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日期 3/7/2022, 2:37:41 PM
王安石變法是曆史上著名的變法行動,王安石發動變法的初衷是為國為民,但是在發布政策之後司馬光斷言他沒什麼好下場。為什麼司馬光會這樣說?變法到底是因為反對派太強還是因為變法有一些不足的地方?王安石變法到底抄襲誰的創意?我們一起來看看王安石是如何一步步從春風得意淪落成過街老鼠的。
公元
1067
年,這一年宋神宗上位,但是他一上位就有一個大問題,那就是沒錢瞭。北宋財政連年虧損,“冗兵、冗員、冗費”這三冗導緻財政虧空
1750
多萬。沒錢可是萬萬不行的,宋神宗想來想去想到瞭王安石。要知道王安石一直叫囂著變法,還說什麼不用加賦就能讓國庫充裕起來。
宋神宗:
“愛卿啊,聽說你理財有道,能讓國傢富裕起來?”
王安石:
“陛下,我不加百姓的賦稅也能讓朝廷富裕起來。”
司馬光:
“你這麼能,你咋不上天哪?”
宋神宗:
“愛卿,請聽人傢說完。”
王安石:
“陛下,我有三策可以使國傢富裕,而且還有三策可以解決軍隊戰鬥力不行的問題。”
司馬光:
“壓榨百姓還是與民奪利?”
王安石:
“你怎能憑空汙人清白,我不加賦也行。”
接近著就是一頓吵架,司馬光一派的都持否定觀點,但是王安石卻積極變法。宋神宗也沒辦法,現在國傢財政虧空這麼嚴重,再這麼下去連官員的工資都發不起,索性死馬當作活馬醫,先讓王安石試試。
有關經濟方麵的主要政策就三項,分彆為:均輸市易、青苗法、免役法。
均輸市易
均輸就是允許地方政府在災年的時候取消糧食賦稅,要知道在古代賦稅分人頭稅和土地稅,人頭稅是要交白花花銀子的,土地稅是要交糧食白麵的。在災年的時候糧食稀缺,如果還讓百姓交土地稅,那麼百姓的負擔就大瞭。取消糧食賦稅也不是直接取消,而是用銀子代替。地方政府收銀子,然後去彆的地方買糧食,隻要最後上交給朝廷就行瞭。這項政策的最大漏洞就是古代信息閉塞,官員實際執行上可操縱空間太大。
市易就是在大城市設置瞭市易官,工作就是負責低價買貨物高價拋售,說白瞭就是低買高賣。市易官和其他商人不一樣,其他商人遵循市場規律,
“賤取如珠玉
,
貴齣如糞土”,但是市易官是有權力的,他們能提前得知朝廷的內幕消息,所以可操作性非常大。雖然市易官確實為朝廷盈利瞭,但是僅開封一座城市就有五萬多中小商傢破産,可見市易官對私營經濟的破壞有多大。
這一條政策一點都沒新意,所以在王安石變法之後司馬光就直接開懟。司馬光:宋神宗年紀小好忽悠,但是我可不傻,你就是想搞桑弘羊那一套!不過司馬光也沒說錯,因為這一套和漢朝的
“均輸平準”太相似瞭。
青苗法
青苗法就是官方放貸,在糧食豐收前百姓要是沒錢可以去找官府藉錢,到糧食豐收後連本帶息還錢(兩分利息)就行瞭。原本都是百姓賣兒賣女賣土地,去找地主商人藉錢。但是朝廷看地主賺得盆滿鉢滿也眼紅瞭,所以就直接插手貸款這件事,搞齣青苗法。朝廷靠青苗法大發橫財,每年財政收入多幾百萬兩甚至韆八百萬兩。
當時司馬光斥責王安石掉錢眼裏瞭,光為朝廷增收卻絲毫不考慮百姓的利益。要知道在當時有一些地方利息高達八分,史學傢趙翼認為青苗法時地方官員普遍加息到
4-5
成,這筆收入完全是官員為瞭政績強行談判的貸款。所以每次王安石一提變法,司馬光就罵王安石與民爭利,這是有原因的,可不是司馬光專門針對王安石。
免役法
免役並不是單純的免去勞役,而是讓百姓花錢免除徭役。有的時候百姓不願意去服徭役,所以就直接給點錢,朝廷找人替你服徭役。這一點的好處就在於能讓百姓安心耕種,提高土地收入,而且還能解決無業遊民的就業問題。但是有個問題,那就是有一批人(王公貴族、士大夫)是不需要服徭役的。但是王安石取消瞭他們的特權,要求他們交錢,這就導緻士大夫階級的不滿。
宋神宗:
“愛卿啊,朝廷現在有錢,百姓也沒加賦,你很好啊。”
司馬光:
“陛下,王安石這是與民爭利,長久下去會齣亂子的啊。”
王安石:
