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日期 2/28/2022, 5:40:01 PM
魚文化在人類漫長的曆史上,有些非常豐富的內涵,
首先它是人們賴以生存的法寶:在遠古時代,有些遠古人生活在資源比較豐富的平原地區,因此發明瞭稻米和粟米這樣的糧食作物用來充飢,而生活在海邊的遠古人沒有那麼多的生存資源,他們除瞭平時在岸上打獵,遠古人的領地意識很強,打獵的範圍也極其有限,其它時間隻能依靠海裏的産物來生存下去,於是打漁就成瞭一門重要的行業,
人們經常說的“漁獵”,就是那個時候産生的一種“行業”。
到瞭殷商時期,已經有瞭專門養魚的魚塘,還有專門供達官貴人欣賞的魚,比如著名的金魚。
隨著時代的發展,
魚也被賦予瞭吉祥的意思,“魚”與“餘”同音
,因此
“年年有餘”也可以說是“年年有魚”
,寓意著財源滾滾、人丁興旺。
《史記.周本紀》記載:“周有鳥、魚之瑞”,
寓意著周王朝興旺發達。除此之外,魚也是人們餐桌上的一道風景綫,吃魚是人們逢年過節必不可少的一道美味佳肴
,“西塞山前白鷺飛,桃花流水鱖魚肥”,
如此肥美的鱖魚,是不是讓“吃貨”們垂涎三尺瞭呢?
除瞭以上的描述,魚文化還有著各種各樣的傳說和用途,比如古代的魚幣和魚紋飾的器具,說起魚文化發展的巔峰時代,那就非盛唐莫屬瞭,
“鞦水澄清見發毛,錦鱗行處水紋搖”,讓我們揭開魚文化的神秘麵紗。
一、魚文化的起源
中國地理環境和氣候的獨特性,造就瞭各種品質上乘的魚類,它們不僅味道鮮美,還具有很好的食療和滋補的作用,在人們通過吃魚讓身體變得強壯之後,他們也更加喜歡釣魚和賞魚來提高自己的生活質量。
除瞭這些,魚文化還在漫長的曆史發展中形成瞭獨特的體係,它不僅是供人們食用,還象徵著吉祥如意,擁有著豐富的內涵,我們來簡單瞭解一下魚文化的起源。
1、原始社會的産物
我們的祖先在原始時代就感受到瞭魚的重要性,他們經常下海捕魚,靠著吃魚生存下去,但是那是原始人類還不會用火,於是隻能生吃魚,而魚中的寄生蟲沒有被消滅掉,很多人就因為吃瞭生魚而消化道感染,因此死亡率極高,這一時期的魚也不太被人們所認可。
直到後來燧人氏發明瞭鑽木取火的技術,人們纔懂得瞭烤熟後的魚味道更加鮮美,同時殺死瞭寄生蟲,提高瞭魚的醫療價值,也提高瞭他們的壽命,所以吃魚的文化在遠古時代就流傳下來瞭。
在吃魚的同時,人們也學習瞭如何下水不捕魚,還學會瞭如何繁殖魚類,在近年齣土的原始人墓葬中,專傢們發現瞭大量的漁網、魚�B,這些都是原始人用來捕魚的工具,古人的聰明智慧,很大程度促進瞭捕魚業的發展。到瞭殷商時期,不僅有瞭專門養魚的場所,
還有瞭“魚”形文字的齣現,從殷商古墓中齣土的很多甲骨文上,都能看到清晰的“魚”字,魚文化在那是就發展的有模有樣瞭
。
在春鞦時期,甚至還有以魚為姓的國傢:上世紀八十年代,考古學傢在陝西寶雞的一處村莊中發掘瞭一座春鞦早期的古墓,根據齣土文物和史料記載,專傢們得齣結論,墓主人名叫魚季,被周王封為魚伯,他的封國叫魚國。
由此可見,魚在當時人們心中的地位還是非常重要的,能夠以魚為國姓,也是周王的一種恩賜。
2、魚類書籍的發展
中國吃魚和捕魚的曆史悠久,當然關於文化的記載也不在少數,我國最早的文學經典《詩經》中就有對魚的記載:
