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日期 4/6/2022, 9:09:30 PM
極目新聞記者 夏雨
通訊員 夏梓 符堅
“工業記憶――‘一冶’工人版畫的圖像敘事”正在湖北美術館展齣。該展為文化和旅遊部2021年“全國美術館青年策展人扶持計劃”入選項目,由湖北美術館主辦。
4月6日下午,在湖北美術館公教部的邀請下。四位著名版畫藝術傢傅樹清、宋佳林、熊慶順、禹季凱齊聚一堂,展開關於“工業記憶”的對談。他們從不同視角齣發,迴味刀筆背後映齣的火紅年代。對談結束後,湖北美術館副館長、該展策展人鬍鶯接受極目新聞記者采訪,介紹展覽看點。
從上世紀五十年代至今,不同時代的重要版畫作品在展廳呈現,好似為觀眾推開一扇迴到新中國工業重鎮――武漢的時光之門。
展齣的武漢記憶
“工業記憶――‘一冶’工人版畫的圖像敘事”以湖北美術館館藏工業版畫及相關文獻為研究基礎,共展齣相關作品近80件,分為圖像與曆史、記憶與敘事、個體與時代三個部分。
站在“記憶與敘事”展區裏,首先映入眼簾的是武石於1957年創作的《最後一根鋼梁》。據鬍鶯介紹,這幅作品記錄瞭我國首座公鐵兩用橋――武漢長江大橋竣工前,最後一根鋼梁安裝的場景。緊接著是宋恩厚於1959年創作的《又是一爐優質鋼》,以武鋼生産步入快速發展期為背景,描繪瞭一位鋼鐵工人麵對火紅鋼水欣然微笑的情景。該作品也成為新中國工業發展曆史上的標誌性圖像。
鬍鶯希望,觀眾踏進展廳時就有一種年代的進入感撲麵而來。“武漢是新中國工業重鎮,亦是中國工業版畫的發源地,國傢第一個五年計劃中,武漢鋼鐵公司、武漢重型機床廠、長江大橋等重要的建設項目都在這裏。20世紀50年代,武鋼匯集瞭各地援建的工業大軍,並廣泛、深入地開展群眾性的美術創作活動。”
“時間脈絡”在展廳蜿蜒,從上世紀五十年代的轉角過來,便能遇見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的“激情”――《激流勇進》《勝利凱歌》《鷹擊長空》《朝氣蓬勃》……
“1963年,‘第一冶金建設公司’(簡稱‘一冶’)從武鋼劃分齣來,‘一冶’工人版畫群體在‘工人業餘版畫創作組’基礎上形成,此後20餘年持續發展壯大,並帶動瞭湖北其它工礦企業版畫創作群體的興起,共同構成瞭工業版畫在這一時期的繁榮。‘一冶’工人版畫是我國最早以企業為依托,並長期堅持以版畫錶現工業題材與工業生活的創作群體,其産生與發展,是新中國成立以來工業建設成就和社會變遷的縮影。”鬍鶯說。
在“個體與時代”展區,13位“一冶”版畫代錶性作者作品呈現,記者瞭解到,這些作者們分彆齣生於20世紀30、40、50、60、70年代。他們通過各自的語言錶達與時代的關聯。
在這個展區,我們可以看到不止有雄偉壯闊的工業建設,也有抒情日常。例如中國工業版畫研究院研究員禹季凱於1984年創作的《小師妹》。“新工人來瞭,跟師傅們做油漆,不小心把油漆弄在身上瞭,又無意中擦到瞭臉上。這樣的小場景,刻畫瞭工人們生活中的小情趣。”禹季凱介紹。
除瞭《小師妹》,武漢市版畫傢協會主席傅樹清於1994年創作的《星空》同樣吸引人駐足,畫麵中一位女工正在重型機械前抬頭仰望星空。傅樹清在作品前嚮極目新聞記者迴憶當年創作的想法。“工業很枯燥,但人們內心的理想可以被融進星空中。這是一種唯美的工業風情,錶達瞭女工對工業生活的戰勝感與榮耀感。”
火紅年代的生活
無數火紅的焊花在迸發、流動,數十位頭戴前進帽、腳踏“二八”自行車的工人在歸傢路上奔馳……
展覽現場,90後觀眾徐鏇告訴極目新聞記者,這些是他不曾見過的場景,“它們承載的曆史記憶對我來說很陌生,卻值得我們慢慢瞭解。”
工業版畫裏描繪的畫捲或許對於年輕的觀者來說遙不可及,卻是傅樹清、宋佳林、熊慶順、禹季凱的生活日常、藝術習慣。
在“工業記憶”對談中,1945年齣生、中國工業版畫研究院研究員宋佳林感嘆:“當年的我們都很年輕,大傢喜歡畫畫,喜歡錶現火紅年代的生活。當年的我們沒有照相機,就是靠寫生來錶現:一個輕工拿一個電焊把站在天車的架子上麵,然後我就把他畫下來,再進行打磨創作。我們作為生活在那個時代裏的人,我們就是工人齣身、工廠裏的一員。一生喜歡美術,並為之創作。”
今年67歲的青山工業版畫研究院院長熊慶順也迴顧瞭他40多年前與一冶版畫的情緣。
1975年熊慶順進入一冶當上一名木工,並逐步接觸和認識一冶版畫。“起初我對版畫藝術感到陌生,對自己也沒有信心。1979年我工作齣差在南京,工餘時間畫瞭大量工友肖像以此消磨時光。版畫創作的起步,不知如何下手是好。這時收到瞭一冶版畫培訓班畫友林爭來信,他說:‘八十年代是奮鬥的年代,我們都應該豁齣去乾一番,不說轟轟烈烈也絕不平平庸庸。藝術生活嚮我們展現瞭一個美好光明的世界,我輩需要的是鼓足勇氣大乾實乾,不猶豫不彷徨。’”
畫友的信瞬間點燃瞭熊慶順的創作激情。“那是一個文化生活匱缺的時代,工地上的工棚像散落的星星一樣散布在原野四周,夜幕降臨後一場工地電影放映,也會令工友們興高采烈成群結隊地去觀看。白天工作,站在塔頂上俯瞰我們的建築工地,生活的美好和工作的艱辛如一副畫一樣撲麵而來,這不正是我要的一副畫嗎!由此一副畫麵定格心中,這就是我的第一幅版畫作品《工地之傢》。”
創作具有“冶金”味道的工業版畫,漸漸成為熊慶順的一種藝術習慣和自覺,“這裏有我們熟知的工作和生活,也有我們對生活的感知,也記載著國傢工業建設發展的曆程。”
2021年的春晚,張也和周深演唱的《燈火裏的中國》聲入人心。而熊慶順於十年前創作的版畫作品《走進燈火》也正在湖北美術館展齣。“一組建設者以血肉之軀與鋼筋混凝融為一體,走進一片荒蕪工地的建設開發,迎來繁榮中國日新月異的變化。”
在他看來,“工業版畫,猶如一個無聲的記錄員,默默記錄下新中國工業發展的每一個重要瞬間;它又如一封從舊時光寄往未來的信,裏麵承載瞭一代人甚至幾代人的城市記憶與對美好生活的無限嚮往。”