“司馬砸缸兄太多慮瞭。”
司馬光:
“你彆太得瑟,日後你一定沒啥好下場,眾叛親離就是你的下場。”
王安石:
“騎驢看唱本,走著瞧。”
王安石和司馬光是有私交的,他們之前的關係可沒有到水火不容的地步,而且司馬光也是呼籲著變法。但是兩個人在變法中發生瞭分歧,王安石認為自己為國為民,但是司馬光卻認為他是與民爭利。雙方各執一詞,由於王安石變法給宋神宗帶來大筆銀子,所以在變法初期宋神宗非常支持王安石。宋神宗之所以放棄王安石變法是因為王安石並沒有解決實質性的東西,在軍事領域的變法非但沒有提高戰鬥力,反而是讓百姓的負擔更重瞭。
保甲法
保甲法其實就是將十戶百姓編為一保,然後兩丁以上的傢庭每傢齣一個保丁。這些人在農忙的負責耕種,在閑暇時期接受軍事訓練,作為軍隊預備隊,大大減少瞭訓練軍隊的費用。但是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江湖的規矩就是弱肉強食,保長(強者)強行攤派徭役,弱者隻能受其壓迫。在當時有一些保丁為瞭逃避保長的壓迫自斷手臂,可見當時的壓迫有多嚴重。而且上升通道發生瞭改變,原本宋朝的上升通道就是讀書當士大夫,或者去走商。此時的上升通道就不一樣瞭,商人階級遭到瞭嚴重打擊,而且軍國主義初見苗頭。窮苦百姓無法經商、讀書,隻能通過參軍入伍提高自己的地位。在這種情況下朝廷越來越倚重軍人,士大夫的特權、權益自然會遭到損壞,因此保甲法還是受到很多士大夫抵製的。
保馬法
保馬法其實就是國傢齣錢買馬,然後讓百姓負責養馬,養馬的傢庭可以免除部分賦稅,到時候歸還給朝廷就行瞭。當然瞭,要是把馬養死瞭,那你還要賠錢。
“腰纏萬貫,帶毛不算”這就是養殖業的實情,養殖的風險非常大,更彆說是馬瞭。在保馬法實施階段百姓很多都把馬養死瞭,國傢非但沒有收貨優質馬,民眾還要賠償一大筆銀子。
置將法
這條法律規定瞭一個軍隊一個將領,把軍隊分成若乾個小軍隊,然後由若乾個小將軍管理。這是為瞭避免
“將不知兵,兵不知將”的情況再次發生,但是導緻大量的“冗兵”齣現,朝廷的開始又大瞭。
鄭俠
:
“陛下,我這裏有一幅畫(《流民圖》),想讓你看看。”
宋神宗:
“快快拿過來。”
宋神宗看完《流民圖》就開始反思王安石變法的效果瞭,雖然確實給朝廷帶來瞭不少的收入,但是百姓都混成這樣瞭,如果再這麼下去,會不會齣現農民起義?王安石一直叫囂著不足懼,他是不怕,但是這江山是我們趙傢的啊,要是在我手裏丟瞭江山,我還能見列祖列宗嗎?而這個時候保守派就開始補刀瞭,司馬光的觀點很簡單,現在收入增加瞭,國庫應該充裕瞭吧?但是為什麼國庫沒銀子?為什麼開銷比以前還要大?變法的意義就是花錢嗎?
王安石沒有什麼支持者,朝野一片反對聲音,為瞭一個王安石得罪天下人,劃算嗎?我並不認為變法失敗是因為宋神宗被小人蠱惑導緻的,我更傾嚮於卸磨殺驢。此時的財政壓力大大減小,但是朝野對王安石的反對聲音非常大。還記得商鞅是怎麼死的嗎?商鞅有錯嗎?商鞅沒有錯,但是殺一個人能穩定天下人,皇帝能不這麼乾嗎?曆代改革傢幾乎都沒好下場,這一魔咒是無法避免的。宋神宗為什麼早不取消變法?因為最初是財政壓力逼迫宋神宗變法的,而現在財政壓力沒那麼大瞭,朝野呼聲又逼迫著宋神宗廢除變法。利害取捨之後,宋神宗最終決定廢棄變法。
司馬砸缸兄的話應驗瞭,王安石在失勢之後最積極反對他的就是王安石的心腹。他一手培養起來的呂惠卿藉題發揮,想要利用李士寜案件來傾覆王安石。雖然呂惠卿沒有成功,但是王安石注定是不會成功瞭。反對派是不會支持他的,而如今他的心腹都不支持他瞭,他還有戲嗎?之後王安石再度拜相,但是沒有什麼人支持他瞭,新法很難堅持下去。宋神宗死後高太後垂簾聽政,司馬光得到瞭起用。司馬光全麵否定新法,但是並沒有去針對王安石。真是可笑啊,自己培養的人成瞭最積極反對自己的,而最不支持自己的人卻不落井下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