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味新聞網 logo



本文節選自田曉菲《塵幾錄》第一章“得失之間”。一隱居本身是一種文化資本一個人如何與一座山建立起某種關係:見山 望山 最懂陶淵明的那個人,可能是蘇軾 - 趣味新聞網


本文節選自田曉菲《塵幾錄》第一章“得失之間”。一隱居本身是一種文化資本一個人如何與一座山建立起某種關係:見山 望山 最懂陶淵明的那個人,可能是蘇軾


發表日期 5/11/2022, 3:12:42 PM



     趣味新聞網記者特別報導 : 本文節選自田曉菲《塵幾錄》第一章“得失之間”。一隱居本身是一種文化資本一個人如何與一座山建立起某種關係:見山,望山,試圖用圖畫或者文字傳山之“神”,買山,或者,竊山。讓我們以陶淵明最著名的一首詩開始… .....


    

本文節選自田曉菲《塵幾錄》第一章“得失之間”。

隱居本身是一種文化資本

一個人如何與一座山建立起某種關係:見山,望山,試圖用圖畫或者文字傳山之“神”,買山,或者,竊山。

讓我們以陶淵明最著名的一首詩開始。無論在蕭統編輯的《文選》中,還是在初唐類書《藝文類聚》裏,這首詩都被稱為《雜詩》。但是,自宋代以來,它是作為《飲酒》組詩中的第五首齣現的:

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

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

采菊東籬下,悠然望南山。

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

此還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車馬的喧聲不是普通的噪音,它隱指公卿貴族的來訪。在《讀山海經》其一中,詩人曾委婉地錶示朋友們少來過訪是因為他住的巷子太狹窄;但在這首詩裏,他隻是簡單地說:“心遠地自偏。”這是純粹的莊子:居住之地與是否在“人境”沒有關係,重要的是心境。

在采菊之際,詩人抬頭凝視遠處的南山。這一姿態不僅已經成為陶淵明的標誌,而且後代讀者往往把籬畔的菊花看成詩人高尚節操的象徵。其實, 正是因為和陶淵明聯係在一起,菊花纔獲得瞭這樣的象徵意義 。由於陶淵明而生發的聯想,常常就這樣作為與曆史脫節的語境,迴到我們對陶淵明的解讀中。在陶淵明本人生活的時代,菊花讓人想到延年益壽,不是隱士的高風亮節。

詩的第三、四聯巧妙地交織瞭永久廣大與縴弱短暫的意象:一方麵是巍然的南山,一方麵是籬畔的菊花和天際的飛鳥――在即將降臨的黑暗中,這些聯翩歸山的飛鳥“相與”而還,更顯得渺小無助,轉瞬即逝。

最後一聯用瞭莊子的典故:

筌者所以在魚,得魚而忘筌;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吾安得夫忘言之人而與之言哉!

陶詩最後一聯暗示詩人已經“得意”,所以纔會“忘言”。我們當然不會忽略這其中的諷刺意味:詩人畢竟還是要用“言”來傳達“忘言”的信息。但是,詩人所得之“意”究竟為何,卻是一個謎。詩人僅僅用瞭一個莊子的典故,對他的所得做齣含蓄的錶達。

我們可以確知一點:莊子所渴望的,不僅僅是某種“真意”而已,他還渴望一個得意忘言的人與他交言。哲人的孤獨隱含在這種自相矛盾的渴望裏,詩人的孤獨則錶現在他就是那個“忘言之人”,可是哲人卻已不在瞭:

少時壯且厲,撫劍獨行遊。

誰言行遊近,張掖至幽州。

飢食首陽薇,渴飲易水流。

不見相知人,惟見古時丘。

路邊兩高墳,伯牙與莊周。

此士難再得,吾行欲何求。

(《擬古》其八)

在這首詩裏,詩人自述青年時代四處遠遊,尋覓知音。伯牙和莊子並列,似乎有些奇怪,但在兩部西漢作品《淮南子》和《說苑》裏,伯牙與莊子都是失去瞭知音的人:“鍾子期死,而伯牙絕弦破琴,知世莫賞也;惠施死,而莊子寢說言,見世莫可為語者也。”在陶詩中,不僅詩人找不到知音,就連那些曾經感嘆知音已逝、可以給予詩人一些同情的人也已作古。在詩的最後一聯裏,詩人明確使用瞭“得”字:彆說鍾子期和惠施,就連像伯牙和莊子的人也“難再得”瞭。

“得”的概念在南山詩中的齣現是隱形的 ,但它其實是一個中心概念,幫我們更好地理解全詩。莊子“得意忘言”的一段話,在陶淵明生活的時代具有極大影響。湯用彤甚至以為“言”“意”之間的關係為整個魏晉玄學提供瞭基礎。我們不可能在此對言意問題做詳細論述,但是一點簡單的介紹也許會有所幫助。王弼(226―249)在《周易注疏》中的一段話被普遍視為言意之辨的源泉:

言者所以明象,得象而忘言;象者所以存意,得意而忘象……是故存言者非得象者也,存象者非得意者也。

王弼相信,“盡意莫若象,盡象莫若言”。這代錶瞭他和莊子“書籍文字無過是古人渣滓”思想的分道揚鑣。但是對王弼來說,言和象都僅僅是一種媒介,就好像用來捕魚的筌。這裏我們需要注意的,不是“忘言”,而是“得意”,或者,更準確地說,是“得”的概念。作為一個動詞,“得”可以用於一係列事物,從田産、傢業,直到一行精彩的詩句。它意味著建立所有權。

公元五世紀初期編寫的《世說新語》這樣記述郗超(336―377)對隱士的慷慨資助:

郗超每聞欲高尚隱退者,輒為辦百萬資,並為造立居宇。在剡為戴公起宅,甚精整。戴始往舊居,與所親書曰:“近至剡,如官捨。”郗為傅約亦辦百萬資,傅隱事差互,故不果遺。

隱居本身是一種文化資本,它也需要一定的經濟資本纔能付諸實施。 隱居是有代價的,而且常常發生於一個特定的地理環境。從《世說新語・棲逸》篇中,我們得知康僧淵公元340年左右來到江西豫章,“立精捨,旁連嶺,帶長川,芳林列於軒庭,清流激於堂宇”。好奇的朝士紛紛前來參觀這位鬍僧如何“運用吐納”,康僧淵開始時“處之怡然,亦有以自得,聲名乃興”,但是終於“不堪,遂齣”。

在文字簡略的《世說新語》裏,對康僧淵精捨的描述顯得頗為鋪張。正是在這樣一種環境裏,康僧淵纔能夠“有以自得”――“自得”的錶麵意思,就是“獲得自我”。隱居必須發生於一個明確界定的空間,這在另一則《世說新語》逸事中錶現得更為明顯。在這則故事裏,隱士僅僅居住在山嶺旁邊已經不夠瞭,還必須以更加具體的方式擁有一座山:

支道林因人就深公買印山。深公答曰:“未聞巢、由買山而隱。”

巢由,即巢父、許由,上古的高尚隱士。據四世紀竺法濟《高逸沙門傳》:“遁得深公之言,慚恧而已。”支道林未得印山,先得法深排調之言。不過,支道林終於還是定居印山瞭。

我們應該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解讀陶淵明的南山詩。詩人強調結廬在“人境”,可以視為對當時“鋪張隱居”風氣的抵製。和康僧淵不同,詩人門前無車馬之喧,沒有受到朝士來訪的乾擾,這錶示他真正做到瞭“隱身”。他的成功不是由於“地偏”,而是因為“心遠”,而這正是時人所謂“小隱”“大隱”的分彆。

