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日期 3/4/2022, 3:37:27 PM
杭綢織造技藝、搶潮頭魚、下沙大麥燒傳統釀製技藝、北沙廿四錦、孔鳳春香粉製作技藝……近日,錢塘區公布瞭32項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産代錶性項目,並為項目保護單位授牌、開展培訓。這也是錢塘區成立以來認定的首批區級非遺名錄。
勇立潮頭、圍墾造陸,在錢塘區這片熱土上,勞動者們用智慧和汗水,創造瞭無數珍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産資源。“我們要好好思考如何把寶貴的非遺項目傳承下去。”授牌儀式上,各項目保護單位相關負責人紛紛錶示要守護好這些文化瑰寶。在這個現代化建設高速發展的時代,如何推動地區非遺傳承,一直是個重要課題。而錢塘區也早已開始瞭結閤自己地域特色的實踐。
“以杭綢織造、古法豆漿磨製技藝為例,絲綢如何從蠶繭華麗蛻變?豆漿如何從一顆黃豆而變得醇香迷人?這些問題在萬事利絲綢博物館和九陽工業旅遊基地都能找到答案。錢塘區因地製宜,藉助工業旅遊基地、保護單位等多元的社會力量,創設瞭良好的非遺傳承發展環境。”區社會發展局相關負責人錶示。
“非遺+工業旅遊”“非遺+研學”……這樣的模式在錢塘也十分受小朋友和傢長們喜愛。“我們的工業旅遊基地還為小朋友們定製瞭小型的石磨模型,小朋友們親身體驗古法豆漿磨製技藝,在實踐中學習傳承非遺瑰寶。”九陽工業旅遊相關負責人說。推動非遺傳承發展,不僅要依靠保護單位,還需找齣掌握核心技藝的非遺代錶性傳承人,將錢塘區的非遺項目傳承譜係續寫。
北沙廿四錦
保護單位:杭州市下沙第二小學
北沙廿四錦屬杭州兒童民間遊戲,是廣布於今杭州地區兒童群體交往娛樂的群體性活動,主要有:抖空竹、踢毽子、竹竿舞、丟沙包、抓核桃、踩高蹺、射箭、拔河、拔高、對頂、八錦操、叉魚、鬧蹴鞠、滾鐵環、耍陀螺、跳白索、放風箏、老鷹捉小雞、跳皮筋、挑花綫、跳九宮格、蕩鞦韆、彈球、捉迷藏。
杭綢織造技藝
保護單位:杭州萬事利絲綢數碼印刷有限公司
杭綢,是杭州最具地方氣息和特色的紡織品之一,其織造技藝繁復精巧,手工程度較高,凝聚著前人豐富的經驗智慧,在中國科技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和價值。2016年,“杭綢織造技藝”被列入第六批杭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産代錶性項目名錄,由於機械化程度低,傳統手工的生産效率不高,如今掌握杭綢織造技藝的人寥若晨星。
龍鱗裝技藝
保護單位:浙江華人數碼科技有限公司
龍鱗裝技藝始於唐代中葉,是中國傳統書籍裝幀方式之一,外形與捲軸裝無異,但舒展開後因書頁邊緣有規律地翹起、整齊排列形成鱗狀,展案鋪張後形似長龍。目前該技藝國內僅有少數機構掌握,浙江僅見於杭州錢塘新區的浙江華人數碼科技有限公司,龍鱗裝技藝於2014年被列為第五批杭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産代錶性項目名錄。
下沙大麥燒傳統釀製技藝
保護單位:杭州下沙酒廠
下沙大麥燒傳統釀製技藝是老底子的下沙人自傢燒製傳統白酒的土法,之後代代相傳,此技藝細工慢酵,燒製齣的大麥燒,純糧素顔,品質純正,入口甘冽醇厚,清香四溢。這項技藝於2014年被列為第五批杭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産代錶性項目名錄。
沙地醬菜製作技藝
保護單位:下沙街道新元社區居民委員會、杭州蕭山錢江蔬菜食品有限公司
沙地醬菜製作技藝是錢塘江邊傢喻戶曉的民間味道,也是沙地代錶性的“開胃菜”。沙地老百姓根據當地的氣候條件,因地製宜,在不同的季節裏製作應季的醬菜:比如4月的榨菜、5月的醬黃瓜、9月的醋蘿蔔、11月的辣醬、大頭菜等,品種繁多。
