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日期 5/7/2022, 6:40:19 PM
此詞作於元豐三年(1081)七月。蘇軾黃州《與硃康叔書》說,“章質夫求琵琶歌詞,不敢不寄呈”,時硃康叔任鄂州(州治在今武昌)太守。
元豐四年四月,章質夫為荊湖北路(治所在江陵)提點刑獄,離黃州不遠,有書信往來。
但此詞在寄呈《次詠章質夫〈楊花詞〉》及《七夕》之後。
《水調歌頭・昵昵兒女語》
原文 “昵昵兒女語,燈火夜微明。恩怨爾汝來去,彈指淚和聲。忽變軒昂勇士,一鼓填然作氣,韆裏不留行。迴首暮雲遠,飛絮攪青冥。
眾禽裏,真彩鳳,獨不鳴。躋攀寸步韆險,一落百尋輕。煩子指間風雨,置我腸中冰炭,起坐不能平。推手從歸去,無淚與君傾。”
水調歌頭:詞牌名,又名“元會麯”“凱歌”“台城遊”等。雙調,九十五字,平韻(宋代也有押仄韻的)。相傳隋煬帝開汴河自製《水調歌》,唐人演為大麯,《歌頭》即大典開始的第一章。
歐陽文忠公:即歐陽修,北宋文學傢。
退之:即韓愈,字退之,唐代文學傢。聽穎師琴詩:指韓愈詩作《聽穎師彈琴》。
隱括:亦作“�a括”,原義是矯正麯木的工具。詞的�a括是將其他詩文剪裁改寫為詞的形式,宋人常有此類作品。
昵昵:音逆,古音尼。象聲詞,形容言辭親切。
爾汝:錶親昵。
填然:狀聲響之巨。
青冥:形容青蒼幽遠。指青天。形容青蒼幽遠。指山嶺。指海水。
躋攀:登攀。躋音機。
尋:長度單位。《史記・張儀傳》有“蹄間三尋”。索隱雲“七尺曰尋。”亦有雲八尺為尋者。如尋常,八尺為尋,倍尋為常,皆慣見之長度也。
譯 “樂聲初發,仿佛靜夜微弱的燈光下,一對青年男女在親昵地切切私語。
彈奏開始,音調既輕柔、細碎而又哀怨、低抑。
麯調由低抑到高昂,猶如氣宇軒昂的勇士,在鎮然驟響的鼓聲中,躍馬馳騁,不可阻擋。
樂麯就如遠天的暮雲,高空的飛絮一般,極盡縹緲幽遠之緻。
百鳥爭喧,明媚的春色中振顫著宛轉錯雜的啁哳之聲,唯獨彩鳳不鳴。
瞬息間高音突起,好像走進懸崖峭璧之中,寸步難行。
這時音聲陡然下降,宛如突然墜入深淵,一落韆丈,之後弦音戛然而止。
彈者的指間好像能興風作雨,好像把寒冰火炭輪番置我腹中。
琴師演奏完後將琴推開放下,我再也沒有淚水可以傾灑瞭。”
此詞是根據唐朝詩人韓愈(字退之)寫音樂的名作《聽穎師彈琴》改寫的,大約作於蘇軾元�v年(1087)京師任翰林學士、知製誥時。
詞的寫作過程是對韓詩“稍加隱括,使就聲律”,也即按照詞牌的格式和聲律來“矯製”韓詩。
一則增添新內容,二則減去原作中的部分詩句,三則利用原詩句稍加變化,以創新意。
詞先寫樂聲初發,正如一對青年男女在靜夜微弱的燈光下,親昵地私語談情,卿卿我我,往復不已。
“彈指淚和聲”倒點一句,描述瞭彈奏開始後的音調,則顯得輕柔而又哀怨。
“忽變”三句,寫麯調慢慢從由低抑到高昂,猶如戰士在鼓聲下的鼓舞之下,馳騁沙場,無人可擋的豪邁。
結尾的“迴首”兩句,以景物形容聲情,把音樂具體化瞭,如同白雲浮動,柳絮漂浮一般,若有若無,忽遠忽近,令人難以捉摸,卻逗人情思。
接下來,琴聲又如百鳥爭喧,明媚的春色與啁哳之聲相伴,唯獨彩鳳不鳴。
這裏寫以鳳凰不鳴,起到"留白"的特殊效果,也點齣瞭深刻哲理:真正內涵的,從不在言語上奪人眼球。
之後琴聲在瞬息間高音突起,麯摺而上,轉嚮艱澀,就如走進瞭懸崖峭璧之中,縱使腳登手攀,但想要前行一寸,依然要花費很大氣力。
而正當步履維艱之際,音聲陡然下降,恍如一落韆丈,飄然墜入深淵,弦音戛然而止。
至此,詞人確乎藉助於語言,把這位樂師的高妙彈技逼真地再現齣來瞭。
最後五句,則是從聽者心情的激動,反映齣這動人的琴聲所帶來的感人藝術效果。
“指間風雨”,寫彈者技藝之高,能興風作雨;“腸中冰炭”,寫聽者感受之深,腸中忽而高寒、忽而酷熱;並以“煩子”、“置我”等語,把雙方緊密關聯起來。
“推手從歸去”描寫的是琴師奏完將琴推開的動作,也在其中暗示這詩人心中歸隱的情懷。
“無淚與君傾”,錶現齣詩人此時腸中之鬱結,比起原詩中“濕衣淚滂滂”更為不堪較之,更為含蓄,也更為深沉,雖然無落淚,但是更加錶現齣心情的鬱結。
訴諸聽覺的音樂美,如果缺乏空間形象的鮮明性和確定性,聽眾是很難捕捉和形容的。
但詞人善於使用各種奇妙的比喻,如男女談情、勇士馳騁、飛絮浮雲、百鳥和鳴、攀高步險等等自然和生活現象,來摹寫琴聲的抑揚起伏和節奏變化,藉以傳達樂麯的感情色調和內容。
這一係列含義豐富的比喻,變抽象為具體,把訴諸聽覺的音節組閤,轉化為訴諸視覺的生動形象,令人産生通感,從而更為直觀地體現瞭琴聲的感染能力。
末後再從聽眾的角度,進一步刻畫琴師的技藝之高,筆墨精微神妙,可說與韓詩同一機杼,同入化境。
蘇軾這首詞的“隱括”,即把韓愈的詩文《聽穎師彈琴》剪裁改麯詞。
蘇詞從開頭到下片的“一落百尋輕”均寫音樂,寫音樂的部分比韓詩增加瞭十個字,占瞭全詞百分之七十多的篇幅,使得整個作品更為集中、凝練、主次分明,同時又保留瞭韓詩的妙趣和神韻。
這個改動,充分顯示瞭詞人的創造性,從而使此詞獲得瞭新的藝術生命和獨特的審美價值。
往期好文迴顧
來源網絡,參考“百度、騰訊”等相關文獻,僅做學習所用
若有“修改、糾錯”,請聯係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