陶淵明不僅在人境結廬,而且十分小心地和傳統的隱居環境――山林――保持距離。一道籬笆不僅隔開瞭人境,也隔開瞭南山。在精神上,他和聯翩歸山的飛鳥和諧一緻。在《雜詩》其七中,詩人把人生比作行旅:“去去欲何之?南山有舊宅。”南山不僅是飛鳥的傢園,也是詩人的歸宿。雖然沒有支道林的買山之舉,陶淵明也終於“獲得”瞭南山,隻不過他得山的手段是和南山保持距離,對之遙遙矚目而已。

然而,五百年之後,對醉心於獲得奇花異石以及珍貴藝術品和文物的北宋文人來說,“得”山已經不再是那麼容易的事。在北宋,陶淵明脫穎而齣,被塑造為最偉大的六朝詩人,並且最終演變為一個如南山一般巍然屹立的文化偶像。這種脫胎換骨的變化在很大程度上正是圍繞著南山詩發生的,或者,更準確地說,是圍繞著詩中的一個異文發生的。歸根結底,重要的不僅是得山,更是詩人得山的方式。

“悠然見南山”還是“悠然望南山”?

陶淵明的南山詩有很多異文,這裏要談的是第六行的第三個字:望,一作見。

蔡居厚告訴我們:“淵明集世既多本,校之不勝其異,有一字而數十字不同者,不可概舉。”他隨即引此句為例:“悠然見南山,此其閑遠自得之意,直若超然邈齣宇宙之外。俗本多以見字為望字,若爾,便有褰裳濡足之態矣。”蔡居厚感嘆說,這樣不智的選擇,“並其全篇佳意敗之”。

蔡居厚的意見,想必來自當代文學巨擘蘇軾――最早提齣“見”的異文並為之激烈辯護的人:

因采菊而見山,境與意會,此句最有妙處。近歲俗本皆作望南山,則此一篇神氣都索然矣。古人用意深微,而俗士率然妄以意改,此最可疾!

對蘇軾來說, “見”齣於無心,具有隨意性;“望”則暗示瞭渴望和努力 ,這對一位北宋文人來說,未免顯得過於迫切,過於熱情。

蘇軾在其他地方也曾舉“望/見”為例,來錶達他對擅改古人文本的不滿:“近世人輕以意率改,鄙淺之人,好惡多同,故從而和之者眾,遂使古書日就訛舛,深可憤疾。”實際上,就連北宋詩人的作品在流傳過程當中也常常齣現訛誤,或者被刻印者以“於理不通”為由進行修改,從而産生異文。在宋代筆記資料中,我們不止一次看到,蘇軾本人就常常無法控製自己的文本,這也許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他對“鄙淺之人”以意輕改文本感到的憤怒。

蘇軾稱“近歲俗本皆作望南山”,這告訴我們當時關於陶淵明的南山詩存在著一種得到普遍承認的標準解讀,這種解讀采取的是“望”,不是“見”。

蘇軾盡可以嘲笑“鄙淺之人,好惡多同”,但是富有諷刺意味的是,蘇軾對“見”的偏好很快就被廣泛接受。“見”代替“望”成為正文,以至於後代評論傢對“望”的存在感到尷尬。 “見”優於“望”,因此一定是陶淵明原文的觀點,得到蘇軾文學集團成員的強烈支持,不斷被人在詩話中重復 。彭乘(1105 年左右在世)是“蘇門四學士”之一黃庭堅的好友。在他的筆記裏,蘇軾的意見被係在黃庭堅名下:“魯直曰:……如淵明詩曰‘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其渾成風味,句法如生成,而俗人易曰‘望南山’,一字之差,遂失古人情狀,學者不可不知。”惠洪(1071―1128 ?)的《冷齋夜話》也有同樣的記載。

在捲帙浩繁的宋詩話、筆記中,對同一個觀點無休無止的重復形成瞭一股強大而頑固的文化力量。就連政見未必和蘇軾一緻的瀋括,在“望/見”問題上也完全同意蘇軾。他在《夢溪續筆談》中寫道:“陶淵明《雜詩》‘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往時校定《文選》,改作‘悠然望南山’,似未允當。若作‘望南山’,則上下句意全不相屬,遂非佳作。”瀋括談到“往時校定《文選》,改作‘悠然望南山’”,似乎是說曾經存在著一個“正確的”《文選》版本作“見南山”,而被校訂者改為“望南山”。

但問題是現存最早的《文選》抄本和初唐類書《藝文類聚》皆作“望”,不作“見”。而且,種種跡象似乎錶明,在蘇軾提齣“見”乃原文之前,沒有哪一種陶集版本是作“見南山”的。蘇軾宣稱少時所見的“蜀本大字書皆善本”,並暗示某蜀本陶集作“見”不作“望”,但是,如果我們猜測蘇軾自己發明瞭“見”的異文,並把這一“發明”歸結為少年朦朧的記憶,也許不能算是完全沒有根據的信口開河。葉夢得在《石林詩話》中提到,他曾從趙德麟處藉到陶淵明集,“本蓋蘇子瞻所閱者,時有改定字”。這些改定字是蘇軾另有所據呢,還是蘇軾“以意率改”呢?(陶集顯然屬於趙德麟,在朋友的書上改定文字也是頗為率意的舉止――除非趙藏陶集原屬蘇軾)

“見”字之重要,在於它是一種意識形態的選擇。 在所有關於“望/見”的早期討論中,晁補之(1053―1110)的發揮具有關鍵意義。晁補之是蘇門四學士之一,他在一篇寫於1104 年11 月19 日的陶詩跋語中,提齣瞭以下的觀點:

詩以一字論工拙,如“身輕一鳥過”“身輕一鳥下”,過與下與疾與落,每變而每不及,易較也。如魯直之言,猶�I�Q之於美玉而已。然此猶在工拙精粗之間,其緻思未白也。記在廣陵日見東坡雲:“陶淵明意不在詩,詩以寄其意耳。采菊東籬下,悠然望南山,則既采菊,又望山,意盡於此,無餘蘊矣,非淵明意也。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則本自采菊,無意望山,適舉首見之,故悠然忘情,趣閑而心遠。”此未可於文字精粗間求之。以比�I�Q美玉,不類。崇寜三年十月晦日晁補之題。

“身輕一鳥過”是杜甫的詩句。在《六一詩話》裏,歐陽修談到陳從易曾得到杜集舊本,文多脫落,“‘身輕一鳥’,其下脫一字,陳公因與數客各用一字補之,或雲‘疾’,或雲‘落’,或雲‘起’,或雲‘下’,莫能定。其後得一善本,乃是‘身輕一鳥過’。陳公嘆服,以為‘雖一字,諸公亦不能到也’”。

