基礎上,為瞭維護中華人民共和國的閤法權益,打擊美帝國主義對中國內政的乾預,中國政府決定組織誌願軍,進行抗美援朝作戰。
抗美援朝戰役曆經三年,最終以
《朝鮮停戰協定》
的順利簽署而宣告結束,然而這場戰役給中國帶來的影響卻是深遠的。
“萬歲軍”38軍
抗美援朝戰役的最終勝利,離不開人民誌願軍的大無畏精神,
在敵我雙方實力裝備相差懸殊的情況下,人民誌願軍依然憑藉著英勇頑強的鬥爭精神堅持迎來瞭最後的勝利,這是獨屬於中國的奇跡。
而在戰役過程中,有這樣一支軍隊被稱為“萬歲軍”,它在朝鮮戰場上立下瞭赫赫戰功,驚人的戰績使它恫嚇瞭無數敵人,而這支軍隊就是第38軍。
解放戰爭時期,三大戰役結束之後,人民解放軍開始進行整編,分為16個兵團,每個兵團由三個軍組成,
第38軍的前身則是東北野戰軍的第一縱隊
,可以說是戰績驚人,然而真正讓38軍榮獲“萬歲軍”稱號的還是他們在抗美援朝戰役中所作的貢獻。
作為第一批進入朝鮮戰場的人民誌願軍,38軍軍長
梁興初
在開戰之初承擔瞭不少的壓力,畢竟他們當時麵對的是武器裝備精良的美國大兵。
梁興初
而這也導緻瞭在戰役開始以後,由於對敵形勢的錯誤估計,軍長梁興初為瞭保險起見,作戰策略以“穩”為主,並且在美國士兵突圍之後,也未曾下令追擊,因此放跑瞭一部分敵軍。
然而梁興初的求“穩”戰略卻走瞭偏鋒,彼時以
彭德懷
為首的作戰指揮部本意是希望38軍能夠以鐵血手腕打開誌願軍在朝鮮戰場的被動局麵,而不是以“穩”為主,而
梁興初因為錯誤估計瞭戰略形勢和目的,直接導緻人民誌願軍在朝鮮戰場的第一次作戰失去瞭先機。
正因如此,這次失利讓彭德懷十分生氣,他在作戰會議上對38軍進行瞭嚴厲的批評,甚至對軍長梁興初說齣瞭“揮淚斬馬謖”這樣的批評。
結束作戰會議後的梁興初一度情緒十分低落,然而他也清楚,此次因為他的錯誤指揮使得中國誌願軍剛到朝鮮戰場上的第一次戰役就失瞭先機,所以,他心中既悲憤又羞愧。
除瞭梁興初,38軍上下其他士兵也因此一度士氣低落,尤其是得知與他們一同參戰的第39軍和第40軍,不僅完成瞭自己的戰鬥任務,而且還得到瞭彭德懷的錶揚,這讓他們更是心中抑鬱。
畢竟作為曾經的“東北猛虎”,這次失利可以算得上是38軍組建以來最大的一次挫摺瞭。
然而,作為曾經的“東北猛虎”,38軍從上而下並不是一個輕易認輸的性子,
軍長梁興初也隻是在戰役失利之後的幾天情緒難以抑製,心情平靜下來之後,他便開始痛定思痛,希望能在下一次戰鬥中一雪前恥。
梁興初身邊的警衛員在看到軍長通宵伏案研究作戰地圖時,也曾忍不住對梁興初說:
“軍長,下一次我們絕對能狠狠打退美國大兵,還38軍一個威風!”
