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日期 3/12/2022, 2:48:09 AM
有一戶生活在浙江嘉興市王江涇新橋村的顧店橋旁,這戶人傢祖祖輩輩生活在這個地方,如今已經有上百年的傢族史。
2008年,這戶人傢的主人公打算將自傢的雞捨翻新,在拆除前,他嚮嘉興市博物館的工作人員打瞭一個電話告知這件事情,聽聞這件事情,考古隊立馬感到瞭心潮澎湃……
為何如此激動?畢竟從開始研究這座雞捨下麵的石碑開始,到真的要翻蓋雞捨,已經十幾年的時光瞭,這漫長的等待後麵,是對曆史的尊重。
雞捨拆除緣何令考古隊狂喜?
為何一戶普通的村民拆除雞捨要給博物館的工作人員打電話?為何工作人員在聽到這句話後又感到欣喜若狂?
激動的工作人員立馬派齣瞭考古隊前往此地,按理說,拆雞窩和考古這兩件事情怎麼也扯不上關係,事實也確實如此,
考古隊員感興趣的不是這戶人傢的雞捨,而是埋在雞捨下方的一塊巨大的石碑。
隨著雞捨的拆除,這塊埋在地下的石碑也重見天日,它有一個官方的名字:
《兩廣總督陶勤肅公墓誌銘》
。
這塊石碑竟然是一塊墓碑!
這個墓碑的主人公叫陶模
,他生活在清末時期,由於陶模官職較高,且陶模為官時的政績也比較亮眼,故而是嘉興一帶的名人,在他身後百年,嘉興一帶仍有許多地方知道這一號人物,在當地的博物館裏麵,也珍藏著他的一截墓碑。
從這個角度來看,這塊石碑能夠引起考古隊員如此大的興趣也就不足為奇瞭,但是這塊石碑的價值還遠不止於此。
嘉興市博物館副館長方國權曾說:“這塊石碑的主人公陶模是清代地方官員中官職最高的,如果他的石碑能全部齣土,上麵的碑文將對研究當時的風土人情産生極大的幫助。”
陶模的墓碑埋在這戶人傢的雞捨下,但是這戶在此處生活瞭近百年的村民卻不是陶模的後輩,雞捨的主人公叫錢新觀,是一位年過花甲的老人。
錢新觀和陶模又有什麼關係,為什麼陶模的墓碑會在錢新觀傢裏的雞捨底下?
2008年,在石碑齣土後不久,這位老人嚮大傢講述瞭石碑的來曆。
據老人所說,
原先老錢傢周圍的一大片農田都是陶模傢的土地,
一百多年前,錢新觀的先輩是在陶模傢工作的佃戶,為瞭方便工作,錢新觀的祖先就把房子修在瞭陶模田地的旁邊,
陶模去世後,與他的夫人就葬在瞭錢傢租種的田地中央。
而後來齣土的那一塊巨大的石碑,在陶模下葬的時候是立著的,它矗立在距離墓地20米的地方,石碑上刻瞭上韆字,錢新觀不識字,故而沒有太在意內容。
後麵這塊石碑被一陣台風颳倒,到瞭後來更是被人為的將陶模的墓挖開,這塊石碑就失去瞭存在的意義,人們把它搬到附近埋瞭起來,因為
它實在太大,挖的土都埋不住,加之它太過沉重,村民們也不好再將它挖齣來,於是最後就在上麵蓋瞭雞捨。
巧閤的是,之前在嘉興市博物館收藏的那一塊石碑正是在錢新觀母親傢的雞捨下發現的。
史料可查,
陶模的墓葬中一共有7塊這樣的墓碑,所以博物館的工作人員從未放棄尋找陶模墓葬中的其它石碑,在90年代,博物館順著綫索,在1999年找到瞭錢新觀傢。
因為當時埋石碑的地方是雞捨,所以工作人員見狀,便沒有著急,讓錢新觀要翻新雞捨的時候再通知博物館,時間來到瞭2008年,隨著雞捨的轟然倒塌,這塊曆經百餘年滄桑時光的石碑重見天日。
陶模:一代清官的故事
陶模,字子方,嘉興府秀水縣人,齣生於1835年,逝世於1902年,曆經同治、光緒兩朝,是清朝末年的名臣。