晁補之在陶詩和杜詩的異文之間畫齣瞭一條十分微妙的界綫:杜詩用字之精,錶現瞭詩藝的高超,從其性質上來看,是一個“工拙”的問題,人人都可以一眼就看齣原文的精彩;至於陶詩,看齣哪個字更高妙就沒有那麼容易,因為這裏涉及的已經不再是詩歌的語言藝術,而是詩人的思想境界。晁補之對手抄本文化帶來的問題既無意識也不關心,他的討論甚至遠遠離開瞭詩歌的審美範疇。在這裏,望、見之彆完全是從意識形態的角度來考慮的。突然之間,望與見的差異被賦予瞭一種非凡的意義,它遠遠超越瞭對古代大詩人的欽佩,超越瞭對文本訛誤感到的焦慮,甚至也超越瞭對找到一個完美的字眼以“補之”的強烈渴望。我們看到的,是一個所謂“意不在詩”的詩人,而如果一個詩人“意不在詩”,那麼其詩作的魅力,也就不在於詩作本身,而在於這個詩人所達到的思想境界。換句話說,在於一個被宋人,特彆是被蘇軾及其文學集團成員所憑空創造齣來的理想化人格。

其實,在唐朝讀者眼裏,“見”和“望”也許根本就沒有什麼深刻的區彆。韋應物的另一首詩,《同韓郎中閑庭南望鞦景》,無論在內容上,還是在詞句上,都比吳曾引用的《答長安丞》一詩更體現齣陶淵明南山詩的影響。在這首詩裏,“望”和“見”是同時並存的:

朝下抱餘素,地高心本閑。

如何趨府客,罷秩見鞦山。

疏樹共寒意,遊禽同暮還。

因君悟清景,西望一開顔。

陶淵明的漫不經意,讓蘇軾羨慕不已

現在讓我們暫時把注意力轉嚮另一座山――一座微型的山。

在1094年,蘇軾在湖口人李正臣那裏看到一塊九峰奇石。他打算以一百金的價格把它買下來,但因為得到貶謫海南的處分,沒有來得及買下石頭就倉促動身瞭。他寫瞭一首詩,紀念這一經曆,並把石頭命名為“壺中九華”。

壺中九華,日本・江戶時期《名數畫譜》

七年之後,蘇軾遇赦迴來,在湖口打聽“壺中九華”的下落,發現它已經被人以八十韆錢的價格買走瞭。蘇軾又寫瞭一首詩,追和前詩之韻,藉以安慰自己。在這首詩裏,他把自己比作歸來的陶淵明。但是蘇軾的情況和陶淵明並不一樣:陶淵明是主動辭官的,蘇軾的歸來卻是遇赦的結果;陶淵明喜悅地發現故園“鬆菊猶存”,蘇軾卻永遠失去瞭他的奇石。

又是晁補之,在一篇為李正臣的詩所作的題跋裏,補充說明瞭“壺中九華”的下落:

湖口李正臣,世收怪石至數十百。初,正臣蓄一石,高五尺,而狀異甚。東坡先生謫惠州,過而題之雲壺中九華,謂其一山九峰也。元符己卯(1099)九月,貶上饒,艤舟鍾山寺下,寺僧言壺中九華奇怪,而正臣不來,餘不暇往。庚辰(1100)七月,遇赦北歸,至寺下首問之,則為當塗郭祥正以八十韆取去纍月矣。然東坡先生將復過此,李氏室中,����森聳、殊形詭觀者尚多。公一題之,皆重於九華矣。

晁補之堅信,蘇軾的品題會給李氏的收藏增加價值。自然之物,無論它們本身看起來多麼奇特,總是缺少一個名字,一個身份,一個聲音。它們必須得到一個人――一個卓越詩人的賞識,然後纔能變得齣類拔萃,與眾不同,就好像 陶淵明必須有蘇軾的鑒賞纔能夠從眾多六朝詩人當中脫穎而齣 一樣。

而且,對晁補之來說,“價值”不僅意味著審美價值,也意味著商業價值,可以用價錢來衡量。蘇軾和晁補之都很仔細地記下石頭的價錢,無論是估價,還是實價。在晁補之跋語的最後一句話裏,“九華”一語雙關,既指“壺中九華”,也指實際的九華山;“重”不僅錶示分量和意義的沉重,也隱隱指嚮石頭的“貴重”:文學的與商業的價值,都和蘇軾的大師身份遙遙相稱。

但是蘇門的忠實弟子晁補之唯一沒有意識到的是,一塊石頭一旦由於大師的品題而得到一個名字,它也就獲得瞭獨特的身份與個性,就像被愛者那樣變得獨一無二,不可代替。就在晁補之寫下這篇跋語的第二年,蘇軾果然從流放地迴到瞭湖口,但是他沒有再為李正臣的其他藏石命名。他隻是寫瞭一首詩,充滿眷戀地追憶他失去的那塊石頭――壺中九華。

研究宋代文學的美國學者艾朗諾(Ronald Egan)曾說,蘇軾詩文中常常齣現的一個主題就是“超脫”,也就是說,“不讓自己太執著於物,或對物的占有欲太強”。但問題在於這種 對“超脫”的執著總是會走嚮自己的反麵 。蘇軾其實非常留意於“得”。他在《僕所藏仇石希代之寶也王晉卿以小詩藉觀意在於奪僕不敢不藉以此詩先之》一詩中,敦促王晉卿盡快把仇石還給他。具有諷刺意味的是,王晉卿曾建成一座寶繪堂,貯藏平生收集的書畫,蘇軾特為之作《寶繪堂記》,勸王晉卿“寓意於物,而不可以留意於物”,並說自己年輕時迷戀於物,現在已經醒悟,“見可喜者,雖時復蓄之,然為人取去,亦不復惜也”。蘇軾對仇石的眷戀似乎和他對自己的描述恰好背道而馳。

隻有瞭解蘇軾對物的執著,我們纔能更好地理解他對陶淵明的推崇: 在蘇軾心目中,陶淵明是一位見山而不求山的詩人 ,不像蘇軾自己,如此戀戀於一座壺中九華。陶淵明不用依靠買山來“得山”,而且, 陶淵明之“得”錶麵上看來至為輕鬆自在、漫不經意,使蘇軾羨慕不已 。其實,陶淵明的這種輕鬆自在,一部分乃是蘇軾本人的發明創造:他堅持“見”與“望”、無心與有意之間的分彆,為後代讀者對陶淵明的理解一錘定音。蘇軾把自己的文化理想投射到瞭一個五百年前東晉詩人的身上。

清・《賞石圖》冊頁 絹本水墨 美國弗利爾美術館藏

本來這不過是讀者接受理論的又一個典型範例,但是對異文的選擇改變瞭整個問題的性質。換句話說,對陶詩進行詮釋是一迴事,依靠主動地控製和改變陶詩文本來塑造陶詩的解讀則是另一迴事。支配瞭異文選擇的陶淵明形象本是後人的創造,陶淵明的早期傳記作者已經開始瞭這一創造過程,蘇軾及其文學集團更是對完成這一創造過程起到瞭決定性作用。這個形象與其說反映瞭曆史上的陶淵明本人,毋寜說反映瞭北宋文人所關心的一係列文化問題,包括伴隨著收藏鑒賞文化的潮流而産生的對於“得”的焦慮。我們在此麵臨一個怪圈: 陶淵明的人格形象決定瞭異文的選擇,之後,被選中的異文又反過來被用於證明陶淵明的人格形象。 一代又一代的陶詩讀者被這一怪圈所睏,鮮有能脫離者。

通過揭示“見”與“望”的重要區彆,蘇軾儼然成為得到瞭陶淵明“真意”的讀者。

在陶淵明之後,蘇軾再次“得到”瞭南山的精神,從而“獲得”瞭南山。

分享鏈接



看最新新聞就到趣味新聞網
quweinews.com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tag

相关新聞

1956年,郭沫若發掘明定陵,裸手拿取文物,3000多文物大部分損毀

1956年,郭沫若發掘明定陵,裸手拿取文物,3000多文物大部分損毀

    引子 《集古錄》:“此所謂集靈宮者,他書皆不見,惟見此碑。則餘之集�h不為無益矣。” 在中國的曆史上誰是第一個考古或者盜墓的人難以查明,但我們可以知道誰是古代考古學的開拓者和創新者,他就是宋代著名文學傢歐陽修。宋朝時期開始興起的金石學,是現代考古的前身,正是因為古人為我們積纍瞭豐富的經驗,纔能讓近現代的考古工作進展如此順利。 考古工作需謹慎 雖然古代和現代是兩個不可相提並論的時期,考古工具也完全不同,但整體而言是有一定相同之處的,比如說在《金石錄》當中就規定瞭齣土古代文物時要進行保護,並不能貿.......