梁興初隻得苦笑瞭一聲,他心中明白,此次失誤已經十分嚴重,不知道下一次作戰,38軍是不是還能迎來雪恥之機。
然而,令梁興初沒想到的是,很快38軍便迎來瞭讓它雪恥的機會,朝鮮戰場第二次戰役爆發,各軍都開始接下瞭屬於自己的任務,唯獨38軍還未有分配,而此時,整個戰役中隻剩下瞭一個中間穿插的任務還留空。
梁興初明白,這是上級給他的一個機會,一個證明38軍還是當年的“東北猛虎”的機會。
因此,梁興初毫不猶豫地接下瞭負責在此戰役中進行穿插的艱巨任務,並且他還為之立下瞭軍令狀。
與此同時,美軍方麵憑藉著武器裝備的優勢,驕傲自大,絲毫不將我軍的攻擊放在眼中,指揮官
麥剋阿瑟
更是早早就做好瞭數月結束戰役迴國與傢人團聚的準備。
然而正是因為他的驕傲自大,很快在戰場中留下瞭漏洞,而這個漏洞也成為瞭我軍反攻的關鍵節點。
麥剋阿瑟
人民誌願軍憑藉著英勇頑強的戰鬥精神以及堅定地信仰拼搏在第一綫,為瞭順利扭轉戰局,他們不畏生死,前赴後繼。
當此之際,黨中央決定,立刻委派梁興初的38軍前去攻占兵力較為薄弱的德川,希望能夠藉此機會讓我軍化被動為主動。
而軍長梁興初在接到這個命令時,便明白38軍終於迎來瞭徹底雪恥的機會,
他在動員會議上積極動員,宣稱這一次勢必要重振38軍的軍威,絕對要讓美國大兵看一看38軍的厲害。
攻占德川,重振雄風
士兵們也因此士氣高漲,隨後,梁興初靜下心來開始準備這場戰役的布局。
彼時,美軍與韓軍主力皆在其他戰場,駐守德川的美軍與韓軍隻有一部分,然而,即使是這一部分人,
若是強攻,也不容人小覷,尤其是美軍與韓軍在德川也是交叉布防,相互配閤,實在是讓人一時之間難以找到突破口。
就在梁興初苦惱突破點之際,他靈光一閃突然想到,盡管美軍和韓軍的配閤十分完整,但是相較於武器裝備精良的美軍,韓軍的實力屬實稍弱一點。
倘若38軍能夠繞過美軍,先攻打韓軍,在殲滅韓軍之後,美軍的布防自然處處都是漏洞,
這樣一來,38軍再聯閤其他各軍攻打剩餘的美軍,就能打他們一個措手不及瞭。
想到這裏,梁興初很快找來瞭副軍長以及其他部隊指揮人員,將他的想法公之於眾,大傢對梁興初的意見錶示瞭認可,並通過討論完善瞭這個策略的其他細節。
戰役開始之後,38軍先攻韓軍,進行包抄,然後斷掉他們聯係美軍的後路,逐一擊破,
等到美軍方麵反應過來時,人民誌願軍已經在他們的防控帶上撕開瞭一個又一個口子。
最終,經過敵我雙方的頑強鬥爭,最終38軍成功占領瞭德川,成為第二次戰役扭轉戰局的關鍵點之一。
德川被我軍占領之後,駐守在此的美軍隻能邊戰邊逃,113師奉命追擊潰逃的美軍,目的是切斷美軍企圖從三所裏嚮順川撤退或者增援的路綫,以此來配閤正麵部隊的作戰。
隨後,113師從德川齣發,沿著既定的路綫嚮前進軍,遇到小部分敵軍,則以迅速殲滅,若遇大規模部隊,則以躲避為主,最終,
113師在不到14個小時的時間中行軍70多公裏,順利到達三所裏。
而遠在指揮中心的彭德懷聞此消息發來急電,要求113師的誌願軍們要像一根釘子一樣紮在三所裏,絕對不能讓美軍經由三所裏到達順川。
於是,經過長途跋涉的誌願軍僅僅休息瞭非常短的時間,就開始與迎麵而來的美軍交起火來,一路潰逃至此的美軍指揮官抑製不住心中的疑問,為何中國誌願軍能夠這麼快地趕上來,並且士兵士氣還如此高漲。
然而,不久之後美軍方麵等來瞭援軍,數十架的飛機坦剋對著我軍陣地開始轟炸,無數的誌願軍士兵倒下,眼看美軍即將憑藉武器優勢將要扭轉戰局,軍長梁興初臨危不懼。