《詩經・陳風・衡門》雲:“豈其食魚,必河之魴。豈其娶妻,必齊之妻。豈其食魚,必河之鯉。豈其娶妻,必宋之子。”
時夫傢人丁興旺、香火代代相傳。
《養魚經》
是中國最早的具體記載如何
養魚、選種、交配、繁殖
的專業類養魚手冊,其中的很多內容都被後世所藉鑒,漢人在此基礎上形成瞭稻田養魚的養魚手法,巧妙的結閤瞭農業和物漁業資源,使養魚業進一步發達,到瞭唐朝,人們開始培養不同的
魚種,鰱魚、鱅魚、草魚、青魚
等等,我們今天司空見慣的魚,都是唐朝時期培育而來的。
3、飲食中的魚文化
早期的原始人類吃瞭烤熟的魚覺得味道無比鮮美,但是由於當時生産力低下,也就沒有添加任何佐料,這就引發瞭後人的無限腦洞,他們在魚中加入花椒、辣椒、香菜、孜然、芝麻、鬍椒粉等各種調料,
到瞭春鞦時期,魚已經是人們餐桌上的最愛瞭。
當年吳國的公子光想篡奪王位,派專諸去刺殺吳王僚,公子光知道吳王僚酷愛吃魚,於是讓專諸把刀藏在魚肚子裏,在眾目睽睽下賜死瞭吳王僚。孟子的名句:
“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可見當時的人們對於魚都是情有獨鍾的,吳王僚為瞭吃魚送瞭命,而孟子更是為瞭魚有瞭“選擇恐懼癥”。
綜上所述,魚文化在早期社會的發展是非常迅速的,並且深受人們喜愛,隨著時代的發展,魚的醫療價值、食用價值、文化價值更加凸顯齣來,魚文化在唐朝的發展到達瞭巔峰。
二、魚文化在唐朝
1、魚在食用和醫療方麵的價值
唐朝人喜歡製作魚��,其實早在三國時期,製作魚��就已經有瞭雛形,孫權曾經和大臣介象探討魚如何製作更加美味,介象認為用鯔魚製作魚��,味道最為鮮美,於是就誕生瞭以鯔魚做魚��的食魚方法。唐代疆域遼闊,海上漁業也非常發達,引進瞭各種不同的魚類,因此製作魚��的魚種類繁多。其中以鯽魚製作魚��口感最為絕妙,其次以海魚、鱸魚、鯉魚製作的魚��也各有特色,口味也很上乘。唐人製作魚��,首先把魚肉切成細絲,然後把魚白色的脂肪和紅色的魚肉分開,這就需要非常高的切割技術,隻有製作魚��幾十年經驗的老廚師,纔能勝任這種技術。
史書記載:唐人製作魚��,手法精妙,舉世無雙
:他們在製作魚��時,可以把魚切的像紙一樣薄也能切的像豆腐絲一樣細,更有甚者,可以讓魚片或魚絲輕薄的飛起來,在操刀時,他們可以根據節奏來切齣最輕薄、最美味的魚,其境界已經登峰造極,手藝也是爐火純青,就如同庖丁解牛一般,隻需要根據感覺,就能做齣上好的魚��。
杜甫的《觀打魚歌》有雲:“饔子左右揮雙力,膾飛金盤白雪高”;李白的《酬中都小吏攜鬥酒雙魚於逆旅見贈》中也有雲:“呼兒拂幾霜刃揮,紅肌花落白雪霏。”
根據
《酉陽雜俎》
記載:唐玄宗賞賜瞭安祿山很多財物,
其中就包括鯽魚和魚��手刀
,很想我們今天的“醃鹹魚”;還有魚炙,顧名思義,即為烤魚,撒上各種調料在火上翻考,光是聽起來就讓人垂涎三尺。
魚在滿足人們口腹之欲的同時,也在醫療價值方麵體現瞭重要的作用。唐朝人發現身體很差的人,在喝瞭魚湯之後會變得麵色紅潤,多喝幾次就能恢復精神,從而發掘齣瞭魚的食療價值。根據《酉陽雜俎》記載:潯陽青林湖中的鯽魚,不僅味道鮮美、肉質肥嫩,而且適當飲食可以治療體寒體熱,也能緩解小兒丹毒,治療腸胃方麵的疾病,同時將鯽魚肉在傷口上外敷,也能緩解疼痛,並吸收齣膿血,讓傷口完全愈閤。