金庸新的5本武俠小說,注意,是金庸新寫的,不是金庸寫的

金庸新的5本武俠小說,注意,是金庸新寫的,不是金庸寫的

    武俠小說曾經轟動一時,特彆是金庸的武俠小說,當年紅遍大江南北,讓無數武俠迷為之癡狂。 既然金庸是小說暢銷的金字招牌,很多書商就盯上瞭金庸,冒名頂替,魚目混珠,通過冒牌金庸小說來賺取武俠迷的銀子。 很多書商把港颱冷門武俠小說拿過來,改個書名,改個封麵,然後堂而皇之蓋上金庸的大名,就算是金庸小說瞭,讓不少武俠迷上瞭當。 還有的書商呢,稍微老實呢,沒有直接做“偷天換日”的勾當。但是“老實和尚不老實”,這些書商其實也有歪心思,根本不捨得放棄金庸這塊肥肉。 那怎麼辦呢?於是這些書商就找來一批寫手,通過蹭.......


老漢耕地偶得“青龍劍”,加工成瞭切菜刀,事後專傢:奬勵100元

老漢耕地偶得“青龍劍”,加工成瞭切菜刀,事後專傢:奬勵100元

    老漢耕地偶得“青龍劍”,加工成瞭切菜刀,事後專傢:奬勵100元! 我們國傢有著上下五韆多年的曆史,上上下下曆經20多個朝代更迭轉替,各個朝代的發展之中,也有許許多多的文物被劉村下去!許多文物寶貝也漸漸地齣現在我們的視野之中。在重慶的一個村莊中,一位老農在田間耕種的時候,不經意鋤地時發現瞭一把寶劍。很是好奇地拿迴傢後,清水清理後此把寶劍的錶麵仍然是銹跡斑斑。但是在寶劍的下半部分,好像隱隱約約地還殘存著三個字!經過時間的洗禮顯然是磨損的嚴重,老頭倒是研究不透,一臉霧水。 為瞭弄明白其中三字的含.......


第21屆“蜀文化之旅·蓉台心連心”非遺文化雲端交流活動在非遺博覽園舉辦

第21屆“蜀文化之旅·蓉台心連心”非遺文化雲端交流活動在非遺博覽園舉辦

    5月10日,以“非遺文化保護與傳承”為主題的第21屆“蜀文化之旅・蓉颱心連心非遺文化雲端交流活動”,以視頻連綫的方式在成都與颱北兩地同步舉行。兩岸非遺傳承人、少數民族代錶、婚姻傢庭代錶以及學校師生共100餘人參與綫上綫下交流活動。活動由成都海峽兩岸交流協會主辦,成都市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中心協辦,成都國際非物質文化遺産博覽園與颱灣凱達格蘭文化藝術基金會聯閤承辦。 在成都會場,成都市彩虹小學學生錶演瞭川劇元素濃鬱的戲麯舞蹈《小花旦》;在颱北會場,颱灣歌仔戲名師李靜芳指導其弟子錶演瞭歌仔戲名段《.......


江蘇小孩撿瞭塊“金巧剋力”,是2000年前的貨幣,專傢:價值上億

江蘇小孩撿瞭塊“金巧剋力”,是2000年前的貨幣,專傢:價值上億

    人這運氣來瞭,真是擋都擋不住,啥齣門撿到錢,天上掉餡兒餅,那都能趕上。這不,幾個來自江蘇農村的小孩,相約一起去河裏摸魚,改善改善夥食,結果一摸,摸到瞭一塊“金巧剋力”,上麵還刻著一些看不懂的字。 幾個孩子哪裏知道它是啥,就覺得挺好看,於是接著衝水裏摸,沒想到一下午摸瞭 10多塊大小不一的“金巧剋力” ,但可惜的是,他們一條魚都沒摸著,於是帶著“金巧剋力”垂頭喪氣地迴傢瞭,此時的他們不知道,自己發現的東西,竟然是 來自2000多年前 的文物,專傢保守估計, 價值過億,它便是郢爰 。 郢爰.......


考古學傢在仰韶遺址中,發現古老“陶文”,這種文字竟然可以解讀

考古學傢在仰韶遺址中,發現古老“陶文”,這種文字竟然可以解讀

    一直以來,我們都認為古代最早的文字是甲骨文,但其實不然,因為專傢們在仰韶文化遺址中,還發現過比甲骨文更古老的陶文,顧名思義就是刻在陶片上的文字。專傢們經過研究錶示有些陶文能解讀,究竟陶文是什麼意思呢?下麵小編就來給您揭秘。 (本文所有圖片,全部來自網絡,感謝原作者,如侵犯您的權利,請聯係本號作者刪除。圖片與內容無關,請勿對號入座) 仰韶文化是新石器時代的彩陶文化,距今約7000-5000年,因最早發現於河南三門峽澠池縣仰韶村而得名。上世紀20年代,考古專傢們經過研究調查,雖然韶文化遺址廣泛.......


王昌齡眼看邊關烽火不息,以樂府舊題作一首七絕,成古今七絕巔峰

王昌齡眼看邊關烽火不息,以樂府舊題作一首七絕,成古今七絕巔峰

    王昌齡擅寫七絕,是古代詩評傢公認的,僅次於李白的“七絕聖手”。 盡管在整體的創作成就上,王昌齡略微遜於李白,但是明代的李攀龍認為,王昌齡用樂府舊題《齣塞》寫的《齣塞二首・其一》,乃是“唐詩的壓捲之作”。 也就是說,在李攀龍看來,《齣塞二首・其一》這首詩,是唐代最好的邊塞軍旅詩,超過唐代所有同類型詩歌。同時,還有人一些詩評人認為,這首七絕是古今七絕的巔峰。 王昌齡的《齣塞二首・其一》在獲得盛譽的同時,也引起瞭較大的爭議。因為這首詩歌的第二聯,顯然理性大於感性,因此有詩評人覺得,這是王詩中的“.......


蘇軾與聖散子方

蘇軾與聖散子方

    《傷寒總病論》書影。蘇軾在地方任官時,曾以聖散子方治時疫,後來他將這個方子傳給瞭龐安時,龐安時將其記錄在瞭所著《傷寒總病論》中。 蘇軾一生與杭州有不解之緣,熙寜四年(1071年),蘇軾齣任杭州通判,十八年後,也就是元�v四年(1089年),蘇軾再度來到杭州任官,齣任杭州知州。蘇軾再至杭州,當地因大旱歉收,《宋史》記載“飢疫並作”,即飢荒與瘟疫並行,百姓苦不堪言。蘇軾上書朝廷,請求減免“本路上供米三之一”,又請求朝廷賜給度牒(官府發給僧尼的憑證,可齣售以補府庫之不足),以度牒易米賑濟受災民眾.......


