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日期 5/8/2022, 5:02:48 PM
項目參與單位:襄陽市文物考古研究所
項目負責人:王先福
卞營遺址墓地位於襄陽市團山鎮鄧國故址村四組卞營自然村,地處鄧國故址大道與臥龍大道交叉口的東南角,距鄧國故址500多米,東距襄陽市城區中心約7韆米,東北至團山鎮6韆米,南距漢江北岸6韆米(圖一、圖二)。中心地理坐標為:北緯32°5′16.98″,東經112°6′54.02″,海拔高程約69.8米。
卞營遺址墓地位置示意圖
卞營遺址墓地衛星圖
卞營遺址墓地此前已曆6次發掘,共清理墓葬576座,齣土各類器物1800餘件,本次是卞營遺址墓地第7次發掘。
一、考古調查、勘探
為配閤襄陽嘉地頂升房地産開發有限公司項目建設,襄陽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於2021年1-4月初對項目所在區域進行文物調查、勘探,探明遺址區1處、墓葬37座、窯2座、井1口。
經報國傢文物局批準, 2021年5-6月,襄陽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對前期勘探發現的遺跡進行搶救性發掘,根據遺跡實際分布情況,采取布方發掘的工作方法,共清理墓葬37座、灰坑13座、窯址2座、水井1口、灰溝1條,齣土各類器物300餘件。
二、遺址
(一)地層堆積
發掘區地層堆積較為簡單,從上至下可分為4層,因地錶平整、工程取土等原因,導緻錶土層(第層)被破壞,現以前期勘探成果及本次發掘地層(TN03E01東壁、西壁)為例,介紹如下:
第層:為錶土層,因現代基建已被完全破壞。
第層:分布全方,厚約5~15cm,黃褐色黏土,包含少量碳粒、紅燒土粒和陶片。為擾亂層。M35開口於層下,位於探方東南部。
第層:分布全方,厚約25~35cm,灰褐色黏土,包含較少量植物根莖、碎陶片。為文化層。H7開口於層下,位於探方西北部。
第層:分布全方,厚約5~10cm,灰黃色黏土,無包含物。為次生土。
層下:褐色生土,土質硬,結構緻密,純淨,無包含物。
TN03E01西壁地層剖麵圖
TNO3E01層齣土陶片
部分探方第層齣土器物標本
(二)遺跡、遺物
遺址區共清理灰坑13座、窯址2座、水井1口、灰溝1條。窯址2座。
窯的上部已被破壞,開口層位不明,殘存底部,平麵呈橢圓形,南北嚮。2座窯東西相鄰,相距2.7米,方嚮相反。由操作間、窯門、火膛、窯床、煙道五部分組成。四壁、火膛、窯床、煙道底部均有厚約6-10厘米的暗紅褐色燒結麵。Y1殘長3.6、寬1.98米。窯門在南,煙道在北。火膛殘深0.28米。火膛內填灰褐色土,質地較硬,包含較多草木灰和紅燒土塊及少量泥質闆瓦殘片等。Y2殘長3.7、寬1.88米,窯門在北,煙道在南,操作坑被西漢墓M37打破。火膛殘深0.4米。火膛內填灰褐色土,質地較硬,包含較多草木灰和紅燒土塊及少量泥質灰陶片,可辨器形有陶盆、闆瓦等。
Y1(右)、Y2(左)全貌
Y1齣土陶瓦片
Y2齣土陶片
H3開口於層下,嚮下打破生土。坑口長7、寬5.92米,最深0.9米。H3坑內填黑色粘土,包含大量筒瓦、闆瓦殘片,少量陶片,陶片以泥質灰陶為主,少量夾砂,紋飾多見繩紋。器形有盆、罐等。H3齣土大量闆瓦、筒瓦殘片,約1600片。
H3清理工作照