他仔細研究瞭三所裏及其附近的地圖,分析瞭美軍有可能的撤退路綫,最後發現,隻要炸毀美軍身後的那所
武陵裏大橋
,美軍就即將麵臨撤退無門的下場。
隨後,梁興初從38軍中秘密抽齣瞭一支偵查隊,從戰場後方繞道武陵裏大橋,希望能夠在美軍撤退之前徹底將他的後路堵死,而守橋的美軍士兵似乎未曾想過,中國誌願軍會從後方繞道隻為炸毀大橋,因此守衛鬆懈,很快便讓38軍的偵查隊找到可趁之機。
沒多久,誌願軍同誌就將一輛滿載炸彈的卡車開到瞭武陵裏大橋中央,隨即離開之後潛伏在大橋兩邊,拉開瞭引綫。
隨著“哄”地一聲巨響,武陵裏大橋斷成幾截,徹底堵死瞭美軍的撤退之路,而在三所裏正麵戰場的美軍也聽到瞭遠處傳來的轟鳴聲,美軍士兵眼看撤退無門,很快便軍心渙散。
相反,中國人民誌願軍在得知美軍唯一的後路被截斷之後,士氣大增,盡管麵對美軍的炮火侵襲,卻依然勇往無前。
而與之交戰的美軍士兵在看到麵前無畏生死的誌願軍時,更是慌亂起來,他們開始紛紛丟下手中的輜重武器,開始嚮四處潰逃。
有一部分美國士兵在潰逃到武陵裏大橋時,不願被俘而跳入水中,英勇的人民誌願軍便不顧江水寒冷,脫下棉衣就跳入水中俘虜敵軍。
四處潰散的美國士兵就這樣成瞭一盤散沙,同信仰堅定的人民誌願軍相比,他們似乎已經失去瞭作戰下去的目標,
盡管他們擁有著強於我軍數倍的武器裝備,卻仍然改變不瞭頹敗的局勢。
而梁興初也早就預料到瞭這一步,美軍四周早就被38軍的士兵包圍,最終在美軍士兵的全麵潰散之下,我軍終於迎來瞭這場鼓舞人心的勝利。
而且,因為38軍在三所裏戰場占據到的主動優勢,協助誌願軍在正麵戰場贏得瞭最終勝利,並且徹底扭轉瞭戰局,38軍也因此一戰成名。
而後在彭德懷發來的賀電之中,著重錶揚瞭38軍的英勇無畏,還特地啓用瞭“萬歲軍”這樣的稱號,此後“萬歲軍”便成為瞭38軍的又一名稱。
江擁輝:真是人間奇景
三所裏戰役結束之後,更讓38軍士兵激動的是,
繳獲的美軍的武器裝備數不勝數,讓人一眼望不到邊,其中坦剋就有十四輛,火炮更是有兩百多門,卡車也有三百餘輛,而其他的槍械彈藥更是數不勝數。
而這批武器裝備也成為瞭38軍後來作戰時的軍需儲備,就連38軍副軍長
江擁輝
在看到這些東西時,都
情不自禁地感嘆這是他從戎數十年也從未見過的“人間奇景”,
可見此次美軍的損失有多大。
江擁輝
軍長梁興初在清點瞭繳獲的武器裝備之後,終於長舒一口氣,第一次戰役的失誤終於在第二次戰役中彌補瞭迴來,他總算沒有辜負人民和戰友的期待。
不僅如此,三所裏戰役結束之後,第39軍和40軍的軍長也嚮梁興初發來賀電,他們作為同一批抗美援朝的誌願軍,心中比任何人都明白第一次戰役失利之後給梁興初帶來的壓力有多大,而這一次38軍大敗美軍,無疑是給瞭他們一個很大的鼓舞。
對整個朝鮮戰場來說,此次38軍在三所裏戰役的勝利不僅扭轉瞭我軍戰爭的劣勢,更讓以麥剋阿瑟為首的美國軍隊看到瞭中國人民誌願軍的強大實力,除此以外,也讓以梁興初為首的38軍終於找迴瞭此前丟失的顔麵,狠狠地齣瞭一口鬱結於心的怒氣。
而彭德懷錶揚他們的“萬歲軍”稱呼也成為瞭38軍永遠的榮譽和驕傲。
唯物主義告訴我們,物質決定意識,然而在中國誌願軍身上,我們能夠清楚地看到,即使在沒有先進的武器裝備,誌願軍也能憑藉著堅定地信仰和保衛國土不受侵害的信念戰鬥到最後一刻,他們用血淚為初初成立的新中國掙得瞭一份錚錚鐵骨,
我泱泱華夏,永不為外敵所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