街頭意外發現一寶劍,老闆卻獅子大開口要200萬,如今至少值10億

街頭意外發現一寶劍,老闆卻獅子大開口要200萬,如今至少值10億

    一把寶劍至少值10個億,這確實在我們普通人看來這太不可思議瞭,但是的確這把古劍就能值這些錢,因為這把寶劍並非是普通的劍,而是一把來自2000多年前的寶劍,而且主人還是越王勾踐之子��與,此外這把寶劍居然至今沒有齣現任何的銹跡,反倒是無比的鋒利,這不得不令人贊嘆不已! 不過這把寶劍確實流傳瞭一個非常有意思的故事,那還是發生在上世紀90年代的時候,當時在我們國內有一個非常瞭不起的青銅器研究專傢馬承源老師,馬承源是國內首屈一指的青銅器大傢,此人可以說在在考古界有著極高的地位,曾多次幫助國傢“撿漏.......


圓明園修復現場:意外發現5萬多件文物,這件更讓專傢樂開瞭花

圓明園修復現場:意外發現5萬多件文物,這件更讓專傢樂開瞭花

    在中國近代,圓明園的故事,無非是曆史上一個慘痛縮影,有著“萬園之園”稱呼的它,從康熙年間開始修建,成為瞭經典皇傢陵園,卻在1860年的一場大火當中,毀於一旦,大量文物被燒毀和掠奪,從而流失海外,這剩下斷壁殘垣,去給人想象昔日的輝煌和精美的建築景群,不得不讓人感到嘆息。 而在圓明園被燒毀之後,民國初期走馬燈一樣的軍閥,不斷的進入圓明園破壞,將其當做是建築材料廠,日寇占領期間,為瞭鼓勵耕種,大部分園區也被農民平山填湖,開田種稻。 一直到49年以後,圓明園纔被視為是重點保護單位,進行大規模綠化,.......


美女拿100萬的房子換一螃蟹,房價漲到800萬後帶來鑒寶,結果怎樣

美女拿100萬的房子換一螃蟹,房價漲到800萬後帶來鑒寶,結果怎樣

    大傢都知道這麼一句話 ――亂世黃金,盛世古董。 在戰爭年代的時候,黃金無疑是一種硬通貨,但到瞭盛世的時候,古董反而更受彆人們的歡迎 。現在我們的生活也越來越好瞭,對於精神上的追求也越來越高,因此現在追求古董的人越來越多瞭,一股收藏古董的風氣開始在我們國傢蔓延起來。 其實收藏古董這種行為,在很早以前就有瞭,最早在漢朝的時候就已經有過記載 ,由此可見其曆史悠久。 現在關於古董的鑒寶節目有很多,很多不懂古董的人將自己的收藏拿給專傢看,讓他們幫忙幫自己來鑒定一下。 甚至還有很多關於古董的書籍齣版,.......


老農500萬賣瞭傢傳寶刀,遭到專傢指責,老農卻稱其沒資格說自己

老農500萬賣瞭傢傳寶刀,遭到專傢指責,老農卻稱其沒資格說自己

    引言 愁裏高歌梁父吟,猶如金玉戛商音。十年勾踐亡吳計,七日包胥哭楚心。――《梁父吟》・鄭思肖 文物,就是文化曆史裏見證的物件,這些物件有些被收藏在博物館內,有些被私人收藏傢收藏。當然也有一些還在不知名的角落裏沉睡,等待時光重見光陰。被發現的文物,對於瞭解過去的曆史,對於文物專傢們來說,具有非常巨大的價值。這些承載著曆史使命的物件不能簡單的以數字來衡量,他們不僅僅是物件,更是一個時代的縮影。 為什麼這麼說呢?舉個例子。曆朝曆代的皇帝都有自己的喜好,所以每逢新帝登基,那麼市麵上是物件的風格就會.......


鄂前旗圓滿完成三段地漢代墓地發掘文物信息采集工作

鄂前旗圓滿完成三段地漢代墓地發掘文物信息采集工作

    點擊上方“公眾號”可以訂閱哦!近日,鄂托剋前旗文博研究院對三段地墓地齣土的文物進行瞭全麵清點核查。本次共發掘22座墓葬、150餘件文物,通過詳細數據采集,完善瞭文物颱賬、建立瞭電子數據庫,圓滿完成瞭三段地漢代墓地第二次考古發掘文物信息采集工作。采集中,文博研究院工作人員嚴格按照國傢文物局規定的技術標準和要求,對發掘的150餘件文物進行拍照、測量、器物描述、數據錄入等采集工作。通過采集瞭解到:本次發掘的文物以泥質陶器、青銅器件為主,此外還有少量鐵器、玉石器、木器及鉛質明器等。本次發掘的鼎、鈁、倉.......


重新定義上古史:三星堆文明距今約5070年,亡於西周滅虞夏

重新定義上古史:三星堆文明距今約5070年,亡於西周滅虞夏

    曆史書上,隻說西周滅商。其實不然。 實際上,是西周滅虞夏。 三星堆文明距今約5070年 很多人,語文不過關,閱讀理解能力要好好提高。 很多人,麯解瞭磚傢的話,說三星堆距今隻有3000年左右。磚傢隻是說,埋藏年代是商晚期。 這正是西周滅虞夏的年代。 三星堆金麵青銅人頭像 虞夏概念 史書上講,虞夏兩韆歲。 講的就是三星堆的2000年曆史。 中國一萬年曆史,上五韆年,下五韆年。三星堆,占去五分之一。 注意,這裏我隻是說“占去五分之一”,沒有講三星堆“獨占”中國一萬年裏的2000年曆史。 這也是我.......


《紅樓夢》:王夫人勸架的三個層次,很厲害

《紅樓夢》:王夫人勸架的三個層次,很厲害

    《紅樓夢》中賈政打賈寶玉,下手非常狠。 嫌棄小廝的打法不夠重、踢開彆人自己動手,拿著又寬又長的闆子劈裏啪啦狠狠打,打到賈寶玉需要臥床養病幾個月(當然其中也有一點賈寶玉事後裝病的因素)。 賈政這種打法,放在如今語境下,拍成小視頻分分鍾登頂各大app熱門榜首,某某官員傢暴。 當然,此一時彼一時,在紅樓夢的古代背景之中,嚴格教子的體罰標準、和當下自然不同。 彼時的王夫人,沒有各路網友的幫忙、隻能依靠自己來勸架。 她幾番話,翻轉瞭幾個不同的層次,話術很有水平。 第一層,常規話術:以老太太為由頭.......


奮鬥者·正青春|煙台市文化藝術中心京劇演員王燕:傳承國粹義不容辭

奮鬥者·正青春|煙台市文化藝術中心京劇演員王燕:傳承國粹義不容辭

    曆時兩年創作現代京劇《煙颱解放》,是近年來我市本土曆史題材戲劇創作的重大突破,也是煙颱市膠東紅色文化建設取得的豐碩成果。2021年初根據戰略閤作協議,京劇《煙颱解放》以保利院綫為平颱全國15個城市進行50天的巡迴演齣,讓全國觀眾共同感受煙颱京劇的獨特魅力。 做為此次巡演的主演,煙颱市文化藝術中心青年京劇演員王燕深知肩負著多重使命,“這不僅僅是幾場演齣那麼簡單。巡演,既為煙颱代言,宣傳推介煙颱,在做普通演員的同時,又是‘仙境海岸 鮮美煙颱’的城市推介員。” 她擱下嗷嗷待哺的女兒,毅然接下.......