H3齣土陶瓦殘片(一)
H3齣土陶瓦殘片(二)
H3中齣土陶瓦殘片(三)
H11開口於層下,嚮下打破生土。平麵形狀為長方形坑口長14米、寬9米、深1.9米。坑底呈階梯狀。
坑內堆積分三層:層厚30-80cm,填土為灰黑色黏土,土質較黏。包含少量陶片。層厚50-60cm,填土為黑色黏土,土質較黏,包含少量陶片、瓦片。 厚10-20cm,填土為灰色黏土,夾雜褐斑,包含陶片、瓦片。
水井僅1口。
J1,位於探方TN02E01東北部,位於Y2、Y1的西北,被H10打破,嚮下打破生土。平麵形狀為圓形,坑壁陡直。坑口直徑0.92米,發掘至1.5米深未繼續嚮下發掘。
J1已發掘部分的填土為灰褐色夾黃褐色黏土,包含少量泥質灰陶片,可辨器形有豆。
三、墓地
本次發掘共清理墓葬37座,其中磚室墓19座,土坑墓18座。根據墓葬形製及齣土遺物,進行年代初步判定,其中西漢墓8座,東漢墓17座,明代墓葬6座,清代墓葬3座,3座墓葬被破壞較為嚴重,年代不明。
2021卞營墓地墓葬分布:
西漢墓共8座。均為土坑竪穴木槨墓。其中東西嚮7座,南北嚮1座(M13)。
(一)墓葬形製
墓口平麵呈長方形、細長長方形、刀形三種,細長的長方形和刀形兩種帶墓道。墓道底和墓坑底南北兩側設生土二層台的有1座(M19)。據棺槨朽痕,葬具為單棺、一槨一棺、一槨雙棺。隨葬品置於棺外或槨內棺外一側。
按有無墓道可分兩大類:
第1類:無墓道-長 方 形:M3、M13
第2類:有墓道-細長長方形:M2、M12、M19、M37
刀形:M15、M29
2021卞營遺址墓地西漢墓全覽
(二)隨葬器物
65件。器類有陶器、銅器、銅錢等,以陶器為主,大多隨葬銅錢。
1、陶器
55件。泥質灰陶為主,泥質紅陶次之。主要有仿銅禮器(鼎、盒、壺)、日用器(如甕、罐、盆、豆、爐)及模型明器(如倉、竈、井、磨、圈、碓、狗、雞、鴨等)。
陶器組閤有仿銅禮器與模型明器組閤、日用器與模型明器組閤、仿銅禮器、日用器與模型明器組閤。
西漢墓隨葬器物
東漢墓17座,均為土壙磚室墓。東西嚮11座,南北嚮6座。
(一)墓葬形製
墓葬結構由墓道、墓坑、墓室組成。墓道連接墓坑,墓坑內磚砌墓室,有的單室墓沒有甬道。平麵呈凸字形、刀形或長方形。按墓室的多寡可分為單室墓和多室墓,單室墓根據有無墓道又可分兩亞型,多室墓可分為並列雙墓室和有一耳室兩亞型。
單室-無甬道東漢墓
(二)隨葬器物
仿銅禮器中鮮少見鼎、盒、壺的完整組閤,多為鼎、壺組閤。日用器罐的數量增多。模型明器器形增多,博山爐、炙爐齣現。動物俑大量齣現,開始齣現鎮墓獸。陶器組閤有仿銅禮器與模型明器組閤、日用器與模型明器組閤、仿銅禮器、日用器與模型明器組閤。
M17(東漢)“延年益壽宜子孫”銘文磚
東漢墓齣土部分器物
明墓
M11長方形竪穴土坑墓,方嚮55°,M11開口距地錶約0.6米。墓口長2.76米,寬1.08-1.3米;墓底長2.09米,寬0.8-0.98米,深0.9米。四壁陡直,係用白色三閤土夯築而成,厚0.14-0.2米,見修整痕跡。西壁有一壁龕,口平麵呈方形,橫截麵呈方形,底寬0.18米、高0.14米、進深0.16米。填土為灰褐色夾黃褐色的黏土,質較緻密,未發現包含物。葬具為單棺,已朽,僅餘朽痕。棺痕長2.1米、寬0.64~0.78米、殘高0.14米。棺內填有木炭,棺底鋪有厚約0.06米的石灰。尚存頭骨、肋骨及上下肢骨等,墓主頭嚮東,仰身直肢葬。另在大腿內側發現殘存水銀痕跡。齣土陶、銀、銅、石隨葬器物共9件:陶罐、銀鳳冠、銀葫蘆耳環、銅鏡、石肛塞、各1件(套),銅錢若乾。墓誌銘1方、“天心”八卦券1方。
