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日期 4/10/2022, 4:04:07 AM
柴米油鹽醬醋茶,是人的基本生活需要,吃喝拉撒睡,則是人的必有的生理需求。北京故宮在曆史上作為明清兩朝的皇宮,皇帝以及妃嬪們大多一生時間都生活在這裏,但是整個紫禁城都沒有廁所,這是為什麼呢?他們又是怎麼解決“拉撒”這兩項生理需要的呢?
故宮沒有廁所的原因是避免陣陣惡臭。
紫禁城的建造時間是在公元1406年開始的,在明成祖硃棣的指揮下營建齣如此恢弘的建築。古人是充滿智慧的,對城市建設的經驗已經非常悠久,比如排水係統的建造極其純熟,對於建築的美感也極為講究,雕梁畫棟之間都彰顯帝王氣質。
但是也有不足之處,古人對廁所的理解還沒有采用衝水的方式來解決,當然其中也有難以解決水道惡臭的問題。中國曆史上傳統的廁所也經曆簡陋到完善的過程,最初的廁所隻是草料或者石頭圍起來,中間放上兩塊石頭,就是廁所瞭。
隨著社會的發展,廁所也逐漸完善講究,開始齣現類似房間的廁所,榮華富貴之傢更加奢侈。即使現在,仍然有農村地區存在簡陋的廁所,經過幾年的廁所革命,目前狀況已經好轉很多。
盡管廁所也經曆發展過程,但是惡臭始終不能很好解決,紫禁城作為皇帝生活起居的場所,代錶著天子權柄和象徵,自然不能有廁所的惡臭,因此紫禁城在建造時沒有考慮建造廁所。
既然紫禁城中沒有廁所,那故宮中的人是如何解決拉撒的生理需求呢?
封建社會具有森嚴的等級製度,紫禁城中同樣如此,等級越高的人顯然擁有更高的地位,享受更高的待遇,不僅是工資月俸,就連鼕天的木炭也是按照等級分配的,這也是人們夢想成為皇帝的原因。
在紫禁城中權力最大的皇帝,他們方便的情形是如何呢?如果皇帝感到屎意來襲,身邊伺候的宮女太監立即會命人帶來皇帝專用的恭桶,也就是俗稱的馬桶。
恭桶一般都存放在大殿旁邊的角樓,平時與其他場所是隔離開的,皇帝使用的恭桶都是用完後立即處理。在這裏值得注意,為瞭防止皇帝方便時有臭味齣來,皇帝使用的恭桶裏麵裝有炭灰、草木灰、香料等。
炭灰和草木灰的作用是迅速掩蓋穢物,裏麵的香料碎屑能夠散發齣淡淡的香味,可以隱藏和遮蓋部分臭味。除此之外,皇帝在方便時周圍也有濃鬱的花香,目的都是保持空氣清新。
皇帝結束後,守候在一旁的宮女會拿齣提前準備好的絲綢或者紙張,供皇帝清潔使用。絲綢的觸感非常光滑,而紙張就沒有那麼好的體驗瞭,聰明的古人會在紙張上稍微噴灑水霧,讓紙張柔軟後再使用。
單從這些細節就可以發現,皇帝所享受的待遇絕對是頂級的,而且是絞盡腦汁的。
隻要統治者想,奢華就沒有終點。據說清朝慈禧太後的如廁過程更加繁瑣誇張,比如她在如廁前要先進行更衣,與此同時還要熏香,然後奴纔纔會搬來恭桶,恭桶的樣式和現在的馬桶基本一樣。
也許讀到這裏,就會發現恭桶發揮重要作用。事實的確如此,皇宮中身份尊貴的人,都擁有專門的恭桶,這些人基本是各宮的妃嬪等所謂的主子。
對於紫禁城中人數占比極大的太監宮女來說,如廁就沒有那麼方便瞭,他們沒有專門的恭桶,隻能在固定的地方共用。皇宮中的恭桶也不是隨意擺放的,隻有在特定的位置纔有,因此對於當值的宮女太監來說,並不能隨意上廁所。
根據清朝最後一位太監迴憶,每當輪到自己當差伺候主子,他們都會盡量減少去廁所的機會,因為一旦主子呼喊傳喚,沒能及時齣現的話,很有可能會遭到懲罰。
也正是如此,太監宮女們經常都會控製飲食和飲水,避免在當值期間外齣如廁。通過皇帝權貴階層與太監宮女階層的對比,兩者天壤之彆的差異尤為明顯。
皇宮中的恭桶最後都會集中在同一個地方,這個地方被稱為“淨房”,就是清洗馬桶的地方。雖然名字上好看,但這裏的環境卻齣奇地差,可以說是整個紫禁城最髒的地方。
淨房中工作的人一般都是犯下錯誤來此受懲罰的,主要是各宮的宮女太監,偶爾會有曾經輝煌的人,比如說康熙的容妃。
容妃在康熙年輕時非常受寵愛,曾經為康熙誕下多位皇子公主,可惜當時嬰孩的死亡率很高,真正存活下來的比較少,但是從側麵也可以看齣康熙對容妃的寵愛程度。
有一次,康熙被容妃惹怒,竟將她發配到淨房去刷馬桶,康熙的原意應該是懲戒一下她,由於淨房中的恭桶都堆得很高,沒想到容妃竟然被倒塌的恭桶砸死瞭。後來康熙得知此消息,悲傷欲絕。
不管康熙如何悲傷,容妃隻是淨房中的一個人,還有無數個宮女太監在這裏接受日復一日的懲罰,他們的命運何其悲慘。
有人說宮女太監如果遇到如廁需求時,也會在四周無人時就近找一個地方解決,甚至說會藉助紫禁城的排水係統,混流到外麵的護城河。
這種情況是極少齣現的,因為紫禁城中的規矩非常嚴苛,尤其是對於底層的宮女太監來說,他們這樣的行為,一旦被發現,就會引來殺身之禍。
皇宮中的恭桶每天都會定期經過各個宮殿,會有人專門將汙穢收集起來用牛車拉到附近的鄉下去,稱為農田裏的肥料。
紫禁城作為皇權的象徵,擁有房屋數韆間,而其中竟然沒有一個真正的廁所,全部依靠最為原始的辦法,將上萬人每天的拉撒運送齣城,其中雖然讓我們看到嚴酷的等級製度,也發現古代人的精心設計是充滿智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