馬未都:地攤上撿大漏,價值280萬的成化龍鳳碗,悄不作聲拿下

馬未都:地攤上撿大漏,價值280萬的成化龍鳳碗,悄不作聲拿下

    馬未都是收藏大師,地攤文化在他的眼裏已經變瞭味。早在30年以前,地攤文化纔叫有意思,尤其是文化的地攤文化,到處都有撿漏的可能性。 甚至撿漏的地攤上還有官窯精品,可如今整個收藏市場都變瞭,撿漏的機會也越來越少瞭。 很多網友在議論馬未都的身傢,他到底有多少錢?其實他所收藏的寶貝不能用錢來衡量,所以關於他的身價一直是處於議論之中。 下麵這一隻碗,是屬於地攤文化之中撿漏的大物,據馬未都透露,這一隻碗如今價值280萬,是明代成化窯的龍鳳碗。 這一個碗個體並不大,但能被收藏大師給悄不作聲的拿下,它.......


馬未都:撿漏失敗的一件包袱瓶,因為審美的問題,差點被彆人搶走

馬未都:撿漏失敗的一件包袱瓶,因為審美的問題,差點被彆人搶走

    包袱瓶在當時乾隆年間就已經做得非常漂亮瞭,很多收藏玩傢將包袱瓶看成是當時的一種美人,就如宋代的梅瓶一樣。因為它製作得非常漂亮,像一個古典旗袍美人披上一條繽紛的大披肩一樣。 宋朝人的審美真的很高雅,而且內斂的器物都能體現齣他們對於審美的一種高度。乾隆時期的瓷器都已經發達到瞭巔峰時期,細數乾隆年間的青花瓷器與各類瓷器,包袱瓶算是同時期的一個升級版本。 馬未都:撿漏失敗的一件包袱瓶,因為審美的問題,差點被彆人搶走! 說到審美,其實包袱瓶算是一個獨特的存在,不知道為什麼,在古董的收藏行列之中很.......


古之賢者,多善養閑身

古之賢者,多善養閑身

    中式 君語 + 人生難得是清閑。 �D丨清可 幽人清事,總在自適,故酒以不勸為歡,棋以不爭為勝,笛以無腔為適,琴以無弦為高,會以不期約為率真,客以不迎送為坦夷。若一牽文泥跡,便落塵世苦海矣! �D丨月�^公子 沒有天生的閑情之人,隻是有的人天生性靈清健,願意為雅趣所怡養。古之君子,行無友,則友鬆竹;居無友,則友雲山。 心境淡蕩之士,雖無人為伴,亦不覺空虛寂寞。他們將自身性靈安放於萬物之中,散發齣興味不凡的閑情意趣,成為瞭最耐人品尋的中國式經典生活。 �D丨清可 陶淵明詩曰: “.......


價值2.4億珍寶放在密閉展櫃中,一隻僵死的蒼蠅是怎麼進去的?

價值2.4億珍寶放在密閉展櫃中,一隻僵死的蒼蠅是怎麼進去的?

    如果要說文物,可能很多人都不會陌生,尤其是在物質生活極其豐富的今天,有些人都喜歡收藏一兩件那麼自己喜歡的文物,不管真假,就是齣於某些喜愛的程度,當然文物的收藏也要適可而止,在今天這樣一個假貨橫行的時代裏麵,還是需要多看少賣,這樣纔能避免上當。 而更為關鍵的是,一些私人收藏傢他們並不具備收藏這些文物的條件,有些時候,還是需要專門的地方來放置,這樣還不如在博物館裏麵來的安全,其實現在大部分價值不菲的文物,都收藏在博物館中,有些喜歡的都可以去參觀一下,雖然不能拿在手中據為己有,但是有些時候不是自.......


不亞於“三星堆”遺址,沉睡3000年,齣土文物後專傢禁止再挖

不亞於“三星堆”遺址,沉睡3000年,齣土文物後專傢禁止再挖

    我們中國是一個擁有悠久曆史的國度,在過去漫長的歲月裏麵,我們中國誕生瞭數不清的文化,這些文化不但影響這我們國人,甚至還影響瞭整個世界,雖然現在我們中華文化在走嚮世界的過程中,也受到瞭很多的質疑,但是不可否認的就是,中國文化在世界上的影響力是無與倫比的。 早些年在四川廣漢齣土瞭一個遺址,距今大約有3000到5000年的時間,這一考古發現震驚瞭全世界,這就是後來有名的三星堆遺址,三星堆所代錶的曆史,並不僅僅隻是一個朝代,他綿延將近2000年的時間,從新石器時期,直到商朝末期,可以說代錶瞭中國古.......


容軒讀印——清代流派印(七)

容軒讀印——清代流派印(七)

    五、吳昌碩開創的“吳派” 吳昌碩(1844―1927),初名俊,字俊卿,後以字行,更字昌碩,號苦鐵、缶廬、老缶等,浙江安吉人。青年時曾從著名學者楊峴、俞樾等學習訓詁和辭章,與當時一些名流如吳大��、吳雲、潘祖蔭等都有交往,獲見古彝器,眼界大開。吳昌碩詩、書、畫、印四藝皆精,然其用功最深且影響最大者為篆刻。 吳昌碩篆刻最初受浙派的影響,後來見到齊魯封泥以及漢魏六朝磚瓦文字,風格為之一變,同時將書寫《石鼓文》的經驗運用於篆刻,一改浙派、歙派澀刀切刀、大書深刻的特點,代之以鈍刃齣鋒法,開拓瞭篆刻的境.......


農民上交給浙博的文物,隻被定為二級,多年後卻成為鎮館之寶

農民上交給浙博的文物,隻被定為二級,多年後卻成為鎮館之寶

    其實,在文物界有個很有意思的現象,那就是不少種類的文物,看似十分稀少珍貴,但卻叫好不叫座,有心收藏的人並不多,價格也沒有我們想象的昂貴。比如商周時期的青銅器,幾乎都是重器,但商周時期的古陶器,市場價值就很低瞭。同樣的道理,博物館中有一些叫好不叫座的文物,也有少數定級不高的文物,卻聞名遐邇。比如今天要說的浙江博物館鎮館之寶唐彩鳳鳴岐七弦琴。 大約是在1952年,一群農民帶著幾隻袋子來到鎮海博物館捐獻文物。工作人員打開一看,裏麵是14把古琴,其中一把就是唐彩鳳鳴岐七弦琴。原來,捐贈者都是黃埔軍.......


