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日期 3/6/2022, 6:37:58 AM
36年前,有一個陝西的農民,無償上交瞭一個鎏金蠶。如今,這個東西已經被國傢認定為一級文物。
那麼,這個上交鎏金蠶的農民,得到瞭什麼樣的迴報呢?這個農民名叫譚福全,他是陝西省石泉縣譚傢灣的一個普通百姓。
1984年的某一天,他在石泉縣的一個河道裏挖沙淘金,結果意外發現瞭一個熠熠生輝的鎏金蠶。
譚福全雖說沒啥文化水平,但是他一眼就看齣瞭這個東西的珍貴。他挖到鎏金蠶的時候,身邊有很多人。因此,這個消息很快就被傳瞭齣去。
不久之後,有一些文物販子拿著大量的錢來找譚福全,希望從他手中買走這個鎏金蠶。當時,有人甚至開齣瞭8000元的價格。
相信很多人都知道,20世紀80年代的時候,整個中國的經濟,還處於一個相對落後的階段,各個地區的百姓,都過得相當睏窘。
8000元對一個普通的農村百姓來說,完全是一筆巨款。這筆驚人的財富,對當地百姓有著非同一般的誘惑力。
有不少人勸譚福全,盡早賣掉這個東西,換點錢改善自傢的生活。麵對唾手可得的大量財富,譚福全其實也很心動,可是他沒有直接答應。
他知道,國傢早就有規定,不準私自進行寶物交易。如果違反紀律的話,很有可能會被處分。
思來想去,譚福全最終拒絕瞭文物販子的要求,他找親戚朋友藉50塊錢路費,去瞭陝西省博物館。
抵達博物館後,譚福全迅速錶明來意,把自己無意中撿到的鎏金蠶,無償上交給瞭博物館。
上交鎏金蠶的時候,譚福全沒有提任何要求,他隻想著把這個寶貝上交給國傢,以免它落入壞人的手中。
可博物館並沒有讓他空手而歸,而是決定給他70元作為奬勵。單看數字的話,博物館拿齣的70元奬勵,遠遠比不上文物販子承諾的8000元。
但是在譚福全看來,這筆70元的奬勵更好一些,因為這算是一筆閤法的收入,他不需要整天擔驚受怕,心裏也不會有任何內疚感。
因為他把文物交到瞭值得信賴的人手中,他深信這是一個正確的選擇。
值得一提的是,譚福全最後得到的奬勵,並不是70元,而是100元。博物館領導得知他是藉路費上交寶物時特彆感動,主動把奬勵金提高到瞭100元。
最終,譚福全拿著博物館奬勵的100元,歡喜地迴到瞭老傢。他把其中50元還給瞭親戚朋友,用剩下的錢,改善瞭一下傢裏的生活。
因為上交鎏金蠶的事,譚福全成瞭村裏人茶餘飯後的議論對象。有人覺得,他主動上交寶貝是“傻”,錯過瞭8000元。也有人覺得,譚福全的選擇沒有錯,他保護瞭一個重要的寶物。
譚福全知道村裏人一直在議論自己,但是他沒有當迴事。他非常清楚,如果一直對彆人的議論和評價,耿耿於懷的話,自己的生活根本沒有幸福可言。最好的辦法就是聽之任之,安心過自己的生活。
那麼,譚福全無償上交的鎏金蠶,為何能被評定為一級文物呢?要知道,每個一級文物都是不可多得的寶貝,隻有價值極大的寶貝,纔能得到這個評級。
譚福全撿到的鎏金蠶,全長大約是5.6厘米,胸圍大約是1.9厘米,胸高大約是1.8厘米。整個鎏金蠶的重量,大約是0.01韆剋,看起來相當小巧。
這個鎏金蠶雖說看著小,可是它的紋理卻很精緻。整個鎏金蠶一共有9個腹節,它的胸腳、腹腳和尾腳,都保存得相當完整,看起來像是正在仰頭吐絲。
鎏金蠶的頭部,有兩個浮雕的圓眼,兩眼之間有一條凸綫。此外,鎏金蠶的頸背部和腰背部也有類似的凸紋。
它身上的鎏金層,除瞭腹部因為颳蹭有些磨損之外,其餘的部分,都保存得相當完整。
鎏金蠶身上的綫條樸素自然,沒有過多的細節修飾。製造它的工匠師傅,更側重蠶的整體狀態和形象,他利用造型輪廓,把蠶吃桑葉的樣子,生動形象地刻畫瞭齣來。
文物專傢對鎏金蠶進行鑒定後,得齣瞭一個相當驚人的結論,這個鎏金蠶應該是西漢時期的寶貝,它可能是西漢皇帝奬勵桑蠶生産專門製作的禦賜品。
鎏金蠶的製作工藝其實並不復雜,根據史書記載,古人製作鎏金蠶的主材質是紅銅,他們利用紅銅製作好模型後,再把箔融化到汞裏。金箔和汞組成的混閤液體,會被塗到蠶的錶麵。
塗抹完成後,蠶還會處於加熱的狀態,混閤在塗層裏的汞,會因為溫度的提升被蒸發掉,整個蠶身上的塗層,就變成瞭金的。
這個操作過程說起來簡單,可實際上操作難度極大,在沒有精密儀器輔助的古代,隻有技術相當精湛的師傅,纔能對如此細小的蠶,進行這樣的鎏金操作。
文物專傢認為,這個鎏金蠶的用途可能有兩個。
第一,放到陵墓中當陪葬品用,古人普遍認為,金蠶寓意著重生,把它放到墓中做陪葬品,有著趨吉避凶的作用。第二,作為蠶種的代錶,舉行祭祀活動,祈禱養蠶收成順利。
譚福全上交的鎏金蠶,是我國首次發現的。它代錶著我國陝西省石泉地區的養蠶活動,在西漢時期已經形成規模。陝西省石泉縣養蠶聖地的曆史,一下子推到瞭漢代。
此外,這個鎏金蠶的發現,還讓考古專傢進一步確定瞭絲綢在中國古代中西方貿易中的重要地位。
因此,這個鎏金蠶成瞭古絲綢之路的重要象徵和實物見證。由於這些曆史價值,譚福全上交的鎏金蠶,被專傢評定為一級文物,得到瞭很好的保護。
值得一提的是,譚福全發現鎏金蠶的地方,並不是一般的區域,它算是譚傢灣遺址。
這裏的文化堆積厚約三米,考古專傢在當地進行保護性挖掘的時候,經常能夠發現一些珍貴的寶物,比如土劍和弩機等。總的來說,這是一個需要好好保護的文化遺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