古法豆漿磨製技藝
保護單位:杭州九陽小傢電有限公司
豆漿製作工藝,是中國延承韆年的一種加工方法。杭州九陽小傢電有限公司作為古法豆漿磨製技藝的傳承基地,設置瞭磨吧,開展古法豆漿技藝傳承推廣,成為學生研學、遊客打卡的網紅場地,獲得瞭很好的社會效應。
孔鳳春香粉製作技藝
保護單位:杭州孔鳳春化妝品股份有限公司
孔鳳春,這個紮根在老杭州人心頭的符號,創立於清同治元年(公元1862年)的中華老字號,其産品曾為慈禧太後所鍾愛,曾在首屆西博會上斬獲八項大奬,並作為南極考察隊員專用護膚品而飲譽海內外,獲得國傢和省部級多項榮譽。其香粉製作技藝是這個百年老字號核心産品的製作工藝,采用産自太湖邊的“吳興石”經加入一定比例的珍珠粉等多種材料做為原料,經多道工序手工製作成鵝蛋粉。
木雕飾品製作技藝
保護單位:杭州琳瀾文化發展有限公司
葉氏傢族木雕由祖師爺葉承榮(1798-1890年)傳承至今已有兩百多年的曆史。第六代傳人葉麗佳從小在父輩的耳濡目染下接觸並學習木雕,熟悉木雕的各個步驟工藝。又將西方美學的現代設計理念融閤傳統手工藝,發展齣全新的帶國風潮流的木雕飾品製作技藝,收獲一批年輕人的喜愛。
麵塑
保護單位:白楊街道江潮社區居民委員會、新灣街道共和村村民委員會
麵塑,是一種製作簡單但藝術性很高的民間手工藝品。它是用麵粉、糯米粉為主要原料,再加上色彩、蜂蜜、甘油等成分,經過防裂、防黴的處理,製成各色麵團,廣泛傳承傳播於錢塘江兩岸沙地。
沙地蘿蔔乾製作技藝
保護單位:河莊街道建一村村民委員會
蘿蔔乾是我國“六大民間小菜”之一,起源於河莊街道,已有二百多年的曆史。相傳舊時勤勞的沙地人在收製“絡麻”後會在地裏種植蘿蔔,結果大量的鮮蘿蔔吃不完,有人試著醃製後,發現蘿蔔色澤黃亮,香味濃鬱,鹹中帶甜,味道比鮮蘿蔔還好吃,就這樣風乾蘿蔔在沙地裏傳開來瞭。
草捨搭建技藝
保護單位:河莊街道建一村村民委員會
草捨是沙地傳統房屋建築的一種,分為箍桶捨、直頭捨、橫捨、七字捨四種,象徵著沙地人的勤勞和睿慧,是沙地特有且不可丟失的精神印記。
箍桶技藝
保護單位:河莊街道同一村村民委員會
箍桶技藝是民間傳統手工技藝之一,是指用箍將一塊一塊木闆箍在一起做成木桶,至今仍有很多沙地人把它作為日常生活用品在使用。
佛像雕刻技藝
保護單位:河莊街道民主村村民委員會
河莊街道民主村佛像雕刻技藝則以木雕為主,石雕為輔,多以上好的樟木為原料,經過打圖、選料、打坯成形、修光、打磨、上生漆、貼金、再上罩漆(生漆加桐油)等工序,塑造齣各種神佛形象。
傳統蜂蜜製作技藝
保護單位:河莊街道同一村村民委員會
蜜蜂養殖的曆史有數韆年之久, 河莊街道同一村村民掌握瞭飼喂、分蜂、介王、並群、防病等養蜂技術,並産齣蜂蜜、蜂皇漿、蜂花粉、蜂膠和蜂毒等産品,其中蜂蜜製作技藝保留瞭傳統工序,尤為難得。
沙地竹編技藝
保護單位:河莊街道蜀南村村民委員會
沙地竹編技藝是指以竹子為原材料,根據竹子大小和不同用途來確定將竹子劈成多大的篾片,運用特有手藝將篾片編織成各式各樣的作品。
糖畫技藝
保護單位:河莊街道知行社區居民委員會
糖畫技藝主要是利用食糖可塑的特性將之製作成形。多以麥芽飴糖和玉米糖為原料,綜閤采用捏、堆、貼、剪、吹、搓、拽、按、澆、拉等製作手段和繪、染、刻、劃、點、戳、印、插、綴等裝飾手法完成作品的塑造。
祭潮神
保護單位:河莊街道嚮公村村民委員會
每年三月初六,各地的潮神廟都會舉辦為期三天的“相公會”。社戲商集、引神賽會,是老沙地人心中難忘的記憶。
江東小年夜
保護單位:河莊街道江東村村民委員會
臘月廿三,是中國的傳統節日,即小年夜,是沙地的傳統習俗。小年夜活動主題為“品民俗、迎新年”,活動內容主要包括送春聯、搡年糕、糖畫、煮湯圓、台灣鹵肉飯、棉花糖等等。
南沙剪紙技藝
保護單位:義蓬街道春光村村民委員會
南沙剪紙既是民間傳統藝術的一項門類,又反映瞭南沙大地的曆史變遷和發展進程,既有反映勞動場景的力度之美,又有展現人民生活的細膩之韻。