根據《食醫心鑒》記載:鯽魚可以治療痢疾和婦女産後虛弱
,書中明確記載,婦女産後如果有嘔吐和食欲不振等現象,可以用鯽魚和蔥白熬湯,空腹服下就會緩解病情,
這也是為什麼中國婦女生産之後,要多喝鯉魚湯的緣故。
根據唐代各種醫療書籍的記載,魚的食療作用都是很強大的,並且在長期的實踐中得到瞭證實,人們稱之為
“魚藥”
。魚藥的齣現使很多人變得身體健康起來,
從醫學角度來看,唐代的魚藥文化傳播瞭最早的人體科學知識,也是很先進的用食療來預防和治療疾病的理念。
2、魚符和魚袋:魚文化的高速發展
古代君王統治軍隊的象徵,最重要的就是虎符,虎符一半在管理軍隊的將領手中,另一半則在皇帝手中,二者閤二為一,纔能號令軍隊。在唐朝以前,軍隊使用的都是虎符,唐高祖李淵建立唐朝,為瞭避祖先李虎的名諱,
改虎符為魚符,統治軍隊。
魚符的形狀大多數是鯉魚形的,這是因為唐朝統治者信奉“鯉”與“李”同音
,把魚符做成這種形狀,是為瞭取鯉魚的祥瑞之意,
中國自古流傳著“鯉魚躍龍門”的典故,
因此統治者也相信鯉魚是龍的化身,而龍是上古的神奇瑞獸,有著長壽的象徵,唐朝的統治者希望李傢王朝代代相傳,像魚一樣繁衍生息。而根據這一理念製作的魚袋也有相同的意思。從中可見魚文化對於當時統治者的重要性,
以魚為象徵,號令軍隊、維護統治、代錶吉祥如意,這應該是唐人對於魚文化最高的崇拜瞭,也是在唐朝樹立瞭魚文化的各種豐富內涵,一直流傳到今天。
3、文人筆下的魚文化
(1)、君臣之間的“魚水”關係
人們常說“軍民魚水情”,象徵著老百姓和軍人之間親密的關係。在古代封建社會,老百姓對於軍人比較懼怕,因此沒有這種說法,比較廣泛的說法則是
“君臣魚水情”。
在三國演義中,關於和張飛對於諸葛亮的到來錶示不滿,認為諸葛亮破壞瞭他們兄弟的感情,想讓劉備趕走諸葛亮,劉備對他們說:
“孤之有孔明,猶魚之有水也,望諸君再勿復言。”
這也成瞭最早的君臣之間魚水關係的來曆,
從此以後,魚水關係就象徵著君臣之間的和諧關係。
武則天在《迎送王公》中說:“君臣德閤,魚水同斯”;
李白詩中有雲:
“魚與龍同池,龍去魚不測”
;和凝有“
君聖臣賢魚水契,鴻基須賀永清平”
的佳句,這些詩歌都是用來形容
君臣魚水關係的重要性
,意外說明隻有君臣和諧,彼此真誠相待,纔能讓這種魚水情延續下去,開創盛世王朝。
(2)、象徵美好愛情
詩經中有用食魚和娶妻寓意愛情長存、子孫興旺。唐朝也有這種詩歌,比目魚就是唐人最喜歡用來比喻愛情的魚:如駱賓王的
“芳沼徒遊比目魚,幽徑還生拔心草”
用來比喻情侶間的親密關係和難以割捨的愛戀之情;
還有權德輿“禊飲尋春興有馀,深情婉婉見雙魚”
,通過描寫兩條魚的幸福生活,來錶達自己和妻子之間的伉儷情深、相敬如賓。在唐代詩人的筆下,魚不再隻是一個讓人們食用的東西,
而是代錶瞭一種文化,代錶多愁善感的詩人們對於愛情的美好嚮往,藉助魚的快樂來錶達男女之間純潔的愛情和夫妻之間親密無間的信任。
結語
綜上所述,我們探討瞭唐代魚文化的食用、醫療作用,以及魚文化在唐朝的發展和代錶的象徵意義,充分展示瞭唐代魚文化的多元化發展。
通過這些精彩的描述,我們仿佛置身於韆年之前的盛唐時代,感受魚文化在社會每一個角落的滲透,感受它韆年發展的獨特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