鳳凰山發現1.66米男屍,齣土一封“介紹信”,解讀後令人啼笑皆非

鳳凰山發現1.66米男屍,齣土一封“介紹信”,解讀後令人啼笑皆非

    考古到現在為止的確是發現瞭大量古屍,其中最為著名的自然是什麼淩惠平、辛追夫人、小河公主、樓蘭美女等等,這些古屍無疑是考古史上的寶貴財富,但是這裏有許多網友會疑惑瞭,為什麼著名的古屍都是女性啊,男性古屍沒有嗎? 這個還真的可以有,隻不過他確實是比不上辛追夫、淩惠平等,但是我們今天要來介紹的這具韆年男性古屍墓中卻有一個非常令人哭笑不得的文物,這件文物經過專傢解讀之後,那真的是啼笑皆非啊! 對於考古非常感興趣的網友聽說過“遂先生”嗎?“遂先生”就是我們今天的這具來自西漢的韆年男性古屍,那是1.......


相比其它漢隸碑刻,臨寫《張遷碑》有哪些不同之處∣戎鴻緒牧

相比其它漢隸碑刻,臨寫《張遷碑》有哪些不同之處∣戎鴻緒牧

    一、戎 “戎”字的結構並不復雜,但這個字臨寫起來也有一定的難度。這個難度體現在哪裏呢?我們來對比一下下麵這個“戎”字: 像上麵這個字的結體――使主筆盡量舒展伸長,而把其餘的筆畫壓緊在一塊兒――其實在漢碑中是更為常見的。 這種結體方式有兩個好處。 一則突齣瞭主要筆畫和次要筆畫的對比效果,使得整個字的結構層次更加清晰;二則,在整個字結構簡單、筆畫不多的情況下,拉近各個部分之間的距離有利於建立起彼此的聯係,避免字形的鬆散。 《張遷碑》的結字,總體來說,跟上述思路是相反的。字形從中宮嚮.......


古代貝殼是通用貨幣,為何窮人不去海邊撿貝殼緻富?原因很簡單

古代貝殼是通用貨幣,為何窮人不去海邊撿貝殼緻富?原因很簡單

    隨著智能設備的普及,“錢”已經不再是一枚硬幣,也不再是一張紙,而是一串數字。齣門完全不需要帶錢,隻需要帶一部手機就可以完成絕大部分的支付。這在古代自然是難以想象的,在錢幣齣現以前,曾有很長一段時間,祖先們還在采用一些奇奇怪怪的東西作為貨幣來使用,比如說貝殼。 中國作為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之一,也是最早使用貨幣的國傢,早在4000多年以前的夏商時期,便已經齣現瞭貨幣,當時主要的貨幣正是“貝幣”,人們用繩索把貝殼串聯,然後用於商品交互,這種就是貝幣最原始的雛形。 《史記・平準書》記載:“農工商交易.......


林黛玉巧舌如簧心胸狹窄?原來紅學傢也會誤讀紅樓

林黛玉巧舌如簧心胸狹窄?原來紅學傢也會誤讀紅樓

    俗話說,蘿蔔青菜,各有所愛。尤其對於那些經典的文學形象,如紅樓夢裏的薛寶釵和林黛玉,世人就各有所愛。 這一點,不隻是對於普通讀者,許多著名的專傢學者也不例外,比如著名的紅學傢周汝昌老先生,他最喜歡的人物就是史湘雲,也是八十迴後寶湘結閤的重要支持者。 周老先生還有個最不喜歡甚至反感強烈的紅樓夢人物,那就是林黛玉。這一點我初次從其對紅樓夢的點評文章中讀到時,屬實的驚訝瞭很久。 以我對紅樓夢的淺薄理解,曹雪芹批閱十載增刪五次的紅樓夢,既然能成為一部傳世經典,就自然有它獨到之處。林黛玉這樣的大女主,怎.......


【書法之窗】柯明:書法作品欣賞

【書法之窗】柯明:書法作品欣賞

    作者簡介:柯明,藝號(六平齋主),1963年齣生,湖北大冶人,書畫大專畢業,中共黨員。現為中國國畫院高級美術師;中國書畫研究院理事;中國齊白石藝�X研究會會員;中國榜書藝術研究會會員;中國民間書畫研究會會員;湖北省美術傢協會會員;黃石市美術傢協會副秘書長;大冶市美術傢協會副主席兼秘書長;大冶市書畫藝術協會副主席;大冶市民間文藝傢協會副主席。 敬請關注《紅星湖》 責任編輯:城市遊客 .......


紅樓夢:假如大觀園沒有散場

紅樓夢:假如大觀園沒有散場

    看過一首小詩,其中有幾句:瀑布的水逆流而上,蒲公英的種子從遠處飄迴,變成傘的模樣。太陽從西邊升起,落嚮東方。 《紅樓夢》是百讀不厭,韆看不倦的一部奇書,可是,結局太悲涼。假若,它是一幅六尺捲軸,何不輕輕捲起它末尾的悲,讓它永遠留在滿是歡聲笑語的中幅。 眾姐妹依舊時常團聚結詩社,大觀園季季有花,詠瞭桃花詠海棠,詠完菊花詠梅花。詠菊必得螃蟹助興,詠梅亦要烤一迴鹿肉。每逢初一十五齊聚鬥詩,稻香老農為社長,瀟湘妃子蘅蕪君枕霞舊友,三人揮灑詩情,怡紅公子蕉下客點綴纔意,豈不快哉。 探春沒有遠嫁,不必含悲.......


著名紅學傢點評林黛玉:巧舌如簧心胸狹窄,辱罵劉姥姥,十分討厭

著名紅學傢點評林黛玉:巧舌如簧心胸狹窄,辱罵劉姥姥,十分討厭

    俗話說,蘿蔔青菜,各有所愛。尤其對於那些經典的文學形象,如紅樓夢裏的薛寶釵和林黛玉,世人就各有所愛。 這一點,不隻是對於普通讀者,許多著名的專傢學者也不例外,比如著名的紅學傢周汝昌老先生,他最喜歡的人物就是史湘雲,也是八十迴後寶湘結閤的重要支持者。 周老先生還有個最不喜歡甚至反感強烈的紅樓夢人物,那就是林黛玉。這一點我初次從其對紅樓夢的點評文章中讀到時,屬實的驚訝瞭很久。 以我對紅樓夢的淺薄理解,曹雪芹批閱十載增刪五次的紅樓夢,既然能成為一部傳世經典,就自然有它獨到之處。林黛玉這樣的大女主,怎.......


這些纔是刀尖上的玉雕,絕美

這些纔是刀尖上的玉雕,絕美

    看前兩張圖片看不齣什麼,當第三張圖片齣現纔知道什麼叫微雕,微雕世界纔是真正大神作品。 螞蟻和蝸牛,分毫畢現 青草葉上的螞蚱,活靈活現,就是這樣雕有點廢料子。 蟬翼上的紋路都清清楚楚,這纔見雕刻功底。 豆芽 蘑菇,重點是連蘑菇上的小瓢蟲都看得清楚。 毛發清晰可見。 蝦都要遊動起來瞭。 齣師錶,竹簡可不好雕。 花果題材,翡翠雕刻。 琵琶配上流動的音符,古典與現代的結閤。 .......


日本人稱它是詛咒之物,我國低價買迴,如今成“中華神器”

日本人稱它是詛咒之物,我國低價買迴,如今成“中華神器”

    清朝末期,由於清政府的腐敗無能,使得西方列強逐漸打開中國的大門。從清朝末期到建國後,這段期間,我國被劫掠的文物數達到瞭一個天文數字,如果要全部羅列齣來,幾乎不可能。光在圓明園被毀期間,我國就失去瞭大量的國寶文物,如今仍然沒有任何消息。國寶流失海外後,洋人將這些文物低價販賣。 前些年,在海外一件文物引起各國的瘋搶,最後被日本博物館以韆萬美金拍下。這件文物造型奇特,隻需要看一眼就會被深深吸引,日本鑒寶師第一眼瞧見,就被它的造型所吸引。這個文物的名字叫做神麵卣 y ǒ u 。 神麵卣是我國西周時.......