M11:9買地券、 M11:8“天心”八卦券
M11:9買地券內容
M11隨葬銅錢拓片
明墓齣土部分器物
四、主要收獲與認識
1、本次卞營遺址發現的Y1、Y2雖然破壞嚴重,但從殘存部分仍能窺視其整體構造,由操作間、窯門 、火膛、窯床、煙道構成,與湖北江陵楚都紀南城遺址龍橋河西河Ⅱ1 號窯、鬆柏範傢垸Y1、紀南城新橋遺址Y1、Y4、毛傢山遺址陶窯、河南洛陽東周王城戰國窯Y8、Y10、河南洛陽金榖園路Y14等窯址近似,屬東周時期型製和結構較為統一的半倒焰式室形窯。
2、YI、Y2齣土有闆瓦殘件且臨近H3齣土的大量燒製變形的陶瓦件,推測其為專門燒製瓦件的的瓦窯。瓦窯及附近灰坑內的齣土物均為較單純的瓦材料,少見日用陶器,錶明該時期磚瓦等建築構件與日用陶器生産的專業化分工進一步加強。
3、H3為兩座窯的殘次品堆積坑。J1位於兩窯西北部,推測其是為窯生産服務的蓄水井。H11溝麵寬闊,溝底呈台階狀,疑似人為,可能為Y1、Y2製胚的取土坑,也可能是界溝,用以把這一區域與其它功能區分開。其它11座灰坑所齣土的鬲、盂、盆、豆、闆瓦等器物,與鄧國故址韓崗遺址發現的戰國同類器物保持較高的一緻性,屬鄧國故址周邊地區戰國中晚期常見遺物。本次齣土的闆瓦件根據瓦頭凹槽的多寡可分為3類:2、3、4道凹槽,這也反映齣東周時期磚瓦在建築上的應用逐漸普及以及用途廣度的增加。
4、本次發現的遺跡均為東周遺存,其中窯、井、灰坑等,構成瞭一個燒製陶器的手工業作坊的必要組成部分,同時齣土大量燒製變形的闆瓦、筒瓦等建築構件。且卞營遺址位於鄧國故址東城垣東側,兩者直綫距離僅500米,種種跡象錶明此次發現的遺存區是鄧國故址外圍重要的製瓦作坊區,這對探索鄧國故址城外手工業作坊的布局及城外其它功能分區有重要意義。與之相仿的如湖北江陵楚都紀南城、河南洛陽東周王城、河南新鄭市鄭韓故城東城、河北平山縣三汲鄉中山國靈壽城等,這些都邑性質的城址多采用磚瓦與日用陶器分彆於不同窯爐內燒製的方式,專業化程度很高。由此可見,該時期磚瓦與日用陶器生産的專業化分工進一步加強,這顯然與不同性質的遺址對磚瓦的需求不同有關。卞營此次窯址的發現錶明最晚至戰國中晚期,鄧國故址周邊已存在極高專業化分工的磚瓦窯等作坊區,為探尋鄧國故址城址的性質提供瞭全新材料依據。
5、卞營漢墓的發掘,為研究漢代喪葬製度、葬俗的變遷提供瞭重要的考古資料。
6、本次發現的明代買地券、 天心八卦墓券、銀冥幣等具有濃厚的民間宗教信仰色彩,其中記載的襄陽行政區劃、道教神仙、吉祥語等信息為我們研究襄陽曆史、明代喪葬製度、契約文本、宗教信仰等提供瞭珍貴的實物資料。
2021年是中國現代考古學誕生100周年,曆經百年徵程的湖北考古也在見證著一個又一個令人振奮的新發現。值此契機,在湖北省文化和旅遊廳指導下,由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主辦,《江漢考古》編輯部、楚天都市報極目新聞聯閤承辦的2021年度“湖北六大考古新發現”評選活動於今年1月啓動。進入“六大”終評的項目將於近日陸續在極目新聞全媒體平台、《江漢考古》官方微信公眾號等公布。
極目新聞通訊員 陳麗新 許靜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