蒸籠塔製作技藝
保護單位:義蓬街道頭蓬社區居民委員會
蒸籠塔均以竹子編製,利用毛竹的優良理化性能,用傳統手工工藝製作,經高溫、蒸煮等特殊處理精製而成,除瞭具有實際功效外,蒸籠塔也因其層數多,形似塔狀,被賦予瞭“蒸蒸日上”的吉祥寓意。
棉花手工彈製技藝
保護單位:義蓬街道燈塔村村民委員會
義蓬街道燈塔村所處錢塘江流域衝積而成的沙地,過去,棉花是主要經濟作物之一。棉花的種植催生瞭棉花的手工彈製技藝,棉花手工彈製技藝見證瞭錢塘江邊沙地人的勤儉奮鬥,是沙地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闆鹽曬製技藝
保護單位:義蓬街道江盛社區居民委員會
義蓬街道頭蓬老街南沙大堤以北,地處江灘,潮水齣沒,土壤含鹽量高,把受潮水浸潤、帶有鹽分的“白地泥”用拖刀颳起薄薄一層,瀝齣鹵水,挑至鹽闆上由太陽暴曬,水蒸發後可結晶齣雪白的鹽粒。過去三大苦:打鐵、曬鹽、磨豆腐,彰顯著沿江人民吃苦耐勞、百摺不撓的品質,值得記憶與傳承。
印糕製作技藝
保護單位:義蓬街道頭蓬社區居民委員會
沙地這裏的習俗,小孩滿月剃頭、老人做壽、祭祀等等都要用到印糕這種麵食。“頭蓬”印糕往往采用粳米/糯米製作,最傳統的是白糖夾心,剛做好的印糕香氣撲鼻,一口清甜不膩、柔糯可口。
扯白糖
保護單位:義蓬街道頭蓬社區居民委員會
扯白糖,用飴糖(麥芽糖)與白糖溶解後熬成拔絲狀,然後趁糖還未硬化時拉扯而做成的一種糖果。
小劃船製作技藝
保護單位:義蓬街道金星村村民委員會
錢塘區與江潮的淵源,離開不船的故事,特彆是小劃船,在生産生活中廣泛應用。
開臉(絞臉)
保護單位:義蓬街道春雷村村民委員會
絞臉是一種古老的美容方式,亦稱絞麵、開麵、開臉等,老底子傳統婚俗之一。
沙地鼕芥菜製作技藝
保護單位:義蓬街道春雷村村民委員會
製作鼕芥菜的原料主要為芥菜,又以細葉芥菜為主,隻要能種植芥菜的區域,均可醃製。
搶潮頭魚
保護單位:新灣街道共裕村村民委員會、前進街道三豐村村民委員會
搶潮頭魚,本是錢塘江一帶特有的民俗。當錢塘江湧潮滾動時,不僅裹挾著大量泥沙,也把許多魚蝦捲入其中,身不由己地被潮水推捲至岸邊灘塗。有弄潮經驗的漁民就下江捕捉這種潮頭魚,以此謀生,搶潮頭魚由此而來。錢江潮,跟彆處的江潮、海潮不一樣,其潮勢之雄偉壯觀和奇特,舉世罕見,也造就瞭江邊兒女在驚濤駭浪中不畏艱險、勇立潮頭的精神。
黴菜製作技藝
保護單位:新灣街道三新村村民委員會
黴味是錢塘沙地人傢的“長下飯”,以毛豆、莧菜梗、菜��頭等為原料,可做成黴毛豆、黴莧菜梗、黴菜��頭、黴筍、黴韆張、黴花生等。現有黴味係列菜肴有:蒸雙臭、蒸黴菜梗、黴毛豆蒸豆腐、黴毛豆蒸春筍等。
沙地草編
保護單位:新灣街道宏波村村民委員會
草編,民間廣泛流行的一種手工藝術,是利用各地所産的草,就地取材,編成各種生活用品,如提籃、果盒、杯套、盆墊、帽子、拖鞋、枕、席等。有的用事先染有各種彩色的草,編織各種圖案,有的則編好後加印裝飾紋樣。草編既經濟實用,又美觀大方。
蘆簾編製技藝
保護單位:臨江街道東莊村村民委員會
蘆簾原料就是入鼕後農民到田間地頭或沿江塘邊把蘆葦砍來,去葉,用蘆葦主莖稈作主材,細麻繩或尼龍繩等作輔助材料。用編蘆簾的專用工具,兩邊架起,放置在人伸手高度,便於操作。起發頭後,隔一根蘆葦繞一下繩索,一般編到3-4米長,按實際需要而定,最後收尾。
“沙地十碗頭”烹飪技藝
保護單位:下沙街道灣南社區居民委員會、前進街道臨江村村民委員會
“十碗頭”是錢塘沙地民間過去舉辦喜事宴席的一種形式,一般為:土三鮮、大東坡、 鮝拼雞、醋溜魚、糖醋排骨、農傢細炒、肉皮白菜、炒三絲、炒時件、蛋花湯。
(來源:錢塘社發)
本文為錢江晚報原創作品,未經許可,禁止轉載、復製、摘編、改寫及進行網絡傳播等一切作品版權使用行為,否則本報將循司法途徑追究侵權人的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