男子拿8000學費買3枚刀幣,帶去參加鑒寶,專傢:你膽子可真大

男子拿8000學費買3枚刀幣,帶去參加鑒寶,專傢:你膽子可真大

    因害怕失敗而不敢放手一搏,永遠不會成功 ―― 佚名 現在很多人投資時,很豁得齣去,有時還會拿自己傢房子來做抵押,隻會購買心愛文物。這種猶如豪賭一般,若賭贏瞭,基本上保證下半輩子生活,但要是賭輸瞭,便會傾傢蕩産。對於瘋狂投資行為,大多數人並不看好,因為風險實在太大。就像一個大學生,相中瞭戰國時期的刀幣,不惜花費8000塊錢學費。好在最後鑒定為真的,男孩子纔舒一口氣。男子拿8000學費買3枚刀幣,帶去參加鑒寶,專傢:你膽子可真大 當年秦始皇統一天下時候,錢幣種類纔正式統一起來。古代每個朝代更替.......


男子豪擲120萬在國外買趙雲佩劍,專傢:假的,但它最少值400萬

男子豪擲120萬在國外買趙雲佩劍,專傢:假的,但它最少值400萬

    老話說得好:“盛世古董,亂世黃金。”現在經濟發達,人們的生活富庶,所以很多人都喜歡“淘寶”,收藏一些有曆史價值的古玩,前幾年,中國香港一個小夥子花瞭120萬的高價從海外古玩市場買迴一把寶劍,說是三國名將趙子龍的佩劍“青�G劍”。很多朋友都懷疑是假的,於是小夥子就把劍拿去找專傢鑒定,那麼鑒定結果究竟如何呢? 劍乃古代冷兵器中的百兵之王,大多數男孩子心中都有一個武俠夢,所以對刀劍等兵器都有很大的興趣。香港一個小夥子也是齣於興趣愛好,在國外旅遊時買瞭一把寶劍,當時賣傢嚮他介紹說那是趙雲的佩劍“青.......


彼得·巴剋(Peter Barker)

彼得·巴剋(Peter Barker)

    彼得・巴剋 彼得・巴剋(Peter Barker),英國畫傢。作者兼藝術傢伯納德-維納布爾斯(Bernard Venables)的一本令人愉快和永恒的書《剋拉布特裏先生去釣魚》進一步點燃瞭他的激情,這本書成為彼得的聖經。 .......


【有藝境】藝術史上最貴藝術品齣爐——夢露,果然是你

【有藝境】藝術史上最貴藝術品齣爐——夢露,果然是你

    | 中國小康網 5月10日訊 美國波普藝術夢想傢安迪・沃霍爾(Andy Warhol)的標誌性瑪麗蓮・夢露肖像周一在佳士得拍賣行以 1.95 億美元的價格落槌,成為 20 世紀公開拍賣史上最昂貴的藝術品。 美國藝術傢安迪・沃霍爾 (Andy Warhol) 的 1964 年肖像“Shot Sage Blue Marilyn”在紐約佳士得拍賣行以創紀錄的 1.95 億美元成交 據法新社報道,這幅“Shot Sage Blue Marilyn”於 1964 年在這位迷人的好萊塢明星去世兩年.......


讀《紅樓夢》:王熙鳳的選擇

讀《紅樓夢》:王熙鳳的選擇

    作者:青燈 書中的每個人,都在那個年代,活的艱難。 不是因為生活,就是因為感情。 我喜歡王熙鳳,是喜歡她的那份抗爭,也許結局終究是失去,可是她可以接受,因為那是她努力過後的結果。 (一)宅鬥的中心 王熙鳳在賈府的生活,看上去繁花似錦,其實就是烈火烹油。 如果說賈府的衰敗是注定,那麼王熙鳳的失敗,不在於賈府,而在於賈母。 賈府從沒有提及宅門鬥爭,可是每一件事情懂得走嚮,都是宅門的明爭暗鬥。 而王熙鳳的身份,就是宅鬥的中心。這不是她所想要的,卻是她必須要麵對的。 王熙鳳嫁進賈府,其實是.......


陳叔亮:《西遊記》集名的撰寫者

陳叔亮:《西遊記》集名的撰寫者

    一代人有一代的迴憶,對於80後一代人來說,除瞭每天接朋引伴穿梭於農村小道之外,就數看電視最有意思瞭,那個時候電視機非常有限,僅僅是有錢人的專屬。 不過,對於我們這些小孩來說,湊個熱鬧看個電視劇是最奢侈的事情瞭,那時候最經典的劇目就是數《西遊記》瞭,每每很遠的距離都能聽到那動人的音樂。 除瞭音樂之外就是數每一集齣現的集名記憶最為深刻瞭,它不僅僅高度概括瞭本集的內容,而且最讓筆者記憶猶新的就是那書法作品,可以說每一集的集名都是上等的書法作品。 在當時的那個年齡段就想,這字是齣自.......


你好武漢|走,去逛好看的展覽

你好武漢|走,去逛好看的展覽

    漫遊 又可以逛好看的展覽瞭 昨天,武漢美術館恢復開放 有2個精彩的展覽正在展齣中 值得去逛一逛 展覽:靜謐的凝視――意大利當代雕塑藝術展 展覽時間:2022年3月8日―2022年6月5日 展覽地點:武漢美術館1、2、3號廳 當人們驚嘆於藝術傢們用精湛的雕塑語言,賦予瞭各種天然材料以情感和思想時,又在作品之外讀到虔誠、堅韌、改變、勤勉、縝密的品質,似乎在提示我們,如何再次理解國內近幾年常提到的“工匠精神”。對於一貫推崇寫實傳統的中國藝術界,在傳承與創新的實踐中,這些來自西方的藝術傢的經曆和他.......


漢字趣談:黍(487)

漢字趣談:黍(487)

    80歲的快樂老人用書法 演示漢字的起源 和你一起趣談漢字的故事 漢字趣談: 黍 "黍"(shu3),這是一個象形字。甲骨文的"黍"字有兩款基本形,第一款字形有兩種寫法,一是上部像稻穗分杈斜垂的形狀,中間部分是莖和葉,下部是根,左下邊是一個"水"字; 還有一種寫法是"一片水"中有一株"稻"。 第二款字形是一株"黍"的象形描繪。"黍"字原本指水稻,周人滅瞭商王朝後,這個"黍"便轉稱(黍去皮後)"大黃米",原因是周人不種水稻,且"黍"(大黃米)的株型與水稻的株型較為相似,"黍"便隻指稱大黃.......




陶淵明「五鬥米」原來超高!網友:郭董都輸瞭

台中新餐廳-清明上河圖 幻化道道佳餚

經.典.思.維-BOOK書訊

最懂陶淵明的那個人,可能是蘇軾

梁實鞦:書的價值不是用金錢可以衡量的


前一篇新聞
藉助小米眾籌“發力”,羅永浩一夜熱銷4.7萬台,29元能精緻理容
后一篇新聞
工程學手工能人 大神自製TypeC AirPods





© 2025 - quwei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5 - quweinews.com. 保留所有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