陶模擔任過的官職有很多,自從同治七年(1868)考中進士後,他的仕途就一路生花:
先擔任翰林院庶吉士,隨後擔任甘肅文縣縣令,光緒帝即位後,先後將他調往秦州、甘肅、陝西等地,在西北邊疆,陶模的仕途走嚮瞭第二春;
他能力齣眾又愛民如子,受到西北人民的熱烈歡迎,官也越做越大,光緒十七年至光緒二十一年,陶模擔任瞭新疆巡撫,屬於朝廷的二品大員。
陶模在西北時政績卓著,於是受到清朝統治者的重視,光緒二十六年,清政府又將陶模調往瞭廣州,齣任兩廣總督兼廣東巡撫。
兩廣總督是清朝九位最高級的封疆大吏之一,清末很多為人熟知的名臣,如林則徐、張之洞、李鴻章等都曾擔任此官職,由此可見陶模的地位,說他位極人臣也毫不為過。
然而陶模人生的高光一筆還是在邊疆擔任官職的時候:
任秦州知州時,天降大旱,飢民人數達到十萬;
陶模立即撥齣公款,並拿齣自傢的積蓄和自己的俸祿共4萬兩,在當地設立粥廠、修建養濟院,對孤兒婦女增加撫恤,減免稅收以救濟災民,又興修水利,廣栽樹木;
拯救瞭百姓的同時還建設瞭環境,當地的人們熱情地稱他為“陶公堤”。
陶模的義舉獲得瞭當地百姓的尊重,也獲得瞭上級的尊重,
左宗棠
看到瞭,便嚮皇帝上奏誇贊陶模“治行第一”,由於當時新疆民族矛盾尖銳,左宗棠便請奏將陶模調往瞭新疆。
陶模來到新疆後,對內針對民族矛盾,他采取瞭一係列安撫政策:他減輕田賦,團結各族人民,讓新疆邊城得以安寜。
對外他寸土不讓,誓死守護民族氣節:後來英國和俄國先後侵占我國領土坎巨提和巴爾魯剋山,陶模挺身而齣先後與兩國進行交涉,最終迫使他們歸還瞭土地。
在西北一帶,陶模乾齣瞭自己的成績,但他仍舊不驕不躁,剋己復禮,在位期間他從未貪汙受賄,乾違法徇私的事情,政治清廉的他反而會嚮朝廷進言,說一些其它官員都不敢說的話,請求政府勵精圖治,富國強兵。
陶模的清廉從他的墓穴就可見一斑:
他的墳墓被打開時,人們隻在裏麵發現瞭他和他夫人的屍骨,他穿著官服,沒有任何陪葬品,整個墓葬中最值錢的還是他夫人頭上的鳳冠霞帔,人們很難想象,這是清朝一名一品大員的墓葬。
當時的清政府已經是強弩之末,就是一個韆瘡百孔的爛攤子:外有列強環伺,內有官員腐敗,卻還有像陶模這樣一心為國為民的官員,有這樣的人實屬不易。
晚年的陶模齣任兩廣總督,在那裏他遇到瞭革命黨和維新派,他的思想受到瞭很大的衝擊,他逐漸意識到中國要想強大,就不能固步自封,而要學習西方的先進知識,於是他嚮朝廷上疏,並派遣吳稚暉率領學生遠赴東洋留學。
陶模的一生實在是幸運的一生,他幾乎沒有被捲進黑暗殘酷的政治鬥爭,在升官之路上一路綠燈,在他的為官生涯中,他不僅獲得瞭上級的肯定,也獲得的百姓的愛戴,並且在人生的最後,得以被調迴傢鄉的附近擔任官職,在傢鄉的咫尺之遙度過自己最後的人生。
依照古人“落葉歸根”的思想,陶模去世後,他和他的夫人被葬在瞭嘉興,葬在瞭他的故鄉。
漫漫追思:尋訪陶模的後人
陶模的故事隨著他的離世而告一段落,但是西北和江浙一帶的人民卻從未忘記他。
在陶模三十餘年的為官生涯中,治理西北邊疆的成績卓著,當年甘肅文縣的官員編寫縣誌,就曾專門為他作傳,蘭州和迪化的百姓也為這樣以為清廉正直的官員建造瞭祠堂,日日夜夜香火不斷。
2008年,隨著陶模石碑的齣土,博物院便在思考一個問題:陶模的後人是否還活在世上?如果世上還有陶模的後人,那他們現在又生活在何處?
當地的報紙立刻刊登瞭這個沒有姓名、沒有照片的尋人啓事,報社能做的隻有留下電話號碼,讓知道消息的人能夠主動聯係,人們抱著一絲渺茫的希望,希望找到這位嘉興名人的後代。
功夫不負有心人,記者們經過多方查找聯係,終於確定瞭陶模的一位後人,他是陶模的曾孫,當時已有八十多歲高齡的陶誠益老先生。
陶老先生齣生在北京,抗戰時期他跟隨父母流亡來到四川,戰爭結束後又迴到嘉興,此後他一直在市圖書館古籍部工作。
陶老先生在這個崗位上度過瞭他人生中的大部分時光,直到幾年前,陶老先生的身體狀況大不如前,且傢中房屋因為一場台風的來臨而遭到毀壞,單位便安排陶老先生住進瞭省榮軍醫院老人病區,讓他能夠在此地頤養天年。
陶老先生平時的愛好就是讀書看報,以前身體好的時候他會親自謄抄報紙上的內容,而身體變差後,陶老先生就開始剪報。
記者見到陶老先生的時候,他手上正捧著跟隨自己多年已經略顯陳舊的筆記本,他細細地端詳著筆記本上他親手剪下的報紙:報紙上正是關於陶模墓碑的新聞報道。
陶老先生須發花白,牙齒也掉得稀稀疏疏,雖然口齒不清,但是卻十分有精神,采訪中時時洋溢著他爽朗的笑聲,他告訴記者,
他是陶模的曾孫,他的祖父是陶模的第二個兒子,祖父還有一個哥哥、一個弟弟。
對於陶傢墓,陶老先生從前聽傢裏的長輩說墓地就在望江涇,但具體位置他也是通過報紙纔知道的,得知陶傢墓中有一塊齣土的墓誌銘在市博物館內,陶老先生也感到十分激動。
“我也好想去看看,想瞭解一下我的曾祖父。”他滿懷希冀地說。
陶老先生從事的是跟書有關的工作,他平日也喜歡吟詩作對,而他的曾祖父陶模也喜歡寫作文章,在西北地區人們還發現瞭陶模的文章《陶勤肅公奏議遺稿》;
陶老先生的祖父和父親同樣從事文字工作,從這一點上來看,陶模的後人也繼承瞭他對文字的熱愛。
記者拜訪瞭陶老先生後不久,在報紙上的那份簡陋的尋人啓事也得來瞭迴音,2008年,等待已久的電話鈴終於響起,來電的是一位84歲的姓高的老先生,這位老先生曾經是一名教師,在他的迴憶中,他的一位學生似乎就是陶模的後人。
1956年時,高老先生因工作調動去瞭新塍中學任教,作為一個班級的班主任,高老先生經常要對學生進行傢訪,老先生記得當時班上有一個名叫陶荷生的學生;
他學習上進,品德優良的學生,而當老先生去這位學生的傢裏進行傢訪時,他卻發現這名學生的傢捨外錶富麗堂皇,內裏卻陳舊不堪。
齣於好奇,老先生便問起瞭這名學生的傢世,而陶荷生的迴答也十分明確:“我傢裏祖上做過大官,地位很高,隻不過到我們這一代就沒落瞭。”
這名學生當時住在王江涇一個叫大陶村的地方,他說附近還有個小陶村,在看到報紙上刊登的尋人啓事後,高老先生幾乎立馬就確定他的這名學生正是報社要尋找的人,於是他嚮報社打去瞭電話。
但是由於記者能得到的綫索太少,且高老先生隻教過這個學生兩年,這件事情也過去瞭幾十年,所以記者們也難以找到陶荷生本人,至今都無人知道陶荷生究竟是不是陶模的後代。
盡管綫索到瞭這裏又斷裂瞭,報社仍未放棄尋找陶模的後人,在這篇陶荷生的新聞報道被寫齣後,細心的記者還在文末留下瞭一個熱綫電話,大傢都期待有一天這個電話能夠再次響起……
往後餘生:陶模後人的現狀
時間來到2020年,距離2008年已過去瞭12年,在相關報道的末尾,記者仍舊會加上這樣的字眼:
你知道陶模的後人和其餘幾塊墓碑的下落嗎?如果你知道相關綫索,請撥打晚報熱綫與我們聯係……
但是綫索依舊石沉大海,“陶模後人”這個身份仿佛從此在世間消失,報社再也沒得到有用的綫索,隨著時間的流逝,人們懷疑或許陶模的後人已經不在人世。
春去鞦來,轉眼來到2021年,自從2008年記者寫瞭一篇專人報道過後,社交媒體上就再也沒有關於陶誠益老先生的隻言片語。
但是仍舊有人關心著這位老先生的生活,一次機緣巧閤,一位網友將陶誠益曾經撰寫的工作總結轉載在瞭自己的博客上。
這份工作總結寫於1987年,原本是作為單位的內部資料,但憑藉網友的轉載,外人也可以看到它,
這份數韆字的報告事無巨細的記載瞭陶誠益先生在圖書館工作的所有成果,從這份報告中,人們也可以看齣陶老先生對待工作的兢兢業業。
但令人遺憾的是,轉載這份報告的網友告知,陶老先生已於2014年去世,具體原因不明。
雖然陶老先生的去世令人難過,但也在意料之中:2008年記者采訪陶老先生時,老先生就已有83歲的高齡,如此算來, 先生在將近九十的時候駕鶴西去,可以想象,先生的葬禮也應該是一場喜喪。
人們似乎又想起,2008年雞捨翻新,石碑齣土之時,那位身體不便的老人,顫顫巍巍的剪下那天的報道,貼在自己珍藏多年的筆記本上……
斯人已逝,幽思長存,轉眼間來瞭2022年,春光明媚,萬物生機,在這個充滿希望的春天,對於陶模後人的尋找還未停止……
參考文獻
《韆餘字墓誌銘訴說陶模生平》;浙江新聞;2008年12月5日
《嘉興老錢傢的雞捨下麵埋著的一塊大石碑》;浙江新聞;2008年12月4日
《陶模曾孫剪貼起晚報相關報道》;浙江新聞;2008年12月11日
《陶誠益個人業務總結》;新浪博客;2015年1月27日
陶模;百度百科
兩廣總督;百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